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板和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61651发布日期:2020-12-22 10:3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导风板和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板和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制冷时,若空气相对湿润,室内机的导风板容易产生凝露,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导风板减少凝露产生,以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板,包括导风板本体、发热层和亲水层,发热层设置于导风板本体的表面,发热层用于加热导风板,亲水层位于导风板的最外侧,亲水层用于吸附水。

导风板设置有发热层以加热导风板,可以提高导风板表面的温度以避免其温度过低而导致空气中水分凝结产生凝露。同时,导风板最外侧还设置有亲水层,亲水层对水具有较大的亲和力,能够对水进行吸附,以进一步防止凝露产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发热层设置于导风板本体的导风面。

由于导风条上靠近出风气流的一侧温度最易降低,因此发热层设置在导风面可以更直接地提高导风面的温度,从而减少导风面上凝露的产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发热层背离导风板本体的一侧设置有亲水层。

当发热层设置在导风面时,在发热层外设置亲水层可以在导风板靠近出风气流的一侧减少凝露的产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板本体的背风面设置有亲水层。

当发热层设置在导风面时,发热层外以及导风板本体的背风面均可以设置亲水层,以便于导风板在靠近出风气流的一侧以及背离出风气流的一侧均能够减少凝露产生。或者,当发热层设置在导风面时,仅在导风板本体的背风面设有亲水层,以使导风板能够在背离出风气流的一侧吸附水以减少凝露产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板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置于导风板本体和发热层之间。

在发热层和导风板本体之间设置保温层,可以阻止热量向导风板本体背离导风面的一侧扩散,减少发热层热量的非正常损失。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温层和发热层之间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用于防止发热层放热时损伤保温层。

保护层设置于发热层和保温层之间可以对保温层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发热层放热时损伤保温层。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护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保护层材质采用聚四氟乙烯,既能够起到良好保温效果,还能够起到绝缘作用,提升导风板的安全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发热层包括石墨烯发热膜或者电阻丝发热膜。

发热层采用石墨烯发热膜,厚度小,减小占用空间,且电热转化率较高,安全性高。发热层也可以使用电阻丝发热膜对导风板进行加热。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导风板。

空调使用上述导风板,可有效减少凝露产生,提升用户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包括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空调的出风口,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导风板的实际温度,控制器同时与温度传感器和发热层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实际温度控制发热层是否开启加热。

空调在出风口增设温度传感器以检测导风板实际温度,并且能够根据检测到的实际温度控制发热层是否开启发热,从而在导风板温度较低时自动开启加热,能够自动化、智能化地将导风板的实际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减少凝露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导风板的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导风板的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层发热的控制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导风板;110-导风板本体;112-导风面;114-背风面;121-发热层;123-亲水层;125-保温层;127-保护层;210-控制器;220-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在制冷时,出风口处的导风板表面温度容易变低,进而引起附近环境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从而较易产生凝露,甚至存在凝露滴落的现象,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导风板的防凝露能力有待提高。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为导风板100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板100,包括导风板本体110、发热层121和亲水层123。发热层121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10的表面,发热层121用于加热导风板100以减少凝露产生。亲水层123位于导风板100的最外侧,亲水层123用于吸附水,以减少凝露产生。导风板100的最外侧是指导风板100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最外层表面。

其中,导风板本体110的相对的两侧表面均为外凸曲面,使得导风板本体110的横断面大致呈梭形。导风板100装配在空调上时,导风板本体110上用于导流气流的一侧表面为导风面112,另一侧表面为背风面114。当空调制冷时,由于气流从导风面112经过,导风面112所在侧的温度容易偏低。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00包括发热层121、亲水层123、保温层125以及保护层127。

其中,发热层121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10的导风面112,用于对导风板100进行加热,以防止导风板100温度低于露点温度而导致凝露的产生。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层121包括石墨烯发热膜。石墨烯发热膜的两侧具有电极,电极连接有导线,导线从导风板100的端部伸出后与电源电连接,电源向石墨烯发热膜供电后石墨烯发热膜发热。石墨烯发热膜为碳原子柔性膜,厚度较小,可以减小占用空间,从而能够尽量避免增加导风板100的整体厚度。并且,石墨烯发热膜通电后的电热转换效率较高,能量损失小,同时发热均衡,使得导风板100受热更加均匀,有利于防止凝露的产生。此外,发热层121也可以包括电阻丝发热膜,电阻丝发热膜在绝缘材料内设置电阻丝,电阻丝发热膜通电后也能够发热以对导风板100加热,但电阻丝发热膜厚度相对较大,发热均匀性以及安全性相对较差,电热转换效率相对较低。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层121还可以采用碳纤维发热膜。

发热层121背离导风板本体110的一侧设置有亲水层123。由于受出风气流的影响,导风板100整体的温度均易低于室温,也就是说,在导风板100靠近出风气流的一侧(即导风面112所在的一侧)以及导风板100背离出风气流的一侧(即背风面114所在的一侧)均易产生凝露。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优化防凝露效果,在导风板本体110的背风面114也设置有亲水层123。从而,在导风板10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亲水层123,两侧的亲水层123均能够吸附空气中凝结的水汽,以减少凝露的产生。其中,亲水层123是由喷涂的亲水材料组成的涂层。亲水材料例如带有极性基团的有机物,对水有较大的亲和力,可以吸引水分子或溶解于水。亲水层123设置于发热层121的外侧,进而,即便水分从空气析出,亲水层可以直接吸收水分,从而防止水分凝结,避免产生较大直径的凝露。

当然,请参照图2和图3,导风板100也可以仅仅在发热层121背离导风板本体110的一侧设置有亲水层123,而背风面114不设置亲水层123。此时导风板100可以在导风面112所在的一侧吸附水,以减少凝露产生。

可以理解,发热层121背离导风板本体110的一侧也可以不设置亲水层123,而是仅在背风面114设置亲水层123。此时,发热层121和亲水层123分别位于导风板本体110的相对两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凝露产生。但此时由于发热层121直接裸露在导风板100的最外侧,需保证发热层121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可靠性,避免其因与水汽接触而引发不安全因素。

保温层125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10和发热层12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125为银色薄膜。在生产导风板100时,通过吸塑或者真空印刷的方式,将银色薄膜附于导风板本体110的导风面112。银色薄膜表面为银色,由于银色具有较高的热反射能力,可有效提升保温层125的保温效果,阻止发热层121所产生的热量向导风板本体110背离导风面112的一侧扩散,即阻止热量向背风面114扩散,减少发热层121热量的非正常损失。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温层125也可以采用保温棉垫等,仅需能够满足保温需要并尽量减少对导风板100厚度的影响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有保温层125,仅需发热层121能够对导风板100充足加热以减少凝露产生即可。

保温层125和发热层121之间设置有保护层127,保护层127用于防止发热层121放热时损伤保温层125。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保温层125采用银色薄膜,其耐热性不高,为避免发热层121在发热时损坏保温层125,在保温层125和发热层121之间设置保护层127。保护层127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具体地,保护层127为聚四氟乙烯薄膜,聚四氟乙烯薄膜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在生产导风板100时,使得聚四氟乙烯薄膜附着于保温层125靠近发热层121的一侧,将发热层121和保温层125间隔开,从而能够防止发热层121放热烫坏保温层125。可以理解,保护层127也可以是直接在保温层125外涂覆聚四氟乙烯涂料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护层127也可以采用玻璃纤维膜等其他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温层125和发热层121之间也可以不设置保护层127,此时需要保证保温层125为用耐热材质,以防损害保温层125。在本文中,“防止”或“避免”并不是指完全杜绝,而是尽量减少。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导风面112所在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为保温层125、保护层127、发热层121和亲水层123。背风面114所在的一侧设置亲水层123。在制造导风板100时,首先对导风板本体110进行前处理以提高表面附着性能。然后在导风板本体110的导风面112由内向外依次设置银色薄膜、聚四氟乙烯薄膜、石墨烯薄膜和亲水涂层。背风面114也设置亲水涂层,有效减少导风板100上凝露的产生。

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防凝露效果,发热层121设置于导风面112。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层121也可以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10的背风面114,也能够起到加热导风板100的作用,并吸附水分,以减少凝露产生。此时,为保证防凝露效果,在发热层121和导风板本体110之间无需设置保温层125,以利于热量快速从背风面114扩散至导风面112,防止温度较低的导风面112一侧产生凝露。同时,若发热层121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10的背风面,可以仅在导风面112所在的一侧设置亲水层123,也可以仅在背风面114所在的一侧设置亲水层123,还可以是在导风面112所在的一侧以及背风面114所在的一侧均设置亲水层123,仅需使得亲水层123位于导风板100的最外侧以便于吸附水即可,从而减少凝露产生。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导风板100,导风板100安装于空调的出风口,用于出风口的出风导向。

请参照图4,空调包括控制器210和温度传感器220。温度传感器220设置于空调的出风口,具体可固定在空调的面板组件等部件上,温度传感器220用于检测导风板100的实际温度。

控制器210设置于空调的总控模块中。控制器210同时与温度传感器220和发热层121电连接。控制器210用于根据实际温度控制发热层121是否开启加热。具体地,为达到更好的防凝露效果,控制器210被配置为:

当检测到实际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控制发热层121开启发热,进而使得导风板100的温度提升,减少凝露产生;

当检测到实际温度高于露点并超出露点0.5℃时,控制发热层121停止加热。

其中,控制器210控制发热层121开启加热或停止加热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石墨烯发热膜连接的导线和电源之间设置有开关,开关与控制器210电连接,控制器210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220检测到的实际温度控制开关的通断,当开关接合时,发热层121开启加热,当开关断开时,发热层121停止启加热。

如此,通过控制器210的自动控制,可以将导风板100的温度维持在露点以上并保持在合适温度范围内,以在用户使用空调时,减少凝露的产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导风板100和空调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

温度传感器220检测的导风板100的实际温度并将温度数据发送至控制器210,控制器210将实际温度和当下的露点温度进行对比,当实际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控制发热层121开启发热,当检测到实际温度高于露点并超出露点0.5℃时,控制发热层121停止加热,从而使得导风板100的温度维持在露点以上,防止凝露产生。在发热层121发热时,保温层125可以减少热量扩散,保温层125和发热层121之间的保护层127能够防止保温层125被烫伤损坏。同时,即便发热层121的加热调节未能完全杜绝凝露的产生,设置于导风板100最外侧的亲水层123能够及时地吸收空气中析出的水分,防止其进一步形成凝露。

导风板100和空调通过在导风板本体110表面设置发热层121和亲水层123,不仅能够加热导风板100,而且能够吸附水,可以有效减少凝露产生,提高空调的使用舒适度,改善用户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