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7690发布日期:2021-01-24 06:17阅读:75来源:国知局
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绿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绿茶制作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解块—烘干提香—炒干—分拣。其中烘干过程能去除鲜叶中近65%的含水量,烘干工艺方法及烘干装置的选择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目前主要采用链式刮板、滚筒烘干机在高温、常压下进行自动烘干,烘干时采用的温度一般在120-130℃之间,同时绿茶叶片是在翻滚运动中烘干的。绿茶茶叶在烘干时,如果堆积在一起进行烘干,烘干效率低下,烘干后茶叶含水率差异较大,影响茶叶品质,所以,绿茶茶叶在烘干时一般都是采用滚筒式烘干设备或者摊平在平板上进行烘干。采用滚筒式烘干设备,处理量小,处理量较大的时容易因茶叶厚度较大而导致烘干速度慢,烘干后含水量均匀性差;采用摊平在平板的方式进行烘干,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将茶叶摊平,劳动量大耗时长。基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
[0004]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5]
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包括机架和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烘干箱;所述烘干箱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之间设置有用于使茶叶呈瀑布状通过的连接口;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侧壁上都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上设置有用于将热风送入空腔内的进气管;所述空腔和其对应的第一箱体或第二箱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热气喷在呈瀑布状下落的茶叶上的喷气嘴。
[0006]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烘干箱的两侧中部位置都和机架之间设置有短轴;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烘干箱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和其中一个短轴连接;另一个所述短轴为空心轴。
[0007]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进气管包括进气总管和用于将进气总管内的热气送入各个空腔内的进气支管;所述空心轴内同轴设置有送气管;所述送气管和进气总管通过轴承转动密封连接。
[0008]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烘干箱上设置有料口。
[0009]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横截面都为梯形,且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相连的一端为短边。
[0010]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上都设置有出风口。
[0011]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连接口位长条状。
[0012]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喷气嘴的喷气方向垂直于茶叶的下落方向。
[0013]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所述喷气嘴为多排,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每排所述的喷气嘴的喷气宽度等于或略大于茶叶呈瀑布式下落时的宽度。
[0014]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在茶叶呈瀑布式下落过程中,将热风喷射在茶叶上,大大提高热风和茶叶的接触面积,一方面提高烘干效率,另一方面提高烘干均匀性,进而提高茶叶整体质量;且该种烘干方式占地面积小,不需要对茶叶进行摊平,节约时间和劳动量。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发明烘干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发明烘干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发明烘干箱安装进气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为本发明a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1]
实施例1,参见附图,基于转动机构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包括机架1和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烘干箱2;所述烘干箱2包括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所述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之间设置有用于使茶叶呈瀑布状通过的连接口23;所述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的侧壁上都设置有空腔24;所述空腔24上设置有用于将热风送入空腔24内的进气管25;所述空腔24和其对应的第一箱体21或第二箱体2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热气喷在呈瀑布状下落的茶叶上的喷气嘴26;
[0022]
烘干箱2转动安装在机架1上,通过烘干箱2的转动,使茶叶在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之间来回流动,流动时,由于连接口23的设置,使茶叶呈瀑布状流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进气管25将热风送入空腔24内,并使热风通过喷气嘴26喷射在下落的茶叶上,实现茶叶的烘干,相比传统的烘干结构,本烘干装置在茶叶呈瀑布状下落的过程中将热风喷射在茶叶上,一方面不需要占用空间对茶叶进行摊平,节约空间和摊平时间;更重要的是,茶叶下落时的状态相比平摊在设备上的状态来说,其蓬松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即热气喷射在呈瀑布式下落的茶叶上时,热风和茶叶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可对各个位置的茶叶进行均匀烘干,大大提高烘干效率以及烘干后茶叶含水率一致性,方便后续处理,提高茶叶整体质量;具体烘干过程为:转动烘干箱2使烘干箱2处于竖直状态(即第一箱体21位于第二箱体22正上部或第二箱体22位于第一箱体21正上部),假设第一箱体21位于第二箱体22正上部,此时,茶叶位于第二箱体22内,将烘干箱2转动180
°
,此时,茶叶从第二箱体22内通过连接口23呈瀑布式下落至第一箱体21内,茶叶下落过程中,通过进气管25将热风送入第一箱体21侧
壁的空腔24内,然后热风通过喷气嘴26喷入第一箱体21内正在下落的茶叶上,待茶叶完全落下后,继续使烘干箱2转动180
°
,此时茶叶从第一箱体21呈瀑布式落入第二箱体22内,茶叶下落过程中,通过进气管25将热风送入第二箱体22侧壁的空腔24内,然后热风通过喷气嘴26喷入第二箱体21内正在下落的茶叶上,多次循环转动烘干箱体对茶叶进行烘干,直至含水率达到要求;
[0023]
本发明的绿茶加工用烘干装置,在茶叶呈瀑布式下落过程中,将热风喷射在茶叶上,大大提高热风和茶叶的接触面积,一方面提高烘干效率,另一方面提高烘干均匀性,进而提高茶叶整体质量;且该种烘干方式占地面积小,不需要对茶叶进行摊平,节约时间和劳动量。
[0024]
优选的,所述烘干箱2的两侧中部位置都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短轴11;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烘干箱2转动的驱动装置12;所述驱动装置12和其中一个短轴11连接;另一个所述短轴11为空心轴;
[0025]
通过短轴11实现烘干箱2和机架1的转动连接,驱动装置12用于带动烘干箱2转动,不需要人力驱动,降低劳动量,驱动装置12采用电机。
[0026]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25包括进气总管251和用于将进气总管251内的热气送入各个空腔24内的进气支管252;所述空心轴内同轴设置有送气管27;所述送气管27和进气总管251通过轴承271转动密封连接;
[0027]
送气管27和外部热气源连接,用于将外部热气送入烘干箱2内,具体的,送气管27将外部热气送入进气总管251内,然后热气通过进气支管252进入需要的空腔内,为了方便控制热气的送入位置(即送入第一箱体21的空腔或第二箱体22的空腔内),可在连接空腔24和进气总管251的进气支管252上安装气阀,哪个空腔24需要送气,其对应的进气支管252上的气阀打开,其余进气支管252上的气阀关闭,避免热气浪费,节约资源。
[0028]
优选的,当然,为了将茶叶送入烘干箱2内或从烘干箱2内取出,所述烘干箱2上设置有料口28。
[0029]
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的横截面都为梯形,且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相连的一端为短边;
[0030]
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都设计为梯形,方便连接口23的设置,避免茶叶下落后出现残留而导致烘干不均问题,保证茶叶质量。
[0031]
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上都设置有出风口29;
[0032]
出风口29的设置,用于在向烘干箱2内送入热气进行烘干时,将烘干后的热气排出,避免烘干箱2内气压过高。
[0033]
优选的,所述连接口23位长条状;
[0034]
连接口23设计为长条状,使茶叶在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之间流动时呈瀑布式下落。
[0035]
优选的,所述喷气嘴26的喷气方向垂直于茶叶的下落方向;
[0036]
喷气嘴26的喷气方向垂直于茶叶的下落方向设置,使热气正对茶叶喷射,提高热气利用率,进而提高烘干效率,节约能源。
[0037]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烘干均匀性和烘干效率,所述喷气嘴26为多排,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每排所述的喷气嘴26的喷气宽度等于或略大于茶叶呈瀑布式下落时的宽度。
[003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