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38039发布日期:2021-04-27 18:3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环境的健康风险管理,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其能让用户及时得知所处室内环境造成交叉感染的机率高低进而做出应变。


背景技术:

2.空气中存在许多种类的病毒和病菌,都会通过空气中的灰尘或雾滴进行传输,然而这些细小的微生物因肉眼无法看见,故人们常忽略了他们的存在。若适逢炎炎夏日来临,大多数人喜欢长时间待在开着空调的室内避暑,但为了要维持室内低度,室内环境需要一直保持封闭状态;如此下来会导致室内通风换气率不足,反而让存在于室内空气中病毒和病菌孳生且不易扩散,而大幅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举例来说,如果教室内有学生得了流感,在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有很大的机率其他学生也陆续得了流感。
3.为了维护人体健康,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在室内环境中配置具备紫外灯管、臭氧、高效能滤网等功能的空气净化机,以减少室内环境微生物的生长;然而,即使有空气净化机存在,人们也难判断室内环境状况的好坏,更别说要去判断当前的室内环境状况是否对人体有害。此外,空气净化机主要靠手动开启和关闭,但使用者通常是在感到不适时才将空气净化机开启,此时存在于空气中的污染物或微生物早已进入人体;若空气净化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运作,将会造成多余的电力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或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的机率。
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其包括设置于使用者日常所处的一室内环境的一监测终端装置,其中所述监测终端装置包括一传感器模块以及一处理器。所述传感器模块用以监测所述室内环境的多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其中多个所述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包括悬浮微粒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湿度,所述处理器用以根据多个所述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判断出所述室内环境的交叉感染风险等级。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交叉感染风险等级区分为高交叉感染风险、中交叉感染风险、低交叉感染风险及无交叉感染风险,且所述交叉感染风险等级的高低与室内环境造成交叉感染的机率呈正相关。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悬浮微粒浓度包括pm1.0、pm2.5和/或pm10悬浮微粒浓度。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多个传感器,用以分别感测多个所述交叉感染风险指标。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传感器内置于所述监测终端装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外配于所述室内环境的一独立
空间,剩余的所述传感器内置于所述监测终端装置。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还包括一正压式新风设备,用以向所述室内环境持续引入新风,且所述正压式新风设备与所述监测终端装置透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通信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正压式新风设备包括一通风管线以及一新风机,所述通风管线被配置为经过所述室内环境的多个独立空间,所述新风机设置于所述通风管线。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正压式新风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净化机和/或至少一个除湿机,至少一个所述空气净化机设置于所述通风管线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独立空间中,至少一个所述除湿机也设置于所述通风管线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独立空间中。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正压式新风设备包括多个新风机,且多个所述新风机被配置为用以产生一正压空气流经过所述室内环境的多个独立空间。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正压式新风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净化机和/或至少一个除湿机,至少一个空气净化机与至少一个所述除湿机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独立空间中。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监测终端装置能根据至少一个所述交叉感染风险指标激活所述新风机、至少一个所述空气净化机和/或至少一个所述除湿机,以降低所述室内环境的交叉感染风险等级。
17.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其中监测终端装置设置于用户日常所处的一室内环境,并通过传感器模块监测室内环境的多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包括悬浮微粒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湿度,以及通过处理器根据多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判断出室内环境的交叉感染风险等级,可以在用户从日常生活中远离交叉感染源,避免受到交叉感染衍生的其他危害人体健康问题。
18.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监测终端装置的用户接口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正压式新风系统配有管线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正压式新风系统无管线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空气污染的威胁无所不在,即便是处在室内也逃离不了空气污染的影响,更何况
室外空污会随着空气扰动进到室内;而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与交叉感染的发生,都和环境中的空气污染息息相关,且现代人不论是工作、吃饭、睡眠还是娱乐都待在室内。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其可以通过“侦测”、“诊断”、“改善”、“维持”四大步骤,达到预防交叉感染或降低交叉感染发生机率的效果。
25.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26.第一实施例
27.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z,其主要包括一监测终端装置1,且监测终端装置1设置于用户日常所处的一室内环境e(如工作或居住的室内环境);使用时,监测终端装置1可以在不能通信的环境下,持续监测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特别是几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包括悬浮微粒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湿度等,并根据这些指标判断出室内环境e的交叉感染风险等级,从而用户可以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例如向室内环境e持续引入新风,以避免暴露在高交叉感染风险之中。
28.进一步而言,监测终端装置1是通过一室内传感器模块11监测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其中空气质量条件包括化学物质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及悬浮微粒污染物的浓度大小,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及湿度高低。化学物质污染物可举出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臭氧(o3)、甲醛(hcho)、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十二种挥发性有机物之总和)等,生物性污染物可举出细菌、真菌等,悬浮微粒污染物可举出悬浮微粒(pm10)、细悬浮微粒(pm2.5)、超细悬浮微粒(pm1.0)等。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29.需要说明的是,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升高时,表示室内人员密度过高或室内换气量不足;另外,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容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生长,并在室内换气量不足的条件下逐渐累积;又,悬浮微粒可携带许多有害的有机或无机分子,若环境中悬浮微粒浓度越高,所包含的细菌越多。因此,本实用新型选择了悬浮微粒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湿度,作为衡量室内环境e的交叉感染风险的重要指标。
30.实际应用时,室内传感器模块11可包括一悬浮微粒传感器、一或多个气体传感器、一温度传感器、一湿度传感器及一微生物传感器。悬浮微粒传感器用以测得室内空气中的pm10、pm2.5和pm1.0悬浮微粒浓度;气体传感器用以测得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且其可以选择性地测得其他气体污染源的浓度,例如一氧化碳、臭氧、甲醛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另外也可用多合一气体传感器来实现多个气体传感器各自的功能;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用以分别测得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另外也可用温湿度传感器来实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各自的功能;微生物传感器用以测得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浓度。根据实际需求,可将所有的传感器设置于监测终端装置1内部,或者可将一部分的传感器配置于室内环境e的一个或多个独立空间中。然而,以上所述只是可行的实施方式,而并非用以限
制本实用新型。
31.再次参阅图1,并配合图2所示,监测终端装置1可包括一储存器12、一处理器13及一用户接口14。储存器12用以储存各类数据,包括由室内传感器模块11所测得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储存器12可为一内部储存器或一外部储存器。处理器13用以根据多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判断出室内环境e的交叉感染风险等级,另外也可以根据多个空气质量条件判断出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状况;处理器13可为中央处理单元或其他能够执行控制功能的数据处理芯片。用户接口14用以将室内传感器模块11所测得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呈现给使用者,如图2所示,且用户接口14可提供用户进行相关的操作和设定;用户接口14可为一触控式用户接口。然而,以上所述只是可行的实施方式,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32.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13是根据多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即悬浮微粒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湿度)所分别对应的权重值来衡量室内环境e的交叉感染风险高低,且处理器13是利用空气质量条件(特定几个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来计算得出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指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室内环境e的交叉感染风险等级可区分为高交叉感染风险、中交叉感染风险、低交叉感染风险及无交叉感染风险,交叉感染风险的高低与室内环境e造成交叉感染的机率呈正相关。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指数可为环保署现采用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其分为六类表示健康影响程度的高低;空气质量指数值越大,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其低于50代表空气质量良好。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室外环境的交互影响,以及室外空污可能随气流进入室内环境e,监测终端装置1可通过一室外传感器模块15监测室外环境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如图1所示;据此,处理器13在衡量室内环境e的交叉感染风险时,可进一步将室外环境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纳入考虑范围。实际应用时,室外传感器模块15可具有与室内传感器模块11相同的组成和功能,在此不加以赘述。
34.再次参阅图1,并配合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z还包括一正压式新风系统2,用以向室内环境e持续引入新风,使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符合一期待标准,其可为任一国家、国际组织或标准制定者所订定的一室内环境标准。在本实施例中,正压式新风系统2与监测终端装置1电性连接,正压式新风系统2可采用管线化架构,其主要包括一通风管线21及一新风机22(如全热交换式新风机),且可视需要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净化机23及至少一个除湿机24,如图3所示;通风管线21被配置为经过室内环境e的多个独立空间s,新风机22设置于通风管线21上,且至少一个空气净化机23与至少一个除湿机24可配置于室内环境e中。
35.进一步而言,空气净化机23或除湿机24的数量可为一个,且设置于通风管线21上或配置于其中一个独立空间s中;或者,空气净化机23或除湿机24的数量可为两个以上,其中一个空气净化机23或除湿机24设置于通风管线21上,其余的空气净化机23或除湿机24则配置于一个或多个独立空间s中。然而,以上所述只是可行的实施方式,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虽然图3中显示正压式新风系统2是嵌入到天花板c内,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正压式新风系统2可吊挂于天花板c上。
36.在本实施例中,正压式新风系统2也可采用无管线架构,其主要包括多个新风机22,且可视需要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净化机23及至少一个除湿机24,如图4所示;多个新风机22被配置为可以产生一正压空气流经过室内环境e的多个独立空间s,且至少一个空
气净化机23与至少一个除湿机24可配置于室内环境e的至少一个独立空间s中。值得一提的是,采用无管线架构有助于降低成本与减少施工时间。然而,以上所述只是可行的实施方式,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37.使用时,监测终端装置1的处理器13可以根据各项环境参数值(如各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温度及湿度)与所对应门坎值的比对结果,判断启动新风机22、空气净化机23和/或除湿机24的时机;或者,用户可以先从监测终端装置1的用户接口14得知,各项环境参数值已接近或超过所对应门坎值,再通过用户接口14启动新风机22、空气净化机23和/或除湿机24。
38.在本实施例中,各污染物的的门坎值可参考环保署公告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来做设定,例如,一氧化碳的门坎值为9ppm(8小时平均),二氧化碳的门坎值为1000ppm(8小时平均),臭氧的门坎值为0.06ppm(8小时平均),甲醛的门坎值为0.08ppm(1小时平均),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门坎值为0.56ppm(1小时平均),细菌的门坎值为1500cfu/m3(菌落数/立方公尺)(最高值),真菌的门坎值为1000cfu/m3(菌落数/立方公尺)(最高值),悬浮微粒(pm10)的门坎值为75μg/m3(微克/立方公尺),细悬浮微粒(pm2.5)的门坎值为35μg/m3(微克/立方公尺)。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39.第二实施例
40.请参阅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并配合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z除了监测终端装置1与正压式新风系统2外,还包括一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其可以搜集监测终端装置1一段时间内监测得到的信息(下称“监测信息”),包括各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温度及湿度,并于分析后做成健诊报告反馈给使用者,其中健诊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使用者日常所处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状况及交叉感染风险高低,从而使用者可采取适当措施(如启动正压式新风系统2)来改善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于诊断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状况时,可进一步将室内环境e所在的一地理区域在一段期间(如一整年)内的地方环境信息纳入考虑范围;本文中术语“地理区域”主要指的是室内环境e所在的一行政区域,但也可以是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坐标定义出的一明确区域。也就是说,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在做成健诊报告时,所考虑的因素除了有室内环境条件或室内外环境条件外,还可以有地方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状况、温度及湿度;如此一来,健诊报告的可参考性将大大提升。
42.实际应用时,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可建立于一云端平台或一计算机主机,且监测终端装置1与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之间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通信连接,例如将监测终端装置1通过wifi连接至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主要包括一接收模块31、一获取模块32、一数据库模块33、一健诊模块34及一通报模块35,这些模块可由一云端处理器或主机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各自的功能。进一步而言,接收模块31用以接收来自监测终端装置1的监测信息;获取模块32用以获取室内环境e所在地理区域的地方环境信息,举例来说,获取模块32可通过网络从气象单位(如中央气相局)的数据库中获取该地理区域的地方环境信息;数据库模块33用以储存监测信息达一段时间;健诊模块34用以根据监测信息分析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状况,必要时可进一步纳入地方环境信息以更符合实际需求;通报模块35可以将健诊模块34的分析结果推播给使用者,例如通过一社群媒体(如脸书及推特)、
一网页、一应用程序(app)、一电子邮件、一数字影音拨放媒体让用户接收到健诊报告。在本实施例中,健诊模块34的分析结果可通过一专家系统整理成一健诊报告,且健诊报告可储存于数据库模块33,提供给授权的使用者下载。
43.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空气质量管理中心3可以持续搜集、整理和分析监测信息,健诊报告的内容可进一步包括针对正压式新风系统2的维护建议,其内容包括通风管线21、新风机22、空气净化机23和/或除湿机24预计更换耗材、零件或预计进行例行性维护的时间点。
44.再次参阅图5,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z还可包括至少一用户行动装置4(如移动电话),其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与监测终端装置1无线连接。使用时,用户行动装置4可安装一监控程序41,在监控程序41执行后,用户行动装置4的屏幕上即可呈现监测终端装置1的用户接口14;借此,可以通过用户行动装置4得知室内环境e的空气质量状态及交叉感染风险高低,以及利用用户接口14控制正压式新风系统2的新风机22、空气净化机23和/或除湿机24进行改善室内空品质量的连动。然而,以上所述只是可行的实施方式,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45.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46.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室内交叉感染风险的诊断系统,其中监测终端装置设置于用户日常所处的一室内环境,并通过传感器模块监测室内环境的多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包括悬浮微粒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湿度,以及通过处理器根据多个交叉感染风险指标判断出室内环境的交叉感染风险等级,可以在用户从日常生活中远离交叉感染源,避免受到交叉感染衍生的其他危害人体健康问题。
47.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