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结构、风道组件和风管式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75859发布日期:2020-10-20 16:4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导风结构、风道组件和风管式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风管式内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风结构、风道组件和风管式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风管式内机大多是以风叶加蜗壳作为导流部件,不管是吹风式还是吸风式内机,当风叶转动时,气流由于风叶的转动被引进蜗壳腔体内,实现送风。但蜗壳处于风管机的长方体壳体内,在风叶转动时,蜗壳的正面部分挡住了部分引入蜗壳的空气,且风叶在引风的过程中,部分风量会流到长方体腔体的边或者角落里,导致引入蜗壳的风量并没有特别理想,因此,急需一种方法来增大风管式内机风量。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导风结构、风道组件和风管式内机,能够增大局部位置的风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导风结构,包括:

迎风部,所述迎风部包括有曲面,在气流撞击所述曲面时,所述曲面对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改变。

优选地,所述曲面包括弧形柱面。

优选地,所述弧形柱面上设有凸棱和/或凹槽,所述凸棱和/或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柱面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弧线段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凸棱或所述凹槽的宽度为8-15mm,所述凸棱的高度或所述凹槽的深度为2-3mm。

优选地,所述凸棱或所述凹槽设有多个,且平行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凸棱或所述凹槽的数量为8-15个。

优选地,所述导风结构为弧形板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导风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管式内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导风结构或如上所述的风道组件。

优选地,所述风管式内机包括有风机;所述导风结构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设有至少四个,分设在所述风机的周围,对经过所述风机的气流进行引导。

优选地,所述弧形板横截面的迎风侧弧线段圆心角为50°-100°。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导风结构,包括:迎风部;所述迎风部包括有曲面,在气流撞击所述曲面时,所述曲面对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改变。采用带有曲面的迎风部,对风道的气流方向起到引导改变的作用,能将局部的风量大小进行改变,因此可提高局部风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弧度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风管式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弧形板;11、凹槽;12、凸棱;13、弧线段;2、换热器;3、贯流风机;4、出风口;5、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种导风结构,包括:

迎风部,所述迎风部包括有曲面,在气流撞击所述曲面时,所述曲面对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改变。

采用设置带有曲面的迎风部,利用曲面对撞击曲面的气流方向进行引导改变,能实现使得局部位置风量得到改善,如增加或减少局部位置的风量,这样能提高部分设备如风管式内机,导入蜗壳的风量,使该设备使用效率得到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曲面包括弧形柱面。

该弧形柱面是指圆柱体的部分外周面,采用弧形柱面结构的曲面,能实现较好地引流作用,发挥弧形柱面光滑的过渡性,改变气流方向且减少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柱面上设有凸棱12和/或凹槽11,所述凸棱12和/或所述凹槽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柱面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弧线段13延伸方向相同。

在柱面上设置凸棱12、凹槽11,且凸棱12、凹槽11的设置方向与弧形柱面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弧线段13延伸方向相同,这样更好地发挥弧形流动轨迹,起到增大局部风量的作用;而在相同风量要求下,风机转速会降低,减小了内机噪音。

其中凸棱12可设在曲面为凸面的弧形柱面上,或凹槽11设在曲面为凹面的弧形柱面上,或在两种曲面之一上同时设置凸棱12和凹槽11,这种同时设置可为规则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棱12或凹槽11的宽度为8-15mm,所述凸棱12的高度或所述凹槽11的深度为2-3mm。可选地,凸棱12或凹槽11设有多个,且平行间隔设置。可选地,凸棱12或凹槽11的数量为8-15个。

上述对凸棱12和凹槽11的深度和宽度,以及相应的数量进行特定范围的限定,能最佳发挥它们的导流作用,如宽度超过此范围,相应数量较少,起不到很好地导流作用,小于此范围,则数量较多,气流的整体阻力增大,影响导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结构为弧形板1结构。

直接采用弧形板1作为导风结构,制作简单,安装方便。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导风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管式内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导风结构或如上所述的风道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式内机包括有风机;导风结构为弧形板1,所述弧形板1设有至少四个,分设在所述风机的周围,对经过所述风机的气流进行引导。

其中风机包括贯流风机3,如图4所示,在贯流风机3的周围设置多个弧形板1,如在贯流风机3蜗壳的迎风面处设置凸面弧形板1,以及蜗壳的一侧设置凹面弧形板1,能形成导风轨迹,尽可能将由换热器2送过来的气流引导蜗壳内,以达到增大风量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板横截面的迎风侧弧线段13圆心角为50°-100°,优选采用60°。

对弧形板横截面的迎风侧弧线段13的圆心角进行限定,在此区域内能起到较佳的引流效果,若圆心角的角度超过上述范围,则弧线段13的弧顶和端点之间的连线,与气流方向相交所成的夹角过大,这样会造成气流流动的不稳定性,难以引导气流改变到适宜位置,反而不利于导风,起到相反的作用效果;相反,如果圆心角的角度小于上述范围的话,上述夹角会过小,既会产生阻力,还会起到分散气流达不到引流作用。

下面对具有导风结构的风管式内机进行详细描述。

传统的风管式内机里设有换热器2和贯流风机3,经过换热器2回风口5送来的气流,经由贯流风机3的出风口4送出。在换热器2正对贯流风机3的蜗壳处设置弧形板,该弧形板的凸面为迎风面,再在蜗壳的侧边设置迎风面为凹面的弧形板。

通过凸面迎风弧形板1的引流作用,使得气流可以沿着弧形板1的凸面轨迹流向蜗壳的引风口附近,加大了单位时间进入蜗壳的引风量,同理,设在蜗壳侧边的凹面迎风弧形板1,将本应流到腔体角落、腔体壁位置的空气引到蜗壳的引风口附近,加大了单位时间进入蜗壳的引风量。另外,对于这种吸风式风管机,凸面迎风弧形板1可避免引来的风直吹蜗壳,减少了蜗壳凝露的风险。

而对于另外形式的吹风式空调,弧形板1同样起到增大风量的效果,蜗壳直接从出风口4引风吹到蒸发器一侧,同样的内机转速下能够得到更大的风量,在满足一定的性能要求下,降低了内风机转速,减小了内机噪音。

对于弧形板1的凹凸程度,可采用其所对应的圆心角来描述,由于本申请可在传统风管式内机中增设弧形板1,可选用弧形板1的弦长与风管式内机的蜗壳的宽度相同,此时选用圆心角为60°能达到较佳引流效果,尽可能将风机引来的空气导向蜗壳引风口。但对于凸面迎风弧形板的圆心角也可选择大于60°,以实现更好的导流作用。

弧形板可直接用螺钉固定在相应位置,弧形板的表面有横向的凹槽11,和/或拱形凸棱12,更加有利于导风,且可以分散直接吹到弧形板上的风的压力,同等压力下,空气在小凹槽11内的压强就大,就加快空气在弧形板1上的流动,以达到更加利于导风的作用。

凹槽11的深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讲究,深度以2-3mm,宽度以8-15mm为宜,凹槽11的深度太深可能导致弧形板的强度不够,容易损坏,太浅的话,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弧形槽的导流作用;宽度太宽的话,如宽度超过20mm,凹槽11的引流作用就不能较好的发挥,就违背了利用弧形将气流更多地导流到蜗壳引风口的目的,这样凹槽11的数量就较少,也不能很好的起到弧形导流的作用,同理,太窄的话,如低于5mm,凹槽11的数量就相应增多,气流在凹槽11中的整体阻力就加大,也会影响空调的导流作用,且生产加工成本高。对于弧形板,还可按凹槽11的深度以弧形板1/3厚度为优,弧形槽的数量以8-15个为优。

本申请的弧形板具体结构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类似的弧形结构,抑或是根据风场的流动而使用不同的结构来为蜗壳引风式内机导流的结构,具体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内机来决定,结构和尺寸可以做调整,以实际情况为主。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