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卸料方便的热风循环烘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7415发布日期:2020-07-14 17:27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卸料方便的热风循环烘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风循环烘箱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卸料方便的热风循环烘箱。



背景技术: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通常要对药品中某些原料进行干燥处理,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锅炒,或灯光照或太阳晒。但该方法干燥时间过长,热风循环烘箱的使用解决了上述问题,热风循环烘箱空气循环系统采用风机循环送风方式,风循环均匀高效。风源由循环送风电机带动风轮经由加热器,而将热风送出,再经由风道至烘箱内室,再将使用后的空气吸入风道成为风源再度循环,加热使用。一般有循环风机的烘箱都可称为热风循环烘箱,因为不管烘箱什么结构,风向水平还是垂直,归根到底都是热风在里面循环,所以都可通称为热风循环烘箱,如电热鼓风烘箱,对开门高温灭菌烘箱等。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8223024u,发明创造的名称为热风循环烘箱,本实用新型提供热风循环烘箱,涉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烘箱箱体,烘箱箱体内水平设置有隔热板,且隔热板将烘箱箱体分成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内垂直设置有隔板,隔板将上腔体分成第一上腔体和第二上腔体,烘箱箱体的顶部还设置有热风机和热风管,热风管与热风机连接,热风管的一端与热风机连接,热风管的另一端穿过第一上腔体,隔板上还设置有鼓风机,第一上腔体内还设置有送风管,送风管与鼓风机连接,隔热板上还设置有热风循环口,第二上腔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排风管。但是现有热风循环烘箱存在着结构不便调整,温度监控能力差,底部距地面有一定距离,不便于料车装卸,且工作人员要接近烘箱进行装卸物料,存在被烫伤等安全隐患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卸料方便的热风循环烘箱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卸料方便的热风循环烘箱,以解决现有热风循环烘箱存在着结构不便调整,温度监控能力差,底部距地面有一定距离,不便于料车装卸,且工作人员要接近烘箱进行装卸物料,存在被烫伤等安全隐患的问题。一种卸料方便的热风循环烘箱,包括鼓风机,电机,温度传感器,箱体,单片机,继电器,空气处理系统,电磁阀,保温层,透气隔板,气流导向轮,支持板,气压杆,圆形导轨,滚珠丝杠,料车叉,料车,铰链,把手,门锁,观察窗,通气管道,控制柜,进气口和柜门,所述的鼓风机固定在箱体顶端,与空气处理系统连接;所述的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一侧,通过联轴器与滚珠丝杠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单片机连接;所述的箱体为长方体壳状结构;所述的单片机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继电器连接;所述的继电器通过导线分别与鼓风机,电机和电磁阀连接;所述的保温层粘接在箱体内部;所述的透气隔板固定在箱体内部;所述的气流导向轮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内部的拐角处;所述的支持板安装在圆形导轨上;所述的气压杆固定在支持板上表面;所述的圆形导轨镶嵌在箱体内壁的底板上;所述的滚珠丝杠固定在支持板上;所述的料车叉固定在气压杆上部;所述的柜门通过铰链连接在箱体上;所述的把手安装在柜门的一侧;所述的门锁安装在把手中间位置的箱体上;所述的观察窗固定在柜门的上部;所述的通气管道固定在进气口与空气处理系统之间;所述的电磁阀安装在通气管道上;所述的控制柜固定在箱体的一侧;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加热器,空气去湿器,吸气孔和排气孔,所述的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加热器和空气去湿器依次固定在箱体上部;所述的吸气孔在箱体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排气孔在箱体顶部的一侧;所述的料车包括车架,托盘,车轮和托块,所述的车轮固定在车架上;所述的托块固定在车架底端的两侧。

所述的托块下部粘接有耐高温橡胶,有利于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料车的平稳性。

所述的圆形导轨采用圆环状封闭式导轨,有利于保证移动的可靠性,减少杂物掉落对移动过程造成的影响。

所述的气流导向轮分别固定在排气孔处和距离箱体拐角5cm-10cm处,有利于将热气流均匀的分散开,增强热量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所述的料车叉可由气压杆自由调整高度,高度范围为3cm-6cm;所述的料车叉可跟随支持板前后移动,移动范围为箱体厚度的.倍至倍,有利于便捷的控制料车叉,将料车移动到烘箱内部。

所述的观察窗采用无色透明的亚克力塑料板,有利于实时的观察烘箱内部的烘干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烘箱温度进行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料车叉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弥补了传统热风循环烘箱料车装卸不便的弊端,提高了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与炙热的烘箱内部接触的几率,更好的提供安全保障。

2.本实用新型的气流导向轮的设置,便于偏转热气流的方向,减少热气流直接吹在器壁上的速度损失,提高了热量利用率,节约了资源。

3.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器的设置,有利于准确的对烘箱内部的温度进行掌控,提高烘干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料车叉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料车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鼓风机,2-电机,3-温度传感器,4-箱体,5-单片机,6-继电器,7-空气处理系统,71-初效过滤器,72-中效过滤器,73-加热器,74-空气去湿器,75-吸气孔,76-排气孔,8-电磁阀,9-保温层,10-透气隔板,11-气流导向轮,12-支持板,13-气压杆,14-圆形导轨,15-滚珠丝杠,16-料车叉,17-料车,171-车架,172-托盘,173-车轮,174-托块,18-铰链,19-把手,20-门锁,21-观察窗,22-通气管道,23-控制柜,24-进气口,25-柜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卸料方便的热风循环烘箱,包括鼓风机1,电机2,温度传感器3,箱体4,单片机5,继电器6,空气处理系统7,电磁阀8,保温层9,透气隔板10,气流导向轮11,支持板12,气压杆13,圆形导轨14,滚珠丝杠15,料车叉16,料车17,铰链18,把手19,门锁20,观察窗21,通气管道22,控制柜23,进气口24和柜门25,所述的鼓风机1固定在箱体4顶端,与空气处理系统7连接;所述的电机2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4一侧,通过联轴器与滚珠丝杠15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3通过导线与单片机5连接;所述的箱体4为长方体壳状结构;所述的单片机5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温度传感器3连接,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继电器6连接;所述的继电器6通过导线分别与鼓风机1,电机2和电磁阀8连接;所述的保温层9粘接在箱体4内部;所述的透气隔板10固定在箱体4内部;所述的气流导向轮11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4内部的拐角处;所述的支持板12安装在圆形导轨14上;所述的气压杆13固定在支持板12上表面;所述的圆形导轨14镶嵌在箱体4内壁的底板上;所述的滚珠丝杠15固定在支持板12上;所述的料车叉16固定在气压杆13上部;所述的柜门25通过铰链18连接在箱体4上;所述的把手19安装在柜门25的一侧;所述的门锁20安装在把手19中间位置的箱体4上;所述的观察窗21固定在柜门25的上部;所述的通气管道22固定在进气口24与空气处理系统7之间;所述的电磁阀8安装在通气管道22上;所述的控制柜23固定在箱体4的一侧;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7包括初效过滤器71,中效过滤器72,加热器73,空气去湿器74,吸气孔75和排气孔76,所述的初效过滤器71、中效过滤器72、加热器73和空气去湿器74依次固定在箱体4上部;所述的吸气孔75在箱体4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排气孔76在箱体4顶部的一侧;所述的料车17包括车架171,托盘172,车轮173和托块174,所述的车轮173固定在车架171上;所述的托块174固定在车架171底端的两侧。

所述的托块174下部粘接有耐高温橡胶,有利于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料车17的平稳性。

所述的圆形导轨14采用圆环状封闭式导轨,有利于保证移动的可靠性,减少杂物掉落对移动过程造成的影响。

所述的气流导向轮11分别固定在排气孔76处和距离箱体4拐角5cm-10cm处,有利于将热气流均匀的分散开,增强热量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所述的料车叉16可由气压杆13自由调整高度,高度范围为3cm-6cm;所述的料车叉16可跟随支持板12前后移动,移动范围为箱体厚度的1.5倍至2倍,有利于便捷的控制料车叉16,将料车17移动到烘箱内部。

所述的观察窗21采用无色透明的亚克力塑料板,有利于实时的观察烘箱内部的烘干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烘箱温度进行调整。

所述的鼓风机1型号为4hb410-ah16-7;所述的电机2型号为y180m-2;所述的温度传感器3型号为ds18b20;所述的单片机5型号为stc89c51;所述的继电器6型号为g78-16-e;所述的电磁阀8型号为dcf-t-40。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物料放置于托盘172中,将料车17推至热风循环烘箱前端,操控气压杆13与滚珠丝杠15使料车叉16进行上下与左右的移动,将料车叉16放置于料车17托块174下部,将料车17移动到烘箱内部,关闭柜门25,空气从进气口24进入,在空气处理系统7内进行净化、干燥与加热,热风经气流导向轮11分散,通过透气隔板10进入烘箱内部,对物料进行烘干,烘干后的热风由吸气孔75吸入空气处理系统7进行循环利用,物料烘干过程中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3和观察窗21进行观察与控制温度,待物料加工完成后通过料车叉16将料车17送出箱体4,完成烘干过程。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