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胀管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6184发布日期:2021-04-13 22:4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胀管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胀管式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水传热效率的胀管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胀管式热交换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胀管式热交换器已经被应用到了较多的技术领域,从而胀管式热交换器在多种技术领域都在起着传热、散热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多个技术领域的正常发展提供保障。
3.汽车发动机是整车的动力源泉,在其工作中,发动机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当温度过高时,发动机内的机油会由于高温而变稀,从而导致其润滑能力下降,进而造成活塞磨损加剧,出现涨缸拉缸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的技术是通过在发动机旁边设置散热器,通过热交换媒介再配合风扇对发动机及变速箱腔道进行循环冷却,使得发动机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
4.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散热器通常包括水室、冷却水管和散热片,并且散热器主要通过散热片和冷却水管进行散热,冷却水管自身可以起到受热并将热量带出的作用,同时,散热器内的散热片占据了散热器内的大部分空间,散热片将接收的热量传递到冷却水管,然后再通过冷却水管带出。
5.上述的散热方式,最终是通过冷却水管内流通的冷却水将热量带出,从而达到散热的作用,然仅仅通过在冷却水管内通水依然使进入到散热器内的冷却水的受热面积有限,散热效果仍然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胀管式热交换器,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传统的散热器仅仅通过在冷却水管内通入冷却水散热,该种方式依然使进入到散热器内的冷却水的受热面积有限,从而造成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胀管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两块隔板、多个中空且密封的蓄水壳和多根通水管,两块该隔板均设有壳体内,从而将壳体内分为进水区、热交换区和出水区,多个蓄水壳均固定在热交换区内,多根所述通水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区和出水区连通,每根通水管分别穿设过多个蓄水壳,且每根该通水管与多个蓄水壳均连通。
9.工作原理:将冷却水送入到壳体内的所述进水区内,位于进水区内的冷却水将流入通水管中,流入通水管内的冷却水也将分别流入多个所述蓄水壳的空腔内,并且冷却水也会在通水管内的流到所述出水区中,并通过出水区流出壳体外。
10.流入蓄水壳内的冷却水也将不停地与从通水管中流通的冷却水进行交换,从而流入通水管内的冷却水,将不停地流入蓄水壳内,蓄水壳内的冷却水也将不停地流入到通水管中,最终通过通水管排入出水区,然后再由出水区将冷却水排出壳体外,这样循环,从而
能够达到冷却降温的作用。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本实用新型不仅在通水管内持续地通入冷却水,并且通过通水管将冷却水送入蓄水壳内并带出蓄水壳,通过设置所述蓄水壳,蓄水壳内的增加的冷却水从而增加了壳体内冷却水的受热面积,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散热的作用。
13.另外散热片往往属于金属制品,而在蓄水壳内增加了冷却水,冷却水的比热容比散热片的比热容大,从而与传统的散热片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隔板2、蓄水壳3、通水管4、进水区5、热交换区6、出水区7、导向管8、密封垫9、压紧片10、螺栓11、散热板12、上壳13、下壳14、上板15、下板16、连接板17、螺纹孔18、出水孔19、进水口20、出水口21。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18.如图1所示,一种胀管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两块隔板2、多个中空且密封的蓄水壳3和多根通水管4,两块该隔板2均设有壳体1内,从而将壳体1内分为进水区5、热交换区6和出水区7,多个蓄水壳3均固定在热交换区6内,多根所述通水管4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区5和出水区7连通,每根通水管4分别穿设过多个蓄水壳3,且每根该通水管4穿设在每个蓄水壳3内的管段上均开有出水孔19,该通水管4通过多个出水孔19与多个蓄水壳3均连通。
19.本实用新型不仅在通水管4内持续地通入冷却水,并且通过通水管4将冷却水送入蓄水壳3内并带出蓄水壳3,通过设置所述蓄水壳3,蓄水壳3内的增加的冷却水从而增加了壳体1内冷却水的受热面积,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散热的作用。
20.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蓄水壳3上均密封连接多对导向管8,每对导向管8分别位于蓄水壳3两侧,以供通水管4穿过,设置所述导向管8,能够为通水管4穿过蓄水壳3进行导向,从而提高穿设安装通水管4的安装效率,另外所述导向管8是固定连接在蓄水壳3上,从而导向管8能够将从壳体1内接收到的热量传递给蓄水壳3,然后蓄水壳3再将热能传递给位于蓄水壳3内的冷却水,从而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21.如图2所示,每根导向管8上均设有一个将通水管4和导向管8密封连接的密封组件,设置所述导向组件能够有效地对通水管4和导向管8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从而防止蓄水壳3内的冷却水从导向管8和通水管4之间的连接处溢出。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环形的密封垫9、环形的压紧片10和至少两根螺栓11,两根螺栓11分别穿设过压紧片10、密封垫9并和导向管8螺纹连接,以旋进螺栓11而带动压紧片10移动进而使压紧片10将密封垫9压紧在导向管8端部,通水管4分别穿设过压紧片10、密封垫9并和密封垫9过盈配合,当将通水管4穿设过压紧片10、密封垫9、导向管8和蓄水壳3之后,操作人员可以手动旋进所述螺栓11,螺栓11在旋进的过程中将带动压紧片10朝向导向管8移动,进而压紧片10将带动密封垫9朝向导向管8移动,直到压紧片10将密封垫9压紧在导向管8的端部,此时密封垫9能够对导向管8和通水
管4之间的连接处形成密封作用,该种设置方式不仅结构简单,并且整个将通水管4和导向管8之间进行密封连接的操作也较为方便,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22.如图1所示,每个所述蓄水壳3上均固定有多块散热板12,散热板12能够进一步地导热,并且将热量传递给蓄水壳3并最终通过蓄水壳3传递给蓄水壳3内的冷却水中,该种方式能够进一步起到较佳的散热效果,每块所述散热板12均为具有多个弯折段的波浪板,将散热板12设为波浪板能够增加散热板12与壳体1内的热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23.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13和与上壳13密封拼接的下壳14,所述下壳14上分别设有与进水区5连通的进水口20和与出水区7连通的出水口21,每块隔板2均包括设于上壳13内的上板15和设于下壳14内与上板15对应的下板16,所述上板15和对应的下板16之间通过密封条密封拼接,所述上壳13和下壳14的边沿均固定有用于拼接的连接板17,位于上壳13和下壳14的连接板17上均开有多个对应的螺纹孔18,且位于上壳13和下壳14的连接板17之间通过密封条密封拼接,壳体1的该种设计方式,仅仅需要将上壳13和下壳14对应完整,之后将螺钉旋入对应的螺纹孔18内就能实现上壳13和下壳14的快速拼装。
24.工作原理:首先安装所述壳体1和通水管4,将通水管4穿设过多个导向管8和所述蓄水壳3,之后旋进螺栓11,螺栓11带动压紧片10移动,进而压紧片10将密封垫9压紧在所述导向管8端部,之后将上壳13和下壳14形成对应,并且使上壳13的连接板17与下壳14的连接板17形成对应,之后采用螺钉螺纹旋入连接板17上对应的螺纹孔18中,此时所述壳体1拼装完成。
25.将冷却水通过下壳14的进水口20送入到壳体1内的所述进水区5内,位于进水区5内的冷却水将流入通水管4中,流入通水管4内的冷却水也将分别通过多个出水孔19流入多个所述蓄水壳3的空腔内,并且冷却水也会在通水管4内流到所述出水区7中,并通过下壳14的出水口21流出壳体1外。
26.流入蓄水壳3内的冷却水也将不停地与从通水管4中流通的冷却水进行交换,从而流入通水管4内的冷却水,将不停地流入蓄水壳3内,蓄水壳3内的冷却水也将不停地流入到通水管4中,最终通过通水管4排入出水区7,然后再由出水区7将冷却水排出壳体1外,这样循环,从而能够达到冷却降温的作用。
2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