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4314发布日期:2019-08-21 00:0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炉具,具体是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件号CN105805793A公开了一种电陶炉结构,包括本体,本体上设有陶瓷烤盘,本体内位于陶瓷烤盘的下方分别设有发热区域及电路区域,发热区域内设有发热盘,电路区域内设有电路元器件,发热区域及电路区域之间设有双层隔热挡墙,双层隔热挡墙之间形成空气隔离带。

现有技术中,电陶炉的散热孔(出风口)都开设在本体(底壳)的底部,由于本体(底壳)的底部通常要承托在桌面上,因此,其散热孔(出风口)可供气流流通的空间非常小,导致其散热效果非常差。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其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和面板,所述底壳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控制组件、电源组件以及风扇组件;所述底壳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分隔成电热区、电源区以及散热区,所述发热组件安装在电热区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内,控制组件、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内;所述底壳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后侧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散热区连通,出风口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风扇组件的进风端与散热区连通,出风端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散热区,再通过风扇组件进入电热区、电源区,最后从出风口排出。

所述散热区位于底壳的前侧,电热区、电源区分布在底壳的后侧。

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竖向围设在发热组件的外围,其上端与面板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的内底抵靠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以内的区域为电热区,第一隔板以外的区域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成电源区和散热区,第二隔板上端与面板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的内底抵靠连接。

所述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的下部位置,控制组件安装在散热区的上部位置,风扇组件的进风端朝上。

所述电热区、电源区分别与风扇组件成组设置。

所述底壳开口的外缘环设有向外凸起的支撑台阶,进风口分布在支撑台阶的左右两侧壁上,出风口分布在支撑台阶的后侧壁上,支撑台阶的的内侧还设有支撑条,面板盖合在支撑条上。

所述发热组件为电磁炉发热组件、电陶炉发热组件、光波炉发热组件、金属盘发热组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在底壳内设置隔板,把底壳分隔成放置发热组件的发热区、放置电源组件的电源区、以及放置控制组件及风扇组件的散热区,多头炉工作时,风扇组件工作为发热区、电源区吹风散热,发热组件、电源组件的热量难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区,外界的空气先流经散热区为控制组件散热,再流经发热区、电源区为发热组件、电源组件散热,避免控制组件处于高热环境下工作,提高工作寿命,侧进风后出风的方式可提高散热气流的流通空间及流通速度,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通过隔板的不同组合,可以按需分隔出多个与发热组件成组的发热区、与电源组件成组的电源区及与控制组件、风扇组件成组的散热区,风扇组件可针对性散热,散热效果更佳。

隔板还可提高底壳的机械强度,避免底壳变形。

底壳设置支撑台阶的结构,使多头炉可嵌入台面上,适用场合更广泛,嵌入台面后,支撑台阶外露于台面,不影响散热。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类发热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分解图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分解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3,本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1和面板2,所述底壳1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3、控制组件4、电源组件(图中未画出)以及风扇组件5,发热组件3、电源组件、风扇组件5分别与控制组件4电连接,电源组件提供电力来源,控制组件4控制发热组件3、风扇组件5的工作,发热组件3为两组以上,需要配备大功率电源,大功率电源往往体积较大,也需要独立的散热,以保证其使用寿命,有见及此,本实施例在所述底壳1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1分隔成电热区11、电源区12以及散热区13,所述发热组件3安装在电热区11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12内,控制组件4、风扇组件5安装在散热区13内,底壳1内部集成发热组件3、控制组件4、电源组件(图中未画出)以及风扇组件5,结构十分紧凑,发热组件3具有独立的电热区11,电源组件具有独立的电源区12,控制组件4及风扇组件5也具有独立的散热区13,散热区13内的风扇组件5能够独立对电热区11、电源区12吹风散热,更具体是,所述底壳1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14、后侧设有出风口15,进风口14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口15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风扇组件5的进风端(图中无标号)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端(图中无标号)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所述风扇组件5工作时,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4进入散热区13,再通过风扇组件5进入电热区11、电源区12,最后从出风口15排出。

隔板把底壳1分隔成放置发热组件3的发热区11、放置电源组件的电源区12、以及放置控制组件4及风扇组件5的散热区13,多头炉工作时,风扇组件5工作为发热区11、电源区12吹风散热,在循环气流作用下,发热组件3、电源组件的热量难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区13,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4进入后先流经散热区13为控制组件4散热,再流经发热区11、电源区12为发热组件3、电源组件散热,然后再从出风口15流出外界,整个散热过程在风扇组件5的作用下呈单向流动状态,有效避免控制组件4处于高热环境下工作,提高工作寿命,进风口14、出风口15均设置在底壳的左右侧部及后侧部形成侧进风后出风的方式,整个空气流通过程没有遮挡,侧进风、后出风的方式可提高散热气流的流通空间及流通速度,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区13位于底壳1的前侧,电热区11、电源区12分布在底壳1的后侧,方便消费者从多头炉前侧控制其工作、从后侧烹饪的使用,也有助于底壳1内部形成右前至后的散热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第一隔板61竖向围设在发热组件3的外围,其上端与面板2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1的内底抵靠连接,所述第一隔板61以内的区域为电热区,电热区形成仅与风扇组件5出风端及出风口15连通且与电源区12、散热区13隔离的空间,第一隔板61以外的区域通过第二隔板62分隔成电源区12和散热区13,第二隔板62上端与面板2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1的内底抵靠连接,电源区12和散热区13彼此之间也相互隔离,通过隔板的不同组合,可以按需分隔出多个与发热组件3成组设置的发热区11、与电源组件成组设置的电源区12及与控制组件4、风扇组件5成组设置的散热区13,风扇组件可针对性散热,散热效果更佳,隔板还可提高底壳的机械强度,避免底壳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5安装在散热区13的下部位置,控制组件4安装在散热区13的上部位置,风扇组件5的进风端朝上,风扇组件5吸入空气时,空气将从散热区13的上部吸入,此时,空气先流经控制组件4,在控制组件4周围形成单向流动的气流,对控制组件4的散热效果好,且控制组件4附近形成风幕,可有效避免发热区11、电源区12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其上,散热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电热区11、电源区12分别与风扇组件5成组设置,本实施例中,共设置两组电热区11及两组发热组件,他们共用同一电源组件供电,因此仅设置一电源区12,电热去11及电源区12呈间隔设置,每组电热区11及每组电源区12均通过独立的风扇组件5进行散热,散热气流更大、散热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1开口的外缘环设有向外凸起的支撑台阶16,支撑台阶16可与底壳1一体成型或者分体组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进风口14分布在支撑台阶16的左右两侧壁上,出风口15分布在支撑台阶16的后侧壁上,支撑台阶的16的内侧还设有支撑条161,面板2盖合在支撑条161上,通过该技术方案,使多头炉可嵌入台面上,适用场合更广泛,嵌入台面后,支撑台阶外露于台面,不影响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组件3为电磁炉发热组件、电陶炉发热组件、光波炉发热组件、金属盘发热组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本实施例采用左侧电磁炉发热组件,右侧电陶炉发热组件的组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