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机电厂循环水废热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7359发布日期:2020-05-22 22:03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机电厂循环水废热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废水余热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机电厂循环水废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热机使用的循环水为高温水,一次循环后需要对循环水进行冷却降温后使用,现有冷却常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对循环水进行冷却,由于受到季节性气温的影响,对循环水的冷却效果也不相同,从而在不同的季节所得到的循环冷却水的水温也不相同;同时高温循环水携带有大量能量,若直接通过冷却塔进行喷淋冷却,不仅造成能量的浪费,还容易由于高温挥发产生大量有污染的水蒸汽散步到空气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机电厂循环水废热利用系统,通过多组换热器的使用,实现了对循环水中的废热进行利用,解决现有采用冷却塔冷却循环水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燃机电厂循环水废热利用系统,包括循环水出水管道,所述循环水出水管道的出口端分别连通有若干支管;

其中任意一所述支管连通一换热器a,所述换热器a连通有循环水处理系统;

其中任意一所述支管通过若干依次相连通的换热器b与循环水处理系统相连通;其中任意两相邻所述换热器b之间的冷媒进出口连接管上均连通有出水支管;

所述循环水处理系统出水端连通有循环水池;所述循环水池通过一冷却水进水管与换热器a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的数量为2个。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的数量3个;

其中任意一所述支管通过若干依次连通的换热器c与与循环水处理系统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的数量4个;

其中任意一所述支管通过两若干依次连通的换热器c与与循环水处理系统相连通;其中任意一所述支管通过一废热发电机组与循环水处理系统连接;

所述换热器c的数量为1-3个。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b的数量为1-6个。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自然沉淀池、化学/物理处理池、生物处理池和循环水冷却池组;

其中,所述循环水冷却池组包括若干相互连通的冷却水池。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多组换热器的使用,实现了对循环水中的废热进行利用,解决现有采用冷却塔冷却循环水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同时获得不受季节影响的恒温循环冷却水。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循环水废热利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循环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循环水冷却池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燃机电厂循环水废热利用系统,包括循环水出水管道1,循环水出水管道1的出口端分别连通有支管a11、支管b12、支管c13和支管d14;

支管a11、支管b12、支管c13和支管d14上分别安装有一控制阀门a15、控制阀门b16、控制阀门c17和控制阀门d18;

支管a11的出口端连通一换热器a5的热媒进口端连通,换热器a5的热媒出口端通过循环管道a53通过一进水管60连通有循环水处理系统6,循环水处理系统6出水端连通有循环水池7,循环水池7通过一冷却水进水管52与换热器a5的冷媒进口端连通,换热器a5的冷媒出口端通过冷却水出水管51与循环水进水管道相连通;循环管道a53上安装有开关阀门a54;

循环水池7内循环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进水管52泵入换热器a5后经换热器a5的处理使得冷却水出水管51排出的冷却水温度恒定在30.5-31.5℃之间,根据循环水池内水温变化,通过控制阀门a15的阀度调节,以改变进入换热器a5的热媒流量从而保持温度恒定;通过对循环水冷却进水温度的保持恒定,提高了冷却效果,避免因冷却水温忽高忽低而导致的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循环水处理系统6包括依次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自然沉淀池611、化学/物理处理池612、生物处理池613和循环水冷却池组;

支管b12通过四个依次相连通的换热器b与循环水处理系统6相连通,四个换热器b依次为第一换热器b21、第二换热器b22、第三换热器b23和第四换热器b24;

第一换热器b21的冷媒进口端与第二换热器b22的冷媒出口端之间连接管a上设有一开关阀门b213且连通有一出水支管a211,出水支管a211上安装有开关阀门c212,出水支管a211与连接管a的安装节点位于开关阀门b213和第二换热器b22之间;第一换热器b21的冷媒出口端连通一冷媒出口管;冷媒出口管上安装有开关阀门k;

第二换热器b22的冷媒进口端与第三换热器b23的冷媒出口端之间连接管b上设有一开关阀门d223且连通有一出水支管b221,出水支管b221上安装有开关阀门e222,出水支管b221与连接管b的安装节点位于开关阀门d223和第三换热器b23之间;

第三换热器b23的冷媒进口端与第四换热器b24的冷媒出口端之间连接管c上设有一开关阀门f233且连通有一出水支管c231,出水支管c231上安装有开关阀门h232,出水支管c231与连接管c的安装节点位于开关阀门f233与第四换热器b24之间;

第四换热器b24的热媒出口端通过循环管道b25与进水管60相连通且循环管道b25上安装有开关阀门g26;

使用时,从第四换热器b24的冷媒进口端泵入冷水,冷水依次通过第四换热器b24、第三换热器b23、第二换热器b22和第一换热器b21,从而进行多级换热,并分别可通过出水支管c231、出水支管b221、出水支管a211和冷媒出口管排出,同时根据对热水温度的需求选择性打开其上安装的开关阀门从而根据需求排出不同温度的热水;

从出水支管c231、出水支管b221、出水支管a211和冷媒出口管排出的水温依次升高,根据实际需求可将出水温度依次设定为25℃、30℃、40℃和55℃。

上述获得的不同温度的温水可用于沐浴、洗手、温泉等。

支管c13通过两个依次连通的换热器c与与循环水处理系统6相连通,两个换热器c分别为第一换热器c31和第二换热器c32;

第一换热器c31的冷媒进口端与第二换热器c32的冷媒出口端之间连通的连通管上安装有管道阀门a35且连通有排气支管33,排气支管33上安装有管道阀门b34;第二换热器c32的热媒出口端通过一循环管道c36与进水管60相连通且循环管道c36上安装有管道阀门c37;第一换热器c31的冷媒出口端连通有冷媒排管;

使用时从第二换热器c32的冷媒进口端鼓入冷空气,冷空气经第二换热器c32和第一换热器c31进行加热,从而进行多级换热,并分别可通过排气支管33和冷媒排管排出,根据使用需求获得不同温度的热源气体;根据实际需求可将排气支管33排出的热源气体温度设定为为40℃,将冷媒排管排出的热源气体温度设定为55℃。

获得的不同温度的热源气体可用于市政供暖、农产品干燥等;

支管d14连接一废热发电机组4,并将经废热发电机组4利用发电后的低温废水通过进水管60排入到循环水处理系统6中;

从进水管60排入到循环水处理系统6中的低温循环污水依次在自然沉淀池611、化学/物理处理池612、生物处理池613和循环水冷却池组的作用下进行自然沉降、化学/物理处理吸附沉降、生物处理降低cod含量,以及进行降温处理;

水冷却池组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冷却水池a61、冷却水池b62和冷却水池c63,

冷却水池a61通过一补水管67与生物处理池613相连通,且补水管67的底端深入冷却水池a61底部;

冷却水池a61端部设有溢流口a并通过溢流管a64流入到冷却水池b62中,溢流管a64深入冷却水池b62的底部;

冷却水池b62端部设有溢流口b并通过溢流管b65流入到冷却水池c63中,溢流管b65深入冷却水池c63底部;

冷却水池c63端部排水口并通过排水管66排入到循环水池7中,排水管66与循环水池7连通;

溢流口a、溢流口b和排水口的水平高度依次降低,溢流口a和溢流口b的高度差为5cm,溢流口b和排水口的高度差为5cm。

经水冷却池组的冷却,提高冷却效果和速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