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陶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2564发布日期:2020-05-26 18:04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电陶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陶炉。



背景技术:

电陶炉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炉灶设备,由于其功能多样,对锅具材质无特殊要求,也无电磁辐射危害的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目前,电陶炉主要由发热盘、微晶板、电控系统、温控系统和炉体组成。由于电陶炉发热盘产生的热量较高,为了避免发热盘产生的热量对炉腔中的电子器件(如电路板、电源板、数码管等)造成损坏,现有的电陶炉将导风板设在发热盘的外侧,用于阻挡发热盘的热量传递到电子器件上。

然而,现有电陶炉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为了避免对炉腔中的电子器件造成损坏,往往需要使用大号的风机进行散热,从而增加了电陶炉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陶炉,以解决现有电陶炉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导致电陶炉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包括炉体、加热组件和隔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隔热组件均设在所述炉体的炉腔内;所述隔热组件用于将所述炉腔分隔成用于设置所述加热组件的高温区域、以及用于设置非加热组件的低温区域;所述隔热组件靠近所述加热组件的一侧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用于将传递到所述隔热组件上的热量反射至所述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隔热组件将炉腔分隔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能够通过隔热组件将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尽可能的限制在高温区域内,避免该热量通过隔热组件传递至低温区域内,影响非加热组件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对高温区域进行集中散热,从而降低电陶炉的制造成本;在此基础上,通过隔热组件上反射层的设置,能够将传递到隔热组件上的热量反射至加热组件,以增强隔热组件的隔热效果。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组件具有较强的隔热效果,能够将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尽可能的限制在高温区域内,无需采用较大型号的风机,以保护非加热组件,从而解决了现有电陶炉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导致电陶炉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层为采用反射涂料喷涂在所述隔热组件靠近所述加热组件一侧所形成的涂层结构。

这样通过反射涂料涂刷在面板上形成反射层,使得反射层均匀设在隔热组件上且与隔热组件紧密贴合,使得反射层能够有效的将传递到隔热组件上的热量反射至加热组件的一侧,增强反射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的避免该热量通过隔热组件传递至低温区域内,以对低温区域内的非加热组件进行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炉体包括壳体、以及盖设在所述壳体上的面板,所述隔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和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炉腔分隔成所述高温区域和所述低温区域。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设置在壳体和面板之间,将炉腔分隔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进入低温区域,以使该热量集中在高温区域内,对低温区域内非加热组件进行保护的同时,便于电陶炉的散热,从而提高电陶炉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包括设在所述低温区域的散热件,所述隔热组件上设有连通所述高温区域和所述低温区域的通孔,所述散热件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排出的风通过所述通孔进入所述高温区域。

这样散热件通过通孔与高温区域连通,当通过散热件对高温区域内进行散热时,隔热组件能够将散热件出风口排出的风引导至高温区域内,使得隔热组件在具有隔热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导风的作用,使得通过散热件集中对高温区域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件和电陶炉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炉体在所述高温区域和/或所述低温区域上设有散热孔,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散热孔相对设置。

这样炉体在高温区域和/或低温区域上散热孔的设置,能够便于高温区域和/或低温区域的散热,以增强电陶炉的散热性能。与此同时,当通过散热件对高温区域进行散热时,由于隔热组件与炉体在高温区域上的散热孔相对设置,能够引导高温区域内用于散热的风通过该散热孔排出,进而提高散热效率,进一步增强电陶炉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隔热件,所述隔热件沿着背离所述加热组件的方向依次排布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围,所述隔热件用于阻挡所述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隔热件进入所述低温区域。

这样通过至少两个隔热件的设置,相较于现有电陶炉的导风板,能够增强隔热组件的隔热性能,尽可能的避免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组件传递至低温区域内的非加热组件,无需采用较大型号的风机,以保护非加热组件,从而解决了现有电陶炉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需要使用更大号的风机进行散热而导致的电陶炉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隔热件之间设有中间层;

或者,所述隔热组件中相邻两个所述隔热件之间设有所述中间层。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中中间层的设置,使得隔热组件的隔热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避免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组件传递至低温区域内,使非加热组件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中,以保护非加热组件。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使用更大号的风机进行散热,降低电陶炉的制造成本的同时,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隔热件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间隔形成了所述中间层,和/或,所述中间层的宽度为2mm~10mm。

这样两个隔热件之间间隔设置,且间隔形成了中间层,一方面能够使得隔热组件的结构更为简单,降低隔热组件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使得隔热组件的适配性更广,从而降低电陶炉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将中间层的宽度设在2mm~10mm,使得通过中间层能够增强隔热组件隔热性能的同时,不会使得电陶炉过宽,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件设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围,和/或,至少两个所述隔热件平行设置在所述炉腔内。

这样通过隔热件设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围,能够提高隔热件对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的阻挡率,从而提高隔热组件的隔热效果。与此同时,通过至少两个隔热件平行设置在炉腔内,能够提高隔热组件上隔热效果的均一性,以增强隔热组件的隔热效果的同时,能够使得隔热组件的结构更为紧凑,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为发热盘,所述隔热件为与所述发热盘结构相适应的弧形结构。

这样当隔热件设置为与发热盘结构相适配的弧形结构时,使得隔热件围设在至少部分发热盘的外侧,能够将发热盘产生的热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便于散热的同时,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去掉面板的电陶炉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去掉面板的电陶炉的三维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陶炉;10-炉体;11-壳体;111-散热孔;12-面板;13-炉腔;131-高温区域;132-低温区域;20-隔热组件;21-隔热件;22-中间层;23-端部;24-第一固定部;25-第二固定部;40-加热组件;50-非加热组件;51-散热件;52-电源板;60-反射层;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为了避免发热盘产生的热量对炉腔中的电子器件(如电路板、电源板、数码管等)造成损坏,现有的电陶炉将导风板设在发热盘的外侧,用于阻挡发热盘的热量传递到电子器件上。然而,现有电陶炉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为了避免对炉腔中的电子器件造成损坏,往往需要使用大号的风机进行散热,从而增加了电陶炉的制造成本。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陶炉,隔热组件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有助于降低电陶炉的制造成本。

下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陶炉作进一步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去掉面板的电陶炉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去掉面板的电陶炉的三维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给出了电陶炉100的结构,电陶炉100主要包括壳体11、盖设在壳体11上的面板12、位于壳体11内的加热组件40、测温组件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和导风组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要对导风组件做进一步改进,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电陶炉100的其他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100,其包括炉体10、加热组件40和隔热组件20,加热组件40和隔热组件20均设在炉体10的炉腔13内;隔热组件20用于将炉腔13分隔成用于设置加热组件40的高温区域131、以及用于设置非加热组件50的低温区域132;隔热组件20靠近加热组件40的一侧设有反射层60,反射层60用于将传递到隔热组件20上的热量反射至加热组件40。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20可以垂直或者呈一定倾斜角度设置在炉腔13内,将炉腔13分隔成用于容纳加热组件40的高温区域131、以及用于容纳非加热组件50的低温区域132。其中,通过隔热组件20分隔成的高温区域131和低温区域132可以呈完全分隔的两个独立的区域,或者,分隔成的高温区域131和低温区域132也可以至少部分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隔热组件20在炉腔13内的设置方式、以及分隔成的高温区域131和低温区域132之间是否完全独立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参考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反射层60可以是与隔热组件20一体成型的,或者,反射层60也可以是在隔热组件20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处理形成的反射层60,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反射层60的形成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对加热组件40传递到隔热组件20上的热量进行全反射,反射层60覆盖在隔热组件20靠近加热组件40的一侧上,以提高反射率,避免少部分该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至低温区域132,以保护低温区域132内的非加热组件50。

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隔热组件20将炉腔13分隔成高温区域131和低温区域132,能够通过隔热组件20将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尽可能的限制在高温区域131内,避免该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至低温区域132内,影响非加热组件50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对高温区域131进行集中散热,从而降低电陶炉100的制造成本;在此基础上,通过隔热组件20上反射层60的设置,能够将传递到隔热组件20上的热量反射至加热组件40,以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效果。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组件20具有较强的隔热效果,能够将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尽可能的限制在高温区域131内,无需采用较大型号的风机,以保护非加热组件50,从而解决了现有电陶炉100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导致电陶炉100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反射层60为采用反射涂料喷涂在隔热组件20靠近加热组件40一侧所形成的涂层结构。这样通过反射涂料涂刷在面板12上形成反射层60,使得反射层60均匀设在隔热组件20上且与隔热组件20紧密贴合,使得反射层60能够有效的将传递到隔热组件20上的热量反射至加热组件40,增强反射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的避免该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至低温区域132内,以对低温区域132内的非加热组件50进行保护。

其中,本实施例中,反射涂料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隔热反射涂料,通过隔热反射涂料在隔热组件20上形成一个反射界面,通过该反射界面能够将热量进行反射并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反射层60可以是采用反射材料制备而成的与隔热组件20结构相适配的层状结构,该层状结构可以通过粘结或者其他的方式固定在隔热组件20靠近加热组件40的一侧上。其中,反射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纳米陶瓷空心颗粒、硅铝纤维或者纳米二氧化钛。

进一步的,参考图1至图4所示,炉体10包括壳体11、以及盖设在壳体11上的面板12,隔热组件20设置在壳体11和面板12之间,用于将炉腔13分隔成高温区域131和低温区域132。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电陶炉100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需要增大电陶炉100的外形尺寸,以增大散热空间。本实施例通过隔热组件20设置在壳体11和面板12之间,将炉腔13分隔成高温区域131和低温区域132,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进入低温区域132,以使该热量集中在高温区域131内,对低温区域132内非加热组件50进行保护的同时,便于电陶炉100的散热,从而提高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面板12盖设在壳体11且与壳体11围成了一个腔体,面板12和壳体11可以看作电陶炉100的炉体10,该腔体可以看作为炉体10的炉腔13,电陶炉100的加热组件40、测温组件、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和隔热组件20等均设在该炉腔13内。

参考图2所示,隔热组件20的靠近面板12的一端可以与面板12呈间隙配合、抵接在面板12上、或者与面板12紧密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隔热组件20和面板12之间的具体连接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只需满足隔热组件20设置炉腔13内能够将炉腔13分隔成用于容纳加热组件40的高温区域131、以及用于容纳非加热组件50的低温区域132即可。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所示,电陶炉100包括设在低温区域132的散热件51,隔热组件20上设有连通高温区域131和低温区域132的通孔(在图中未标示),散热件51具有进风口(在图中未标示)和出风口(在图中未标示),出风口排出的风通过通孔进入高温区域131。这样散热件51通过通孔与高温区域131连通,当通过散热件51对高温区域131内进行散热时,隔热组件20能够将散热件51出风口排出的风引导至高温区域131内,使得隔热组件20在具有隔热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导风的作用,使得通过散热件51集中对高温区域131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件51和电陶炉100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散热件51包括但不仅限于风机。

为了提高电陶炉100的散热效率,参考图3和图4所示,炉体10在高温区域131和/或低温区域132上设有散热孔111,隔热组件20与散热孔111相对设置。这样炉体10在高温区域131和/或低温区域132上散热孔111的设置,能够便于高温区域131和/或低温区域132的散热,以增强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与此同时,当通过散热件51对高温区域131进行散热时,由于隔热组件20与炉体10在高温区域131上的散热孔111相对设置,能够引导高温区域131内用于散热的风通过该散热孔111排出,进而提高散热效率,进一步增强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示例性的,参考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孔111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相应的,散热孔111可以为条形孔、圆形孔或者其他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散热孔111的数量和结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当散热孔111为多个时,多个散热孔111可以集中设置,也可以分区域进行集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的散热孔111区域。由于隔热组件20与散热孔111相对设置,也就是说,该高温区域131和/或低温区域132上的散热孔111区域与隔热组件20相对设置。因此,通过隔热组件20能够引导高温区域131内用于散热的风通过该散热孔111排出,进而提高散热效率,进一步增强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5所示,隔热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隔热件21,隔热件21沿着背离加热组件40的方向依次排布在加热组件40的外围,隔热件21用于阻挡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件21进入低温区域132。

这样通过至少两个隔热件21的设置,相较于现有电陶炉100的导风板,能够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性能,尽可能的避免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至低温区域132内的非加热组件50,无需采用较大型号的风机,以保护非加热组件50,从而解决了现有电陶炉100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需要使用更大号的风机进行散热而导致的电陶炉100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20中的隔热件21之间可以紧密贴合设置,或者,隔热组件20中的隔热件21之间可以呈一定的间距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隔热组件20中隔热件21之间的设置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只需满足通过至少两个隔热件21的设置,能够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性能即可。相应的,当隔热组件20中隔热件21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为了避免极少的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至低温区域132内,本实施例也可以在隔热组件20中间区域的隔热件21上设置反射层60,通过该反射层60将传递至其上的热量间接反射至加热组件40以进一步的增强隔热组件20的反射效率和隔热效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隔热件21为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耐高温隔热材料制备而成的板状结构,其中耐高温隔热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耐高温陶瓷纤维。

进一步的,参考图2至图5所示,隔热组件20中至少有两个隔热件21之间设有中间层22;

或者,隔热组件20中相邻两个隔热件21之间设有中间层22。

其中,隔热组件20中设置中间层22的区域,可以为封闭的空间,也可以为非封闭空间,也就是说,中间层22可以为封闭的空间,也可以为非封闭的空间。为了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效果,通过中间层22的设置能够避免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至低温区域132内。具体的,当中间层22为封闭的空间时,本实施例可以使中间层22呈真空状态,或者,也可以在中间层22中填充热的不良导体,如水、冷却液等,以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效果。相应的,当中间层22为非封闭的空间时,本实施例可以在中间层22内填充其他热的不良导体,如空气、石棉等,以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效果。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20中中间层22的设置,使得隔热组件20的隔热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避免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至低温区域132内,使非加热组件50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中,以保护非加热组件50。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使用更大号的风机进行散热,降低电陶炉100的制造成本的同时,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参考图2至图5所示,相邻两个隔热件21之间间隔设置,间隔形成了中间层22,和/或,中间层22的宽度w为2mm~10mm。这样两个隔热件21之间间隔设置,且间隔形成了中间层22,一方面能够使得隔热组件20的结构更为简单,降低隔热组件20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使得隔热组件20的适配性更广,即一个隔热件21可以应用于多个相同结构的电陶炉100中,从而降低电陶炉100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将中间层22的宽度w设在2mm~10mm,使得通过中间层22能够增强隔热组件20隔热性能的同时,不会使得电陶炉100过宽,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此时,参考图5所示,中间层22为非封闭的空间,为了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效果,本实施例可以在该中间层22内填充空气、石棉或者其他热的不良导体。

具体的,参考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隔热件21设在加热组件40的外围,和/或,至少两个隔热件21平行设置在炉腔13内。这样通过隔热件21设在加热组件40的外围,能够提高隔热件21对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的阻挡率,从而提高隔热组件20的隔热效果。与此同时,通过至少两个隔热件21平行设置在炉腔13内,能够提高隔热组件20上隔热效果的均一性,以增强隔热组件20的隔热效果的同时,能够使得隔热组件20的结构更为紧凑,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具体的,参考图3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隔热组件20的拆卸,隔热组件20与壳体11可拆卸连接。隔热组件20中的隔热件21可以与壳体11通过卡接和/或紧固件连接。示例性的,隔热组件20可以通过紧固件与壳体11的底部连接,和/或,隔热组件20的端部23可以卡接在壳体11的内壁上。除此之外,隔热件21通过其底部共同的固定底座与壳体11可拆卸连接,且隔热组件20的端部23抵接在壳体11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隔热组件20和壳体11的连接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20采用非金属材料。由于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较大,且非金属材料相较于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较低,这样当隔热组件20采用非金属材料时,能够使得隔热组件20的导热性能较差,避免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组件20传递到低温区域132内的非加热组件50上,对非加热组件50造成损坏,以延长非加热组件50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参考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40可以采用现有电陶炉100中的发热盘,隔热件21为与发热盘结构相适应的弧形结构。

这样当隔热件21设置为与发热盘结构相适配的弧形结构时,使得隔热件21围设在至少部分发热盘的外侧,能够将发热盘产生的热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便于散热的同时,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具体的,参考图3至图5所示,非加热组件50包括电源板52,电源板52和散热件51通过第一固定部24和第二固定部25设在低温区域132内,通过第一固定部24和第二固定部25对电源板52和散热件51进行固定,其中,第一固定部24和第二固定部25位于隔热组件20靠近低温区域132的一侧。具体的,电源板52设置第一固定部24上的安装腔内,通过安装腔对电源板52进行固定。相应的,散热件51设在第一固定部24和第二固定部25之间的间隙中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固定部25连接,通过第一固定部24和第二固定部25对散热件51进行定位。第一固定部24和第二固定部25可以与隔热组件20为一体化结构,也可以与隔热组件2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固定部24和第二固定部25与隔热组件20的连接关系并不做进一步限定。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散热件51的进风或者低温区域132的散热,低温区域132的壳体11上还设有散热孔111。

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隔热组件将炉腔分隔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并通过隔热组件上反射层的设置,能够将传递到隔热组件上的热量反射至加热组件的一侧,使得隔热组件具有较强的隔热效果,从而解决了现有电陶炉的导风板隔热效果不佳,导致电陶炉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