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8128发布日期:2020-08-11 21:5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空调用导风机构主要功能是带动导风板上下扫风与开门作用,扫风面积较小,导风板运转角度依靠空调电控来进行调节,当外力作用在导风板上时,导风机构内齿轮可能存在断齿隐患。为此需要设置一种能够增大扫风面积、保护导风机构内部齿轮的导风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与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的摆杆组件,所述摆杆组件内部具有翻转驱动装置,所述翻转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导风板连接并适于带动所述导风板翻转,所述驱动组件与空调外壳连接并适于驱动所述导风板开启和关闭;所述摆杆组件上靠近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旋转限位筋,当所述导风板开启至指定极限角度时,所述旋转限位筋抵在所述空调外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驱动装置包括翻转电机、固定于所述翻转电机内部的轴座、穿过所述轴座与所述翻转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以及连接所述轴座且与所述第一齿轮齿轮传动的输出轮,所述翻转驱动装置采用壳体和壳盖盖合密封,所述输出轮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壳盖与所述导风板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侧板,壳体的一端形成适于安装翻转电机的电机安装槽,另一端具有适于连接驱动组件的驱动安装孔,靠近所述驱动安装孔的底板一端具有以所述驱动安装孔的中心轴为圆心的弧形外边缘,所述弧形外边缘和所述导风板分别位于所述驱动安装孔的两侧,所述旋转限位筋位于所述弧形外边缘的末端,并沿径向凸出所述弧形外边缘设置。

优选的,连接所述驱动安装孔的所述旋转限位筋的边缘与所述电机安装槽上的最大外径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a的大小为70°~90°。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安装孔的外周设有沿所述驱动安装孔的径向向外延伸、并适于抵住所述壳盖末端的固定限位筋。所述侧板由所述电机安装槽延伸至所述弧形外边缘处,所述侧板的端部与所述固定限位筋之间形成接线开口。

优选的,所述旋转限位筋的径向端面与所述旋转限位筋的侧面之间的夹角b的大小为30°~45°。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电机安装槽处的所述侧板的外侧设有卡扣,所述壳盖上设有与所述卡扣匹配的卡槽,所述卡扣上与所述侧板平行的端面上具有向边缘切削的斜面,所述卡扣由所述斜面卡入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安装槽分为电机部和出线盒部;所述电机部的外缘为以所述翻转电机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弧,电机部的内侧均匀分布有电机限位筋;所述出线盒部适于放置出线盒,出线盒部具有与所述翻转电机的径向垂直的侧边,出线盒部的内侧设置有出线盒限位筋。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左运动组件和右运动组件,所述摆杆组件包括左摆杆和右摆杆,所述左摆杆与所述左运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右摆杆与所述右运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左摆杆和所述右摆杆上靠近所述导风板的一端均设置有旋转限位筋;所述翻转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右摆杆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左摆杆的一端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左运动组件传动连接的左电机安装孔,另一端设置有月牙形安装柱,所述月牙形安装柱的端部设置有月牙形挡板,导风板卡接于所述月牙形安装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左摆杆的旋转限位筋位于靠近所述左电机安装孔的所述左摆杆的末端,左摆杆的旋转限位筋与所述左电机安装孔的外周相切于切点a,且所述切点a与所述左电机安装孔的中心、所述月牙安装柱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左摆杆的旋转限位筋上与所述空调外壳接触的端面上还设置有增强筋,所述增强筋沿所述旋转限位筋的厚度方向对称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导风板开启和关闭,通过摆杆组件内部的翻转驱动装置带动导风板翻转,从而增大了扫风面积;同时通过在摆杆组件上设置旋转限位筋使导风板具有开启极限角度,不会因外力开启幅度过大导致导风机构内齿轮断裂。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所述壳体的底板末端具有以所述驱动安装孔的中心轴为圆心的弧形外边缘,所述旋转限位筋位于所述弧形外边缘的末端,当驱动组件带动摆杆组件旋转时,底板的边缘与空调外壳的距离始终不变,当旋转至导风板的极限角度时,旋转限位筋抵在空调外壳上,阻止摆杆组件继续旋转。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摆杆组件分为左摆杆和右摆杆,分别布置于导风板的两侧,开启导风板时对导风板的两端同时施加作用力,保证导风板稳定开启,左摆杆和右摆杆上均设置旋转限位筋,同时限制导风板两端运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组装完成后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输出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所示输出轮的主视图(局部剖视);

图5是图3所示输出轮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右摆杆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卡扣在壳体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9是所述右摆杆中壳体与壳盖的卡扣连接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壳体上的驱动安装孔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壳体的后视图(即从壳体背面观察);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机限位筋和出线盒限位筋在壳体中的分布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走线限位筋在壳体中的分布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摆杆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左摆杆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4所示左摆杆的后视图。

图中,1、左运动组件,101、左步进电机,102、左齿轮箱,103、左螺钉,104、左绒布垫,2、右运动组件,201、右步进电机,202、右齿轮箱,203、右螺钉,204、右绒布垫,3、左摆杆,301、左电机安装孔,302、月牙形安装柱,3021、月牙形挡板,303、左旋转限位筋,304、增强筋,305、加强筋,4、右摆杆,5、翻转驱动装置,501、翻转电机,502、轴座,503、齿轮轴,504、输出轮,5041、直齿齿轮,5042、防脱扣,50421、卡勾,5043、运转筋,505、第一齿轮,6、壳体,601、底板,602、侧板,603、电机安装槽,6031、电机部,6032、出线盒部,604、驱动安装孔,6041、左端定位孔,6042、六方定位孔,6043、右端定位孔,605、弧形外边缘,606、右旋转限位筋,607、卡扣,608、固定限位筋,609、电机限位筋,610、出线盒限位筋,611、接线开口,612、螺钉柱安装孔,613、走线限位筋,7、壳盖,701、卡槽,8、凸台面,9、出线盒,10、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宽度”、“厚度”、“上”、“下”、“左”、“右”、“顶”、“底”、“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的摆杆组件,摆杆组件内部具有翻转驱动装置5,翻转驱动装置5的输出轴与导风板连接并适于带动导风板翻转,驱动组件与空调外壳连接并适于驱动导风板开启和关闭,即驱动组件驱动摆杆组件的一端摇摆,摆杆组件的另一端随之运动,并带动导风板运动,从而实现开启和关闭的动作;摆杆组件上靠近驱动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旋转限位筋,当导风板开启至指定极限角度时,旋转限位筋抵在空调外壳上。

当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或者待机状态时,摆杆组件的旋转限位筋未抵在空调外壳上,导风板关闭空调出风口,当启动空调时,驱动组件开始工作,带动摆杆组件运动,此时旋转限位筋逐渐向空调外壳靠近,同时导风板逐渐向下打开空调出风口,直至旋转限位筋抵在空调外壳上。

当启动空调制冷功能时,为了保证导风板把冷风往上抬,驱动组件带动导风板开启空调出风口后,启动翻转驱动装置5,翻转驱动装置5带动导风板向下翻转,翻转驱动装置5通常通过导风板的转轴与导风板连接,翻转过程中,导风板的转轴相对翻转驱动装置5的中心旋转,从而使导风板翻转至空调外壳的下方,最大限度地增大扫风面积。

当启动空调制热功能时,由于热风往上飘,为了保证空调制热时导风板把热风往下压,翻转驱动装置5带动导风板向上翻转,即导风板位于上方,使空调的出风方向向下,热风首先到达地面,再从地面往上升,给人更好的制热效果和感受。

本实用新型中驱动组件和摆杆组件可以设置一组也可以设置多组,设置一组驱动组件和摆杆组件时,摆杆组件与导风板仅具有一个连接端,此时所述连接端以位于导风板的中部为最佳,这样会造成驱动组件与空调外壳的连接结构较长,降低结构强度,运动过程中部件之间容易产生干扰,为此本实用新型设置两组驱动组件和摆杆组件作为实施例进行描述。

一种防断齿空调导风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的摆杆组件,摆杆组件内部具有翻转驱动装置5,翻转驱动装置5的输出轴与导风板连接并适于带动导风板翻转,驱动组件与空调外壳连接并适于驱动导风板开启和关闭,即驱动组件驱动摆杆组件的一端摇摆,摆杆组件的另一端随之运动,并带动导风板运动,从而实现开启和关闭的动作;摆杆组件上靠近驱动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旋转限位筋,当导风板开启至指定极限角度时,旋转限位筋抵在空调外壳上。

如图1、图2所示,驱动组件包括左运动组件1和右运动组件2,左运动组件1和右运动组件2分别与空调外壳的两端固定连接,摆杆组件包括左摆杆3和右摆杆4,左摆杆3与左运动组件1传动连接,右摆杆4与右运动组件2传动连接,左摆杆3和右摆杆4上靠近导风板的一端均设置有旋转限位筋,以下令左摆杆3上的旋转限位筋为左旋转限位筋303,右摆杆4上的旋转限位筋为右旋转限位筋606;翻转驱动装置5位于右摆杆4的内部。当空调开启后依靠导风板的运动惯性,只需要一个翻转驱动装置5即可带动导风板持续运动。

左运动组件1和右运动组件2结构相同,以左运动组件1为例,包括左步进电机101和左齿轮箱102,左齿轮箱102壳体6通过左螺钉103固定在左步进电机101上,同时左步进电机101的输出轴与左齿轮箱102的输入轴连接,带动左齿轮箱102的输入轴旋转,左齿轮箱102的输出轴与左摆杆3采用间隙配合装配并带动左摆杆3旋转,左齿轮箱102的输出轴与左摆杆3采用间隙配合装配是指左齿轮箱102能够带动左摆杆3旋转,并且与左摆杆3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运动空间,从而对左运动组件1和右运动组件2运动的同步性要求降低,左齿轮箱102与左摆杆3的连接端面上优选设置左绒布垫104,左绒布垫104一面带胶,用于粘贴在左齿轮箱102表面,减少传动时左齿轮箱102与左摆杆3端面相互摩擦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同理,右运动组件2包括右步进电机201和右齿轮箱202,右齿轮箱202壳体6通过右螺钉203固定在右步进电机201上,同时右步进电机201的输出轴与右齿轮箱202的输入轴连接,右齿轮箱202的输出轴与右摆杆4采用间隙配合装配并带动右摆杆4旋转,右齿轮箱202与右摆杆4的连接端面上优选设置右绒布垫204。

右摆杆4的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如图2所示,翻转驱动装置5包括翻转电机501、固定于翻转电机501内部的轴座502、穿过轴座502与翻转电机50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505、以及连接轴座502且与第一齿轮505齿轮传动的输出轮504,轴座502通过扣接在翻转电机501的耳板上,第一齿轮505装入轴座502后与翻转电机501的输出轴采用间隙配合装配,轴座502上设置齿轮轴503,输出轮504安装在齿轮轴503上,第一齿轮505和输出轮504均为外齿轮,翻转电机501带动第一齿轮505旋转,第一齿轮505与输出轮504齿轮传动,输出轮504再将扭矩传递给导风板,翻转驱动装置5采用壳体6和壳盖7盖合密封,输出轮504的输出轴穿过壳盖7与导风板传动连接。

如图3-图5所示,输出轮504的一端为直齿齿轮5041,与第一齿轮505啮合传动,另一端设置防脱扣5042,防脱扣5042卡接在翻转电机501的耳板上,防脱扣5042为相对输出轮504的中心轴对称布置的两个卡勾50421,卡勾50421的顶端倒角,底端突出柱状结构表面形成凸台面8,两个卡勾50421之间设置有运转筋5043,运转筋5043与卡勾50421的对称面相互垂直,运转筋5043的宽度与卡勾50421的宽度相同,运转筋5043的上表面高度高于所述凸台面8的高度,保证运转筋5043与导风板始终处于接触状态。

如图6所示,壳体6包括底板601和侧板602,壳体6的一端形成适于安装翻转电机501的电机安装槽603,另一端具有适于连接右运动组件2的驱动安装孔604,靠近驱动安装孔604的底板601一端具有以驱动安装孔604的中心轴为圆心的弧形外边缘605,弧形外边缘605和所述导风板分别位于驱动安装孔604的两侧,即弧形外边缘605处于靠近空调外壳的一侧,由于右摆杆4内具有接线结构,因此右摆杆4的尺寸较大,需要考虑右摆杆4旋转过程中可能与空调外壳碰撞的因素,当右摆杆4旋转时,弧形外边缘605与空调外壳的最小距离保持不变,保证右旋转限位筋606与空调外壳接触前壳体6与空调外壳不会产生碰撞,右旋转限位筋606位于弧形外边缘605的末端,并沿径向凸出弧形外边缘605设置。

右运动组件2与右摆杆4的间隙配合通过驱动安装孔604的设计实现,如图10所示,驱动安装孔604沿壳体6的厚度方向依次为同轴设置的左端定位孔6041、六方定位孔6042和右端定位孔6043,六方定位孔6042设置内表面为六边形的定位孔,左端定位孔6041的孔径小于右端定位孔6043的孔径,右运动组件2与右摆杆4装配时,右运动组件2的输出轴从左端定位孔6041装入右运动组件2与六方定位孔6042采用间隙配合装配,最后从右端定位孔6043伸出,如图11所示,驱动安装孔604的最内圈为六边形,外围为圆形孔。采用六边形设计可有效保证在受力情况下,输出轴的六个面同时接触,减少每个面所受到力。另一方面使导风板运转更平稳。同时可减少右运动组件2输出轴与六方定位孔6042之间的间隙,运转角度更精确。

在右摆杆4中,如图7所示,连接驱动安装孔604的右旋转限位筋606的边缘与电机安装槽603上的最大外径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a的大小为70°~90°,此时导风板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可以实现右旋转限位筋606抵在空调外壳上,电机安装槽603上的最大外径通常位于方形的出线盒9处,此处的壳体6的侧板602为平面,便于作为基准面进行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右旋转限位筋606的径向端面与右旋转限位筋606的侧面之间的夹角b的大小为30°~45°,避免右旋转限位筋606的宽度过大而与空调其他部位产生干涉。

如图8和图9所示,壳体6和壳盖7采用扣合方式连接,位于电机安装槽603处的侧板602的外侧设有卡扣607,所述壳盖7上设有与卡扣607匹配的卡槽701,卡扣607上与侧板602平行的端面上具有向边缘切削的斜面,形成倒角结构,卡扣607由斜面卡入卡槽701内,便于快速装配。卡扣607通常设置两个,为了避免壳盖7松脱,作为优选的,仅其中一个卡扣607上设置倒角结构,另一个卡扣607上不设置倒角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驱动安装孔604的外周设有沿驱动安装孔604的径向向外延伸、并适于抵住壳盖7末端的固定限位筋608,壳体6与壳盖7装配时,固定限位筋608限制壳盖7位置,保证壳盖7与壳体6装配后相对位置,固定限位筋608平面高度比壳盖7表面高。

电机安装槽603的设置如下:如图12所示,电机安装槽603分为电机部6031和出线盒部6032;电机部6031的外缘为以翻转电机501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弧,电机部6031的内侧均匀分布有电机限位筋609;出线盒部6032适于放置出线盒9,出线盒部6032具有与翻转电机501的径向垂直的侧边,出线盒部6032的内侧设置有出线盒限位筋610。如图12所示,对限位筋分别编号,其中4号-7号为电机限位筋609,以翻转电机501的中心为圆心圆周布置,为翻转电机501定位,1号-3号为出线盒限位筋610,为出线盒9定位,翻转电机501和出线盒9为一体式结构,电机限位筋609和出线盒限位筋610可限制翻转电机501在壳体6内位置,电机限位筋609和出线盒限位筋610的头部具有一定倾斜倒角,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利于翻转电机501的装配。作为优选的,电机限位筋609和出线盒限位筋610沿翻转电机501的轮廓均匀分布,可减少每个限位筋受到的力。1号出线盒限位筋610和3号出线盒限位筋610与翻转电机501的径向倾斜,分别夹在出线盒9的两侧,连接线10从出线盒9接出后经壳体6延伸至右旋转限位筋606一端,随后伸出壳体6。如图6所示,壳体6的侧板602由电机安装槽603延伸至弧形外边缘605处,侧板602的端部与固定限位筋608之间形成接线开口611,供连接线10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电机安装槽603和驱动安装孔604之间的底板601上设置有螺钉柱安装孔612和沿螺钉柱安装孔612、驱动安装孔604的内侧设置的走线限位筋613,当翻转电机501装入壳体6后,连接线10在壳体6内呈s型走线,此时连接线10从壳体6内部走线,外观上较美观。走线限位筋613一方面起到固定螺钉柱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防止螺钉柱下压时,压伤连接线10。

左摆杆3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4-图16所示,左摆杆3呈s型结构,左摆杆3的一端设置有适于与左运动组件1传动连接的左电机安装孔301,另一端设置有月牙形安装柱302,月牙形安装柱302的端部设置有月牙形挡板3021,导风板卡接于月牙形安装柱302上。月牙形安装柱302为突出左摆杆3表面的柱状结构。月牙形挡板3021为半圆形,有利于客户端空调门板装配,也保证运转时,门板不会脱落。左端安装孔与驱动安装孔604的结构相同。

左摆杆3的旋转限位筋(以下简称左旋转限位筋303)位于靠近左电机安装孔301的左摆杆3的末端,左旋转限位筋303与左电机安装孔301的外周相切于切点a,且所述切点a与左电机安装孔301的中心、月牙安装柱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以左电机安装孔301为中心,左旋转限位筋303和月牙安装柱分别作为两边力矩,左旋转限位筋303一侧的力臂可以达到最大,从而增大左旋转限位筋303的受力大小,避免左旋转限位筋303断裂。作为优选的,左旋转限位筋303上与所述空调外壳接触的端面上还设置有增强筋304,增强筋304沿左旋转限位筋303的厚度方向对称布置。所述厚度方向是指左电机安装孔301的轴线方向。另外,位于左电机安装孔301和月牙形安装柱302之间的左摆杆3表面还设置有多根加强筋305,加强筋305相互平行设置,加强筋305的两端与左摆杆3的侧板连接,一方面可以提高左摆杆3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左摆杆3收缩,提高零件表面外观质量。

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