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1289发布日期:2020-03-06 08:00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是家庭中普遍使用的厨房用具,多包括有面板、设置在面板上的燃烧器及锅支架。燃烧器上的点火结构一般为脉冲电子点火居多,有少部分采用压电陶瓷点火等。如申请号为cn201711230482.x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燃气灶点火针及安装有该点火针的燃烧器》(申请公布号为cn109838816a)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点火针,该点火针安装在燃烧器的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之间的环形通道内。又如申请号为cn201710917101.9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点火针及应用有该点火针的燃气燃烧器》(申请公布号为cn109595587a)公开了一种点火针,该点火针设置在燃烧器内环火盖的侧壁上。

现有技术中的燃烧器多固定安装在面板上,点火针直接固定在燃烧器上,且点火针的一端连接有灶具点火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向燃烧器火盖放电而实现点火。该种结构的燃烧器虽然能实现稳定点火,但点火的方式单一,且多要求燃烧器固定安装在面板上,对于有些位置能活动的燃烧器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改变现有点火针的设置方式,进而适用于固定安装及活动安装的燃烧器的燃气灶具。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仅在使用时将点火针靠近燃烧器,进而提高使用安全性的燃气灶具。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燃烧器可在脱离面板的状态下实现燃烧,进而提高热效率的燃气灶具。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灶具,包括有面板、燃烧器、锅支架和点火针,所述的燃烧器和锅支架设置在面板上,并且锅支架设置在燃烧器的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点火针设置在所述的锅支架上,点火针的第一端部暴露于锅支架之外并在工作状态下邻近所述燃烧器上的火孔。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锅支架包括有设置在面板上的转动架、与转动架相连的用于支撑锅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通过该转动架可上下翻转地设置在面板上,其中所述的支架本体向下转动落在面板上为工作状态。如此,不使用时,可将支架本体向上转动,使得点火针的第一端部远离燃烧器上的火孔,提高使用安全性;使用时,支架本体翻转下来,点火针靠近燃烧器火孔,即可实现点火功能。

为使燃烧器不影响锅支架的转动,且保证点火成功率,优选的,所述火孔开设于所述燃烧器的上表面,所述点火针的第一端部在支架本体向下转动落在面板上后位于所述燃烧器的上表面之上。当然,火孔也可设置在燃烧器的侧壁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转动架包括有设置在面板上的底座、与底座转动连接并能相对底座上下转动的转动座,该转动座与所述支架本体相连;所述转动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点火针设置在该安装孔上。如此,转动座能收纳点火针,保证灶具外部的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针的第一端部露于所述安装孔之外,所述安装孔上靠近点火针第一端部处的位置形成孔径减小的缩口;所述点火针限位在该安装孔内。如此,安装孔上的小孔径端能对点火针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避免点火针的第一端部进一步向外移动后与燃烧器发生干涉而发生危险。

优选的,所述点火针的纵截面呈凸字形,所述的安装孔为与之配合的阶梯孔。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针的第二端部连接灶具点火回路的输出端,具体方式为:所述底座上开设有预留孔,所述点火针的第二端部通过导线经该预留孔连接灶具点火回路的输出端。如此,使得点火针能较好地隐藏在锅支架内,提高美观。

在上述方案中,为实现保火,还包括有用于探测火焰的感应针,所述感应针设置在锅支架上,感应针的一端邻近燃烧器上的火孔,并与所述点火针的第一端部相对。如此,感应针能感应火焰的同时,还能与点火针配合实现双针对打点火。感应针能与点火针单独分开设置也可为一体连接设置。感应针的另一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结构,连接控制器、燃气阀等部件,控制燃气的输出。

为了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面板上凸设有至少一个供燃气向上喷出的喷嘴,所述燃烧器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喷嘴的上方;该燃烧器内设有供燃气和空气进入的并与上述火孔相连通的混气腔,混气腔的入口与所述喷嘴相对,其中燃烧器向上移动并悬浮在面板之上为工作状态。如此可在燃烧器脱离面板的状态下实现点火燃烧,提高热效率的同时降低面板的温度,防止燃烧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面板上。

最后,为简化结构,便于灶具的清洁,所述燃烧器上设有磁性件,所述面板上对应设有电磁铁,该电磁铁在通电时能产生与磁性件相斥的磁性,从而使所述燃烧器能向上移动并悬浮在面板之上。使用完后,将燃烧器取下,此时面板上仅剩锅支架和喷嘴,便于面板的清洁;需要使用时,将燃烧器放置在喷嘴上并接通电源使燃烧器悬浮起来,然后进行点火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将点火针设置在锅支架上,且点火针的第一端部邻近燃烧器上的火孔,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点火针设置在燃烧器上的缺陷,使得燃烧器能活动安装在面板上也能固定安装在面板上,且设置在锅支架上的点火针同样能保证点火的稳定性和成功率;通过将锅支架转动连接在面板上,使得点火针能随着锅支架转动,在需要点火时将锅支架转至面板上即可;无需使用时可将锅支架转上去,进而使得点火针远离燃烧器,提高使用安全;通过将燃烧器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面板上,且点火针在燃烧器离开面板后靠近燃烧器的火孔,进而,使得燃烧器可在脱离面板的情况下实现点火燃烧,拉近燃烧器与锅之间的距离,提高热效率,且能降低面板的温度,防止燃烧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面板上;同时,燃烧器脱离面板时,面板上留有喷嘴和锅支架,便于清洁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取走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燃气灶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燃气灶具包括有面板1、燃烧器2、锅支架3、点火针4和用于感应火焰的感应针5。

其中,燃烧器2和锅支架3设置在面板1上,锅支架3设置在燃烧器2的外围,该锅支架3包括有设置在面板1上的转动架31、与转动架31相连的用于支撑锅的支架本体32,支架本体32通过该转动架31可上下翻转地设置在面板1上。其中支架本体32可参考现有的支架本体设计,转动架31包括有竖向设置在面板1上的底座311、与底座311转动连接并能相对底座311上下转动的转动座312,该转动座312与支架本体32相连。本实施例中,转动座312与支架本体32的后侧相连后设置在面板1的后部,如此支架本体32能随着转动座312转动而靠近或远离面板1。当需要烹饪时,向下转动支架本体32,使支架本体32落在面板1上即可;使用完毕需要清洁面板1时,向上转动支架本体32,使支架本体32脱离面板1即可。

本实施例中,点火针4设置在锅支架3的转动座312上,点火针4的第一端部暴露于锅支架3之外并仅在支架本体32向下转动落在面板1上后靠近燃烧器2上的火孔20,在支架本体32向上转动后远离燃烧器2上的火孔20,点火针4的第二端部连接灶具点火回路的输出端(图中未示出)。为保证锅支架3的转动不会影响到点火,本实施例中,火孔20位于燃烧器2的上表面,点火针4的第一端部在支架本体32向下转动落在面板1上后位于燃烧器2的上表面之上。

为使得点火针4能稳定地连接在锅支架3上,点火针4与锅支架3之间的连接结构为:转动座312上设有安装孔313,底座311上对应开设有预留孔314,点火针4设置在该安装孔313上,且点火针4的第一端部露于安装孔313之外,第二端部也露于安装孔之外且与第二端部相连的导线通过该预留孔314连接灶具点火回路的输出端。本实施例中点火针4的纵截面呈凸字型,安装孔313为与之配合的阶梯孔,安装孔313上靠近点火针4第一端部处的孔径小于安装孔313其他处的孔径,使得点火针4限位在该安装孔313内,避免点火针4的第一端部外移而与燃烧器2发生干涉;为了进一步固定点火针4,转动座312上开设有与安装孔313相垂直并连通的螺纹孔315,螺栓穿过螺纹孔315后能抵紧点火针4,防止点火针4移动。具体请参见图4。

上述感应针5设置在锅支架3的转动座312上,其一端邻近燃烧器2上的火孔20,并与点火针4的第一端部相对,实现双针对打点火。感应针5与转动座312之间的连接结构同上述点火针4与转动座312之间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点火针4与感应针5一体相连后设置在安装孔313内。

本实施例中,燃烧器2能上下悬浮在面板1上,且能在悬浮状态下实现点火、燃烧,具体为:

面板1上对应各燃烧器2向上凸设有一个供燃气向上喷出的喷嘴11,喷嘴11露在面板1之上,燃烧器2能上下悬浮在喷嘴11的上方;该燃烧器2内设有供燃气和空气进入的混气腔22,混气腔22内设有均流板23,混气腔22的入口21与喷嘴11相对,燃烧器2上设有与混气腔22相连通的上述火孔20;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喷嘴11喷出的燃气能进入混气腔22的入口21内,且保证空气的充足,混气腔22的入口21呈由下而上口径逐渐减小的喇叭状。同时火孔20均布在燃烧器2的上表面,为避免溢液通过火孔20与混气腔22的入口21滴入喷嘴11而堵塞喷嘴11,均流板23上对应混气腔22的入口21的位置为封闭结构,均流板23的其它位置上开设有均流孔230,具体请参见图3。为保证悬浮的稳定性,上述混气腔22的入口21、均流板23均处于燃烧器2的中心轴线上,喷嘴11正对混气腔22的入口21的中心。

烹饪时,放下锅支架3,当燃烧器2向上移动处于悬浮状态下时,锅支架3上点火针4的第一端部靠近燃烧器2上的火孔20,感应针5的一端与燃烧器2上离该感应针5的一端最近的火孔20之间的距离为2.5~5mm。如此,可实现悬浮状态下的点火与感应火焰。且悬浮状态下空气和燃气能源源不断地补入燃烧器2内,使得燃烧器2保持工作状态,此时,燃烧器2能在悬浮的状态下燃烧,使得燃烧器更加接近锅底,提高了热效率,保证加热充分;且能避免燃烧器2燃烧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面板1上。本实施例中,在保证燃烧效率的同时,保证完全悬浮后的燃烧器2不会与锅具干涉,落在面板1上时支架本体32上用于支撑锅具的上端面高出完全悬浮状态下的燃烧器2的顶面,且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20mm;同时燃烧器2的悬浮高度(即完全悬浮下的燃烧器底面到面板1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30mm。

悬浮状态下的燃烧器2可与落在面板1上的支架本体32相接触;接触情况下,如悬浮状态下燃烧器的外侧与支架本体32上的支架圈相接触,支架圈能将点火针4放至燃烧器上的电传导至面板1(即接地)上,进而形成放电回路,实现放电点火;同时,接触情况下,支架本体32还能对悬浮的燃烧器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提到悬浮稳定性。当燃烧器2与支架本体32相分离时,可通过高低电势实现放电点火。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器2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悬浮:

燃烧器2上设有磁性件(图中未示出),面板1上对应设有电磁铁12,该电磁铁12在通电时能产生与磁性件相斥的磁性,从而使燃烧器2悬浮在面板1上。通过控制流经电磁铁12的电流等参数,可实现燃烧器2的自动升降。

具体为:电磁铁12以喷嘴为中心设于面板1之下;磁性件选用耐高温永磁铁,其以喷嘴11为中心设于燃烧器2的下部。且燃烧器2的下部设有用于包围磁性件的隔热层。如此,能避免高温对磁性件的影响。同时电磁铁12设于面板1之下,使得面板1上更加简洁,进而便于清洗。

喷嘴11连接有输送燃气的气管,包括气管、面板1等采用非磁性材料,避免对磁场的干扰。燃烧器2火力的大小由喷嘴11的燃气喷出量决定,可采用电机控制或者比例阀控制,操作界面采用磁控旋钮或者投影控制。

采用悬浮设计的燃烧器2方便实现燃烧器上下高度调节的同时,不工作时燃烧器2可从面板1上直接取走,此时,面板1上仅剩喷嘴11和锅支架3,锅支架3可向上转动而远离面板1,进而便于面板1清洁。具体请参见图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