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调节送风量的中央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5310发布日期:2019-11-25 21:39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调节送风量的中央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央空调,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动调节送风量的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在现如今市面上,由于大型民用建筑设计中央空调机房面积、数量常受到制约,一个空调系统所承担的面积很大,系统的风管输送距离常、输送半径大,为保证室内各处的空气温度均匀一致,要求风管内的每个出风口的风量相等。而在实际上,由于风管阻力存在,即使是每个出风口的大小一致,出风口的风量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出风口的风量大小不一致。

公告号为cn20557990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央空调风管风量平衡阻尼阀,包括固定阻尼板、活动阻尼板、固定片、导轨、阀外框。固定阻尼板安装固定在阀上不动,活动阻尼板镶嵌在导轨中,活动阻尼板在导轨中可以左右移动,利用活动阻尼板和固定阻尼板上的定位孔定位。通过调节阻尼板不同的开孔率,调节通过阻尼板的风量,从而解决实际工程中各支风管之间的风量平衡问题。该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中央空调各个出风口风量不平衡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送风量发生变化时,需要人员来调节该阀门,十分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调节送风量的中央空调,具有可以自动随着风量的大小自动调节出风口送风量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中央空调主机、出风口、连接中央空调主机与出风口的输风管道和设置在输风管道靠近出风口一端的挡风装置;所述的挡风装置包括两块垂直于风向且相互叠在一起的挡风板、设置在挡风板远离出风口一侧的顶风板、至少设置有两根且两端分别铰接在挡风板与顶风板上的支撑杆和设置在挡风板相对的两个侧边处的滑槽;所述的两块挡风板可以沿着滑槽移动,两块挡风板相距较远的两个侧边上均铰接有支撑杆;在顶风板的上方固定安装有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顶风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风管道内的风量较大时,顶风板受到风的作用力朝向出风口移动,从而下压支撑杆,使支撑杆向两侧张开,带动挡风板沿着滑槽向两侧张开,减少送风的管道面积,从而降低送风量。当输风管道内的风较小时,顶风板受到弹性件的拉力,向上收缩,使支撑杆两端收拢,使挡风板叠合,增加送风的管道面积,从而增加送风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挡风装置外侧设置有外围管道,挡风装置安装在外围管道内且挡风装置的挡风板平行于外围管道的开口所在面,弹性件固定安装在外围管道的边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挡风装置安装在外围管道内,弹性件也设置在外围管道上,可以使挡风装置在安装在输风管道内时,仅需要固定外围管道即可,方便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滑槽安装在外围管道内,两个滑槽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于外围管道的开口,滑槽内沿着滑槽的方向设置有可以将两块挡风板分隔开的立板,挡风板安装有滑槽的侧边凸起形成有滑动柱,两块挡风板的滑动柱嵌在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风板通过滑动柱安装在两个滑槽之间,且可以在滑槽内进行移动,可以将两块挡风板分隔开,减少上下两块挡风板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使两个挡风板在移动的过程中互不影响,提高了挡风装置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顶风板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边板的限位柱,外围管道的内侧边上凹陷形成有方向垂直于挡风板的限位槽,限位柱可以嵌在限位槽内并沿着限位槽进行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限位柱位沿着限位槽进行,从而使顶风板沿着限位槽进行移动,可以限制住顶风板的位置,使顶风板不会因为通过挡风装置的风不均匀而导致侧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挡风板在相互远离的一端的表面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挡风板完全封闭住外围管道时,依然可以通过通风孔送风,来保留一定程度的送风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弹性件设置为卷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弹性件设置为卷簧,相较于直接使用弹簧来连接,可以有效的减少安装弹性件所需要的长度,从而降低安装挡风装置所需要的高度,在面对一些相对较短的管道时,依然可以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外围管道靠近出风口的一端设置有可以嵌入外围管道内的散流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通过挡风板的风,在经过散流器分散后,均匀送出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外围管道外侧套设有呈环形的收束环,收束环的内侧边缘与外围管道相连,收束环的外侧边缘与输风管道的内侧面相连,且收束环与外围管道和输风管道的连接处均密封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风管道的横截面大于外围管道的横截面时,可以通过收束环将外围管道安装在输风管道内,使外围管道可以契合不同形状的输风管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可以通过送风的大小自动调节风能通过外围管道面积,从而可以自动调节送风量;

2、设置在出风口处的挡风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挡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挡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挡风装置;11、挡风板;12、顶风板;121、限位柱;122、限位槽;13、滑槽;131、滑动柱;14、支撑杆;15、挡风机构;2、外围管道;3、通风孔;4、挂接柱;41、卷簧;5、散流器;6、出风口;7、输风管道;8、中央空调主机;9、收束环。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自动调节送风量的中央空调,包括中央空调主机8、出风口6、连接中央空调主机8与出风口6的输风管道7和挡风机构15。挡风机构15包括横截面呈方形的外围管道2和挡风装置1,挡风装置1安装在外围管道2内侧,外围管道2设置在输风管道7内且靠近出风口6的一侧,在外围管道2靠近出风口6的一侧安装有可以分散风向的散流器5。

如图2和图3所示,挡风装置1包括两块平行于外围管道2管口的挡风板11、设置在挡风板11上方的顶风板12、两端分别连接顶风板12与挡风板11的支撑杆14和设置在挡风板11侧边处的滑槽13。滑槽13固定安装在外围管道2内侧面上,滑槽13的长度等于安装有滑槽13的外围管道2侧面的宽度,滑槽13由长条形的金属条组成,金属条较长的两边和金属条中线所在的位置朝向外围管道2内垂直凸起。结合图4所示,挡风板11相对的两个侧边垂直凸出形成滑动柱131,两块挡风板11可以上下叠在一起,两块挡风板11的滑动柱131嵌在滑槽13内且被滑槽13中间凸起的板分隔开。两块挡风板11可以沿着滑槽13进行移动,且挡风板11的贴合滑槽13一侧的长度大于滑槽13一半的长度。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两块挡风板11仅能在滑槽13内进行移动,两块挡风板11在移动时互不影响,且两块挡风板11在移动至滑槽13的两端时,任然有部分叠合在一起。

如图2和图3所示,顶风板12设置在挡风板11上方,顶风板12靠近设置有滑轨的外围管道2的侧面凸出形成有四个限位柱121,在设置有滑轨的外围管道2的侧面上凹陷形成有四个方向垂直于挡风板11的限位槽122,顶风板12上的限位柱121可以恰好嵌在限位槽122内且顶风板12可以沿着限位槽122进行移动。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限制顶风板12的位置,使顶风板12不会因为通过挡风装置1的风不均匀而导致侧翻,从而无法正常工作。

如图3和图4所示,两块挡风板11上下叠合在一起且错开一定的距离,在两块挡风板11上设置有四根支撑杆14,四根支撑杆14的一端分别铰接在两块挡风板11相距较远的边的两个拐角处;支撑杆14的另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设置在顶风板12的四个拐角处。通过这样的设置,在顶风板12朝向挡风板11移动时,因为支撑杆14的底端连接在挡风板11上,挡风板11被滑槽13限制住,仅能沿着滑槽13移动,从而使安装在两块挡风板11上的支撑杆14向两侧张开。在挡风板11相互远离的一端设置有通风孔3,通风孔3可以在挡风板11完全闭合外围管道2时,使挡风装置1可以保留一定程度的送风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通风孔3的大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外围管道2上相对的两个内侧面上均垂直凸出形成有挂接柱4,挂接柱4位于顶风板12上方,挂接柱4和挡板之间采用卷簧41来连接。卷簧41的一端连接在挂接柱4上,另一端连接在顶风板12上。通过这样的设置,相较于采用弹簧来连接挂接柱4和顶风板12,可以有效的减少安装弹性件所需要的长度,降低挂接柱4和顶风板12的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减少外围管道2的高度。在面对一些长度较短的管道时,该挡风转置依然可以安装在内。在外围管道2外设置有收束环9,收束环9内边缘密封连接在外围管道2外侧面上,收束环9外边缘密封连接在输风管道7的内侧面上。

当输风管道7输送风通过挡风装置1时,风会对顶风板12具有一个推力的作用。当送风量较大时,风会克服卷簧41对顶风板12的作用力,使顶风板12向着出风口6移动,通过铰接在顶风板12和挡风板11之间的支撑杆14的作用,从而拉动两块挡风板11的相距较远的两端沿着滑槽13相互远离,使风能通过挡风装置1的面积变小,从而减小出风口6的送风量。当送风量变小时,卷簧41会牵动顶风板12向挂接柱4靠近,使顶风板12远离出风口6,过铰接在顶风板12和挡风板11之间的支撑杆14的作用,从而拉动两块挡风板11的两端沿着滑槽13相互靠近,从而收起第一挡风板11和第二挡风板11,使风能通过挡风装置1的面积变大,从而增加出风口6的送风量。在外围管道2靠近出风口6的一侧安装有散流器5,可以使吹过挡风装置1的风可以被均匀的吹出。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指定方向仅仅是为了便于表述各部件之间位置关系以及相互配合的关系。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