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28907发布日期:2019-11-27 17:22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调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供暖事业的发展,绝大部分需要供暖地区的建筑都配备了供暖设备以改善室内环境,供暖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其能源消耗量所占比重也是很大的。很多供暖系统虽然设备容量比实际需要大得很多,可是常因供热不足而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用户使用;很多供暖系统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建筑在其不工作的情况下也在持续供暖,造成能源的浪费。

为了减少能耗,对于分时段使用的建筑实行间歇供暖。间歇供暖的建筑只在使用时间内保持室内设计温度,而在非使用时间内低于设计温度,则全天的室内外平均温度差就低于连续供暖时的平均温度差,因此节省能源。

间歇供暖理论上节省了能源但是实际运行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预热时间不足造成室内温度在建筑使用时无法达到设计温度,影响用户使用,为了快速预热,间歇供暖系统只好将系统容量加大,通过大容量的优势来弥补预热慢的不足。

大容量系统又存在很多的不足:

1、系统热源装机容量大,管道管径增大初投资高。

2、系统水容量增大,系统升温所需能源巨大,运行时能量损失增大。

3、系统流量大,水泵的选型也相应增大,能耗增大。

4、持续供暖时,输送热量大于建筑所需热负荷,系统运行造成大量能源浪费。

5、初寒期和末寒期室外温度相对较高,系统供热负荷大于实际需求造成能源浪费。

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需要对供暖系统进行有效的优化,在系统中增加这种储能装置能有效的解决间歇供暖系统存在的弊端,既保证了热用户的正常使用又减少了能源消耗,还减少了初投资和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包括制热设备、蓄能罐、末端用户取暖系统、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一输送设备和第二输送设备,所述制热设备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输送设备的进口、所述蓄能罐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设备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末端用户取暖系统的进口连接,所述蓄能罐的出口与所述末端用户取暖系统的出口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输送设备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输送设备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制热设备的进口连接,所述制热设备的出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制热设备的进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蓄能罐的进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一输送设备的进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较佳地,所述第四阀门位于所述制热设备与所述第二输送设备之间,所述第三阀门位于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输送设备与所述第二输送设备均为用于能量输送的循环泵。

较佳地,所述制热设备为集中式热水供暖设备。

较佳地,所述末端用户取暖系统为多管并联组成的放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降低设备容量节省初投资,间歇供暖为了解决预热的问题都需要加大设备甚至整个系统的容量,供暖时使用比必需供热量大得多的系统给建筑供热,使建筑的预热时间大大缩短。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则从相反的角度对建筑进行预热,使用增加预热时间的方式。解决了预热的问题就可降低设备容量,而蓄能罐的投资远小于系统容量加大的投资。

2、储蓄供热时的多余热量,需要时释放,间歇供暖的容量与连续供暖相比在设计时增加了间歇附加值,蓄能罐辅助预热能减小附加值但是为了保证室内环境温度不能完全消除附加值。因此室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有部分热量将被浪费掉,本实用新型可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供间歇供暖建筑使用前的预热阶段使用,既储存了多余热量又减少了制热设备的运行时间。

3、初寒期与末寒期节能调蓄,初寒期与末寒期室外温度相对较高,供暖系统不必按照设计负荷运行。间歇供暖的设备容量本就比连续供暖设备容量大,若制热量降至供需平衡的情况下运行将大大降低制热机组的效率,造成能源浪费。本实用新型可让机组按照最大效率工况运行,多余的热量储存在蓄能罐中,在机组停止工作的时候释放热水给系统供暖,有效的起到初寒期和末寒期的调蓄作用。在节能的同时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寿命。

4、蓄水可用于事故补水,加强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供暖系统运行状态下需要进行补水,相关规范要求系统设计时考虑事故补水,事故补水量约为常规补水的倍。设计时补水系统的容量就增大了,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时间只需进行常规补水,按照事故补水量设计的补水系统也不在最佳工况运行。本实用新型可使用蓄能罐中储存的水在发生事故时对系统进行补水,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且在补水系统的设计时可按照常规补水量设计以节约初投资和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制热设备;2-蓄能罐;3-末端用户取暖系统;4-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6-第三阀门;7-第四阀门;8-第一输送设备;9-第二输送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蓄能罐的间歇供暖系统,包括制热设备1、蓄能罐2、末端用户取暖系统3、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第四阀门7、第一输送设备8和第二输送设备9,所述制热设备1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输送设备8的进口、所述蓄能罐2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设备8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末端用户取暖系统3的进口连接,所述蓄能罐2的出口与所述末端用户取暖系统3的出口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输送设备9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输送设备9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制热设备1的进口连接,所述制热设备1的出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4,所述制热设备1的进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阀门7,所述蓄能罐2的进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6,所述第一输送设备8的进口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

所述第四阀门7位于所述制热设备1与所述第二输送设备9之间,所述第三阀门6位于所述第一阀门4与所述第二阀门5之间。

所述第一输送设备8与所述第二输送设备9均为用于能量输送的循环泵。

所述制热设备1为集中式热水供暖设备。

较佳地,所述末端用户取暖系统3为多管并联组成的放热器。

工作原理:

1、边蓄边供工况:

带蓄能罐2的间歇供暖系统在建筑使用时段给建筑供暖,在给建筑供暖的同时将多余的热量储存在蓄能罐2中。该工况下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第四阀门7四个阀门全开,通过实际情况调节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的开度来控制供暖流量和蓄存流量的合理分配。

该工况下制热设备按照最高效率运行,室内温度达到设计温度后制热机组产生的热负荷大于建筑采暖热负荷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的调节可改变流量,多余的负荷将蓄存在蓄能罐2中。

该工况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和实际运行的结果调节蓄能流量的占比使得流量分配合理,不浪费能源,不影响舒适。

2、蓄能罐2释热工况:

带蓄能罐2的间歇供暖系统在建筑使用时段前对建筑进行预热,预热时间根据具体的建筑设定,到达预热的时刻蓄能罐2开始释热。该工况的热量来自于上述边供边蓄工况所蓄存下来的多余热量故该工况下制热设备不开启。该工况下第一阀门4、第四阀门7关闭,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开启。

蓄能罐2释热结束后系统由蓄能罐2释热工况切换到边供边蓄工况,建筑停止使用时系统停止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降低设备容量节省初投资,间歇供暖为了解决预热的问题都需要加大设备甚至整个系统的容量,供暖时使用比必需供热量大得多的系统给建筑供热,使建筑的预热时间大大缩短。带蓄能罐2的间歇供暖系统则从相反的角度对建筑进行预热,使用增加预热时间的方式。解决了预热的问题就可降低设备容量,而蓄能罐2的投资远小于系统容量加大的投资。

2、储蓄供热时的多余热量,需要时释放,间歇供暖的容量与连续供暖相比在设计时增加了间歇附加值,蓄能罐2辅助预热能减小附加值但是为了保证室内环境温度不能完全消除附加值。因此室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有部分热量将被浪费掉,本实用新型可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供间歇供暖建筑使用前的预热阶段使用,既储存了多余热量又减少了制热设备的运行时间。

3、初寒期与末寒期节能调蓄,初寒期与末寒期室外温度相对较高,供暖系统不必按照设计负荷运行。间歇供暖的设备容量本就比连续供暖设备容量大,若制热量降至供需平衡的情况下运行将大大降低制热机组的效率,造成能源浪费。本实用新型可让机组按照最大效率工况运行,多余的热量储存在蓄能罐2中,在机组停止工作的时候释放热水给系统供暖,有效的起到初寒期和末寒期的调蓄作用。在节能的同时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寿命。

4、蓄水可用于事故补水,加强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供暖系统运行状态下需要进行补水,相关规范要求系统设计时考虑事故补水,事故补水量约为常规补水的2倍。设计时补水系统的容量就增大了,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时间只需进行常规补水,按照事故补水量设计的补水系统也不在最佳工况运行。本实用新型可使用蓄能罐2中储存的水在发生事故时对系统进行补水,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且在补水系统的设计时可按照常规补水量设计以节约初投资和能源。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