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水装置和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65715发布日期:2021-12-31 18:2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进出水装置和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热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出水装置和热水器。


背景技术:

2.混水阀是一种用于将多个水流混合然后输出的阀体,通常作为一个单独的零部件应用。例如安装在进出水装置上,以调节进出水装置的出水温度。而混水阀通常以螺纹加密封圈的连接方式,存在容易因安装不良引起漏水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进出水装置,旨在提升可调温进出水装置的防漏性能。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进出水装置,包括:
5.基座,形成进水接管和出水接管,所述进水接管适用于将内胆和外部供水管路连通以为所述内胆供水,所述基座的内部还构造有阀腔,所述阀腔具有连通所述进水接管的第一通口;
6.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基座,所述阀腔还具有连通所述出水管的第二通口,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连通所述内胆;以及,
7.混水阀芯,所述混水阀芯转动安装于所述阀腔,所述混水阀芯的内部形成连通所述出水接管的混水腔,所述混水阀芯设有连通所述混水腔的混水阀口,所述混水阀芯通过转动以使所述混水阀口分别与第一通口和/或所述第二通口的重叠面积变化。
8.可选地,所述混水阀芯的外表面还具有连通所述混水腔的出水阀口,所述出水阀口与所述出水接管连通。
9.可选地,所述混水阀芯具有伸出所述基座外的调节杆,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调节杆的旋钮,以使所述旋钮能够带动所述混水阀芯转动。
10.可选地,所述混水阀芯具有:所述混水阀口与所述第一通口连通,且所述混水阀口错开所述第二通口的冷水工位;
11.所述混水阀口与所述第一通口以及所述第二通口均连通的混水工位;
12.所述混水阀口与所述第二通口连通,且所述混水阀口错开所述第一通口的热水工位;以及,
13.所述混水阀口错开所述第一通口以及所述第二通口的闭合工位。
14.可选地,所述混水阀芯的外表面凸设有定位销,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基座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套设所述阀芯,所述定位板靠近所述定位销的板面设有第一定位凸起和/或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均用于抵接所述定位销,以防止所述混水阀芯过转。
15.可选地,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进水模块,所述进水模块套设所述出水管,所述进水模块与所述基座连接以连通所述进水接管,所述进水模块适用于连通所述内胆以为所述
内胆供水;
16.或者,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
17.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穿入所述基座,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进水接管,所述进水管适用于连通所述内胆以向所述内胆输水;
18.所述基座形成有接头,所述接头用于连接所述内胆,所述出水管以及所述进水管均位于所述接头;
19.或者,所述出水管内形成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进水接管,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出水接管,所述输水管用于连通所述内胆。
20.可选地,所述基座包括:
21.基座本体,形成有所述进水接管以及所述出水接管;
22.导流件,嵌设在所述基座本体内,所述导流件形成有所述阀腔、所述第一通口、所述第二通口、第三通口以及混水出口,其中,
23.所述第三通口连通所述第一通口以及所述进水模块;
24.所述混水出口连通所述混水腔与所述出水接管。
25.可选地,所述导流件为金属导流件,所述混水阀芯为金属阀芯。
26.可选地,所述基座形成连通所述第三通口的安装槽;所述进水模块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的进水组件,所述进水组件形成弯折的进水流道,以通过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内胆和所述进水接管。
27.可选地,所述进水组件包括进水芯和进水盖板,所述进水芯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进水盖板盖设于所述进水芯的外端,所述进水盖板、所述进水芯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之间配合形成所述进水流道。
28.可选地,所述进水芯包括供所述出水管穿设的内筒,以及与套设所述内筒的外筒,所述进水流道形成在所述内筒和外筒通过之间,所述进水流道围绕所述内筒迂回设置。
29.可选地,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形成有的多个沿内筒周向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内筒以及所述外筒均密封连接,所述隔板包括密封连接所述进水盖板的上隔板,以及密封连接所述安装槽底壁的下隔板;
30.所述上隔板与所述下隔板交错设置,以形成沿上下方向迂回的所述进水流道,所述进水盖板设有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流道出口,所述进水接管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以使所述进水接管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
31.可选地,所述进水模块还包括罩盖于所述安装槽槽口的出水组件,所述出水组件包括出水帽,所述出水帽具有帽筒和连接所述帽筒的阻流滤网,所述帽筒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阻流滤网的网孔连通所述帽筒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32.可选地,所述出水帽还具有导流帽檐,所述导流帽檐自所述帽筒的顶壁向下朝远离所述帽筒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帽筒和所述导流帽檐之间形成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自上向下呈渐扩状设置,所述出水口用于连通所述帽筒与所述内胆。
33.可选地,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
34.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出水接管;以及,
35.显示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36.可选地,所述基座还形成有连通所述进水接管的安装管;
37.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管的泄压阀芯。
38.可选地,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
39.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设置在所述泄压阀芯与所述进水接管的出口之间;和/或,
40.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设置在所述进水接管的进口。
41.可选地,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杀菌组件,所述杀菌组件安装于所述出水接管内。
42.可选地,所述杀菌组件包括紫外灯及用于检测所述出水接管内水流信号的水流传感器;
43.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水流传感器、所述紫外灯均连接。
44.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热水器,所述热水器包括:
45.内胆,所述内胆设置有安装口;
46.上述进出水装置,所述进出水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其所述进水接管与所述出水接管均与所述内胆连通。
47.可选地,所述进出水装置与所述内胆通过法兰件连接;或者,
48.所述进出水装置与所述内胆螺纹连接;或者,
49.所述进出水装置与所述内胆卡扣连接。
50.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基座构造出进水接管、出水接管和阀腔,混水阀芯安装与所述阀腔,所述基座作为所述混水阀芯的壳体,使得混水阀芯的壳体无需通过安装的方式与进水接管、出水接管连接,不仅能够减少整个进出水装置的装配步骤,提升进出水装置的装配效率,还能有效避免因混水阀安装不良出现的泄露风险。另一方面,所述混水阀芯能够通过转动实现第一通口和/或第二通口的开度的变化,从而实现温度调节,能够实现温度的无极调控,方便于用户调节至预设的温度。再者,由于所述混水腔设置在所述混水阀芯的内部,而混水阀芯又设置在所述基座内部,能够有效提升混水腔的防泄漏效果,降低所述进出水装置漏水的风险。
附图说明
5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52.图1为本发明热水器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53.图2为图1中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54.图3为图1中热水器的进出水装置的爆炸图;
55.图4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基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56.图5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57.图6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58.图7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混水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59.图8为图1中热水器的进出水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0.图9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进水芯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0为图9中进水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62.图11为图9中进水芯沿其轴向的剖视图;
63.图12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出水帽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64.图13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出水帽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65.图14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旋压帽的结构示意图;
66.图15为本发明热水器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7.图16为图15中热水器的进出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7为图16中进出水装置的基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69.图18-a至图18-c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整体外观的三种设计形状;
70.图19-a至图19-c为图3中进出水装置的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三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71.附图标号说明:
72.[0073][0074]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76]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77]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8]
本发明提出一种进出水装置。
[0079]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进出水装置200,包括:基座300、出水管400和混水阀芯900,基座300形成进水接管310和出水接管320,所述进水接管310适用于将内胆110和外部供水管路连通以为所述内胆110供水,所述基座300的内部还构造有阀腔964,所述阀腔964具有连通所述进水接管310的第一通口961;所述出水管400的一端伸入所述基座300,所述阀腔964还具有连通所述出水管400的第二通口962,所述出水管400的另一端用于连通所述内胆110;所述混水阀芯900转动安装于所述阀腔964,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内部形成连通所述出水接管320的混水腔910,所述混水阀芯900设有连通所述混水腔910的混水阀口911,所述混水阀芯900通过转动以使所述混水阀口911分别与第一通口961和/或所述第二通口962的重叠面积变化。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后,冷水从所述进水接管310经过第一通口961进入所述混水阀芯900的混水腔910,热水从内胆110中通过所述出水管400与第二通口962进入到所述混水阀芯900的混水腔910,冷水与热水能够在所述混水阀芯900中混合,然后通过出水接管320流出。
[0080]
当需要通过进出水装置200调节水温时,转动所述混水阀芯900,使得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一通口961和/或第二通口962的重叠面积变化,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通口961与所述第二通口962的通量比例发生变化,以使得进入所述混水腔910中的热水与冷水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混水腔910中的水温发生变化,以实现水温调节。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混水阀芯900与所述阀腔964适配,所述混水阀芯900中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一通口961的重叠面积为第一通口961的进水面积,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二通口962的重叠面积为所述第二通口962的进水面积。
[0081]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基座300构造出进水接管310、出水接管320和阀腔964,混水阀芯900安装与所述阀腔964,所述基座300作为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壳体,使得混水阀芯900的壳体无需通过安装的方式与进水接管310、出水接管320连接,不仅能够减少整个进出水装置200的装配步骤,提升进出水装置200的装配效率,还能有效避免因混水阀安装不良出现的泄露风险。另一方面,所述混水阀芯900能够通过转动实现第一通口961和/或第二通口962的开度的变化,从而实现温度调节,能够实现温度的无极调控,方便于用户调节至预设的温度。再者,由于所述混水腔910设置在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内部,而混水阀芯900又设置在所述基座300内部,能够有效提升混水腔910的防泄漏效果,降低所述进出水装置200漏水的风险。
[0082]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外表面还具有连通所述混水腔910的出水阀口912,所述出水阀口912与所述出水接管32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混水阀芯900转动时,所述出水阀口912始终与所述出水接管320连通。水在所述混水腔
910中混合后,能够通过所述出水阀口912流出所述混水腔910,然后进入到所述出水接管320,以通向外部水路系统。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当所述混水阀芯关闭所述第一通口和所述第二通口时,所述出水阀口与所述出水接管错开,当所述混水阀芯打开所述第一通口和/或所述第二通口时,所述出水阀口与所述出水接管连通。
[0083]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所述混水阀芯900具有伸出所述基座300外的调节杆920,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连接所述调节杆920的旋钮930,以使所述旋钮930能够带动所述混水阀芯900转动。当用户转动所述旋钮930时,所述旋钮930驱动所述混水阀芯900发生转动,从而改变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一通口961和/或第二通口962的重叠面积,使得进入到所述混水腔910中的热水量与冷水量的比例发生变化,以调节出水温度。用户能够通过转动所述旋钮930从而实现温度的无机调控,具有温度调控便捷的特点。
[0084]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水阀芯900具有: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一通口961连通,且所述混水阀口911错开所述第二通口962的冷水工位;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一通口961以及所述第二通口962均连通的混水工位;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二通口962连通,且所述混水阀口911错开所述第一通口961的热水工位;以及,所述混水阀口911错开所述第一通口961以及所述第二通口962的闭合工位。也就是说,在冷水工位下,所述出水接管320仅流通所述进水接管310提供的冷水,而所述第二通口962被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外表面封闭,内胆110中的热水无法进入到所述混水阀芯900中。在混水工位下,所述混水阀口911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通口961、第二通口962连通,因此进水接管310通过第一通口961将水注入所述混水腔910,所述出水管400通过所述第二通口962将水注入到所述混水腔910中。由于所述第一通口961、所述第二通口962和所述混水阀口911沿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周向设置,因此,当所述混水阀芯900发生转动时,能够使得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一通口961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使得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二通口962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故而能够改变第一通口961和第二通口962的通量。在热水工位下,所述混水阀口911与所述第二通口962连通,所述内胆110中的热水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通口962进入到所述混水腔910中,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外表面封盖所述第一通口961,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冷水无法进入到所述混水腔910中。在闭合工位下,所述混水阀口911完全与所述第一通口961以及第二通口962错开,所述混水阀芯900的表面封盖所述第一通口961和所述第二通口962。
[0085]
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所述第二通口962位于所述阀腔964的上壁面,所述第一通口961位于所述阀腔964的右侧壁面,所述阀芯从左向右顺时间转动时,能够依次从所述热水工位,转变至混水工位,然后再转变成冷水工位,然后切换至闭合工位。当然,本实施例所述的进出水装置2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一通口位于所述阀腔的上壁面,所述第二通口位于所述阀腔的右侧壁面;或者,所述第一通口位于所述阀腔的上壁面,所述第二通口位于所述阀腔的座侧壁面等等。
[0086]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7所示,所述混水阀芯900的外表面凸设有定位销940,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连接所述基座300的定位板950,所述定位板950套设所述阀芯,所述定位板950靠近所述定位销940的板面设有第一定位凸起951和第二定位凸起952,所述第一定位凸起951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起952均用于抵接所述定位销940,以防止所述混水阀芯900过转。所述定位销940能够在所述第一定位凸起951与所述第二定位凸
起952之间转动。具体地,当所述定位销940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951抵接时,所述混水阀芯900位于所述热水工位,所述混水阀芯900转动,带动所述定位销940向所述第二定位凸起952转动,所述混水阀芯900依次转动至混水工位、冷水工位,当所述定位销940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952抵接时,所述混水阀处于闭合工位。需要说明的时,本实施例所述进出水装置2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定位板靠近所述定位销的板面设有第一定位凸起或者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均用于抵接所述定位销,以防止所述混水阀芯过转,能够有有效保护所述混水阀芯。
[0087]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18a所示,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所述进水模块500套设所述出水管400,所述进水模块500与所述基座300连接以连通所述进水接管310,所述进水模块500适用于连通所述内胆110以为所述内胆110供水。水流依次经过进水接管310与进水模块500进入到内胆110,内胆110中的水依次通过出水管400、混水腔910以及出水接管320输出。所述进水模块500套设所述出水管400,使得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在进行安装时,仅需一个安装口既能实现所述进水模块500与所述出水管400均与所述内胆110连通,不仅有利于减少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的步骤,提升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额便捷性和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内胆110上的安装口数量,从而减小因在安装口连接不良而发生泄露的概率。
[0088]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8b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进出水装置2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出水管400的一端穿入所述基座300,所述出水管400连通所述出水接管320,所述出水管400适用于连通所述内胆110以将所述内胆110内的水输出;以及,所述进水管800的一端穿入所述基座300,所述进水管800连通所述进水接管310,所述进水管800适用于连通所述内胆110以向所述内胆110输水。水流依次经过进水接管310与进水管800进入到内胆110,内胆110中的水依次通过出水管400以及出水接管320输出。所述基座300形成有接头,所述接头用于连接所述内胆110,所述出水管400以及所述进水管800均位于所述接头;由于所述进水管800与所述出水管400均设置在同一基座300上,因此,仅需一个安装口既能实现所述进水管800与所述出水管400均与所述内胆110连通,不仅有利于减少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的步骤,提升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额便捷性和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内胆110上的安装口数量,从而减小因在安装口连接不良而发生泄露的概率。
[0089]
本实施例所述的进出水装置2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c所示,还可以是,所述出水管400内形成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810和第二流道820,所述第一流道810连通所述进水接管310,所述第二流道820连接所述出水接管320,所述输水管用于连通所述内胆110。通过在同一个管道中设置第一流道810和第二流道820,实现所述内胆110的进水和出水。由于所述第一流道810和所述第二流道820位于同一个管道内,所述内胆110能够通过一个安装口安装所述进出水装置200,不仅有利于减少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的步骤,提升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额便捷性和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内胆110上的安装口数量,从而减小因在安装口连接不良而发生泄露的概率。
[009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基座300包括:基座本体970以及导流件960,所述基座本体970形成有所述进水接管310以及所述出水接管320;所述导流件960嵌设在所述基座本体970内,所述导流件960形成有所述阀腔964、所述第一通口961、所述第
二通口962、第三通口963以及混水出口,其中,所述第三通口963连通所述第一通口961以及所述进水模块500;所述混水出口连通所述混水腔910与所述出水接管320。由于所述基座300内的流道较为复杂,因此所述基座300成型的困难,加工难度大。本实施例能够分别成型所述基座本体970与所述导流件960,然后在将导流件960安装到所述基座本体970内,从而实现基座300的制造,将基座300中复杂的流道分成两个部分,有效减小了基座300的加工难度。所述第一通口961的一端邻接所述阀腔964,另一端邻接所述进水接管310,所述第三通口963使得所述第一通口961即使被所述混水阀芯900关闭,所述进水接管310也能通过所述第三通口963与所述进水模块500保持连通,以使所述进水接管310能持续为所述内胆110供水。需要说明的时,所述基座本体970与所述导流件960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是粘接,也可以是二次注塑成型,还可以是卡扣连接、还可以是通过螺接件连接等等。
[0091]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960为金属导流件960,所述混水阀芯900为金属阀芯。由于现有的混水阀普遍为陶瓷片阀芯,当管路洁净度不高时,有沙粒或杂质进入阀芯容易发生冷热串水,或阀芯卡死不关水的现象。本实施例采用金属导流件960配合金属质的混水阀芯900,加工精度高,配合精度好,且开合为通过所述混水阀芯900整体转动实现,因此不容易因杂质或者沙粒发生卡死的情况,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特点。
[0092]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图9所示,所述基座300形成连通所述第三通口963的安装槽340;所述进水模块500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槽340内的进水组件501,所述进水组件501形成弯折的进水流道518,以通过所述进水流道518连通所述内胆110和所述进水接管310。由于所述净水流道弯折设置,能够有通过弯折延长所述进水流道518的长度,提高水流电阻,降低泄漏电流,从而实现防电效果。
[0093]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进水组件501包括进水芯510和进水盖板520,所述进水芯510设置在所述安装槽340内,所述进水盖板520盖设于所述进水芯510的外端,所述进水盖板520、所述进水芯510与所述安装槽340的底壁之间配合形成所述进水流道518。需要说明的时,所述进水盖板520与所述进水芯510之间密封连接,所述进水芯510与所述安装槽340的底壁之间同样也是密封连接,所述进水流道518在所述进水芯510的内部形成。
[0094]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进水芯510包括供所述出水管400穿设的内筒511,以及与套设所述内筒511的外筒512,所述进水流道518形成在所述内筒511和外筒512通过之间,所述进水流道518围绕所述内筒511迂回设置。所述进水流道518呈环形围绕所述内筒511设置,有利于加长所述进水流道518的长度,另一方面,所述进水流道518迂回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加长所述进水流道518的长度,从而提升所述进水流道518水流电阻,降低泄漏电流,从而实现防电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进水流道518不仅限于迂回设置,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进水流道螺旋设置,同样也能够提升所述进水流道的长度,从而提升所述进水流道水流电阻,降低泄漏电流;还可以是,所述进水流道呈迷宫状设置,能够有效延长所述进水流道的长度,提升所述进水流道水流电阻,降低泄漏电流。
[0095]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外筒512和所述内筒511之间形成有的多个沿内筒511周向间隔设置的隔板513,所述隔板513与所述内筒511以及所述外筒512均密封连接,所述隔板513包括密封连接所述进水盖板520的上隔板514,以及密封连接
所述安装槽340底壁的下隔板515;所述上隔板514与所述下隔板515交错设置,以形成沿上下方向迂回的所述进水流道518,所述进水盖板520设有连通所述进水流道518的流道出口,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安装槽340的底壁,以使所述进水接管310与所述进水流道518连通。所述上隔板514与所述安装槽340的底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下隔板515与所述进水盖板520之间留有间隙、可以理解,所述进水流道518进水时,从所述进水管800的出口进入到所述进水流道518,然后向上流动,通过所述下隔板515与所述进水盖板520之间的间隙绕过所述下隔板515,然后向下流动,再通过上隔板514与所述安装槽340底壁之间的间隔,绕过所述上隔板514,依次绕过多个隔板513后到达所述流道出口然后流出,具有进水流道518的流道长度大、防漏电效果好的特点。
[0096]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考虑到如果进水芯510的上端面和进水盖板520之间形成有间隙,可能会导致与隔板相邻两个腔中的水从该间隙蹿水,导致进水流道518的长度减小,进而进水流道518的阻值减小,不利于防漏电。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进水组件501还包括第一密封圈530,第一密封圈530设置在进水芯510和进水盖板520之间;其中,进水芯510的内筒511、外筒512及上隔板514的上端面凹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密封槽516,第一密封圈530与第一密封槽516适配嵌合,以将进水芯510的上端面和进水盖板520之间的间隙密封,难以从进水芯510的上端面和进水盖板520之间的间隙蹿水。
[0097]
另外,为避免进水芯510的下端面和安装接口33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蹿水,进水组件501还包括第二密封圈540,第二密封圈540设置在进水芯510和安装接口330的底壁之间;其中,进水芯510的内筒511、外筒512及下隔板515的下端面凹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二密封槽517,第二密封圈540与第二密封槽517适配嵌合,以将进水芯510的下端面和进水盖板520之间的间隙密封,难以从进水芯510的下端面和安装接口33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蹿水。
[0098]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12、图13所示,所述出水组件502包括出水帽550,出水帽550具有帽筒551及自帽筒551的顶壁朝侧向延伸的导流帽檐552,其中,帽筒551的下端与进水组件501的进水流道518连通,帽筒551的侧壁和导流帽檐552之间形成所述出水口554(如图10和图11),帽筒551的侧壁贯设有与所述出水口554连通的通孔556。
[0099]
具体说来,从进水组件501的进水流道518流出的水先进入到出水帽550的帽筒551中,水流通过的横截面积从小到大,有效减小水流冲击力,降低流速;而后从帽筒551中的水继续向上流动到其顶部,再从帽筒551的通孔556流出到帽筒551的侧壁和导流帽檐552之间的出水口554中,最后出水口554流出。从出水口554流出的水被导流帽檐552阻挡,不能直接向内胆110的顶部流动,而是被导流帽檐552引导向内胆110的底部流动,在逐渐向内胆110顶部流动,水流速度变得缓慢而有序,降低冷水对胆内热水的冲击而影响到内胆110的热水层,确保出水管400稳定输出热水,有效提高热水输出率。
[0100]
请参阅图2、图12及图13,导流帽檐552可以呈水平状延伸,也可以呈倾斜状延伸。在此,为引导出水口554的水向内胆110底部流动,在此将导流帽檐552自帽筒551的顶壁向下朝远离帽筒551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出水口554自上向下呈渐扩状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减缓出水速度,还可以将出水引流到内胆110底部,不影响内胆110上层水温,有效提高热水器100的热水输出率。
[0101]
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组件502还包括阻流滤网555,阻流滤网555设置在帽筒551内,阻流滤网555具有若干网孔。水流在出水帽550的帽筒551中经过阻流滤网555后再进入到帽
筒551的侧壁和导流帽檐552之间的出水口554中,可以进一步减小水流的冲击,使得水流流速进一步减小,同时有序的流向外层的导流帽檐552。
[0102]
请参阅图3、图14为方便出水组件502与进水组件501连接,出水组件502还包括旋压帽570,旋压帽570包括第一套置部571,以及自第一套置部571延伸出且横截面小于第一套置部571的第二套置部572,其中,第一套置部571环套于安装接口330,第二套置部572环套于出水帽550的帽筒551上。第一套置部571与安装接口33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也可以采用卡扣结构连接固定,在此具体为螺纹连接。
[0103]
同样地,旋压帽570的第二套置部572与出水帽550的帽筒55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也可以采用卡扣结构连接固定。在此具体采用卡扣结构连接固定。可选地,可选地,帽筒551的下端构造有多个弹性卡扣553,多个弹性卡扣553沿帽筒551的环周间隔排布;第二套置部572的内壁面设有多个扣接位573,多个扣接位573与多个弹性卡扣553分别对应扣接。
[0104]
进一步地,为提高进出水装置200的防漏电功能,可将进出水装置200的基座300、进水模块500及出水管400其中一者或多者为塑料件,与提高进出水装置200的绝缘性能,进而增强进出水装置200的防漏电功能。
[0105]
具体说来,进出水装置200整体外观可以呈倒t型设置,也可以呈l型或1字型设置(如图19-a至图19-c所示)。进出水装置200的进水接管310用于供外部供水管路连接,作为冷水流道以为内胆110供应冷水;进出水装置200的出水接管320用于供外部用水管路连接,作为热水流道以为用户供应热水。所述外部用水管路可以为洗浴用水管路、或者饮用水取水管路、或厨房用水管路等用户使用得末端。外部供水管路或外部供水管路可以为朝下安装,可为朝后式隐藏安装,可为左右式安装。
[0106]
进一步地,在本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730和显示器740,所述温度传感器730设置在所述出水接管320,所述温度传感器730用于检测所述出水管400内的水温;显示器7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730电连接,所述出水管400内的水温能够在所述显示器740上显示出,方便于用户直观的读取水温,然后用户能够根据水温进一步通过旋钮930调节温度,直至水温调节到用户的理想温度,具有温度调控更加方便并更加准确的优点。
[0107]
进一步地,在本施例中,如图3、图8所示,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杀菌组件760,所述杀菌组件760安装于所述出水接管320内。电热水器100行业里普遍为使用抑菌材料的零部件,以抑制胆内热水的细菌滋生。但当热水器100长时间不使用,或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时,胆内热水细菌总数将会增加,此时使用的热水将会对人体的皮肤健康产生影响。内胆110的容量大,抑菌材料在所述内胆110中对水的抑菌范围广,但效果较差,而本方案中将杀菌组件760设置在所述出水接管320内,出水接管320中的水容量小,通过杀菌组件760对出水接管320内的水进行杀除,具有杀菌消毒更加充分的优势,其杀菌效果更好。
[0108]
进一步地,所述杀菌组件760包括紫外灯及用于检测所述出水接管320内水流信号的水流传感器;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控制模块750,所述控制模块750与所述水流传感器、所述紫外灯均连接。通过紫外灯进行杀菌,通过紫外线照射的方式对细菌灭活,紫外灯在出水接管320内,紫外光线不容易外逸,具有紫外光线利用率高,杀菌效果好的特点,且不会影响水温。所述杀菌组件760工作,所述水流传感器检测所述出水接管320内是否供水,当检测到所述出水接管320在供水时,所述控制模块750控制所述紫外灯工作从而进行杀菌;
当检测到所述出水接管320未供水时,所述控制模块750控制所述紫外灯闭合,能够有效减少能耗,同时延长所述紫外灯的使用寿命。
[0109]
本实施例所述的进出水装置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7所述,所述基座300还形成有连通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安装管330;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管330的泄压阀芯720。当所述内胆110因加热导致压力过大时,需要通过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进行泄压,当所述进出水装置200的进水接管310内的水压大于所述泄压阀芯720的泄压阀值,从而使得泄压阀芯720被打开。具体地,所述安装管330具有排水口,当所述泄压阀芯720被打开时,部分水从所述安装管330中泄出,从而使得内胆110内的水压降低。本方案通过采用将泄压阀芯720安装于所述安装管330,当内胆110中的压力过大时,能够通过泄压阀芯720进行泄压。将进水接管310、出水接管320以及安装管330一体设置,所述安装管330构成所述泄压阀芯720的壳体,也就是说所述进出水装置200的泄压阀安装时,无需将泄压阀的壳体连接在基座300上的操作,能够减少进出水装置200的装配步骤,提升进出水装置200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安装管330、进水接管310与出水接管320一体成型,具有连接密封性能好的特点,能够有效避免安装管330因安装不良而发生漏水的情况。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
[0110]
更进一步,如图16所示,所述进出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件610和第二过滤件620,所述第一过滤件610设置在所述泄压阀芯720与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出口之间;所述第二过滤件620设置在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口。所述进出水装置200通常安装在所述内胆110的下方,方便于内胆110出水,但因此也容易发生杂质沉积堵塞泄压阀的情况,从而导致泄压阀失效,严重影响客户的使用安全。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在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出口与所述泄压阀芯720之间,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在为所述内胆110泄压时,水从内胆110经过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出口流向所述安装管330,而所述内胆110中的杂质将被所述第一过滤件610过滤,能够有效防止所述泄压阀芯720被杂质堵塞,从而保障所述进出水装置200泄压功能的可靠性。
[0111]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一过滤件610包括锥形滤网。所述滤网呈锥形能够有效提升滤网的过滤面积,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所述滤网的过滤效率。当然,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过滤件610不仅限于锥形滤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一过滤件610包括板型过滤网;或者是,所述第一过滤件610包括波浪形过滤网;还可以是,所述第一过滤件610包括板型过滤网以及锥形滤网,具有过滤效果好的特点。
[0112]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所述进出水装置200还包括第二过滤件620,所述第二过滤件620设置在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口。所述进出水装置200的进水接管310在向所述内胆110进行供水时,水流从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口流向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出口。因此,所述第二过滤件620设置在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口能够有效过滤进入到所述内胆110中的杂质。具体地,所述安装管330位于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口与出口之间,更具体地,所述安装管330位于所述第二过滤件620与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出口之间,所述第一过滤件610和所述第二过滤件620分别位于所述过滤阀芯的上游和下游,从而减少过滤阀芯处杂质的堆积,以提升所述泄压阀芯720的可靠性。所述第二过滤件620同样也包括锥形滤网,具有过滤效果好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时,所述进出水装置也可以设置所述第一过滤件610或第二过滤件620中的一者。
[0113]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所述进水装置还包括单向阀芯710,所述单向阀芯710设置在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水端,所述安装管330位于所述单向阀芯710与所述进水接管310的出水端之间。所述单向阀芯710使得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口只允许进水而不允许出水,避免内胆110中的水从所述进水接管310的进口泄出,另一方面使得所述安装管330内的水压能够与所述内胆110的水压同步,从而使得所述泄压阀芯720能够有效工作。
[0114]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热水器,如图1至图3所示,该热水器100包括内胆110和进出水装置200,该进出水装置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热水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内胆110设置有安装口,所述进出水装置200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其所述进水接管310与所述出水接管320均与所述内胆110连通。法兰580包括套筒及构造于所述套筒外围的连接板;其中,所述套筒套置于安装接口的外侧;所述连接板与基座300连接固定,如采用螺钉连接固定。所述安装口位于所述内胆110的底部。此外,在法兰580和基座300之间还设有第三密封圈,用以密封法兰580和基座300的安装接口之间的间隙,避免漏水,提高密封效果。所述进出水装置200中,所述进水接管310和所述出水接管320分别向所述安装槽340槽体的两侧延伸,所述进水接管310和所述出水接管320均呈l型设置,所述进水管800和所述出水管400拐角处就能设有清洁口以及密封所述清洁口的堵头。所述
[0115]
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进出水装置200与所述内胆110螺纹连接,具有连接紧密性好的特点;或者时,所述进出水装置200与所述内胆110卡扣连接,所述进出水装置200与所述内胆110之间设有密封胶垫,所述密封胶垫与卡扣结构配合,具有密封效果好且拆装便捷的特点。
[0116]
另外,如图1所示,所述热水器100还包括电加热组件120,内胆110还设置有另一安装口,该安装口供电加热组件120安装;和/或,热水器100还包括镁棒组件130,内胆110还设置有又一安装口,该安装口供所述镁棒组件130安装。也就是说,内胆110组件只有三个安装口,一个为进出水装置200安装的安装口,另一个供电加热组件120安装的安装口,再一个为供镁棒组件130安装的安装口,相比起常规的内胆110,进出水侧少了一个安装口。
[0117]
本实施例所述热水器可以是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等等。
[011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