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出风结构及包括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42033发布日期:2020-01-21 17:3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出风结构及包括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出风结构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室内机都设置有导风板结构,导风板一般由安装在空调器壳体内的电机驱动并发生旋转,同时,在导风板上还设置有通孔结构,其用于和支撑柱的圆轴端连接,支撑柱用于支撑导风板,因为导风板距离较长,仅仅在左右两端支撑是不够的,导风板中间部分也需要有支撑,避免导风板因自身重力使用时间过久而下垂变形,进而影响导风板对空调出风口的开闭。

常规的支撑柱在设计上由于存在空气在支撑柱上产生冷凝变成液体的现象,导致用户使用空调后,发生空调器滴水现象,进而造成了投诉,产品竞争力下降,造成对品牌的不信任导致错失市场。例如,采用了锯齿状设计的支撑柱,其仅仅是通过设置这样的结构而延缓了空气在支撑柱上冷凝后的滴水现象,但是实际上,在支撑柱的冷凝水并没有消失,冷凝现象依然存在,只是时间延后,用户还是可以发觉空调器的滴水现象。例如,附图1中,支撑柱100采用了锯齿状结构设计,采用该设计的支撑柱100,仅仅是延缓了滴水现象发生。在附图10和11中,可以明显看到,有产生回流涡现象,部分箭头是由右向左的,代表空调器外部的热空气逆着经过换热器换热的冷空气而回流到空气器内部,容易锯齿状支撑柱100上形成冷凝水。

可见,传统支撑柱的设计存在问题,为了杜绝空气冷凝在支撑柱上的发生,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空调器出风结构及其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出风结构,使得空气经过空调器壳体内的换热器后并经支撑柱排出出风口时,不再在支撑柱上发生冷凝现象,从而杜绝了空调器滴水,同时也提供一种包括该空调器出风结构的空调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器出风结构,包括轴套、支撑柱、导风板、面板体和出风口,所述支撑柱一端通过所述轴套可旋转连接在所述导风板上,所述支撑柱另一端连接在面板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沿其柱体表面设置多个导流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出风结构还包括底壳,所述面板体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底壳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的左、右两端可旋转安装在所述底壳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内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导风板旋转从而实现所述导风板的开闭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孔为360度环绕贯穿式微孔,其沿所述支撑柱表面呈多行或多列均匀布置,所述微孔均匀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3mm,所述导流通孔的间距大于等于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孔之间的夹角范围为60-90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的空调器出风结构,还包括贯流风叶、空调器上部的进风口和换热器,所述贯流风叶和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底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扫风叶片和连杆,所述连杆驱动所述扫风叶片沿左右方向运动进而改变出风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被贯流风叶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和所述扫风叶片导向后,穿过所述支撑柱上的所述导流通孔,并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出风结构及其空调器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本发明的空调器出风结构,由于支撑柱采用了特别的360度环绕贯穿式微孔,空气经前期的换热器换热后,经过上述360度环绕贯穿式微孔后,不会发生回流涡,空气仍然是按照原来方向从出风口排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发生回流涡造成负压,进而空调器外部的热空气被吸入空调器内,冷凝现象进而在支撑柱处形成;

2.采用本发明的空调器出风结构,可以不必顾忌空调制冷程度,在炎热夏天可以将温度设定到很低从而快速制冷并维持,而不必担心温度设定过低会发生冷凝,进而在支撑柱处产生滴水现象。同样的,空调也不必顾忌制热程度,在严寒的冬天可以将温度设定到很高从而快速制热并维持,而不必担心温度设定过高会发生冷凝,进而在支撑柱处产生滴水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支撑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支撑柱在空调器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圆圈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对应的支撑柱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对应的支撑柱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对应的支撑柱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对应的空调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对应的空调运行时出风流体整体模拟分析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对应的空调运行时出风流体支撑柱附近局部模拟分析图;

图10为采用现有锯齿状支撑柱设计的空调运行时出风流体整体模拟分析图;

图11为采用现有锯齿状支撑柱设计的空调运行时出风流体支撑柱附近局部模拟分析图。

附图标记:1-上导风板、2-连杆、3-下导风板、4-面板体、5-扫风叶片、6-贯流风叶、7-底壳、8-轴套、9-轴套配孔、10-导流孔、11-支撑柱、12-出风口、13-进风口、100-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如图2-7所示,空调器出风结构包括轴套8、支撑柱11、导风板3、面板体4和出风口12,支撑柱11一端通过所述轴套8可旋转连接在导风板3上的轴套配孔9内,支撑柱11另一端连接在面板体4上,支撑柱11沿其柱体表面设置多个导流通孔10。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柱11和导风板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转轴和配孔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在导风板3上设置了轴套配孔9;相反的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轴套8上设置配孔,而在导风板上设置转轴,以上只是转轴和配孔的互换设置,均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上述空调器出风结构还包括底壳7,导风板3的左、右两端可旋转的安装在底壳7上,面板4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壳7上,底壳7内还设置有电机(未示出),电机可驱动导风板3旋转从而实现导风板3对出风口12的开闭,同时,导风板3在空调运行过程中也改变上下出风方向,这和下述提到的扫风叶片5实现的左右方向调风构成互补从而实现出风多方向调整。

如图5-6所示,其为导流通孔10的结构示意图,导流通孔10为360度环绕贯穿式微孔,其沿所述支撑柱表面呈多行或多列均匀布置,所述微孔均匀间隔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导流通孔10的直径大于等于3mm,所述导流通孔10的间距大于等于3mm,此处间距不是导流通孔10的中心间距,其间距在图5中标示为b。横截面上的相邻导流通孔10之间的夹角标示为c,其范围为60度≤c≤90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的空调器出风结构,还包括贯流风叶6、空调器上部的进风口13和换热器(未示出),贯流风叶6和所述换热器安装在底壳7内。此外,空调器还包括有扫风叶片5和连杆2,连杆2驱动扫风叶片5沿左右方向运动进而改变左右出风方向。

在空调器实际运行过程中,空气被贯流风叶6从所述进风口13吸入,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和所述扫风叶片5导向后,穿过支撑柱11上的导流通孔10,并由出风口12排出。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支撑柱11是经过独特设计的,其柱体表面设置的导流通孔10能够将经过换热器换热过来的空气沿着原来方向排出,图8是采用本发明的支撑柱11上的导流通孔10的设计后,在cae软件中模拟分析得到的结果。由图8和图9可以看出,经过换热器10过来的空气在穿过支撑柱11上的导流通孔10后没有产生回流涡,空气沿着原来方向排出出风口,且空调器外部的热空气没有回流到空调器壳体内部,从而杜绝了在支撑柱11上发生冷凝滴水现象。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