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制品全自动设计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15872发布日期:2021-08-03 12:5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制品全自动设计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制品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钢制品全自动设计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不锈钢制品是采用不锈钢材料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活用品、工业用品的统称,不锈钢是在空气中或化学腐蚀介质中能够抵抗腐蚀的一种高合金钢,不锈钢是具有美观的表面和耐腐蚀性能好,不必经过镀色等表面处理,而发挥不锈钢所固有的表面性能,使用于多方面的钢铁的一种,通常称为不锈钢,由于不锈钢制品具有表面光滑坚固,不易积累污垢,便于清洗的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建材装饰、食品加工、餐饮、酿造和化工等领域。

目前市场上的钢制品在生产加工时,由于缺少自动化加工系统,导致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费时费力,提高了劳动力,同时降低了工作效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且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需求,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制品全自动设计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钢制品在生产加工时,由于缺少自动化加工系统,导致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费时费力,提高了劳动力,同时降低了工作效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且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需求,不利于推广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制品全自动设计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包括底座与壳体,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清洗箱,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远离电机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箱体与壳体延伸至壳体的内腔并通过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桶体,所述桶体的后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壳体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箱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出风端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与远离鼓风机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箱体与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部,所述出风管的外侧连通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底部设置有挡风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的一侧安装有开关,所述开关的电性输出端分别与电机和鼓风机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设置了开关,达到了开启与关闭电机和鼓风机的效果,方便了使用者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套的一侧与移动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配合使用的滑槽,所述滑槽与滑块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底部焊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滑块的一端与滑槽焊接,通过设置了滑块、滑槽与弹簧,在螺纹套与移动板移动时,增加螺纹套与移动板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内腔设置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靠近底座的一侧与底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了减震垫,在壳体运转时减少了壳体的震动力,提高了壳体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风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出风管的一端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了支撑杆,在出风管工作时,提高了出风管的稳定性,防止出风管出现晃动现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数量设置为两个,通过设置了万向轮,在使用者对壳体进行移动时,增加了壳体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的正表面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的正表面设置有把手,通过设置了活动门,方便了使用者打开或关闭壳体,对钢制品进行拿取,有利于推广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机、螺纹杆、螺纹套、移动板与清洗箱之间的配合使用,对烧铸完成的钢制品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通过通孔将清洗液排出,通过鼓风机、出风管、出风口与挡风板之间的配合使用,对清洗完成的钢制品进行吹动烘干,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钢制品在生产加工时,由于缺少自动化加工系统,导致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费时费力,提高了劳动力,降低了工作效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了开关,达到了开启与关闭电机和鼓风机的效果,方便了使用者使用;通过设置了滑块、滑槽与弹簧,在螺纹套与移动板移动时,增加螺纹套与移动板的稳定性;通过设置了减震垫,在壳体运转时减少了壳体的震动力,提高了壳体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了支撑杆,在出风管工作时,提高了出风管的稳定性,防止出风管出现晃动现象;通过设置了万向轮,在使用者对壳体进行移动时,增加了壳体的灵活性与稳定性;通过设置了活动门,方便了使用者打开或关闭壳体,对钢制品进行拿取,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桶体的结构后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出风口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壳体;3、清洗箱;4、第一箱体;5、电机;6、螺纹杆;7、螺纹套;8、移动板;9、桶体;10、通孔;11、第二箱体;12、鼓风机;13、出风管;14、出风口;15、挡风板;16、开关;17、滑块;18、滑槽;19、弹簧;20、减震垫;21、支撑杆;22、万向轮;23、活动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钢制品全自动设计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包括底座1与壳体2,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2,壳体2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清洗箱3,壳体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箱体4,第一箱体4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电机5,电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6,螺纹杆6远离电机5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箱体4与壳体2延伸至壳体2的内腔并通过轴承与壳体2转动连接,螺纹杆6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螺纹套7,螺纹套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8,移动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桶体9,桶体9的后表面开设有通孔10,壳体2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箱体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箱体11,第二箱体1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鼓风机12,鼓风机12的出风端连通有出风管13,出风管13与远离鼓风机12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箱体11与壳体2并延伸至壳体2的内部,出风管13的外侧连通有出风口14,出风口14的底部设置有挡风板15,通过电机5、螺纹杆6、螺纹套7、移动板8与清洗箱3之间的配合使用,对烧铸完成的钢制品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通过通孔10将清洗液排出,通过鼓风机12、出风管13、出风口14与挡风板15之间的配合使用,对清洗完成的钢制品进行吹动烘干,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钢制品在生产加工时,由于缺少自动化加工系统,导致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费时费力,提高了劳动力,降低了工作效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的问题。

其中,壳体2的一侧安装有开关16,开关16的电性输出端分别与电机5和鼓风机12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设置了开关16,达到了开启与关闭电机5和鼓风机12的效果,方便了使用者使用;螺纹套7的一侧与移动板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7,壳体2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17配合使用的滑槽18,滑槽18与滑块17滑动连接,滑块17的底部焊接有弹簧19,弹簧19远离滑块17的一端与滑槽18焊接,通过设置了滑块17、滑槽18与弹簧19,在螺纹套7与移动板8移动时,增加螺纹套7与移动板8的稳定性;底座1的内腔设置有减震垫20,减震垫20靠近底座1的一侧与底座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了减震垫20,在壳体2运转时减少了壳体2的震动力,提高了壳体2的稳定性。

其中,出风管1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1,支撑杆21远离出风管13的一端与壳体2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了支撑杆21,在出风管13工作时,提高了出风管13的稳定性,防止出风管13出现晃动现象;底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2,万向轮2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通过设置了万向轮22,在使用者对壳体2进行移动时,增加了壳体2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壳体2的正表面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活动门23,活动门23的正表面设置有把手,通过设置了活动门23,方便了使用者打开或关闭壳体2,对钢制品进行拿取,有利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者在使用时,通过万向轮22将壳体2移动至需求点,提高了壳体2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使用者将壳体2移动至需求点后,通过活动门23打开壳体2,将烧铸完成的钢制品放置在桶体9内,使用者通过开关16开启电机5与鼓风机12,电机5在运转的过程中将带动螺纹杆6进行转动,螺纹杆6在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将带动螺纹套7进行移动,螺纹套7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将带动移动板8进行移动移动板8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将带动桶体9进行移动,桶体9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将带动钢制品移动至清洗箱3内,对烧铸完成的钢制品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通过通孔10将清洗液排出,鼓风机12在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将风输送至出风管13内,出风管13将风输送至出风口14处,出风口14通过挡风板15将风匀速的吹送至钢制品上,对清洗完成的钢制品进行吹动烘干,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钢制品在生产加工时,由于缺少自动化加工系统,导致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费时费力,提高了劳动力,同时降低了工作效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且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需求,不利于推广使用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