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3274发布日期:2020-05-26 18:0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热泵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当前环境日趋恶化,海平面不断上升,冰川融化这已是不争事实,这与人类活动加剧,过度消耗矿物质化石能源有关,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变得日益重要了,节能减排任务还任重道远,不断创新采用新技术实现低能耗高效采暖会遇到一个一个技术上的障碍,尤其是集中采暖大部分依然是采用传统锅炉采暖方式来满足民众的需求,党和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提倡煤改电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缓和环境日趋恶化的目的,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热源塔相关技术,并有许多相关科技工作者为此攻关克难,虽解决许多相关问题,却依然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作,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其防腐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还有溶液流失问题及溶液冰点温度上移所造成冻管问题,在多个问题不同程度上没有较理想化解决,其商业运行成本及投资成本制约了当今热源塔相关技术快速普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中央空调系统做了几方面组合式创新,以达到满足中央螺杆机组夏天既可以制冷,冬季也可以持续高效稳定的制热,相比现行的风冷式热泵机组能效比要高得多,一般风冷热泵机组最高能效比在2.8倍,而采用防冻液式热源塔机组其能效比最高可达5.8倍,这是风冷热泵机组高一倍了,况且风冷热泵存在化霜问题。相比当今水源热泵是需要有地理条件才能实现,而且水源热泵相对成本较高,其水垢也是很头疼的问题。而热源塔没有化霜的困扰,尤其是该项技术可彻底解决化霜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空气中蕴含着丰富的水汽潜热和空气显热,如何把空气中水汽潜热转变我们可资利用的热能量来为人类造福,实现更清洁无污染的采暖及热水享用,早就成为各国科技工作者研究方向,并在此领域也取得相应成果,不过当前最大障碍就是如何比较经济化霜,寒冷冬季空气能热泵最怕空气中水汽含量太大,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大时会妨碍热泵机组正常运行,经常会出现蒸发器结霜,要耗许多电能及时间来化霜,化霜时还要停止制热工作,还要从房间索取热量来化霜,用户会很不爽,因此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变害为利,采用防冻液来直接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在吸收空气显热过程的同时还吸收大量的空气中水汽的潜热,导致空气中水分进入到防冻液里,并把防冻液的浓度不断稀释,当防冻液被稀释到冰点温度时就会结冰,进而会把蒸发器的铜管胀坏,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为系统配置了稀防冻液相关浓缩装置,并且在浓缩过程中所产生的水汽通过热能反馈系统再把水汽潜热吸收到系统中用以增加采暖的热量,再把冷凝水排到溶液之外,实现负压蒸发热能反馈之浓缩。更为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氯化钙防冻液作为与空气交换热量的介质,而氯化钙溶液对金属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果氯化钙添加缓蚀剂,那么添加缓蚀剂的氯化钙在25℃以下运行对金属腐蚀性非常弱(属于正常使用寿命范围),且也不会结垢,具有很强的经济使用价值,不只是运行成本低及投资成本也低廉,且适用低温范围广,对环境没有太大的影响,若配置防冻液浓缩装置,那么其对环境就没有一点影响了。

我们知道家用空调普遍采用四通阀来进行制热与制冷功能切换,且化霜都有赖于四通阀来实现反向运行化霜;而大中型中央空调却无法采用四通阀来进行中央空调功能上的切换,因为较大的四通阀很难保证加工精度要求来防止高低压之间的串漏,若造成高低压之间制冷剂的串漏,势必影响效果并造成能源的浪费,还有较大的四通阀安装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想达到较高的气密性要求必须采用焊接,而焊接过程中部件体积太大散热也快,无法满足氧焊接温度要求,若采取增加热量办法,加热过程也容易造成四通阀变形以致无法实现热泵机组正常运行,大型螺杆机组不会采用四通阀来实现制冷与制热功能切换,而是采用水路切换,这与冷媒切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担心高低压冷媒之间的串漏,而后者却担心防冻液浓度扩散到温度较高的冷凝器里去,因为水路切换所采用的阀门是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完全关闭而没有一点点的渗漏,热泵机组经过一个冬季的运行,哪怕扩散千分之一的浓度也会对冷凝器造成巨大的腐蚀,由于氯化钙防冻液在温度较高情况下其腐蚀性显现出来,且结垢问题也随之严重,所以用氯化钙做防冻液的,并采用了水路切换的热源塔热泵机组一般使用寿命为两年左右,因此利用氯化钙做防冻液并且采用水路切换方式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由此业内人一致否认了氯化钙可用作热源塔的防冻液,并谓之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论断。本实用新型专利就打破了常规采用多个四通阀并联方式来实现大型中央空调机组制冷与制热功能的切换,一改传统水路切换思路,同时解决的单个大四通阀的不可能和氯化钙做热源塔防冻液的不可能。

为什么说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功能切换技术的选择呢,因为一般大型阀门很难做到彻底完全关闭的,尤其是流体含有金属锈渣的情况下,总会有关不死而出现流体串漏的情况,氯化钙溶液可通过阀门尚未完全关闭的微小间隙由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进而使氯化钙溶液进入到温度较高的冷凝器里,氯化钙溶液在温度超过40℃时就会加速对金属的腐蚀作用,而冷凝器温度一般会超过40℃以上的,铜管和钢板在冷凝器较高温度情况下容易受到氯化钙溶液的腐蚀,而处于低温的蒸发器情况下的金属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会是蒸发器几百倍以上的腐蚀速率,这是非常犹心的事情,也必将产生恶性循环,导致阀门愈发难以关闭,阀芯漏水并喷溅到其他设备表面上而导致机房相关的电机及管道也出现腐蚀的情况。

借助锅炉采暖的不算水冷暖两用一体化中央空调,当今以水为冷热载体的模块机组,虽然可以实现冬季采暖,夏季制冷,但它还是按照传统反向运行方式来化霜,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体验,而且频繁切换四通阀反向运行会导致四通阀高低压串漏而浪费能源。而直膨式多联风冷机组它更谈不上水冷暖两用空调机组,它的制冷制热能效比都很低,最关键的是它还把压缩机兼作输送冷量或热量的输送泵了,其实压缩机不可以二者兼用,用压缩机进行冷媒相变实现冷热转移就足够了,这样才会经济省力,由于气相流体虽然密度远不及液态流体大,所承载的冷量与热量也是相对有限的,但它的压力一点也不逊色液态流体压力所带来的阻力,克服管道阻力及压差来远距离输送气相制冷剂其耗能会更大,因此多联机组空调末端离主机较远的地方其末端效果会很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近距离采用压缩机把冷媒形成压差通过散热实现相变从而达到热量转移的目的,然后再通过热量交换方式把冷量或热量交换给液态水,再用泵把载着冷量或热量的液态水实现远距离输送,送至用户的末端,这才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中央空调比家用空调节能也就是这个道理。遵循这个道理,本技术方案就是以水作为载热载冷的流体来实现清洁化空调和高效空气能的利用。

传统的化霜方式困惑用户很久了,不得已只好采用传统锅炉采暖才能满足用户的舒适度要求,因为风冷热泵化霜时还要从房间取热用来化霜,并且化霜时间较长,耗能也多,尤其环境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化霜所花时间较多,制热时间相应减少许多,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化霜还要停止制热工作,还要从房间索取热量来化霜,所以用户耐受不了这种囧况,只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自己采暖舒适度要求。在高纬度的北方空气能热泵机组运行状况极差,即便可以运行其能效比也是非常的低,不如锅炉采暖来得实惠经济。因此,有科技工作者采用补气增焓技术方法来解决低温环境热泵运行状况不佳的问题,也有采用多级压缩方式来解决此问题,还有采用复叠式热泵机组来解决极低温情况下制热难题,这些都会增加许多设备投资成本,为达到满足冬季采暖需求,势必会造成设备容量夏季制冷时富余量过大。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本实用新型专利却另辟蹊径地采用了非常廉价的技术方案,能够很好解决此类问题,这与补气增焓技术原理是一样的,接近压缩机极限的压缩比其能效比非常低,可采用降低冷凝器压力或提高蒸发器压力的办法来实现压缩比降低的目的,最终达到热泵机组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并且能效比能够达到较理想的状态,我们知道当压缩比较高时,输气量就会减少,并且压缩机出口温度会很高,这是由于输气压力不够形成了高温气相制冷剂滞留在压缩机的出口处,而高温气体回流与前行处于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状态,而压缩比增大时其回流趋势就增多,没有更多前行的制冷剂流体能够把热量带走的缘故,长此以往会烧毁压缩机的电机,并且还会有冷冻油被气化,压缩机密封更加困难,以致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循此理,我们不难发现当今补气增焓无非采用了高低压短路方式让压缩机输气量增多同时以提高其焓值,并且把滞留压缩机出口处的热量带走,让蒸发器压力增加以使压缩比降低,从而遏制热泵机组恶性循环发生,让热泵机组回归正常的运行状态。其实,循这个道理就用不着采用如此复杂的补气增焓技术了,而本技术方案更简单易行,并且可靠,效果也会更好,用户也无须花更多的钱投资富余的设备容量了。我们就是在蒸发器前添加一个液态流体容积装置,该装置内置有电加热棒,它简单又实用,可以用来维持低温环境下热泵正常工作,并可以提高能效比,安装这个电加热棒可以使蒸发器制冷剂的焓值得到提高,从而使热泵机组压缩比降低,最终可使能效比得到提高。该电加热棒功率大小可以实现无级调节,实现冬季极低温时段的热量增容,减少了用户初次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泵机组依赖水路切换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一压缩机及第一阀组,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

所述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切换阀,各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一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各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二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各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三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各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四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工作状态,以实现;

所述第一换热器吸收热量交换塔中交互介质的热量,所述第二换热器释放热量给用户末端;

或者,第一换热器释放热量给所述热量交换塔中的交互介质,第二换热器吸收来自所述用户末端的热量。

优选地,所述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还包括增焓降压缩比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通过所述增焓降压缩比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第二压缩机及第二阀组,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

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切换阀,各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一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各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二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各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三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各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四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压缩机及所述第一阀组形成一个制冷剂循环体系;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压缩机及所述第二阀组形成另一个制冷剂循环体系。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二压缩机均为螺杆压缩机。

优选地,当所述热量交换塔为热源塔时,所述热量交换塔包括塔体、溶液蓄积盘、方形弯管、塔体支座、百叶窗、喷淋管、塔填料、进空气格栅、从动皮带轮、主动皮带轮、固定轴瓦装置、万向轴、电机及扇叶;

所述溶液蓄积盘与所述方形弯管分别设于所述塔体的底端与顶端,所述溶液蓄积盘支撑于所述塔体支座,所述百叶窗设于所述方形弯管的出风口;所述喷淋管悬设于所述塔体内,所述塔填料与所述进空气格栅依次设置于所述塔体内,且所述塔填料朝向所述喷淋管设置;

所述固定轴瓦装置与所述电机依次安装于所述塔体,所述万向轴贯穿所述固定轴瓦装置,所述万向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所述万向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动皮带轮传动连接,从动皮带轮和所述扇叶悬设于所述方形弯管内,所述主动皮带轮、所述从动皮带轮及所述扇叶依次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中,所述第一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工作状态,以实现所述第一换热器吸收热量交换塔中交互介质的热量,所述第二换热器释放热量给用户末端;或者,第一换热器释放热量给所述热量交换塔中的交互介质,第二换热器吸收来自所述用户末端的热量。从而通过第一阀组的切换功能替代现有技术中水路切换的功能;也可以避免水路切换所导致氯化钙溶液扩散至温度较高流体侧,并使设备遭受腐蚀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的第一实施例的设计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的第二实施例的设计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的第三实施例的设计原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热量交换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6-热量交换塔、7-第一循环泵、8-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10-第二循环泵、11-用户末端、25-增焓降压缩比装置;

1-1-第一压缩机、5-1-第一节流装置、2-1-第一切换阀;

1-2-第二压缩机、5-2-第二节流装置、2-2-第二切换阀;

12-方形弯管、13-从动皮带轮、14-喷淋管、15-塔填料、16-进空气格栅、17-塔体支座、18-百叶窗、19-主动皮带轮、20-固定轴瓦装置、21-万向轴、22-电机、23-溶液蓄积盘。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包括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9、第一节流装置5-1、第一压缩机1-1及第一阀组,所述第一节流装置5-1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

所述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切换阀2-1,各所述第一切换阀2-1的第一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1连接;各所述第一切换阀2-1的第二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换热器8连接;各所述第一切换阀2-1的第三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1连接;各所述第一切换阀2-1的第四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的工作状态,以实现;

所述第一换热器8吸收热量交换塔6中交互介质的热量,所述第二换热器9释放热量给用户末端11;

或者,第一换热器8释放热量给所述热量交换塔6中的交互介质,第二换热器9吸收来自所述用户末端11的热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换阀2-1的数量为三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缩机1-1可以为螺杆压缩机。

在冬季时,所述热量交换塔6可以为热源塔,所述交换介质可以为氯化钙防冻液,所述交换介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防冻液;

所述第一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的工作状态,使得第一换热器8为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9为冷凝器;

热泵机组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第一压缩机1-1工作把制冷剂压缩至冷凝器里,而制冷剂通过相变释放潜热给冷凝器另一侧循环的暖媒水使之温度升高;

升高后的暖媒水被第二循环泵10带给用户末端11实现采暖;

制冷剂释放潜热后便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再通过第一节流装置5-1流入蒸发器去吸收蒸发器另一侧防冻液的潜热而蒸发;并重新被第一压缩机1-1压入到冷凝器内实现制冷剂变相式循环过程;

释放潜热的防冻液温度下降5℃左右后被第一循环泵7打入热源塔内进行喷淋并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

通过喷淋吸收空气的显热及空气中水汽的潜热,其温度得以提高后再被第一循环泵7打入蒸发器里释放潜热给蒸发器另一侧的制冷剂,就这样实现了防冻液的循环过程。

在夏季时,所述热量交换塔6可以为冷却塔,所述交换介质可以为冷却水;所述第一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的工作状态,使得第二换热器9为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器8为冷凝器;

其工作原理与冬季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循环泵10驱动的暖媒水带走的是冷量,而不是热量。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2,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还包括增焓降压缩比装置25,所述第一节流装置5-1通过所述增焓降压缩比装置25与所述第一换热器8连接。

所述增焓降压缩比装置25包括液体制冷剂容积、电辅加热装置及两个电子阀;一个所述电子阀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5-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8,所述液体制冷剂容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8连接,所述液体制冷剂容积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电子阀与第一节流装置5-1连接;所述液体制冷剂容积内设置有电辅加热装置,用来实现低温环境下的制热。

在冬季或者低温环境时,所述热量交换塔61可以为热源塔,所述交换介质可以为氯化钙防冻液,所述交换介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防冻液;

所述第一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的工作状态,使得第一换热器8为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9为冷凝器;

在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前增加一个液态制冷剂容积;并且在容积内设置一套电加热装置,开启电加热装置可以起到增焓降低压缩比的作用,可以使热泵机组在低温环境下正常稳定运行;

关闭与第一节流装置5-1串联的电子阀,同时另一个电子阀打开,可以使液态制冷剂进入到液体制冷剂容积内,再通过电加热装置把液态制冷剂温度得到提升,从而进入蒸发器内的制冷剂的压力相应也得到了提升,最终结果使输气量得到提升,同时会降低压缩比,该电辅加热增焓技术方式亦适用于双螺杆压缩机结构形式。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3,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冷暖两用中央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5-2、第二压缩机1-2及第二阀组,所述第二节流装置5-2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

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切换阀2-2,各所述第二切换阀2-2的第一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2连接;各所述第二切换阀2-2的第二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一换热器8连接;各所述第二切换阀2-2的第三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2连接;各所述第二切换阀2-2的第四端相连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器8、所述第二换热器9、所述第一节流装置5-1、所述第一压缩机1-1及所述第一阀组形成一个制冷剂循环体系;所述第一换热器8、所述第二换热器9、所述第二节流装置5-2、所述第二压缩机1-2及所述第二阀组形成另一个制冷剂循环体系。

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压缩机1-1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2可以均为螺杆压缩机。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换阀2-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切换阀2-2的数量为两个。

在冬季时,所述热量交换塔61可以为热源塔,所述交换介质可以为氯化钙防冻液;所述第一阀组与所述第二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的工作状态,使得第一换热器8为第一压缩机1-1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2共享的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9为第一压缩机1-1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2共享的冷凝器;

其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防冻液在热源塔喷淋吸收空气的显热与空气中水汽的潜热使之温度升高5℃左右后,又被第一循环泵7打入共享蒸发器内释放潜热给共享蒸发器另一侧的制冷剂使其得以蒸发;

共享蒸发器蒸发了的制冷剂被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1-2压入共享冷凝器内释放潜热给共享冷凝器另一侧暖媒水后便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再通过第一节流装置5-1和第二节流装置5-2重新流入到共享蒸发器内;

与此同时共享蒸发器内气态制冷剂被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1-2压入共享冷凝器内释放潜热给共享冷凝器另一侧的暖媒水后便冷凝成液态制冷剂;

再通过第一节流装置5-1和第二节流装置5-2重新流入到共享蒸发器内完成制冷剂的循环,而共享冷凝器内暖媒水获得制冷剂潜热后被第二循环泵10打到用户末端11里实现采暖的目的。

在夏季时,所述热量交换塔6可以为冷却塔,所述交换介质可以为冷却水;所述第一阀组与所述第二阀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换热器8与所述第二换热器9的工作状态,使得第一换热器8为第一压缩机1-1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2共享的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9为第一压缩机1-1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2共享的蒸发器;

其工作原理与冬季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循环泵10输送暖媒水给用户末端11的是冷量,而不是热量。

请再次参阅图3,进一步的,所谓共享冷凝器其结构与传统冷凝器有所不同,它分成两段,前段为第一压缩机1-1与组合,后段与第二压缩机1-2组合,两段共享另一侧的换热流体(制冷剂),只是存在前后差异。

共享蒸发器是把蒸发器分成两半,一半与第一压缩机1-1组合,另一半与第二压缩机1-2组合,它们内部制冷剂均可与共同的另一侧防冻液进行热量交换,其优势在于制冷剂走管程,防冻液走壳程,此方式可最大限度减少防冻液冰点温度所造成的对铜管的破坏,而制冷剂却为干式蒸发可避免液态制冷剂对压缩机产生液击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热源塔。

请参阅图4,所述热量交换塔6包括塔体、溶液蓄积盘23、方形弯管12、塔体支座17、百叶窗18、喷淋管14、塔填料15、进空气格栅16、从动皮带轮13、主动皮带轮19、固定轴瓦装置20、万向轴21、电机22及扇叶;

所述溶液蓄积盘23与所述方形弯管12分别设于所述塔体的底端与顶端,所述溶液蓄积盘23支撑于所述塔体支座17,所述百叶窗18设于所述方形弯管12的出风口;所述喷淋管14悬设于所述塔体内,所述塔填料15与所述进空气格栅16依次设置于所述塔体内,且所述塔填料15朝向所述喷淋管14设置;

所述固定轴瓦装置20与所述电机22依次安装于所述塔体,所述万向轴21贯穿所述固定轴瓦装置20,所述万向轴21的一端与所述电机22的转动轴连接,所述万向轴2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动皮带轮19传动连接,从动皮带轮13和所述扇叶悬设于所述方形弯管12内,所述主动皮带轮19、所述从动皮带轮13及所述扇叶依次传动连接。

该热量交换塔6冬季可以作为热源塔;夏天可以作为冷却塔,可实现一塔两用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形弯管12为90度方形弯管12。

百叶窗18用于防止雨水飘入所述方形弯管12。

所述主动皮带轮19、所述从动皮带轮13及所述扇叶依次传动连接。

扇叶旋转是通过叶轮轴连接着从动皮带轮13,再通过主动皮带轮19用皮带,带动从动皮带轮13旋转,最终才引起扇叶的旋转;主动皮带轮19通过万向轴21连接电机22的转动轴;

当来自主机蒸发器的防冻液(氯化钙)通过喷淋管14往下喷淋到填料15上面形成液膜,由于液膜表面接触空气并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此时防冻液不断吸收空气的显热与空气中水汽的潜热使防冻液温度上升3℃~5℃后,再重新被塔溶液循环泵打入主机的蒸发器里去释放潜热给制冷剂,最终实现热量转移到用户末端11。

这种热源塔设计的好处在于风扇电机22得到有效保护,可避免氯化钙飞沫腐蚀电机22外壳,还有雨水难以进入系统减少防冻液冰点温度上移速度,还有可防止氯化钙溶液飘逸影响周边环境及腐蚀设备概率大大降低,为了更好防止防冻液冰点温度上移情况发生,喷淋管14可以对接一种防冻液浓缩装置,该浓缩装置专利号为:201910083051.8。

以上这些相关技术有效结合并配合好运行管理,完全可以实现热源塔真正的高效稳定运行,减少设备运行故障,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尤其是设备使用寿命大幅度延长,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能够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替代传统锅炉采暖可为节能减排使用作出巨大贡献。

上述实施例虽然没有述及到热泵机组相对比较不关键的配件,并不说明没有,这些常用相关零配件包括有:油气分离器、冷冻油冷却装置、过滤器、干燥器,角阀,电子阀、经济器、虹吸罐、储液罐、喷射器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实施例图也不做相关标识了,有些只是简约形式来表达,如:用户末端11流程图只采用三四个表达许多末端,本实用新型专利各实施例流程示意图只标识一些主要关键不可或缺的部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