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0354发布日期:2019-12-31 14:30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风机领域,具体是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冷风机在使用时,压缩机将气态的氟利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氟利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氟利昂,液态的氟利昂经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氟利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氟利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然后气态的氟利昂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

在制冷系统中运行时,在高压排气端,同时需释放热量,常规下这些热量最终是释放于大气中。若将这部分热量回收利用,如加热水,可使水温升高,从而可用于采暖式卫浴,达到能源综合利用的效果。

但是现有技术中,热水等换热介质和高压排气端的管道接触效率有限,换热效率相对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散热管网和换热腔,所述散热管网一端通过制冷介质导出管和换热腔相连,所述换热腔内垂直设置有换热导管,所述换热腔上贯通连接设置有换热介质导入管和换热介质导出管,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和换热导管相对侧面连接设置有多组喷头。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网远离制冷介质导出管的一端还连通设置有制冷介质导入管。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为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管道,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侧壁和换热导管相对的侧面垂直分布设置有多组喷头,所述喷头采用高压喷头。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导管为蛇形弯曲的铜基材质管道,所述换热导管上端和制冷介质导出管相连通,且换热导管下端贯通换热腔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下端还连接设置有副换热介质导管,所述副换热介质导管为“l”型管道,所述副换热介质导管垂直部分和换热介质导入管相平行,且副换热介质导管和换热介质导入管相对侧边还连接设置有多组喷头,位于副换热介质导管上的喷头与位于换热介质导入管上的喷头交错设置,且喷头的开口指向相互错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制冷介质通过制冷介质导入管进入散热管网后,制冷介质气化升温,通过制冷介质导出管进入到换热导管内,通过换热介质导入管导入换热介质,换热介质通过喷头喷出,同时通过换热介质导入管进入副换热介质导管后,两侧的喷头同步喷淋换热介质和换热导管接触换热,随着换热介质增多,换热腔内积聚的换热介质在喷头设置角度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换热介质高速旋转,换热介质和换热导管高效接触,且换热介质内部热量扩散均匀,最终达到高效换热并最终高效回收余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换热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换热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中换热介质导入管和副换热介质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管网,2-制冷介质导入管,3-制冷介质导出管,4-换热腔,41-换热介质导入管,42-换热介质导出管,43-副换热介质导管,44-喷头,45-换热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散热管网1和换热腔4,所述散热管网1一端通过制冷介质导出管3和换热腔4相连,所述换热腔4内垂直设置有换热导管45,所述换热腔4上贯通连接设置有换热介质导入管41和换热介质导出管42,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41和换热导管45相对侧面连接设置有多组喷头44。

所述散热管网1远离制冷介质导出管3的一端还连通设置有制冷介质导入管2,通过制冷介质导入管2向散热管网1中导入高压液态制冷介质,如氟利昂,通过散热管网1后能够制冷并气化散热,高温气态的制冷介质通过制冷介质导出管3排出。

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41为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管道,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41侧壁和换热导管45相对的侧面垂直分布设置有多组喷头44,所述喷头44采用高压喷头。

所述换热导管45为蛇形弯曲的铜基材质管道,所述换热导管45上端和制冷介质导出管3相连通,且换热导管45下端贯通换热腔4下端。高温气态的制冷介质通过制冷介质导出管3进入到换热导管45中,通过换热介质导入管41注入换热介质,通过喷头44高速喷出,并与换热导管45高效接触,从而高效换热,最终有效利用高温气态制冷介质的余热,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导出管42排出后使用。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可以从提高换热介质和换热导管45的接触效率的基础上入手,因此,所述换热介质导入管41下端还连接设置有副换热介质导管43,所述副换热介质导管43为“l”型管道,所述副换热介质导管43垂直部分和换热介质导入管41相平行,且副换热介质导管43和换热介质导入管41相对侧边还连接设置有多组喷头44,位于副换热介质导管43上的喷头44与位于换热介质导入管41上的喷头44交错设置,且喷头44的开口指向相互错开,这样在换热介质导入管41注入换热介质后,能够分别从换热介质导入管41以及副换热介质导管43上的喷头44喷出,且两侧喷淋的角度不同,能够在换热介质逐渐增多后,还通过冲击带动换热介质转动,从而通过螺旋运动与换热导管45提高接触效率,提高换热介质和换热导管45接触的均匀,最终达到高效回收余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制冷介质通过制冷介质导入管2进入散热管网1后,制冷介质气化升温,通过制冷介质导出管3进入到换热导管45内,通过换热介质导入管41导入换热介质,换热介质通过喷头44喷出,同时通过换热介质导入管41进入副换热介质导管43后,两侧的喷头44同步喷淋换热介质和换热导管45接触换热,随着换热介质增多,换热腔4内积聚的换热介质在喷头44设置角度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换热介质高速旋转,换热介质和换热导管45高效接触,且换热介质内部热量扩散均匀,最终达到高效换热并最终高效回收余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