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3663发布日期:2019-09-20 22:2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为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增强外界空气与居室内空气的流通,因此,新风机应运而生。新风机的主要功能是将室外的自然空气,抽入到室内,以满足人们在室内对氧气的需要,当室外空气的质量较差时,如有pm2.5时,或当室外的噪音较大时,人们常关闭窗户,此时室内的含氧量较低,也需要新风机进行通风过滤。

现有的墙式新风机大多采用可逆式风扇的送风模式,即风扇可通过正转或反转来实现双向抽风的功能。然而为了实现风扇能够双向抽风,这类风扇的扇叶需要进行特殊设计,导致其工作效率相较于单向风扇要较低,且在风扇反转时为提高抽风效率需要提高风扇的转速,导致其产生的噪声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旨在解决现有墙式新风机大多采用可逆式风扇进行送风,导致其工作效率较低且噪声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嵌于墙体内,所述机体为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空腔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隔板,用于将所述机体内部的空腔分隔成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进风通道内,用于将室外的空气抽入室内;

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出风通道内,用于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

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均为正转风扇且旋转的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机体内还设置有蓄热体,所述蓄热体的一端靠近所述隔板,所述蓄热体上设有多个换热通道,所述多个换热通道中的一部分换热通道位于所述进风通道外侧,另一部分换热通道位于所述出风通道外侧;

所述蓄热体为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机体内,以使得所述多个换热通道可在所述出风通道外侧的位置和所述进风通道外侧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可选地,所述蓄热体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蓄热体上开有安装槽和轴孔,所述安装槽的中轴线和所述轴孔的中轴线均与所述蓄热体的中轴线相同;

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经安装座固定于所述隔板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固定设置于所述轴孔内,用于带动所述蓄热体转动。

可选地,所述蓄热体与所述机体之间还设置有密封毛刷,所述密封毛刷与所述蓄热体的外侧壁贴合,用于密封所述蓄热体与所述机体之间的缝隙。

可选地,所述蓄热体的另一端还设置有过滤装置。

可选地,所述蓄热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轴端毛刷和第二轴端毛刷,所述第一轴端毛刷和所述第二轴端毛刷均与所述隔板平行;

所述第一轴端毛刷用于密封所述蓄热体与所述过滤装置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轴端毛刷用于密封所述蓄热体与所述隔板之间的缝隙。

可选地,所述机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均为半圆形通道;

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均倾斜设置于所述机体内,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均与所述隔板间形成有夹角。

可选地,所述机体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所述内筒体的空腔被所述隔板分隔成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且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均设置在所述内筒体内;

所述外筒体套于所述内筒体外,所述外筒体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筒体贴合,且所述外筒体的外侧壁与墙体接触。

可选地,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环状结构,且所述外壳体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用于通风的镂空结构;

所述外壳体的一端与所述机体连接,所述外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面板,所述镂空结构暴露于墙体外且位于室内。

可选地,所述外壳体内还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隔板平行,所述导风板的另一端呈两个沿所述外壳体的边缘外侧扩张的弧形结构,形成间隔设置的出风口和进风口。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在机体内设置了隔板,将机体内部的空腔分隔成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并分别在两个通道中安装了两个安装方向相反的正转风扇,使得其中一个从室外抽取新鲜空气排向室内,而另一台风扇将室内浑浊的空气排向室外,实现双向抽风的功能,且其工作效率高,噪声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有驱动电机的蓄热体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轴端毛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的结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式双通道新风机,包括:机体1、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所述机体1嵌于墙体内,所述机体1为一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空腔体,机体1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连接室内和室外,在所述机体1内设置有隔板11,用于将所述机体1内部的空腔分隔成进风通道12和出风通道13两个单独的通风道;所述第一风扇2设置于所述进风通道12内,用于将室外的空气抽入室内;所述第二风扇3设置于所述出风通道13内,用于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其中,所述第一风扇2和所述第二风扇3均为正转风扇且旋转的方向相反,即通过将第一风扇2的抽风侧安装为朝向室外,将第二风扇3的抽风侧安装为朝向室内,可以实现双向抽风。在启动新风机时,可以同时启动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快速交换,提高了新风机的效率;也可以单独启动第一风扇2或第二风扇3,实现单向抽风功能,灵活多变;且由于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均为正转风扇,在工作过程中无需反转,其工作噪声较低,不会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其中,所述机体1可以包括有内筒体14和外筒体15,所述内筒体14的空腔被所述隔板11分隔成进风通道12和出风通道13,且所述第一风扇2和所述第二风扇3均设置在所述内筒体14内;所述外筒体15套于所述内筒体14外,所述外筒体15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筒体14贴合,且所述外筒体15的外侧壁与墙体接触。内筒体14主要用于设置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灯装置,而外筒体15则设置于内筒体14外并与墙体接触,可用于保护内筒体14免受破坏。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在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开启新风机进行空气交换会容易使得室内的温度急剧变化,而导致室内温度骤冷或骤热,所述机体1内还可以设置有蓄热体4,所述蓄热体4的一端靠近所述隔板11,所述蓄热体4上设有多个换热通道,所述多个换热通道中的一部分换热通道位于所述进风通道12外侧,另一部分换热通道位于所述出风通道13外侧;所述蓄热体4为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机体1内,以使得所述多个换热通道可在所述出风通道13外侧的位置和所述进风通道12外侧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蓄热体4采用具有储能的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陶瓷,蓄热体4为一实心柱体结构,其内部开有多个孔道作为换热通道,主要有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孔结构,且孔道是相互平行的直通道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大大地降低气孔流经的阻力,大幅度提高蓄热体4的单孔体积换热效率。

在新风机的工作过程中,第一风扇2转动,将室外的空气从进风通道12的一侧抽进进风通道12内,并从进风通道12的另一侧排出至蓄热体4的一部分换热通道中,使得室外的空气经过这一部分换热通道进行换热后再进入到室内;同理,第二风扇3转动时,将出风通道13内的空气排出室外,在气压的作用下,室内的空气经过蓄热体4的另一部分换热通道并进行换热后再补充进入到出风通道13,最后被排出至室外。例如,在冬天时,室内温度较高,而室外温度较低,新风机中的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同时启动后,一部分换热通道持续通过室外的冷空气,其与冷空气换热,使得冷空气的温度上升而其自身温度下降;另一部分换热通道则持续通过室内的热空气,不断地吸收室内热空气的热量,使其温度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蓄热体4中一部分换热通道的温度下降至与室外空气的温度相近,而另一部分换热通道的温度则上升至与室内空气的温度相近,此时,可以将蓄热体4旋转180°,使得原来位于进风通道12外侧的一部分换热通道旋转至出风通道13外侧,而原来位于出风通道13外侧的另一部分换热通道则旋转至进风通道12外侧。在旋转后,位于进风通道12外侧的换热通道内部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近,室外的冷空气经过此部分换热通道时,吸收换热通道内部的热量升温后再进入室内,避免室内温度骤变;而位于出风通道13外侧的换热通道内部的温度与室外温度相近,室内的热空气经过此部分换热通道时,换热通道吸收热空气的热量升温,热空气则降温并被排出室外。通过间歇性驱动蓄热体4转动180°,可以使得蓄热体4内部两部分换热通道分别间歇性地和室内空气以及室外空气进行换热,蓄热体4可以将室内空气的热量吸收后再由室外空气将此部分热量携带进室内,避免了室内热量的流失,达到室内温度波动不大的效果,能够有效维持室内的温度不变。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有驱动电机的蓄热体的剖视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实现驱动蓄热体4旋转且不占用过多的空间,所述蓄热体4具体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蓄热体4上开有安装槽和轴孔,其中,安装槽可以安装在靠近隔板11的一侧,轴孔则贯穿整个蓄热体4,从安装槽的中部贯穿至蓄热体4的另一侧;且所述安装槽的中轴线和所述轴孔的中轴线均与所述蓄热体4的中轴线相同;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驱动电机41,所述驱动电机41的一端经安装座411固定于所述隔板11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41的另一端连接有驱动轴42,所述驱动轴42固定设置于所述轴孔内,用于带动所述蓄热体4转动。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与驱动电机41连接,另一端则贯穿至蓄热体4外并套有轴承43,在轴承43外还盖有轴承端盖44。

值得注意的是,驱动电机41的外侧壁和安装槽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安装槽主要用于容纳驱动电机41,以节约新风机的内部空间,在驱动电机41通过驱动轴42驱动蓄热体4转动时,蓄热体4上安装槽与驱动电机41之间不会发生摩擦,不会影响蓄热体4的正常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蓄热体4为可转动地设置在机体1的内腔中,为了保证蓄热体4旋转的可靠性,蓄热体4与机体1的内侧壁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间隙,避免蓄热体4的外侧壁和机体1的内侧壁之间产生摩擦而影响蓄热体4的正常旋转。然而,由于蓄热体4和机体1均为柱形体,蓄热体4和机体1之间会存在有环形间隙,出风通道13的一侧与该环形间隙的一半相通,而进风通道12的一侧则与该环形间隙的另一半相通,从而使得进风通道12内进入的室外空气容易经该环形间隙进入到出风通道13并排出至室外,即发生“串风”的情况,从而降低室内外空气交换的效率。因此,如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的截面图。为了既能保证蓄热体4的正常旋转,又能将环形间隙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在所述蓄热体4与所述机体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毛刷45,蓄热体4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密封毛刷45,所述密封毛刷45与所述蓄热体4的外侧壁贴合,用于密封所述蓄热体4与所述机体1之间的缝隙,并将蓄热体4与机体1之间的环形空隙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避免两部分的空气相互流通。由于密封毛刷45上具有柔软的刷毛,在蓄热体4旋转时,密封毛刷45的刷毛可以扫过蓄热体4的表面,从而不影响蓄热体4的正常旋转。

所述蓄热体4的一端靠近进风通道12和出风通道13,所述蓄热体4的另一端还设置有过滤装置5,过滤装置5上可以包括有过滤网、等离子杀菌装置等,能够对从进风通道12流出的室外空气以及从室内流进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杀菌,能有效避免细菌、病毒等室内外微生物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性。值得注意的是,过滤装置5为柱形体结构,其外侧壁与机体1的内侧壁贴合,且内部设置有与隔板11平行的分隔片,将过滤装置5分隔成两部分,避免两部分的空气混合相同。

如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轴端毛刷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蓄热体4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轴端毛刷46和第二轴端毛刷47,所述第一轴端毛刷46和所述第二轴端毛刷47均与所述隔板11平行;所述第一轴端毛刷46用于密封所述蓄热体4与所述过滤装置5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轴端毛刷47用于密封所述蓄热体4与所述隔板11之间的缝隙。同理,由于蓄热体4需要旋转,因此蓄热体4的两端分别要与隔板11以及过滤装置5之间相隔一定的间隙,以避免蓄热体4在旋转时与隔板11或过滤装置5发生摩擦。因此,为了保证密封蓄热体4与隔板11以及过滤装置5之间的间隙而又不影响蓄热体4的正常旋转,可以在蓄热体4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第一轴端毛刷46和第二轴端毛刷47,蓄热体4在旋转时,与第一轴端毛刷46以及第二轴端毛刷47发生摩擦,第一轴端毛刷46以及第二轴端毛刷47上的刷毛扫过蓄热体4,不会影响蓄热体4的正常旋转,同时又能起到密封间隙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体1可以为圆柱形结构,即机体1的截面为一圆形,经过隔板11分隔后,所述进风通道12和所述出风通道13均为半圆形通道。由于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通常为圆形的形状,需要占据圆形的空间,因此,为了节约空间,在半圆形通道内放置表面积尽可能大的风扇,可以将所述第一风扇2和所述第二风扇3倾斜设置于所述机体1内,所述第一风扇2和所述第二风扇3均与所述隔板11间形成有夹角。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中,还包括有:外壳体6,所述外壳体6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环状结构,且所述外壳体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用于通风的镂空结构61;所述外壳体6的一端与所述机体1连接,在外壳体6与机体1之间还连接有连接嵌圈7,用于将机体1卡嵌安装在墙壁上;所述外壳体6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面板8,所述镂空结构61则暴露于墙体外且位于室内。所述外壳体6内还设置有导风板62,所述导风板62的一端与所述隔板11平行,所述导风板62的另一端呈两个沿所述外壳体6的边缘外侧扩张的弧形结构,形成间隔设置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分别能够引导室内的空气进入出风通道13,以及引导进风通道12的空气流进室内。由于外壳体6上被导风板62分隔成两部分风口来分别进行出风和进风,可以充分避免空气在风口处发生混合,保证出风通道13排出的空气大部分为室内原有的空气而并非是从进风通道12新排进的空气,提高了空气交换的效率。在进风通道12和出风通道13的另一侧,还设置有遮雨板9,遮雨板9由多片倾斜设置的挡雨片构成,雨水在下落过程中被倾斜设置的挡雨片挡住,并沿着向下倾斜的挡雨片往外下滑,使得雨水不会进入到新风机内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