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8445发布日期:2019-09-11 22:3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现今,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使人类生活能够可持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融入到我们实际生活中。目前,燃气灶依然采用干电池或者市电供电,为了减少能源的浪费,我们也需要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干电池和市电为燃气灶进行供电。

关于为燃气灶供电的新能源,现有技术中更多的是在燃气灶的面板上设置与蓄电池连接的非晶硅太阳能板,通过非晶硅太阳能板与蓄电池连接,使得自然光或者灯光给非晶硅太阳能板提供光源,然后非晶硅太阳能板将光转化为电蓄存在蓄电池中,再通过蓄电池为燃气灶的点火器和电磁阀供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频繁更换干电池或者采用市电为燃气灶供电,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但是该结构存在需要自然光或者灯光才能给非晶硅太阳能板提供光源的弊端,在晚上无自然光的时候还需要用灯光再给太阳能板提供光源,但在晚上停电无法满足灯光的要求且蓄电池蓄存的电量不足时,依然无法使光能持续性地转化为电能,给燃气灶供电满足生活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利用光能的燃气灶在无光时不能使光能持续性地转化为电能满足燃气灶的供电需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在无光时仍可使光能持续性地转化为电能,满足供电需求的燃气灶。

一种燃气灶,包括:

面板;

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面板上,适于自发光或在有光源时吸收光并将吸收的光储存起来,在无光源时将储存的光释放出来;

光电转换装置,适于至少接收所述发光结构发出的光,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所述燃气灶提供电源。

所述发光结构为蓄光型夜光材料制成。

所述面板上方设有燃烧器,所述光电转换装置设于所述发光结构的下方,所述发光结构具有透光性。

所述发光结构为发光玻璃。

所述光电转换装置设在所述发光结构的正下方。

所述光电转换装置为两个,分别设在所述发光结构两端的正下方。

还包括底壳,及由所述底壳周缘向上延伸而出的周壳,所述底壳、所述周壳及所述面板共同围成容纳腔,所述燃气灶的炉头由所述容纳腔向上延伸而出并与所述燃烧器连接,所述光电转换装置设于所述燃气灶的底壳上。

所述发光结构连接于所述面板的一侧。

还包括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光电转换装置相连,适于将所述电能储存起来,为所述燃气灶提供电源。

还包括隔热带,设于所述发光结构与所述面板之间,适于阻隔所述面板向所述发光结构传递热量。

所述隔热带的材质为隔热陶瓷或隔热棉。

所述面板上设有锅支架,所述锅支架套设于所述燃烧器外,所述锅支架上设有聚热圈,所述聚热圈与所述燃烧器间隔设置。

所述锅支架包括架本体,及多个沿周向分布于所述架本体上的锅爪,所述聚热圈的下边缘与所述架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聚热圈的上边缘与设于所述锅支架上的炊具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锅爪上分别设置有适于安装聚热圈的安装孔或安装槽,所述聚热圈穿设在多个所述安装孔或安装槽中。

所述聚热圈的外侧设有隔热层。

所述聚热圈为方形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包括:面板;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面板上,适于自发光或在有光源时吸收光并将吸收的光储存起来,在无光源时将储存的光释放出来;光电转换装置,适于至少接收所述发光结构发出的光,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所述燃气灶提供电源。通过在面板上设置发光结构,可以使得发光结构能够接触到光,且该发光结构可以在有光源时吸收光并储存光,在无光源时再将储存的光释放出来,或者是可以在有光或无光时均能自发光,即能实现不管在是否有光源时发光结构均可发光,进而可以通过光电转换装置,将光能持续性地转化为电能,为燃气灶提供电源,满足供电需求。

2.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所述面板上方设有燃烧器,所述光电转换装置设于所述发光结构的下方,所述发光结构具有透光性。通过将光电转换装置设于发光结构的下方,使得光电转换装置远离设于面板上方的燃烧器,避免燃烧器燃烧时的高温对光电转换装置的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且设置发光结构具有透光性,使得在有除发光结构的光以外的外界光时,外界光可以透过发光结构到达光电转换装置上,实现了将外界光的光能转换为电能,进一步提高了光电转化率。

3.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所述光电转换装置设在所述发光结构的正下方。通过将光电转换装置设在发光结构的正下方,使得发光结构的光可以充分照射到光电转换装置上,避免了光能的浪费,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4.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还包括底壳,及由所述底壳周缘向上延伸而出的周壳,所述底壳、所述周壳及所述面板共同围成容纳腔,所述燃气灶的炉头由所述容纳腔向上延伸而出与所述燃烧器连接,所述光电转换装置设于所述燃气灶的底壳上。通过将光电转换装置设于燃气灶的底壳上,远离燃气灶的炉头和燃烧器,使得光电转换装置远离高温源,进一步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5.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所述发光结构连接于所述面板的一侧。通过将发光结构连接于面板的一侧,由于光电转换装置设于发光结构的下方,使得发光结构和光电转换装置均远离面板上的燃烧器,减少了高温对发光性能及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

6.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还包括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光电转换装置相连,适于将所述电能储存起来,为所述燃气灶提供电源。通过设置与光电转换装置连接的蓄电装置,使得光电转换装置转换的电能能够储存起来,为光电转换装置可以为燃气灶持续性的提供电能做出了保障。

7.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还包括隔热带,设于所述发光结构与所述面板之间,适于阻隔所述面板向所述发光结构传递热量。通过在发光结构与面板之间设置隔热带,使得面板上燃烧器燃烧的热量向外传递时受到了阻隔,由于高温会使得发光性能及光电转换的效率降低,因此隔热带将高温阻隔一部分,就提高了一部分的发光效率和光电转换效率。

8.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所述面板上设有锅支架,所述锅支架套设于所述燃烧器外,所述锅支架上设有聚热圈,所述聚热圈与所述燃烧器间隔设置。由于锅支架套设于燃烧器外,燃烧器燃烧的高温势必会传递至锅支架上,通过在锅支架上设置聚热圈,使得聚热圈将燃烧器的热量尽可能的集中在锅支架内部,减少了热量的向外辐射,降低了热辐射,进而减少了高温向发光结构和光电转换装置上的传递,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9.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所述锅支架包括架本体,及多个沿周向分布于所述架本体上的锅爪,所述聚热圈的下边缘与所述架本体间隔设置,所述聚热圈的上边缘与设于所述锅支架上的炊具间隔设置。通过将聚热圈的下边缘与架本体间隔设置,使得间隔处形成进风口,便于空气流入锅支架内,补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同时也对面板进行风冷降温,通过将聚热圈的上边缘与设于锅支架上的炊具间隔设置,使得间隔处形成进风通道,便于空气流入锅支架内,补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或者便于烟气的流通。

10.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每个所述锅爪上分别设置有适于安装聚热圈的安装孔或安装槽,所述聚热圈穿设在多个所述安装孔或安装槽中。通过将聚热圈直接设在锅支架的锅爪上,既满足了聚热圈的下边缘与锅支架的架本体之间的间隔设置,上边缘与锅支架上的炊具之间的间隔设置,又减少了燃烧器的高温向外辐射,且使得锅支架的结构更加紧凑。

11.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所述聚热圈的外侧设有隔热层。通过在聚热圈的外侧设置隔热层,阻隔了热量由聚热圈继续向外扩散,减少了高温对光电转换的影响。

12.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所述聚热圈为方形结构。通过将聚热圈设置为方形结构,进一步增加了燃烧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面板;2-盛液盘;3-锅支架;4-燃烧器;5-底壳;6-光电转换装置;7-炊具;8-隔热带;9-发光结构;31-架本体;32-锅爪;33-聚热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面板1、发光结构9和光电转换装置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光结构9为蓄光型夜光材料制成,设置在面板1上,适于在有光源时吸收光并将吸收的光储存起来,在无光源时将储存的光释放出来;光电转换装置6,适于至少接收发光结构9发出的光,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燃气灶提供电源。

蓄光型夜光材料是一类吸收了激发光能并能够将光能储存起来,光激发停止后,再把储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慢慢释放出来,并可持续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的发光材料。这种吸收光、储存光、再发光,并可无限重复的过程,实现了白天夜晚,且不需要灯光的情况下,持续提供光源。蓄光型夜光材料是现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其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只要能够实现吸收光、储存光、再发光即可,例如可以是稀土材料等,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在面板1上设置发光结构9,可以使得发光结构9能够接触到光,且该发光结构9可以在有光源时吸收光并储存光,在无光源时再将储存的光释放出来,即能实现在无光源时发光结构9可发光,进而可以通过光电转换装置6,将光能持续性地转化为电能,为燃气灶提供电源,满足供电需求。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发光结构9也可以是自发光材料制成,适于自发光,即不管在有光或无光时均能自发光,可以实现在有光源或无光源时发光结构9均可发光,并通过光电转换装置6能够将光能持续性地转化为电能,为燃气灶提供电源。这种自发光材料也是现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面板1上方设有燃烧器4,光电转换装置6设于发光结构9的下方,发光结构9具有透光性。通过将光电转换装置6设于发光结构9的下方,使得光电转换装置6远离设于面板1上方的燃烧器4,避免燃烧器4燃烧时的高温对光电转换装置6的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且设置发光结构9具有透光性,使得在有除发光结构9的光以外的外界光时,外界光可以透过发光结构9到达光电转换装置6上,实现了将外界光的光能转换为电能,进一步提高了光电转化率。

本实施例中的发光结构9为发光玻璃。发光玻璃是将玻璃材料与蓄光型夜光材料通过机械方法结合成的。通过将发光结构9设置为发光玻璃,既满足了发光结构9透光性的要求,又满足了在无光时可持续性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本实施例中的光电转换装置6设在发光结构9的正下方。通过将光电转换装置6设在发光结构9的正下方,使得发光结构9的光可以充分照射到光电转换装置6上,避免了光能的浪费,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光电转换装置6设在发光结构9的下方,除正下方之外的其他位置,比如光电转换装置6设在发光结构9的部分投影面积下。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光电转换装置6为两个,分别设在发光结构9两端的正下方。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光电转换装置6为一个,设在发光结构9中部的正下方,或者三个或者更多个,均匀设置在发光结构9的正下方。

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还包括底壳5,及由底壳5周缘向上延伸而出的周壳,底壳5、周壳及面板1共同围成容纳腔,燃气灶的炉头由容纳腔向上延伸而出并与燃烧器4连接,光电转换装置6设于燃气灶的底壳5上。通过将光电转换装置6设于燃气灶的底壳5上,远离燃气灶的炉头和燃烧器4,使得光电转换装置6远离高温源,进一步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底壳5为设置在发光结构9下方的单独壳体,与发光结构9连接,且不同于燃气灶面板1下的容纳腔。

本实施例中的发光结构9连接于面板1的一侧。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发光结构9连接于面板1远离燃烧器4的一侧。通过将发光结构9连接于面板1的一侧,由于光电转换装置6设于发光结构9的下方,使得发光结构9和光电转换装置6均远离面板1上的燃烧器4,减少了高温对发光性能及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还包括蓄电装置,蓄电装置与光电转换装置6相连,适于将电能储存起来,为燃气灶提供电源。通过设置与光电转换装置6连接的蓄电装置,使得光电转换装置6转换的电能能够储存起来,为光电转换装置6可以为燃气灶持续性的提供电能做出了保障。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蓄电装置为蓄电池,蓄电池与光电转换装置6对应设置,且每个蓄电池设在对应的光电转换装置6的下方。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蓄电装置为蓄电池组或充电电池。

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还包括隔热带8,设于发光结构9与面板1之间,适于阻隔面板1向发光结构9传递热量。通过在发光结构9与面板1之间设置隔热带8,使得面板1上燃烧器4燃烧的热量向外传递时受到了阻隔,由于高温会使得发光性能及光电转换的效率降低,因此隔热带8将高温阻隔一部分,就提高了一部分的发光效率和光电转换效率。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隔热带8分别与发光结构9及面板1粘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隔热带8的材质为隔热陶瓷。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隔热带8的材质为隔热棉或者其他隔热材质。通过将隔热带8的材质设置为隔热陶瓷或隔热棉,使得隔热带8的获取比较便利。

本实施例中的面板1上设有锅支架3,锅支架3套设于燃烧器4外,锅支架3上设有聚热圈33,聚热圈33与燃烧器4间隔设置。由于锅支架3套设于燃烧器4外,燃烧器4燃烧的高温势必会传递至锅支架3上,通过在锅支架3上设置聚热圈33,使得聚热圈33将燃烧器4的热量尽可能的集中在锅支架3内部,减少了热量的向外辐射,降低了热辐射,进而减少了高温向发光结构9和光电转换装置6上的传递,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聚热圈33不设置在锅支架3上,而是聚热圈33套设在燃烧器4与锅支架3之间,或者聚热圈33套设在锅支架3的外侧,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面板1上。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锅支架3包括架本体31,及多个沿周向分布于架本体31上的锅爪32,聚热圈33的下边缘与架本体31间隔设置,聚热圈33的上边缘与设于锅支架3上的炊具7间隔设置。通过将聚热圈33的下边缘与架本体31间隔设置,使得间隔处形成进风口,便于空气流入锅支架3内,补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同时也对面板1进行风冷降温,通过将聚热圈33的上边缘与设于锅支架3上的炊具7间隔设置,使得间隔处形成进风通道,便于空气流入锅支架3内,补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或者便于烟气的流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每个锅爪32上分别设置有适于安装聚热圈33的安装孔,聚热圈33穿设在多个安装孔中。通过将聚热圈33直接设在锅支架3的锅爪32上,既满足了聚热圈33的下边缘与锅支架3的架本体31之间的间隔设置,上边缘与锅支架3上的炊具7之间的间隔设置,又减少了燃烧器4的高温向外辐射,且使得锅支架3的结构更加紧凑。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每个锅爪32上分别设置有适于安装聚热圈33的安装槽,聚热圈33穿设在多个安装槽中。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聚热圈33不设置在锅爪32上,而是在锅支架3上方单独设置固定聚热圈33的部件。

本实施例中的聚热圈33的外侧设有隔热层。通过在聚热圈33的外侧设置隔热层,阻隔了热量由聚热圈33继续向外扩散,减少了高温对光电转换的影响。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隔热层的材质为隔热陶瓷。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隔热层的材质为隔热棉或其他隔热材质。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聚热圈33的外侧不设置隔热层。

本实施例中的聚热圈33为方形结构。通过将聚热圈33设置为方形结构,进一步增加了燃烧的空间。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聚热圈33设置为圆形或者是其他形状。

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还包括盛液盘2,燃气灶的面板1上设有两个通孔,每个通孔上设置有盛液盘2,且通孔的上方设有锅支架3,盛液盘2设置在锅支架3的内部,盛液盘2上方设置有燃烧器4,燃气灶面板1的下方设置有具有底壳5的容纳腔,燃烧器4的炉头从容纳腔向上延伸穿过面板1的通孔、盛液盘2的通孔至与燃烧器4连接,光电转换装置6和蓄电装置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底壳5上,且位于发光结构9的正下方。

本实施例中的面板1四周用铁框框起来,隔热带8下方有条铁板支撑,通过增加铁框与铁板支撑使得面板1、隔热带8和发光结构9有一定的强度与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在使用的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热。靠近燃烧器4的区域是火焰燃烧燃烧区,温度较高,为燃气灶的面板1,采用钢化玻璃,远离燃烧区的温度较低,采用发光玻璃,钢化玻璃与发光玻璃之间是隔热带8,隔热带8的作用是阻隔钢化玻璃向发光玻璃的热量传递。

白天,外界光透过发光玻璃到光电转换装置6上进行光能转化电能;晚上,发光玻璃将白天吸收的光能释放出来,继续给光电转换装置6上进行光能转化电能,实现全天进行光电转化,光电转换装置6将转化的电能给蓄电池充电,蓄电池的电能为燃气灶点火、调节火力大小等功能提供电量。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