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谷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2437发布日期:2020-05-22 16:27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谷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大米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稻谷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收割后含水很高,要想让水稻达到安全仓储的条件(不霉变)必须把水稻的含水率降低到能够进行仓储的安全水分(12%为水稻仓储的安全水分)。

授权公告号为cn206113561u、授权公布日为2017年04月19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稻谷烘干设备,包括进料口、烘干仓和电机,烘干仓内设有螺旋托辊,烘干仓下方设有发热装置,烘干仓上方设有排气装置。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通过螺旋托辊搅拌烘干仓中的稻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稻谷受热的均匀性,但是由于受热面只在烘干仓底部,受热面积较小,致使稻谷烘干时间较长,烘干效率较低,受热均匀性还是有待加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谷烘干装置,其解决了现有稻谷烘干装置受热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稻谷烘干装置,包括外筒、盖体、搅拌装置、加热盘管、隔板和内筒;

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顶部,所述内筒位于所述外筒内部,所述内筒外径小于所述外筒内径,所述隔板固定在所述外筒内部且用于将所述外筒分成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内筒位于所述上腔室内,所述加热盘管位于所述下腔室内;

所述内筒支撑在隔板上,所述内筒与所述隔板之间、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均设有间隙;

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所述内筒上方,所述内筒下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穿过所述外筒且延伸至所述外筒外部;

所述内筒内装有稻谷,所述搅拌装置用于搅拌所述内筒内的所述稻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热盘管在隔板下方加热时,隔板能迅速受热,并将热量传递到隔板上方,使内筒圆周表面及底部均充斥着热量,再配合搅拌装置的搅拌,使得稻谷充分受热,加快稻谷烘干速率,干燥均匀,烘干效果较佳。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内筒内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为竖直设置且位于所述内筒中部,所述中心管下端与所述内筒、隔板之间的间隙连通。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中心管上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设置在所述中心管的圆周表面;

所述中心管通过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内筒连通。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中心管内、所述内筒与所述隔板之间的间隙中、以及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的间隙中均填充有蓄热球。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中心管下端设置有椎体部,所述椎体部向下呈扩口状,所述中心管通过所述椎体部与所述内筒、隔板之间的间隙连通。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转轴、上支撑杆、上搅拌板、下支撑杆和下搅拌板;

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盖体中心,所述转轴上端与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下端穿过所述盖体并延伸在所述内筒内部上方,所述上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转轴上,另一端向所述内筒内壁方向延伸;

所述上搅拌板连接在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下支撑杆之间,所述下搅拌板位于所述内筒内部下方且固定在所述下支撑杆上。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下支撑杆端部;

所述内筒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内筒圆周内壁设置,所述滑块嵌在所述滑槽内且在所述滑槽内转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上搅拌板和所述下搅拌板均为倾斜设置,且所述上搅拌板和所述下搅拌板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内筒底部固定有支柱,所述支柱上端固定在所述内筒底部,下端固定在所述隔板上;

所述支柱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柱均布在所述内筒底部四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盖体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内筒连通;

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内筒之间设置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固定在所述盖体内底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加热盘管在隔板下方加热时,隔板能迅速受热,并将热量传递到隔板上方,使中心管内以及内筒圆周表面及底部均充斥着热量,由于中心管插设在稻谷中心,且中心管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因此中心管中的热量将由内筒中部向四周传传递,使得稻谷充分受热,加快稻谷烘干速率,且干燥均匀,烘干效果较佳。椎体部设置,可以有效使得内筒底部的热量进入到中线管中。电机启动时,转轴将带动上支撑杆、上搅拌板、下支撑杆和下搅拌板整体转动,从而对内筒中的稻谷进行搅拌,提高稻谷受热均匀性。解决了现有稻谷烘干装置受热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稻谷烘干装置的外部结构;

图2是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稻谷烘干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3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搅拌装置的结构;

图4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内筒的结构。

图中,1、外筒;2、支腿;3、出料口;4、盖体;5、进料口;6、搅拌装置;61、电机;62、转轴;63、上支撑杆;64、滑块;65、上搅拌板;66、通孔;67、下支撑杆;68、下搅拌板;7、出风口;8、加热盘管;9、隔板;10、内筒;11、排风扇;12、中心管;13、散热孔;14、滑槽;15、椎体部;16、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稻谷烘干装置,如图1-4所示,一种稻谷烘干装置,包括外筒1、盖体4、搅拌装置6、加热盘管8、隔板9、内筒10和支腿2。外筒1和内筒10均为圆形筒体状,支腿2支撑在外筒1底部,为了稻谷烘干装置整体稳定性较强,能平稳放置在地面或基础平面上,具体的,支腿2设置有四个,四个支腿2均布在外筒1的底部四周。

参照图1-4,盖体4盖设在外筒1和内筒10顶部,内筒10位于外筒1内部,内筒10外径小于外筒1内径,且内筒10中心轴与外筒1中心轴分别位于同一直线上。隔板9固定在外筒1内部下方且用于将外筒1分成上下两个腔室,内筒10位于上腔室内,加热盘管8位于下腔室内。由于水稻不同与其他粮食的干燥,水稻是一种热敏性的作物,干燥速度过快或者参数选择不当容易产生爆腰,因此,加热盘管8选择温控电热管,便于调节稻谷烘干温度,防止稻谷爆腰。

参照图1-4,内筒10支撑在隔板9上,内筒10底部与隔板9之间、内筒10与外筒1之间均设有间隙。内筒10底部固定有支柱16,支柱16上端固定在内筒10底部,下端固定在隔板9上。为了提高内筒10的稳定性,延长内筒10使用寿命,具体的,支柱16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柱16均布在内筒10的底部四周,优选为,支柱16设置有四个。待烘干的稻谷装在内筒10中,使其在内筒10中烘干。内筒10内设置有中心管12,中心管12为竖直设置且位于内筒10中部,中心管12上端为封闭端,下端为开口端,中心管12下端与内筒10、隔板9之间的间隙连通。中心管12与内筒10采用一体设置,以使内筒10和中心管12具有较强的连接强度。

参照图1-4,中心管12上开设有散热孔13,散热孔13设置在中心管12的圆周表面,具体的,散热孔13为圆形微孔,且直径小于稻谷粒径,优选的,散热孔13直径为0.5-1mm。散热孔13沿中心管12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散热孔13均布在中心管12四周,中心管12通过散热孔13与内筒10连通。中心管12下端设置有椎体部15,椎体部15向下呈扩口状,中心管12通过椎体部15与内筒10、隔板9之间的间隙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隔板9需要传递热量,因此隔板9采用导热性较好的材质制成,如不锈钢、导热金属等。加热盘管8在隔板9下方加热时,隔板9能迅速受热,并将热量传递到隔板9上方,使中心管12内以及内筒10圆周表面及底部均充斥着热量,由于中心管12插设在稻谷中心,且中心管12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3,因此中心管12中的热量将由内筒10中部向四周传传递,使得稻谷充分受热,加快稻谷烘干速率,且干燥均匀,烘干效果较佳。椎体部15设置,可以有效使得内筒10底部的热量进入到中线管中。

参照图1-4,盖体4上设置有进料口5,进料口5设置在内筒10上方且位于盖体4中心一侧。内筒10下部设置有出料口3,出料口3外端向下倾斜且向外穿过外筒1并延伸至外筒1外部。为了能将稻谷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向外排出,具体的,盖体4上开设有出风口7,出风口7和进料口5分别位于盖体4中心的相对两侧。出风口7位于内筒10内部上方且与内筒10连通。出风口7与内筒10之间设置有排风扇11,排风扇11固定在盖体4内底部,以使水蒸气迅速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稻谷湿度大,含水量丰富,因此稻谷在烘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若不将其排出,水蒸气会凝结在盖体4内底部,从而影响稻谷烘干速率,因此本发明在设置了出风口7,且在出风口7上安装有排气扇,为了快速排出水汽,排气扇可以适当的多安装几个,一般为2-3个,从而能将水汽向外排出,提高烘干效果和烘干质量。

参照图1-4,中心管12内、内筒10与隔板9之间的间隙中、以及内筒10与外筒1之间的间隙中均填充有蓄热球。外筒1表面包覆有一层保温棉。优选的,保温材料为保温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保温棉具有较好的蓄热保温功能,能有效减少热量损失,节能环保,将其包覆在外筒1表面,能有效减少热损失,起到良好的绝热作用。蓄热球具有重烧线收缩率低、高温荷重软化温度高、耐腐蚀、强度高、蓄放热量大、热震稳定性好、导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等显著特点,将其填充在中心管12内以及内筒10底部及四周,可以有效提高传热效果。

参照图1-4,搅拌装置6用于搅拌内筒10内的稻谷。搅拌装置6包括电机61、转轴62、上支撑杆63、上搅拌板65、下支撑杆67、滑块64和下搅拌板68。电机61固定在盖体4中心,转轴62上端与电机61输出轴连接,下端穿过盖体4并延伸在内筒10内部上方。转轴62下端套在中心管12上且在中心管12上端转动。上支撑杆63为水平设置且一端固定在转轴62上,另一端向内筒10内壁方向延伸且与内筒10内壁靠近。上搅拌板65连接在上支撑杆63和下支撑杆67之间,上支撑杆63和下支撑杆67为上下布置,上支撑杆63和下支撑杆67之间设置有三个上搅拌板65,上支撑杆63和下支撑杆67通过上搅拌板65连接。上搅拌板65位于中心管12和内筒10内壁之间,上搅拌板65主要用于搅拌内筒10中的物料。下搅拌板68位于内筒10内部下方且固定在下支撑杆67底部,下搅拌板68下端与内筒10内底部靠近。转轴62的相对两侧均连接有一个上支撑杆63,每个上支撑杆63上均固定有三个上搅拌板65。为减少搅拌阻力,上搅拌板65和下搅拌板68均采用倾斜设置,且上搅拌板65和下搅拌板68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66,通孔66的设置,主要用于气流或稻谷通过,减少阻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机61启动时,转轴62将带动上支撑杆63、上搅拌板65、下支撑杆67和下搅拌板68整体转动,从而对内筒10中的稻谷进行搅拌,提高稻谷受热均匀性。

参照图1-4,滑块64固定在上支撑杆63和下支撑杆67一端,内筒10上开设有滑槽14,滑槽14沿内筒10圆周内壁设置,滑块64嵌在滑槽14内且在滑槽14内转动。滑槽14设置有两个,两个滑槽14为上下布置且分别与上支撑杆63和下支撑杆67的滑块64位置相对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下支撑杆67仅通过上搅拌板65和上支撑杆63连接,整体支撑性不是很强,为了提高上搅拌板65和下搅拌板68的搅拌平稳性和下支撑杆67的支撑强度,本发明在内筒10上开设有了两个滑槽14,用于与滑块64配合。滑块64和滑槽14的设置,一方面用于配合转轴62转动,使上搅拌板65和下搅拌板68能在内筒10中顺利转动,且能具有较好的转动平稳性,另一方面提供了支撑着力点,可以有效提高搅拌装置6的整体强度,从而提高搅拌装置6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