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46323发布日期:2019-12-06 20:5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以下几种:塔扇、冷风扇及暖风机。其中,塔扇、冷风扇及暖风机的风道通常为分体式结构,即蜗壳与蜗舌分别为两个独立结构。

然而,上述设置不仅增加了塔扇、冷风扇及暖风机的风道的零件数量,易发生零件丢失的现象,影响风道的装配,且导致风道的拆装较为繁琐、复杂,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拆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道的拆装较为繁琐、复杂,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风道,包括第一蜗壳和设置在第一蜗壳上的蜗舌,风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轮,设置在风道内;换热结构,设置在第一蜗壳上,换热结构的至少部分与出风口相对设置,贯流风轮将气流由进风口引入至风道内,风道内的气流经由出风口吹向换热结构,气流与换热结构完成换热后排至换热组件外;其中,第一蜗壳与蜗舌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风道位于贯流风轮与换热结构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蜗壳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蜗舌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围绕形成出风口。

进一步地,换热结构包括:支架,支架与第一蜗壳连接;换热本体,设置在支架上,换热本体与出风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风道还包括:连接件,设置在第一蜗壳上,支架通过连接件与第一蜗壳连接,连接件与出风口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蜗壳,用于与空气调节设备的进风后网连接,第一蜗壳用于与空气调节设备的外壳连接;当进风后网与外壳连接时,第二蜗壳与第一蜗壳对接。

进一步地,风道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与换热结构形成限位空间,换热组件还包括:温度控制装置,与换热本体电连接且位于限位空间内,以通过温度控制装置检测换热本体的实时温度;当温度控制装置所检测到的实时温度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温度控制装置控制换热本体停止运行。

进一步地,限位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第一板段与第二板段呈夹角设置,第二板段的一端与第一板段连接,第二板段的另一端朝向换热结构延伸。

进一步地,风道还包括安装部,换热组件还包括:开关结构,设置在安装部上,开关结构设置在用于为贯流风轮供电的第一供电电路和/或用于为换热本体供电的第二供电电路上,以通过开关结构控制第一供电电路和/或第二供电电路的通断。

进一步地,第一蜗壳、限位件、连接件及安装部一体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换热组件、外壳及进风后网,外壳罩设在换热组件外且与换热组件的第一蜗壳连接,外壳具有出风部;其中,换热组件为上述的换热组件。

进一步地,空气调节设备为塔扇、或冷风扇、或暖风机。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换热组件运行过程中,贯流风轮将气流由进风口引入至风道内,风道内的气流经由出风口吹向换热结构,气流与换热结构完成换热后排至换热组件外,以对换热组件所处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其中,第一蜗壳与蜗舌一体成型,减少了风道的零件数量,使得风道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与现有技术中蜗壳与蜗舌为两个独立结构相比,本申请中的换热组件的第一蜗壳与蜗舌一体成型,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风道的拆装较为繁琐、复杂,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提升了风道的拆装效率,缩短拆装耗时。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组件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组件的风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组件的换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设备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风道;11、第一蜗壳;111、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13、第三连接部;114、第四连接部;12、蜗舌;13、出风口;14、连接件;15、限位件;151、第一板段;152、第二板段;16、安装部;20、贯流风轮;30、换热结构;31、支架;32、换热本体;40、第二蜗壳;50、外壳;60、温度控制装置;70、开关结构;80、驱动装置;90、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道的拆装较为繁琐、复杂,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如图1至图4所示,换热组件包括风道10、贯流风轮20及换热结构30。其中,风道10包括第一蜗壳11和设置在第一蜗壳11上的蜗舌12,风道10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3。贯流风轮20设置在风道10内。换热结构30设置在第一蜗壳11上,换热结构30的至少部分与出风口13相对设置,贯流风轮20将气流由进风口引入至风道10内,风道10内的气流经由出风口13吹向换热结构30,气流与换热结构30完成换热后排至换热组件外。其中,第一蜗壳11与蜗舌12一体成型。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换热组件运行过程中,贯流风轮20将气流由进风口引入至风道10内,风道10内的气流经由出风口13吹向换热结构30,气流与换热结构30完成换热后排至换热组件外,以对换热组件所处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其中,第一蜗壳11与蜗舌12一体成型,减少了风道10的零件数量,使得风道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与现有技术中蜗壳与蜗舌为两个独立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换热组件的第一蜗壳11与蜗舌12一体成型,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风道的拆装较为繁琐、复杂,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提升了风道的拆装效率,缩短拆装耗时。

可选地,换热结构30为制热结构或制冷结构。可选地,换热结构30为ptc发热体。

可选地,换热结构30为半导体制冷片、或换热结构30内循环流动冷却液。

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10位于贯流风轮20与换热结构30之间。这样,在贯流风轮20转动过程中,贯流风轮20将气流引导至风道10内,气流经由风道10的引导后经由出风口13吹向换热结构30,并与换热结构30完成热量交换后排出至换热组件外,进而保证换热组件内气体流动的流畅性,也保证换热组件能够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提升了换热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如图3所示,第一蜗壳11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第三连接部113及第四连接部114,蜗舌1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11上,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第三连接部113及第四连接部114围绕形成出风口13。具体地,换热组件为立式结构,第一连接部111及第三连接部113沿换热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换热组件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蜗壳11的结构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对气流进行引导即可。

如图4所示,换热结构30包括支架31和换热本体32。其中,支架31与第一蜗壳11连接。换热本体32设置在支架31上,换热本体32与出风口13相对设置。具体地,换热本体32包括多个发热部,给换热本体32通电后,发热部产生热量并与从出风口13排出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以对气流进行加热。同时,上述设置使得换热结构30与第一蜗壳11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如图2和图3所示,风道10还包括连接件14。其中,连接件14设置在第一蜗壳11上,支架31通过连接件14与第一蜗壳11连接,连接件14与出风口13间隔设置。这样,支架31通过连接件14与第一蜗壳11连接,进而使得支架31与第一蜗壳11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具体地,连接件14具有多个螺纹孔,支架3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柱。多个紧固件穿过螺纹孔后拧紧在安装柱上,以实现换热结构30与第一蜗壳11的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支架31与连接件14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支架31与连接件14卡接或粘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蜗壳40。其中,第二蜗壳40用于与空气调节设备的进风后网连接,第一蜗壳11用于与空气调节设备的外壳50连接,当进风后网与外壳50连接时,第二蜗壳40与第一蜗壳11对接。具体地,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40均为弧形结构,当进风后网与外壳50连接时,第二蜗壳40朝向第一蜗壳11的表面与第一蜗壳11朝向第二蜗壳40的表面贴合,以围绕形成新的风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蜗壳40上设置的蜗舌根部到贯流风轮20的连线与蜗舌12根部到贯流风轮20的连线的夹角大于170°,以确保新的风道能够对气流产生较佳的引导效果,气流经由进气口进入新的风道后从出风口13吹向换热结构30,并与换热结构30完成换热后排出至换热组件外,以对换热组件所处环境进行制热或制冷。

如图1和图3所示,风道10还包括限位件15,限位件15与换热结构30形成限位空间,换热组件还包括温度控制装置60。其中,温度控制装置60与换热本体32电连接且位于限位空间内,以通过温度控制装置60检测换热本体32的实时温度;当温度控制装置60所检测到的实时温度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温度控制装置60控制换热本体32停止运行。这样,温度控制装置60位于限位空间内,进而避免温度控制装置60发生较大范围的活动,进而提升了换热组件内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温度控制装置60不仅能够检测换热本体32的温度,还能够对换热本体32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当温度控制装置60所检测到的实时温度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温度控制装置60控制换热本体32停止运行,以防止换热组件过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控制装置60设置在换热本体32的侧面,且与换热本体3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如图3所示,限位件1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段151和第二板段152,第一板段151与第二板段152呈夹角设置,第二板段152的一端与第一板段151连接,第二板段152的另一端朝向换热结构30延伸。这样,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限位件15的加工成本。

如图2和图3所示,风道10还包括安装部16,换热组件还包括开关结构70。其中,开关结构70设置在安装部16上,开关结构70设置在用于为贯流风轮20供电的第一供电电路和用于为换热本体32供电的第二供电电路上,以通过开关结构70控制第一供电电路和第二供电电路的通断。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开关结构70与风道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用户对第一供电电路和第二供电电路的控制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控制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蜗壳11、限位件15、连接件14及安装部16一体成型。具体地,风道10整体注塑成型,进而使得风道10与换热结构3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缩短了拆装耗时。同时,上述设置使得风道10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换热组件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10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可对换热结构30、温度控制装置60及开关结构70进行固定,无需另加零件,进而减少了换热组件的零件数量,使得换热组件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

如图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换热组件、外壳50及进风后网,外壳50罩设在换热组件外且与换热组件的第一蜗壳11连接,外壳50具有出风部。其中,换热组件为上述的换热组件。具体地,出风部与第一蜗壳11的出风口13连通,空气调节设备所处环境中的气流经由进风后网进入换热组件内,贯流风轮20将进入换热组件内的气流由进风口引入至风道10内,风道10内的气流经由出风口13吹向换热结构30,气流与换热结构30完成换热后排至出风部,并经由出风部排至空气调节设备所处环境中。

可选地,空气调节设备为塔扇、或冷风扇、或暖风机。

可选地,塔扇为冷暖两用塔扇。

具体地,当用户需要对换热组件进行清洗或清洁时,将进风后网和外壳50拆下,触发开关结构70,以使第一供电电路和第二供电电路处于断电状态,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如图5所示,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驱动装置80和轴套90。其中,驱动装置80与贯流风轮20连接并驱动贯流风轮20转动。轴套90用于支撑贯流风轮20,保证贯流风轮20能够平稳地转动。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换热组件运行过程中,贯流风轮将气流由进风口引入至风道内,风道内的气流经由出风口吹向换热结构,气流与换热结构完成换热后排至换热组件外,以对换热组件所处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其中,第一蜗壳与蜗舌一体成型,减少了风道的零件数量,使得风道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与现有技术中蜗壳与蜗舌为两个独立结构相比,本申请中的换热组件的第一蜗壳与蜗舌一体成型,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风道的拆装较为繁琐、复杂,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提升了风道的拆装效率,缩短拆装耗时。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