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9499发布日期:2021-01-12 07:3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压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病房通风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负压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突然出现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或疑似患者进行负压隔离,以避免交叉感染,但现在大多数医院或卫生机构,负压隔离病房不足,普通的病房具有患者或疑似患者相互传染的风险,此时需要对病房进行改造,形成适合病患或疑似患者的负压隔离环境。

根据gbt35428-2017《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标准要求,负压隔离病房的送风口与排风口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组织原则,不同污染等级区域压力梯度的设置应该符合定向气流组织原则,应保证气流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到污染区方向流动,相邻相通不同污染等级房间的压差(负压)不小于5pa,清洁区相对于室外大气压应保持正压。

现有的技术方案是进行重新建造或者对现有病房进行工程改造,并且改造还需要病房具有施工改造条件,比如病房的顶部是否有管道布置空间等,需要为病房配备完善的送排风系统,增加空气净化的功能,各房间之间的管道还需要配备风阀等部件,以避免交叉感染。

现有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实现对患者或疑似患者起到隔离的作用,但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建造和改造复杂;建造和改造后只能作为负压隔离病房使用,当疫情过去后,运营成本大等缺点。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负压隔离装置,其将送风功能和排风功能集成为一体,便于安装和拆卸,对负压室改动较小。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压隔离装置,包括:机柜,其内形成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机柜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送风过滤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用于将室外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腔体过滤、并经所述第一出风口送入室内;排风过滤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用于将室内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体过滤、并经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室外;其中,所述送风过滤组件的送风量小于所述排风过滤组件的排风量,以使室内形成负压室。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过滤组件和所述排风过滤组件均分别包括高效过滤器、风扇以及风箱,所述风扇固定设于所述风箱内,所述风箱通过支架组件固定设于所述机柜上;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高效过滤器正对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高效过滤器正对所述第二出风口。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内均分别设有连接件,所述高效过滤器设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风箱之间;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连接件环绕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外围、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高效过滤器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连接件环绕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外围、在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高效过滤器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多组上下设置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风箱连接,所述高效过滤器限位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风箱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沿水平方向由所述连接件向所述风箱延伸;所述风箱靠近所述高效过滤器的一侧设有外翻的翻边,所述第一连接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架连接后,所述风箱限位于上下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架之间,所述风箱的翻边与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侧壁抵靠、限制所述风箱的水平移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高效过滤器抵靠。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高效过滤器的一侧设有内翻的翻边,所述连接件的翻边与所述高效过滤器抵靠。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粗效过滤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送风管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和设于负压室上的负压室进风口;排风管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进风口和设于负压室上的负压室出风口;所述负压室进风口和所述负压室出风口呈斜对角设置,所述负压室进风口高于所述负压室出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公开的负压隔离装置中,将送风功能和排风功能集成为一体结构,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通过设置送风过滤组件的送风量小于排风过滤组件的排风量,以使室内处于负压环境,实现室内的负压隔离。

应用该负压隔离装置时,只需要在需要负压环境的空间(比如病房)墙壁上开设负压室进风口和负压室出风口,再将负压隔离装置通过管路接入即可,对负压室的改动非常小,也不需要负压室配备较为完善的送排风系统,该负压隔离装置可应用于绝大多数的现有负压室,便于安装和使用。

当负压室不需要负压环境时,关闭负压隔离装置、或者将负压隔离装置与负压室之间的连通管路拆卸下来即可。

该负压隔离装置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在不同的负压室之间拆换使用,可大大降低医院的使用成本。

该负压隔离装置将负压隔离装置放置于负压室外,不会占用负压室内的空间。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负压隔离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负压隔离装置实施例从另一视角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负压隔离装置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负压隔离装置实施例省略部分机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省略进风通道和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负压隔离装置实施例与负压室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负压隔离装置;

2-负压室,21-负压室进风口,22-负压室出风口;

100-机柜,110-第一腔体,111-第一进风口,112-第一出风口,120-第二腔体,121-第二进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30-进风通道,140-容纳腔,150-分隔板,160-挡板;

200-送风过滤组件,210-第一高效过滤器,220-第一风箱,221-第一风箱的翻边,230-第一风扇,231-第一电机,232-第一引风圈,240-第一连接件,241-第一连接件的翻边,242-第一延伸部,250-第一缓冲腔,260-粗效过滤器,270-第一支撑架;

300-排风过滤组件,310-第二高效过滤器,320-第二风箱,321-第二风箱的翻边,330-第二风扇,331-第二电机,332-第二引风圈,340-第二连接件,341-第二连接件的翻边,342-第二延伸部,350-第二缓冲腔,360-第二支撑架;

400-送风管路;

500-排风管路;

600-支架组件,610-连接架,611-第一连接架,612-第二连接架;

700-操控屏;

800-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施例中的负压隔离装置1与负压室2连通,用于对流入负压室2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向负压室2提供洁净空气;同时对流出负压室2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负压室2内受污染的空气直接排出而污染大气。该负压隔离装置1能够使负压室2处于负压状态,实现负压室2的负压隔离。负压室可为需要负压环境的病房、救护车等。

参照图1至图6,该负压隔离装置1包括机柜100、送风管路400、排风管路500、送风过滤组件200、排风过滤组件300等组成部分。

机柜100构成负压隔离装置1的外壳,其内设有分隔板150,分隔板150将机柜10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机柜100上设有与第一腔体110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与第二腔体120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机柜100放置于负压室2外。

送风管路400用于连通第一出风口112和设于负压室2上的负压室进风口21。

排风管路500用于连通第二进风口121和设于负压室2上的负压室出风口22。

送风过滤组件200设于第一腔体110内,用于将外界空气过滤、并经送风管路400送入负压室2内。具体的,外界空气在送风过滤组件200的吸力作用下经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第一腔体110内,经送风过滤组件200过滤后,再在送风过滤组件200的吹送作用下经送风管路400进入负压室2内,以向负压室2提供洁净空气。

排风过滤组件300设于第二腔体120内,用于将负压室2内空气过滤后排出。具体的,负压室2内受污染的空气在排风过滤组件300的吸力作用下通过排风管路500进入第二腔体120内,经排风过滤组件300过滤后的洁净空气再在排风过滤组件300的吹送作用下经第二出风口122排向大气。

其中,送风过滤组件200的送风量小于排风过滤组件300的排风量,以使负压室2处于负压环境,实现负压室2的负压隔离。

应用该负压隔离装置1时,只需要在现有负压室2的墙壁(比如病房)上开设负压室进风口21和负压室出风口22,再将负压隔离装置1通过管路接入即可,对负压室2的改动非常小,也不需要负压室2配备较为完善的送排风系统,该负压隔离装置1可应用于绝大多数的现有负压室,便于安装和使用。

当负压室2不需要负压环境时,关闭负压隔离装置1、或者将负压隔离装置1与负压室2之间的连通管路拆卸下来即可。

该负压隔离装置1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在不同的负压室之间拆换使用,可大大降低医院的使用成本。

该负压隔离装置1将送风功能和排风功能集成为一体结构,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将负压隔离装置1放置于负压室2外,不会占用负压室2内的空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沿竖直方向上下分布,第一腔体110位于第二腔体120的上方,可进一步减小负压隔离装置1的占用空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机柜100靠上的部位设有挡板160,挡板160与机柜100的顶壁之间形成一个容纳腔140,该容纳腔140用于安装操控屏700、电控板等相关电器件。机柜100的顶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1,安装腔140内设有进风通道130,进风通道130将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腔体110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送风过滤组件200和排风过滤组件300的结构组成相同,具体的,送风过滤组件200和排风过滤组件300均分别包括高效过滤器、风扇以及风箱,风扇固定设于风箱内,风箱通过支架组件600固定设于机柜100上。为了便于区分描述,将送风过滤组件200中的部件标记为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第一风扇230、第一风箱220,将排风过滤组件300中的部件标记为第二高效过滤器310、第二风扇330、第二风箱320。

在第一腔体110内,第一高效过滤器210正对第一出风口112,进入到第一腔体110内的外界空气经第一高效过滤器210过滤后变为洁净空气,再经第一出风口112、送风管路400进入负压室2内。

在第二腔体120内,第二高效过滤器310正对第二出风口122,负压室2内经排风管路500流出的污染空气经第二高效过滤器310过滤后变为洁净空气,再经第二出风口122排向大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22处设有格栅800,避免异物进入到第二腔体120内,同时,格栅800也起到导风作用。

送风过滤组件200和排风过滤组件300的安装固定结构是完全相同的,下文以送风过滤组件200为例进行详述,并将送风过滤组件200中的相关部件标记为“第一”,将排风过滤组件300中的相关部件标记为“第二”,排风过滤组件300的相关安装结构可参照附图标记以及附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风箱220内设有第一支撑架270,第一支撑架270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风扇230的第一电机231与第一支撑架270固定连接,第一风箱220上设有第一开口(未标示),第一风扇230的第一引风圈232与第一开口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风扇230在第一风箱220内的固定安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5,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内均分别设有连接件,将第一腔体110内的连接件标记为第一连接件240,第二腔体120内的连接件标记为第二连接件340,第一高效过滤器210设于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一风箱220之间,第二高效过滤器310设于第二连接件340和第二风箱320之间。

第一连接件240的外廓形状与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的外廓形状相同,以便于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的安装。在第一腔体110内,第一连接件240环绕设于第一出风口112的外围、在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一高效过滤器210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250,便于气体流通。

第一连接件240、第一高效过滤器210、以及第一风箱220形成的气体流通通道将过滤后的洁净空气与第一腔体110内未过滤的空气充分隔离,以保证经第一出风口112流向负压室2的空气均为洁净空气。

第二连接件340的外廓形状与第二高效过滤器310的外廓形状相同,以便于第二高效过滤器310的安装。在第二腔体120内,第二连接件340环绕设于第二出风口122的外围、在第二出风口122和第二高效过滤器310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350,便于气体流通。

第二连接件340、第二高效过滤器310、以及第二风箱320形成的气体流通通道将从排风管路500流入的污染空气与第二腔体120内过滤后的洁净空气充分隔离,以保证经第二出风口122流向外界大气的空气均为洁净空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箱220在第一腔体110内的固定安装是通过支架组件600实现的。具体的,支架组件600包括多组上下设置的连接架610,连接架61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4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风箱220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件600包括两组上下对称设置的连接架610。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40与机柜100的内壁之间、连接架610与第一连接件240之间均为焊接固定,便于安装、结构可靠。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5,连接架6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架611和第二连接架612,第一连接架611与第一连接件240焊接,第一连接架611沿水平方向由第一连接件240向第一风箱220侧延伸。第一风箱220靠近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的一侧设有外翻的翻边221,第一连接架611和第二连接架612固定连接后,第一风箱220被限位于上下设置的第二连接架612之间,第一风箱220在竖直方向上得到限位,同时,第一风箱的翻边221与第二连接架612抵靠,第一风箱220在水平方向上得到限位,从而实现第一风箱220的固定安装。

同时,第一连接架611和第二连接架612固定连接后,第一高效过滤器210被挤压限位于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一风箱220之间,实现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的固定安装。

安装前,第一连接件240焊接固定至机柜100的内壁上,第一连接架611焊接固定至第一连接件240的上下两侧;再将第一高效过滤器210放入上下设置的第一连接架611之间,第一高效过滤器210与第一连接件240贴近;将第一风扇230固定安装至第一风箱220内,再将第一风箱220放置于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的外侧并贴合;此时再安装第二连接架612,将第二连接架612与第一连接架611固定,此时,第二连接架612与第一风箱的翻边221抵靠;第一连接架611与第二连接架612固定到位后,第一风箱220被限位于上下设置的第二连接架612之间,完成第一风箱220的安装固定;同时,第一风箱220给予第一高效过滤器210一定的挤压力,将第一高效过滤器210挤压限位于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一风箱220之间,实现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的安装固定。

需要更换第一高效过滤器210时,解除第一连接架612和第二连接架612之间的固定关系,即可将第一风箱220和第一高效过滤器210拆卸下来,便于拆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架612和第二连接架61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装配和拆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5,第一连接件24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延伸部242,第一延伸部242为片状结构,第一延伸部242与第一高效过滤器210抵靠,对第一高效过滤器210起到限位作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40靠近第一高效过滤器210的一侧设有内翻的翻边241,第一连接件的翻边241与第一高效过滤器210抵靠,提高第一高效过滤器210安装的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第一进风口111处设有粗效过滤器260,对外界流入第一腔体110内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有助于提高过滤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负压室进风口21和负压室出风口22呈斜对角设置,负压室进风口21高于负压室出风口22,有利于实现负压室内空气的单向流动,提高负压室2内负压隔离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