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7586发布日期:2021-09-15 08:32阅读:79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室内机通常设置有新风装置,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但是,大部分室内机只能够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无法及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由于空调器作业时室内处于封闭状,如果室内污浊空气没有及时排出室外容易导致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影响用户的身体健康。
3.现有的室内机通过增设双离心风机,确保室内机具备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和引入室外新风的功能,但是,上述的室内机需要增设额外的风机,导致室内机的结构复杂化,提升了室内机的制造成本,不利于室内机的经济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室内机的结构复杂,不利于室内机的经济性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第一壳体、热交换系统和新风系统,第一壳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壳体上开设有多个风口;热交换系统设置在容纳腔内,热交换系统具有热交换风道,各风口均与热交换风道连通,热交换系统通过多个风口可实现至少一种出风模式;新风系统设置在容纳腔内,新风系统包括排风风道结构;其中,当室内机处于其中一种出风模式时,室内空气均可通过排风风道结构排出。
6.进一步地,多个风口包括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第一排风口,排风风道结构通过第一排风口与室外连通,出风模式包括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第一风口出风,第二风口进风;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第一风口进风,第二风口出风。
7.进一步地,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排风风道结构与第一风口、第一排风口连通,室内空气通过排风风道结构排出;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排风风道结构与第二风口、第一排风口连通,室内空气通过排风风道结构排出。
8.进一步地,排风风道结构包括第二壳体和旋转挡板,第二壳体具有第一排风风道和第二排风口,第一排风风道和第二排风口相连通,第二排风口与第一排风口相对设置;旋转挡板设置在容纳腔内,旋转挡板与第二壳体连接,旋转挡板相对第二壳体可转动地设置,第一排风风道和热交换风道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口,旋转挡板具有关闭第一连通口的第一关闭位置,以及旋转挡板具有打开第一连通口的第一避让位置;其中,当第一风口进风,第二风口出风时,旋转挡板位于第一避让位置,流经热交换风道的部分室内空气通过第一连通口进入第一排风风道内,并由第二排风口排出。
9.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还具有第二排风风道、第二排风口和第三进风口,第二排风口
和第三进风口均与第二排风风道相连通,当第一风口出风,第二风口进风时,第二排风风道与第一风口连通,流经热交换风道的部分室内空气通过第三进风口进入第二排风风道,并由第二排风口排出。
10.进一步地,第一排风风道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排风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一风口位置处。
11.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新风风道结构,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新风风道结构与第一风口连通以引入室外新风;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新风风道结构与第二风口连通以引入室外新风。
12.进一步地,新风风道结构包括第三壳体和挡板组件,其中,第三壳体具有第一新风风道和第一进风口,第一新风风道和第一进风口相连通;挡板组件与第三壳体连接,挡板组件相对第三壳体可移动地设置,热交换风道与第一新风风道之间设置有第二连通口,挡板组件具有关闭第二连通口的第二关闭位置,以及挡板组件具有打开第二连通口的第二避让位置。
13.进一步地,当第一风口出风,第二风口进风时,挡板组件位于第一避让位置,室外新风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新风风道,并通过第二连通口进入热交换风道内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一风口吹出。
14.进一步地,挡板组件包括升降挡板、齿条结构和驱动部,其中,升降挡板与第三壳体可活动地连接;齿条结构与升降挡板连接,并沿升降挡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驱动部与第一壳体连接,驱动部具有用于与齿条结构啮合的齿轮结构。
15.进一步地,第三壳体还具有第二新风风道、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第二新风风道连通,当第一风口进风,第二风口出风时,第二新风风道与第一风口连通,室外新风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新风风道,并通过出风口进入热交换风道内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二风口吹出。
16.进一步地,第一新风风道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新风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一风口位置处。
17.进一步地,新风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其中,第一过滤网设置在第一新风风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连通口之间;和/或,第二过滤网设置在第二新风风道内,并位于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18.进一步地,新风风道结构的高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排风风道结构的高度方向的第一端连接,新风风道结构的高度方向的第二端与排风风道结构的高度方向的第二端连接分开设置。
19.进一步地,热交换系统包括蒸发器组件和风机组件,其中,蒸发器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并位于热交换风道的上方;风机组件设置在热交换风道内,风机组件包括多个风机,多个风机沿竖直方向相间隔地设置。
20.进一步地,多个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其中,第一风机靠近蒸发器组件设置;第二风机位于第一风机的下方,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轴线均与竖直方向相平行。
21.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且第一风口位于第二风口的上方。
22.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排风口,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
设置。
23.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四进风口和第五进风口,第四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相对设置并连通,第五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并连通。
24.进一步地,第四进风口和第五进风口均位于第一排风口的上方。
25.进一步地,第四进风口和第五进风口相邻地设置,第四进风口和第五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为半圆形结构。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
2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新风系统的室内机,确保室内机能够具备排出室内空气的功能,还有利于室内机的经济性。
28.具体而言,通过将新风系统设置成包括排风风道结构的结构形式,这样,当室内机处于其中一种出风模式时,室内空气均可通过排风风道结构排出,确保室内机无论处于何种出风模式,均能够确保室内空气及时排出,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由于新风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室内机的加工制造难度,从而有利于室内机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2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示出了图1中的室内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示出了图2中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图中,气流下进上出;
33.图4示出了图2中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图中,气流上进下出;
34.图5示出了图3中的排风风道结构的第二排风风道排出室内空气的状态示意图;
35.图6示出了图4中的排风风道结构的第一排风风道排出室内空气的状态示意图
36.图7示出了图4中的新风风道结构的第二新风风道引入室外新风的状态示意图;
37.图8示出了图2中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8.图9示出了图8中的a

a视角的室内机在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9.图10示出了图8中的新风系统的新风风道结构和排风风道结构处于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挡板组件的升降挡板处于第一关闭位置;
40.图11示出了图9中的室内机的第一进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2示出了图10中的挡板组件的升降挡板处于第一避让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3示出了图11中的室内机的升降挡板处于第一避让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4示出了图12中的部分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5示出了图12中的挡板组件的齿条结构和齿轮结构处于啮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6.10、第一壳体;11、容纳腔;12、第一风口;13、第二风口;14、第一排风口;15、第四进风口;16、第五进风口;
47.20、热交换系统;21、热交换风道;22、蒸发器组件;23、风机组件;231、第一风机;232、第二风机;
48.30、新风系统;31、新风风道结构;311、第三壳体;3111、第一新风风道;3112、第一进风口;3113、第二新风风道;3114、第二进风口;3115、出风口;312、挡板组件;3121、升降挡板;3122、齿条结构;3123、驱动部;3124、齿轮结构;313、第一过滤网;314、第二过滤网;32、排风风道结构;321、第二壳体;3211、第一排风风道;3212、第二排风口;3213、第二排风风道;3214、第三进风口;322、旋转挡板;
49.100、第一连通口;200、第二连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室内机的结构复杂,不利于室内机的经济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和下述的室内机。
52.如图1至图15所示,室内机包括第一壳体10、热交换系统20和新风系统30,第一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第一壳体10上开设有多个风口;热交换系统20设置在容纳腔11内,热交换系统20具有热交换风道21,各风口均与热交换风道21连通,热交换系统20通过多个风口可实现至少一种出风模式;新风系统30设置在容纳腔11内,新风系统30包括排风风道结构32;其中,当室内机处于其中一种出风模式时,室内空气均可通过排风风道结构32排出。
53.提供了一种具有新风系统30的室内机,确保室内机能够具备排出室内空气的功能,还有利于室内机的经济性。
54.具体而言,通过将新风系统30设置成包括排风风道结构32的结构形式,这样,当室内机处于其中一种出风模式时,室内空气均可通过排风风道结构32排出,确保室内机无论处于何种出风模式,均能够确保室内空气及时排出,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由于新风系统30的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室内机的加工制造难度,从而有利于室内机的经济性。
55.如图1至图6所示,多个风口包括第一风口12、第二风口13和第一排风口14,排风风道结构32通过第一排风口14与室外连通,出风模式包括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第一风口12出风,第二风口13进风;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第一风口12进风,第二风口13出风。
56.具体而言,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排风风道结构32与第一风口12、第一排风口14连通,室内空气通过排风风道结构32排出;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排风风道结构32与第二风口13、第一排风口14连通,室内空气通过排风风道结构32排出。这样,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即,当第一风口12出风,第二风口13进风时,将排风风道结构32与第一风口12、第一排风口14连通,使得靠近第一风口12的部分室内空气流经排风风道结构32并由第一排风口14排出,从而向室外排出室内空气;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即,当第一
风口12进风,第二风口13出风时,室内机的排出室内空气的方式为:将排风风道结构32与第二风口13、第一排风口14连通,使得靠近第二风口13的部分室内空气流经排风风道结构32并由第一排风口14排出,从而向室外排出室内空气。
57.如图6所示,排风风道结构32包括第二壳体321和旋转挡板322,第二壳体321具有第一排风风道3211和第二排风口3212,第一排风风道3211和第二排风口3212相连通,第二排风口3212与第一排风口14相对设置;旋转挡板322设置在容纳腔11内,旋转挡板322与第二壳体321连接,旋转挡板322相对第二壳体321可转动地设置,第一排风风道3211和热交换风道2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口100,旋转挡板322具有关闭第一连通口100的第一关闭位置,以及旋转挡板322具有打开第一连通口100的第一避让位置;其中,当第一风口12进风,第二风口13出风时,旋转挡板322位于第一避让位置,流经热交换风道21的部分室内空气通过第一连通口100进入第一排风风道3211内,并由第二排风口3212排出。这样,确保第一排风风道3211的排风可靠性。
58.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321还具有第二排风风道3213、第二排风口3212和第三进风口3214,第二排风口3212和第三进风口3214均与第二排风风道3213相连通,当第一风口12出风,第二风口13进风时,第二排风风道3213与第一风口12连通,流经热交换风道21的部分室内空气通过第三进风口3214进入第二排风风道3213,并由第二排风口3212排出。这样,确保第二排风风道3213的排风可靠性。
5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为了确保室内机在上出风模式或下出风模式下均能够顺利完成排风作业,如图5、图6和图14所示,第一排风风道321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排风风道3213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一风口12位置处。
60.如图7至图15所示,新风系统30还包括新风风道结构31,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新风风道结构31与第一风口12连通以引入室外新风;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新风风道结构31与第二风口13连通以引入室外新风。这样,通过将新风系统30设置成包括新风风道结构31和排风风道结构32的结构形式,确保室内机具备排出室内空气和引入室外新风的功能,具体而言,当第一风口12进风,第二风口13出风时,室内机引入室外新风的方式为:将新风风道结构31与第一风口12连通,使得室外新风随第一风口12进入的空气一起由第二风口13吹出,从而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当第一风口12出风,第二风口13进风时,室内机引入室外新风的方式为:新风风道结构31与第二风口13连通,使得室外新风随第二风口13进入的空气一起由第一风口12吹出,从而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
61.如图8至图14所示,新风风道结构31包括第三壳体311和挡板组件312,其中,第三壳体311具有第一新风风道3111和第一进风口3112,第一新风风道3111和第一进风口3112相连通;挡板组件312与第三壳体311连接,挡板组件312相对第三壳体311可移动地设置,热交换风道21与第一新风风道311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通口200,挡板组件312具有关闭第二连通口200的第二关闭位置,以及挡板组件312具有打开第二连通口200的第二避让位置。
62.如图9所示,第一进风口3112和第二连通口200均处于关闭状态。
63.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进风口3112处于打开状态,第二连通口200处于关闭状态。
64.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第一风口12出风,第二风口13进风时,挡板组件312位于第一避让位置,室外新风通过第一进风口3112进入第一新风风道3111,并通过第二连通口200
进入热交换风道21内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一风口12吹出。这样,确保第一新风风道3111的引入新风的可靠性。
65.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挡板组件312包括升降挡板3121、齿条结构3122和驱动部3123,其中,升降挡板3121与第三壳体311可活动地连接,齿条结构3122与升降挡板3121连接,并沿升降挡板312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驱动部3123与第一壳体10连接,驱动部3123具有用于与齿条结构3122啮合的齿轮结构3124。这样,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确保传动的平稳性,从而确保升降挡板3121的升降可靠性。
66.如图7和图14所示,第三壳体311还具有第二新风风道3113、第二进风口3114和出风口3115,第二进风口3114和出风口3115均与第二新风风道3113连通,当第一风口12进风,第二风口13出风时,第二新风风道3113与第一风口12连通,室外新风通过第二进风口3114进入第二新风风道3113,并通过出风口3115进入热交换风道21内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二风口13吹出。这样,确保第二新风风道3113的排风可靠性。
6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为了确保室内机在上出风模式或下出风模式下均能够顺利完成引入新风作业,如图5、图6和图14所示,第一新风风道311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新风风道3113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一风口12位置处。
68.如图9、图11和图13所示,新风风道结构31还包括第一过滤网313和第二过滤网314,其中,第一过滤网313设置在第一新风风道3111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3112和第二连通口200之间;和/或,第二过滤网314设置在第二新风风道3113内,并位于第二进风口3114和出风口3115之间。这样,第一过滤网313起到过滤进入第一新风风道3111内的室外新风的作用,第二过滤网314起到过滤进入第二新风风道3113内的室外新风的作用。
69.如图10、图12和图14所示,新风风道结构31的高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排风风道结构32的高度方向的第一端连接,新风风道结构31的高度方向的第二端与排风风道结构32的高度方向的第二端连接分开设置。这样,确保新风风道结构31和排风风道结构32互不干涉,从而确保新风风道结构31的引入新风可靠性,以及确保排风风道结构32的排风可靠性。
70.如图3至图8所示,热交换系统20包括蒸发器组件22和风机组件23,其中,蒸发器组件22设置在容纳腔11内并位于热交换风道21的上方;风机组件23设置在热交换风道21内,风机组件23包括多个风机,多个风机沿竖直方向相间隔地设置。这样,确保气流通过流经蒸发器组件22进行及时换热,从而确保室内机的工作可靠性。
71.如图3至图8所示,多个风机包括第一风机231和第二风机232,其中,第一风机231靠近蒸发器组件22设置;第二风机232位于第一风机231的下方,第一风机231和第二风机232的轴线均与竖直方向相平行。这样,当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第一风机231运行,第二风机232不运行;当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第一风机231不运行,第二风机232运行。
7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第一风机231和第二风机232均为轴流风机。
73.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风口12和第二风口13,且第一风口12位于第二风口13的上方。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排风口14,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这样,便于为新风系统30提供安装空间,从而确保室内机的规整性。
74.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四进风口15和第五进风口16,第四进风口15与第一进风口3112相对设置并连通,第五进风口16与第二进风口3114相对设置并连通。这样,确保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第一新风风道3111或进入第二新风风道3113内。
75.如图2所示,第四进风口15和第五进风口16均位于第一排风口14的上方。
76.可选地,第四进风口15和第五进风口16相邻地设置,第四进风口15和第五进风口16中的至少一个为半圆形结构。
7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考虑到外界新风管为圆管,为了确保室内机连接的管路较少,使用一根新风管同时与第四进风口15和第五进风口16连接,优选地,第四进风口15和第五进风口16均为半圆形结构。这样,只需要根据室内机的出风模式来选择第四进风口15或第五进风口16关闭或打开。
7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9.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8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8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8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8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