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实验用电子调温万用电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7231发布日期:2021-03-30 19:4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处理实验用电子调温万用电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实验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处理实验用电子调温万用电炉。



背景技术:

水处理实验主要包括水体混凝实验、过滤实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沉淀实验、小型水处理工艺调试等,电子调温万用电炉是水处理实验过程中常用的实验器械之一,采用可控硅电压电路调剂,同时兼作电源开关,使主电炉发出不同的功率,从而适应不同功率加热需要,以实现一炉多用之目的,万用电炉多用作定量分析烧结、灰化实验使用。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由于万用电炉加热区域温度较高,目前所使用的万用电炉加热过程中会将一部分热量传导给炉盘加热座外侧,存在操作人员误触烧伤风险,且热量损失较多,加热完成后炉盘降温速度慢,实用性差,同时炉体无法调整水平状态,加热时存在炉面不平引起的沸水溅出甚至容器倾倒问题,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水处理实验用电子调温万用电炉,在加热座内部设置围绕加热台的隔热腔体,以通过容置框以及导热框作为双层防护结构,降低加热座外侧温度,从而避免操作人员误触烧伤,同时降低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且在炉体底部设置四组可调高度的支脚结构,以确保在不同使用位置均可调整设备处于水平状态,以改善现有设备在非水平位置使用造成的沸水溅出以及容器倾倒问题,实用性强,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处理实验用电子调温万用电炉,包括炉体和加热座,所述加热座设置于所述炉体上方,且所述炉体顶部四角均设置有支撑所述加热座的定位头;

所述加热座包括容置框和导热框,所述容置框和所述导热框均为矩形方框结构,且所述导热框设置于所述容置框内部,所述导热框与所述容置框之间形成隔热腔体,所述隔热腔体上下侧均设置有封闭该隔热腔体的隔热板,所述导热框内侧设置有矩形加热台,所述加热台上表面设置有蛇形分布的电热丝。

采用上述一种水处理实验用电子调温万用电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电炉作为实验加热设备时,将待加热容器置于所述加热座顶部中心,通过所述加热台上表面蛇形分布的电热丝通电进行加热,通过双层分布的容置框以及导热框对传递到导热框上的热量进行隔绝;加热完成后需要对电炉的加热座进行降温时,预先向所述储液罐内注入冷却水,通过所述水泵将储液罐内冷却水导入所述冷却组件内,将经过所述冷却组件的冷却水导入隔热腔体内,进入所述隔热腔体内的冷却水吸收加热座余热,而后再次通过排水管将冷却水导入储液罐内,以将所述储液罐、所述循环管、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隔热腔体作为冷却水循环回路,通过所述冷却组件的冷却扇对散热管内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以辅助加热座进行降温过程。

作为优选,所述炉体外部一侧设置有储液罐,所述储液罐顶端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储液罐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置框外侧且与所述隔热腔体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储液罐底端设置有循环管,该循环管横向贯穿所述炉体,且所述炉体内部的所述循环管外侧设置有液泵,所述炉体远离所述储液罐一侧设置有冷却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炉体外壁的冷却扇,该冷却扇外部上下侧分别固定有上导管和下导管,所述上导管和所述下导管均纵向延伸且相互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上导管顶部设置有供水管,该供水管顶端固定于所述容置框外壁且与所述隔热腔体相连通,所述下导管底部中心与所述循环管相连通,且所述上导管所述下导管之间纵向排列有多条竖向延伸的散热管,且所述上导管通过所述散热管与所述下导管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炉体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支脚,该支脚包括固定于所述炉体底部的支筒,所述支筒内部螺纹配合有螺杆,所述螺杆底端延伸到所述支筒下方,且所述螺杆底端固定有转盘。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热座内部设置围绕加热台的隔热腔体,以通过容置框以及导热框作为双层防护结构,降低加热座外侧温度,从而避免操作人员误触烧伤,同时降低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且在炉体底部设置四组可调高度的支脚结构,以确保在不同使用位置均可调整设备处于水平状态,以改善现有设备在非水平位置使用造成的沸水溅出以及容器倾倒问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冷却组件的左视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热座的俯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炉体;101、定位头;2、加热座;201、容置框;202、导热框;203、隔热板;204、加热台;204a、电热丝;3、储液罐;301、排水管;4、循环管;401、液泵;5、冷却组件;501、供水管;502、上导管;503、下导管;504、散热管;505、冷却扇;6、支脚;601、支筒;602、螺杆;603、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处理实验用电子调温万用电炉,包括炉体1和加热座2,加热座2设置于炉体1上方,且炉体1顶部四角均设置有支撑加热座2的定位头101,炉体1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支脚6,该支脚6包括固定于炉体1底部的支筒601,支筒601内部螺纹配合有螺杆602,螺杆602底端延伸到支筒601下方,且螺杆602底端固定有转盘603,通过转动该转盘603以带动螺杆602旋转,从而调整螺杆602伸入支筒601内长度,以对炉体1底部四角不同位置的支撑高度进行调整,便于保证炉体1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水平状态。

加热座2包括容置框201和导热框202,容置框201和导热框202均为矩形方框结构,且导热框202设置于容置框201内部,导热框202与容置框201之间形成隔热腔体,隔热腔体上下侧均设置有封闭该隔热腔体的隔热板203,导热框202内侧设置有矩形加热台204,加热台204上表面设置有蛇形分布的电热丝204a,隔热腔体用以降低电热丝204a加热过程中传递到外侧容置框201的温度,从而避免实验人员误触烧伤。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炉体1外部一侧设置有储液罐3,储液罐3顶端设置有排水管301,排水管301远离储液罐3一端固定于容置框201外侧且与隔热腔体相连通,储液罐3底端设置有循环管4,该循环管4横向贯穿炉体1,且炉体1内部的循环管4外侧设置有液泵401,炉体1远离储液罐3一侧设置有冷却组件5,冷却组件5包括固定于炉体1外壁的冷却扇505,该冷却扇505外部上下侧分别固定有上导管502和下导管503,上导管502和下导管503均纵向延伸且相互平行,上导管502顶部设置有供水管501,该供水管501顶端固定于容置框201外壁且与隔热腔体相连通,下导管503底部中心与循环管4相连通,且上导管502下导管503之间纵向排列有多条竖向延伸的散热管504,且上导管502通过散热管504与下导管503相连通,通过冷却扇505将导入散热管504内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以提高加热座2的冷却速度,在加热座2对实验容器进行加热过程中,水泵停止工作,此时隔热腔体内的冷却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排水管301和供水管501向下流入储液罐3以及冷却组件5内部,以确保隔热腔体对容置框201和导热框202进行分隔。

采用上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电炉作为实验加热设备时,将待加热容器置于加热座2顶部中心,通过加热台204上表面蛇形分布的电热丝204a通电进行加热,通过双层分布的容置框201以及导热框202对传递到导热框202上的热量进行隔绝;加热完成后需要对电炉的加热座2进行降温时,预先向储液罐3内注入冷却水,通过水泵将储液罐3内冷却水导入冷却组件5内,将经过冷却组件5的冷却水导入隔热腔体内,进入隔热腔体内的冷却水吸收加热座2余热,而后再次通过排水管301将冷却水导入储液罐3内,以将储液罐3、循环管4、冷却组件5和隔热腔体作为冷却水循环回路,通过冷却组件5的冷却扇505对散热管504内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以辅助加热座2进行降温过程;

在加热座2内部设置围绕加热台204的隔热腔体,以通过容置框201以及导热框202作为双层防护结构,降低加热座2外侧温度,从而避免操作人员误触烧伤,同时降低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且在炉体1底部设置四组可调高度的支脚6结构,以确保在不同使用位置均可调整设备处于水平状态,以改善现有设备在非水平位置使用造成的沸水溅出以及容器倾倒问题,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