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工况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7556发布日期:2020-01-21 22:3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工况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系统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工况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双工况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磁膨胀阀、蒸发器、蓄冰槽、冷却盘管与泵等构件构成,其中蓄冰槽是双工况制冷系统的重要构件。目前,蓄冰槽一般是通过冰球来蓄冰的,由于现有的蓄冰槽内部空间一般较大,且现有蓄冰槽上大多仅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这样在蓄冰槽中的某些区域上常常会出现乙二醇溶液流动性差或不流动的情况。这会导致处于这些区域内的冰球,无法与流入蓄冰槽中的乙二醇溶液充分地接触,这较大地影响了蓄冰槽热交换的性能,这样易导致双工况制冷系统的使用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双工况制冷系统,该双工况制冷系统中流入蓄冰槽的载冷剂能充分地与各冰球接触,这有助于提高其上蓄冰槽的热交换性能,从而有助于以提高双工况制冷系统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工况制冷系统,其特点在于包括第一环形管路、第二环形管路、压缩机、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磁膨胀阀、蒸发器、蓄冰槽、冷却盘管、泵、第二电磁膨胀阀、第三电磁膨胀阀、第四电磁膨胀阀、第五电磁膨胀阀、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其中蒸发器上具有载冷剂出口、载冷剂入口;所述蓄冰槽包括壳体、出液管、竖向转轴、网箱、遮蔽盖、进液管、伺服电机、若干螺栓,所述壳体顶部开设有呈圆柱状的安装腔,所述出液管穿置在壳体右壁下侧,并使出液管与安装腔相连通;所述竖向转轴上端端面上开设有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嵌接孔,所述竖向转轴下端圆周表面上设有环形限位凸部,所述竖向转轴布置在安装腔中,并使竖向转轴下端能转动地嵌装在安装腔腔底;所述网箱包括网桶、套装管、若干网板,所述网桶为底部封闭的网桶结构,所述网桶的内腔为容纳腔,所述套装管呈竖向布置地穿置在网桶中部,并使套装管下端延伸至网桶底部,各网板分别竖向布置于容纳腔中,并使各网板均匀地位于套装管四周,还使网板上的两个侧边与底边分别连接在容纳腔腔壁、套装管外壁、容纳腔腔底上,以通过各网板将容纳腔分割成若干冰球放置腔,所述网桶外壁上均匀地设有若干滚轮;所述遮蔽盖中部穿置有呈竖向布置的转动轴,并使转动轴上端穿置于遮蔽盖顶面外,还使转动轴下端穿置于遮蔽盖底面外,所述转动轴下端设有嵌接孔相匹配的嵌接部,所述遮蔽盖顶面上设有吊装环;所述进液管包括竖向管、横向管,所述横向管为两端封闭的空心管体结构,所述横向管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液孔,所述竖向管下端连接在横向管中部并相互连通;所述进液管布置在遮蔽盖的底面左侧,并使竖向管上端穿置于遮蔽盖顶面外,所述网箱通过套装管套装在安装腔中的竖向转轴上,并使网桶底部压在环形限位凸部上,还使网箱上的滚轮滚动接触在安装腔腔壁上,以及使网箱能随着竖向转轴一起转动,所述遮蔽盖盖置在安装腔腔口上并通过螺栓锁定,还使嵌接部嵌装在嵌接孔中,以及使横向管位于安装腔中,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遮蔽盖顶部,并使转动轴与伺服电机相驱动连接;所述压缩机、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磁膨胀阀与蒸发器依次串接在第一环形管路上,所述蓄冰槽、第二电磁膨胀阀、第三电磁膨胀阀、冷却盘管与第四电磁膨胀阀依次串接在第二环形管路上,并使蓄冰槽的出液管、进液管分别与第二环形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一端连接在载冷剂出口上,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电磁膨胀阀与第三电磁膨胀阀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上,所述第二管路一端连接在载冷剂入口上,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冷却盘管与第四电磁膨胀阀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上,所述第三管路一端连接在第二电磁膨胀阀与蓄冰槽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上,所述第三管路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磁膨胀阀与冷却盘管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上,所述泵串接在第三管路上,所述第四管路一端连接在第四电磁膨胀阀与蓄冰槽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上,所述第四管路另一端连接在第四电磁膨胀阀与冷却盘管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上,所述第五电磁膨胀阀串接在第四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双工况制冷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若干导线,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载冷剂出口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第一电磁膨胀阀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双工况制冷系统的蓄冰槽中,由于转动轴是与伺服电机相驱动连接的,这样就能通过伺服电机使转动轴发生转动;由于转动轴是通过使嵌接部嵌装在嵌接孔中,来使转动轴与竖向转轴相接的;再由于网箱是通过套装管套装在竖向转轴上的,这样网箱就能随着竖向转轴转动;由于网箱上具有若干冰球放置腔,该冰球放置腔可供冰球放置,这样就能使冰球在安装腔中转动。由于进液管与出液管分别位于壳体左上方、右下方,且在进液管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这样在乙二醇溶液通过出液孔进入到安装腔中后,就能从安装腔左上方流向右下方,并从出液管排出,加上冰球能够在安装腔中转动,这样在乙二醇溶液流过时,能使乙二醇溶液充分地与冰球接触,从而有助于提高蓄冰槽热交换的性能。由于横向管底部设有若干出液孔,这样能提高出液的均匀性,这也有助于提高热交换的性能。由于网桶外壁上设有若干滚轮,且滚轮是与安装腔腔壁滚动接触的,这样能有效地提高网箱安装定位的可靠性,并能提高网箱转动的平稳性,该蓄冰槽的可靠性十分高。由于转动轴是通过使嵌接部嵌装在嵌接孔中,来使转动轴与竖向转轴相接的,这样在打开遮蔽盖时,能十分自然地使转动轴与竖向转轴脱离,从而防止网箱随着遮蔽盖移动,这由于提高蓄冰槽装拆的便利性。通过吊装环的设置,可便于吊装遮蔽盖,以在采用大尺寸的蓄冰槽时,方便遮蔽盖的开启。通过将该蓄冰槽设置于双工况制冷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双工况制冷系统的使用性能,且该双工况制冷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十分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环形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环形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蓄冰槽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网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网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网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液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工况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环形管路10、第二环形管路20、压缩机1、冷凝器2、储液罐3、第一电磁膨胀阀4、蒸发器5、蓄冰槽6、冷却盘管7、泵8、第二电磁膨胀阀91、第三电磁膨胀阀92、第四电磁膨胀阀93、第五电磁膨胀阀94、第一管路30、第二管路40、第三管路50、第四管路60,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蒸发器5上具有载冷剂出口51、载冷剂入口52;如图4所示,所述蓄冰槽6包括壳体61、出液管62、竖向转轴63、网箱64、遮蔽盖65、进液管66、伺服电机67、若干螺栓68,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61顶部开设有呈圆柱状的安装腔611,所述出液管62穿置在壳体61右壁下侧,并使出液管62与安装腔611相连通;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竖向转轴63上端端面上开设有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嵌接孔631,所述竖向转轴63下端圆周表面上设有环形限位凸部632,所述竖向转轴63布置在安装腔611中,并使竖向转轴63下端能转动地嵌装在安装腔611腔底;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网箱64包括网桶641、套装管642、若干网板643,所述网桶641为底部封闭的网桶结构,所述网桶641的内腔为容纳腔640,所述套装管642呈竖向布置地穿置在网桶641中部,并使套装管642下端延伸至网桶641底部,各网板643分别竖向布置于容纳腔640中,并使各网板643均匀地位于套装管642四周,还使网板643上的两个侧边与底边分别连接在容纳腔640腔壁、套装管642外壁、容纳腔640腔底上,以通过各网板643将容纳腔640分割成若干冰球放置腔650,所述网桶641外壁上均匀地设有若干滚轮660;如图4至图6、图9所示,所述遮蔽盖65中部穿置有呈竖向布置的转动轴651,并使转动轴651上端穿置于遮蔽盖65顶面外,还使转动轴651下端穿置于遮蔽盖65底面外,所述转动轴651下端设有嵌接孔631相匹配的嵌接部670,所述遮蔽盖65顶面上设有吊装环652;如图4与图10所示,所述进液管66包括竖向管661、横向管662,所述横向管662为两端封闭的空心管体结构,所述横向管662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液孔680,所述竖向管661下端连接在横向管662中部并相互连通;如图4所示,所述进液管66布置在遮蔽盖65的底面左侧,并使竖向管661上端穿置于遮蔽盖65顶面外,所述网箱64通过套装管642套装在安装腔611中的竖向转轴63上,并使网桶641底部压在环形限位凸部632上,还使网箱64上的滚轮660滚动接触在安装腔611腔壁上,以及使网箱64能随着竖向转轴63一起转动,所述遮蔽盖65盖置在安装腔611腔口上并通过螺栓68锁定,还使嵌接部670嵌装在嵌接孔631中,以及使横向管662位于安装腔611中,所述伺服电机67设置在遮蔽盖65顶部,并使转动轴651与伺服电机67相驱动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压缩机1、冷凝器2、储液罐3、第一电磁膨胀阀4与蒸发器5依次串接在第一环形管路10上,所述蓄冰槽6、第二电磁膨胀阀91、第三电磁膨胀阀92、冷却盘管7与第四电磁膨胀阀93依次串接在第二环形管路20上,并使蓄冰槽6的出液管62、进液管66分别与第二环形管路20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30一端连接在载冷剂出口51上,所述第一管路30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电磁膨胀阀91与第三电磁膨胀阀92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20上,所述第二管路40一端连接在载冷剂入口52上,所述第二管路40另一端冷却盘管7与第四电磁膨胀阀93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20上,所述第三管路50一端连接在第二电磁膨胀阀91与蓄冰槽6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20上,所述第三管路50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磁膨胀阀92与冷却盘管7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20上,所述泵8串接在第三管路50上,所述第四管路60一端连接在第四电磁膨胀阀93与蓄冰槽6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20上,所述第四管路60另一端连接在第四电磁膨胀阀93与冷却盘管7之间的第二环形管路20上,所述第五电磁膨胀阀94串接在第四管路60上。在双工况制冷系统的蓄冰槽6中,由于转动轴651是与伺服电机67相驱动连接的,这样就能通过伺服电机67使转动轴651发生转动;由于转动轴651是通过使嵌接部670嵌装在嵌接孔631中,来使转动轴651与竖向转轴63相接的;再由于网箱64是通过套装管642套装在竖向转轴63上的,这样网箱64就能随着竖向转轴63转动;由于网箱64上具有若干冰球放置腔650,该冰球放置腔650可供冰球放置,这样就能使冰球在安装腔611中转动。由于进液管66与出液管62分别位于壳体61左上方、右下方,且在进液管66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680,这样在乙二醇溶液通过出液孔680进入到安装腔611中后,就能从安装腔611左上方流向右下方,并从出液管62排出,加上冰球能够在安装腔611中转动,这样在乙二醇溶液流过时,能使乙二醇溶液充分地与冰球接触,从而有助于提高蓄冰槽6热交换的性能。由于横向管662底部设有若干出液孔680,这样能提高出液的均匀性,这也有助于提高热交换的性能。由于网桶641外壁上设有若干滚轮660,且滚轮660是与安装腔611腔壁滚动接触的,这样能有效地提高网箱64安装定位的可靠性,并能提高网箱64转动的平稳性,该蓄冰槽6的可靠性十分高。由于转动轴651是通过使嵌接部670嵌装在嵌接孔631中,来使转动轴651与竖向转轴63相接的,这样在打开遮蔽盖65时,能十分自然地使转动轴651与竖向转轴63脱离,从而防止网箱64随着遮蔽盖65移动,这由于提高蓄冰槽6装拆的便利性。通过吊装环652的设置,可便于吊装遮蔽盖65,以在采用大尺寸的蓄冰槽6时,方便遮蔽盖65的开启。通过将该蓄冰槽6设置于双工况制冷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双工况制冷系统的使用性能,且该双工况制冷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十分可靠。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间歇性地启动伺服电机67,以减低电能的消耗;例如:例如每隔0.5小时至1小时启动一次伺服电机67,并使伺服电机67运行5分钟至10分钟;当进液管66与出液管62中的液体温度相同时,就停止伺服电机67。

所述转动轴651与遮蔽盖65之间的密封,可采用与水泵中转轴与泵壳之间的密封结构相同的结构,这样既能保证转动的需要,又能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

所述载冷剂为乙二醇溶液。

其中图4至图8仅是示意图,不能代表网桶641与网板643的结构局限于示意图中的结构,其中它们可以为由金属丝构成的网状结构。

所述网桶641与网板643由玻璃纤维、铝或钢制成而成,所述网桶641与网板643外表面上包覆有环氧树脂层;所述壳体61由钢制造而成,且安装腔611腔壁上设有环氧树脂层。

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双工况制冷系统还包括控制器70、温度传感器80、若干导线90,所述温度传感器80设置在载冷剂出口51上,所述温度传感器80与第一电磁膨胀阀4分别通过导线90与控制器70电连接。通过控制器70与温度传感器80设置,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有助于提高双工况制冷系统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双工况制冷系统运行步骤:

夜间,电力低谷期进行低温制冰蓄冷运行。第三电磁膨胀阀92关闭,第二电磁膨胀阀91开启,第四电磁膨胀阀93开启,第五电磁膨胀阀94关闭。开启压缩机1,温度传感器80采集载冷剂出口51温度至控制器70,控制器70判断计算第一电磁膨胀阀4的开度,保证载冷剂出口51温度保持在-3℃。

白天,当所需总冷负荷小于蓄冰槽6的蓄冷量的90%时,关闭压缩机1,关闭第二电磁膨胀阀91、第三电磁膨胀阀92、第四电磁膨胀阀93,开启泵8及第五电磁膨胀阀94。通过载冷剂将蓄冰槽6中的冷量导入冷却盘管7,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白天的释冷运行。

当白天所需冷负荷超过蓄冰槽6所蓄冷量的90%时,开启第三电磁膨胀阀92,开启压缩机1,并在普通空调的工况下运行,对冷却盘管7供冷,补充室内的冷量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