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模块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62847发布日期:2021-03-16 22:2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模块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模块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室内环境卫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对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但无法进行净化。空气净化器可以净化室内空气,但目前空气净化器的体积较大,各种家用电器占用太多生活空间。有的空气净化器将内部结构简化,减小了体积,使其更便携。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空气净化器仍然作为一个独立设备发挥作用,空气调节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模块及空气调节装置,以解决空气净化器仍然作为一个独立设备发挥作用,空气调节效果有限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围成净化空间,设有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外侧设有连接件,以可拆卸地将壳体固定;杀菌组件,设置于净化空间,且位于气流入口与气流出口之间的气体流路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模块及空气调节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气流从壳体的气流入口流入净化空间,被净化空间内的杀菌组件进行杀菌净化,然后从气流出口流出空气净化模块,实现对气流的净化。壳体外侧设有连接件,以将壳体与其他部件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空气净化模块集成在其它空气调节装置中,拓展对空气调节的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气净化模块的爆炸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气净化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1、净化空间;12、气流入口;14、筒体;140、第一侧壁;143、第三侧壁;144、开口;15、第一端盖;150、盖板;151、固定架;16、电路板;17、电源线;170、接线端子;18、第二端盖;20、连接件;30、杀菌组件;40、外壳;41、进风口;42、出风口;43、离心风机;50、滤网;60、电控模块;7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模块,包括壳体10和杀菌组件30。其中,壳体10围成净化空间11,设有气流入口12和气流出口,外侧设有连接件20,以可拆卸地将壳体10固定;杀菌组件30设置于净化空间11,且位于气流入口12与气流出口之间的气体流路上。

气流从壳体10的气流入口12流入净化空间11,被净化空间11内的杀菌组件30进行杀菌净化,然后从气流出口流出空气净化模块,实现对气流的净化。壳体10外侧设有连接件20,以将壳体10与其他部件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空气净化模块集成在其它空气调节装置中,拓展对空气调节的效果。

可选地,杀菌组件30为负离子杀菌装置。采用负离子杀菌装置可以对空气中的细菌进行杀灭,实现净化空气的效果。可选地,杀菌组件30为光等离子杀菌装置。光等离子杀菌装置能够形成含离子和游离电子的气体,能够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杂质变成惰性的化合物,具有杀菌除味净化功能。可选地,连接件20为磁性件、螺钉或黏贴件。通过磁性吸附、螺钉连接或黏贴的方式,均能实现与其他部件的连接,且便于拆卸。

结合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筒体14,筒体1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40和第二侧壁,其中,气流入口12设置于第一侧壁140,且沿筒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气流出口设置于第二侧壁,且沿筒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

气流从气流入口12进入筒体14内的净化空间11,经过杀菌组件30的杀菌从气流出口流出空气净化模块。由于气流入口12设置于第一侧壁140,气流出口设置于第二侧壁,第一侧壁140和第二侧壁位置相对,故气流在流经空气净化模块时,能够大概保持呈直线状的流动轨迹,流动方向无需改变太多,有利于气流的顺畅通过。并且,气流入口12沿筒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气流出口沿筒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增大气流流进和流出的面积,提升进入空气净化模块的气流量,从而尽可能地提升净化的气流量所占的比重。杀菌组件30位于气流入口12与气流出口之间的气体流路上,在气体经过时能够对空气进行杀菌。

可选地,气流入口12和气流出口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每一气流入口12和每一气流出口位置对应。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流经空气净化模块的气流量,并使气流从气流入口12进入后能够从位置对应的气流出口顺畅流出。

可选地,筒体14还包括第三侧壁143,第三侧壁143的一侧边与第一侧壁140连接,另一侧边与第二侧壁连接,第三侧壁143设有开口144。开口144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气流的流量,并且,当杀菌组件30包括光等离子管等发射光线的部件时,在筒体14的侧壁表面设置较多的开口144以及风口,有利于光线照射至空气净化模块的外部,对更多的气流进行杀菌净化。

可选地,第一侧壁140和第二侧壁的面积相同,且均大于第三侧壁143。这样,能够在第一侧壁140和第二侧壁设置更多的气流入口12和气流出口,或使气流入口12和气流出口的面积尽量增大,以增大从空气净化模块内流经的气流量。在空气调节装置内,可使第一侧壁140朝向空气调节装置的进风口41,第二侧壁朝向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口42,以使更多的气流进入空气净化模块中。

可选地,筒体14的横截面呈矩形。筒体14的横截面呈矩形,筒体14围成的净化空间11呈长方体状,这样使筒体14的侧壁较为平整,在与其他部件固定后更加牢固,并且净化空间11便于气流在其内部的顺畅流通。

结合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第一端盖15,第一端盖15包括盖板150和固定架151,盖板150封堵筒体14的一端,固定架151设置于盖板150的内侧。其中,杀菌组件30与固定架151连接。

筒体14的一端为敞口,通过设置第一端盖15,阻止气体从筒体14的一端流出。使气体保持从使气体保持从气流入口12至气流出口的流动轨迹。第一端盖15的盖板150用于封堵筒体14的敞口,防止气体流出。固定架151设置在盖板150的内侧,固定架151可用于固定杀菌组件30。盖板150的内侧是指盖板150朝向净化空间11的一侧。杀菌组件30固定于固定架151上,在制造空气净化模块时,便于装配。

可选地,固定架151为板状件弯折形成,便于固定空气净化模块。可选地,固定架151的板状件厚度大于筒体14的侧壁厚度。通过加厚固定架151的厚度,增强杀菌组件30的稳固程度。可选地,第一端盖15与筒体14通过螺钉连接。当需要检修或更换杀菌组件30时,可通过拆解螺钉使第一端盖15与筒体14分离,取下第一端盖15从而带出杀菌组件30。

可选地,连接件20设于盖板150的外侧。通过连接件20使空气净化模块从盖板150处与其它部件可拆卸连接。可选地,连接件20为磁性件,以使盖板150通过磁性吸附固定。这样,可以通过磁性件使空气净化模块吸附于其他具有磁性的金属部件上,例如吸附于空气调节装置的侧壁。尤其在磁性件设置在盖板150外侧时,将盖板150与空气调节装置外壳40的底板进行吸附,能够使筒体14立于底板上,对流经空气调节装置内部的气流进行净化。结合底板设置的安装口,使空气净化模块的安装和取下变得更为容易。在实际拆装过程中,通过打开挡板70露出安装口,可将空气调节装置从安装口送入空气调节装置内部,通过磁性件吸附于外壳40的底板上,操作方便。

结合图1-3所示,可选地,壳体10还包括第二端盖18,筒体14的另一端为敞口,第二端盖18设置于敞口处。当筒体14的两端均为敞口时,便于筒体14的加工制造。在制造筒体14时,可将板状材料进行多次弯折围成筒状,并将相接触的侧边焊接得到筒体14。筒体14的另一端通过设置第二端盖18,阻止气体从筒体14的另一端流出,使气体保持从气流入口12至气流出口的流动轨迹。

可选地,第一端盖15和第二端盖18均为不锈钢材质。避免空气中的水分在端盖附着后,引起端盖生锈。可选地,筒体14为铝合金材质。铝合金材质的板材便于加工成筒体14,结构稳固,且能够避免腐蚀。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架151与盖板150围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设有电路板16,电路板16与杀菌组件30连接。电路板16与杀菌组件30连接,用于控制对杀菌组件30的供电。将电路板16设置在固定架151与盖板150围成的容置空间内,一方面能够保护电路板16,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筒体14的内部空间,避免对流经空气净化模块的气流产生阻挡,使气流顺畅通过。第一端盖15的容置空间位于筒体14端部的位置,能够避免气流经过时吹动第一端盖15引起振动,从而使位于容置空间的电路板16产生振动噪音。

可选地,固定架15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呈l型的板件,两个板件均与盖板150内侧连接。两个呈l型的板件能够与盖板150内侧围成容置空间,便于容纳电路板16,且板件便于固定杀菌组件30。可选地,l型板件的内侧壁设有卡槽,卡槽卡持电路板16的边缘。这样,使电路板16较为稳固,避免产生振动。

结合图1、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电源线17,电源线17的一端与电路板16连接,另一端贯穿筒体14并延伸至筒体14外侧以连接电源。

电源线17的另一端延伸至筒体14外侧,用于外接电源。电源线17的另一端可以连接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控模块60进行取电。电源线17的另一端可以通过剥线的方式连接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控模块60,也可以设置接线端子170,通过接线端子170与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控模块60连接。通过该实施例,空气净化模块无需设置自驱动电源,可通过电源线17搭配各种端子和不同规格的电源,例如利用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控模块60取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4设有供电源线17贯穿的穿孔,穿孔靠近第一端盖15设置。电源线17从穿孔处伸出筒体14,穿孔靠近第一端盖15位置,当空气净化模块通过第一端盖15与空气调节装置的底板连接时,电源线17从穿孔处伸出后与电控模块60的距离较近。因为多数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控模块60设置于底板的位置,电源线17从靠近第一端盖15的位置伸出后,与电控模块60的距离较近,能够减少电源线17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杀菌组件30包括光等离子管,光等离子管沿筒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光等离子管能够产生含离子和游离电子的气体,会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杂质变成惰性的化合物,光等离子管沿筒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增大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升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结合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4还包括第三侧壁143,第三侧壁143的一侧边与第一侧壁140连接,另一侧边与第二侧壁连接,且设有磁性件以使空气净化模块通过磁性吸附固定。筒体14可以在第三侧壁143设置磁性件,使第三侧壁143与空气调节装置吸附在一起。空气净化模块不局限于吸附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底板或侧板位置,也可以吸附在空气调节装置内部的其它部件上,还可以吸附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外侧,对流经空气调节装置外侧的气流进行净化。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如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模块。空气调节装置通过设置空气净化模块,能够对流经的部分气流进行杀菌净化。空气净化模块通过连接件与空气调节装置可拆卸连接,便于在各种型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安装该空气净化模块。空气净化模块内部结构简单,可将体积进一步缩小,便于其在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应用。

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外壳40,设有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滤网50,设置于外壳40内部,且位于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之间的气体流路上;其中,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滤网50和出风口42之间。气流从进风口41进入,经过滤网50过滤掉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在气流进入空气净化模块前,先经过滤网50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再进入空气净化模块进行净化,避免灰尘等杂质积存于空气净化模块中。

空气调节装置的外壳40设有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空气从外壳40的进风口41进入,经过外壳40的内部后,从出风口42流出。空气在经过外壳40的内部空间时,可能受到一些处理,然后排出。对空气的处理可以是制冷、制热、除湿、除尘等。空气在经过外壳40的内部空间时,也可以不做处理,仅仅是使气流通过。空气净化模块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将空气净化模块设置在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之间的气体流路上,当空气在气体流路上流通时,部分空气能够经过空气净化模块被净化,使空气调节装置在发挥空气调节作用的同时,兼具空气净化效果。将空气净化模块可拆卸地设置于外壳40内部,使空气净化模块能够根据需求,选择性地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当空气调节装置需要增加净化功能时,将空气净化模块安装于外壳40内部;当不需要进行净化或更换空气净化模块时,可以将空气净化模块拆卸下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风管机、新风机、除湿机或空调扇。在以上列举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均能产生一定量流动的气流,将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利用其产生的气流实现对空气的净化。并且,空气净化模块可通过磁吸、黏贴或螺钉等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通过电源线的接线端连接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控模块取电,适用于各种型号的空气调节装置,应用范围广。

结合图4所示,可选地,空气调节装置为新风机,外壳40包括第一侧板以及与第一侧板位置相对的第二侧板,进风口41设置于第一侧板,出风口42设置于第二侧板,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这样,在新风机进行空气输送时,部分气流能够经过空气净化模块被净化。可选地,出风口42处设有离心风机43。通过离心风机43的驱动,使气流从进风口41进入并向出风口42流动。

可选地,外壳40还包括底板,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底板,底板设有安装口,安装口设有可打开和闭合的挡板70。将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底板,一方面能够使空气净化模块进行固定;另一方面,底板设有安装口,便于通过安装口对空气净化模块进行拆装。可以将空气净化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通过安装口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内。挡板70打开可露出安装口,挡板70闭合封挡安装口,保护内部空间。在现有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外壳40的底部往往也开设有检修口,可以通过检修口,将空气净化模块安置于空气调节装置内。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