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与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33983发布日期:2021-06-18 20:26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与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能源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但能源消耗的增加使得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且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以减缓传统能源消耗成为必然选择。由于新能源的间歇性与波动性特点,直接并网会对电网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用户使用电能的时间与可再生能源产生电能的时间很难保持一致性。因此电能的存储对于能源系统的优化和调节具有重大意义。

在现有的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依赖特定的地质条件,需要足够水源;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均存在储能规模较低、安全要求高等使用场景上的局限性;传统压缩空气储能依赖化石能源,而绝热压缩空气储能虽不需要化石能源但压力很高,设备设计制造难度大、成本高,还需要大型储气空间(如岩石洞穴、废弃矿井等),基础条件要求严苛。

在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通过压缩二氧化碳进行能源存储的方式。其主要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期时,用电厂输出的多余电力将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并存储起来。当用电高峰期时,再将其释放,并通过透平对外做功。然而,目前的一些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在存储与释放能量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能量浪费,能量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储能系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通过该装置进行存储与释放能量时,能够减少存储与释放过程中的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包括:

储气库,所述储气库用于存储气态二氧化碳,所述储气库的容积能够变化;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用于存储液态二氧化碳;

储能组件,所述储能组件用于存储能量,所述储能组件设置于所述储气库与所述储液罐之间,二氧化碳经所述储能组件由气态转变为液态;

释能组件,所述释能组件用于释放能量,所述释能组件设置于所述储气库与所述储液罐之间,二氧化碳经所述释能组件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换热组件,所述储能组件、所述释能组件均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换热介质在所述换热组件中流动,所述换热组件能够将所述储能组件中产生的部分能量转移至所述释能组件中;

热量回收组件,二氧化碳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出的能量、二氧化碳进入所述储气库之前冷却时放出的能量、换热介质冷却时放出的能量中,至少有一处能量能够经所述热量回收组件回收,并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能组件包括蒸发器,二氧化碳经所述蒸发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所述热量回收组件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组件包括冷凝器,二氧化碳经所述冷凝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热量回收组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能组件还包括节流膨胀阀,所述节流膨胀阀位于所述储液罐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节流膨胀阀用于使经所述储液罐流出的二氧化碳膨胀降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能够合并以形成相变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能组件还包括释能冷却器,所述释能冷却器用于对进入所述储气库的二氧化碳进行冷却,所述释能冷却器与所述热量回收组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组件包括冷凝器与压缩储能部,所述压缩储能部至少设有一组,所述压缩储能部包括压缩机与储能换热器,每个所述压缩储能部中的所述储能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每个所述压缩储能部中的所述储能换热器与相邻的所述压缩储能部中的所述压缩机连接,始端的所述压缩储能部中的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储气库连接,末端的所述压缩储能部中的所述储能换热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储能换热器连接,所述储能换热器能够将二氧化碳经所述压缩机压缩时产生的部分能量转移至所述换热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能组件包括蒸发器、膨胀释能部与释能冷却器,所述膨胀释能部至少设有一组,所述膨胀释能部包括释能换热器与膨胀机,每个所述膨胀释能部中的所述膨胀机与所述释能换热器连接,每个所述膨胀释能部中的所述膨胀机与相邻的所述膨胀释能部中的所述释能换热器连接,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储液罐连接,始端的所述膨胀释能部中的所述释能换热器与所述蒸发器连接,末端的所述膨胀释能部中的所述膨胀机与所述释能冷却器连接,所述储气库与所述释能冷却器连接,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释能换热器连接,流经所述释能换热器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所述换热组件中暂存的能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储冷罐与储热罐,所述储冷罐与所述储热罐内设有所述换热介质,所述储冷罐、所述储热罐在所述储能组件与所述释能组件之间形成换热回路,所述换热介质能够在所述换热回路中流动,所述换热介质从所述储冷罐流动至所述储热罐时,能够存储所述储能组件产生的部分能量,所述换热介质从所述储热罐流动至所述储冷罐时,能够将存储的能量转移至所述释能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换热介质冷却器,所述换热介质冷却器用于对进入所述储冷罐的所述换热介质进行冷却,所述换热介质冷却器与所述热量回收组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冷罐与所述储热罐之间设有辅助加热件,部分所述换热介质能够经所述辅助加热件加热后流入所述储热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量回收组件包括中间存储件与回收管路,所述中间存储件与所述蒸发器之间通过部分所述回收管路连接,二氧化碳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出的能量、二氧化碳进入所述储气库之前冷却时放出的能量、换热介质冷却时放出的能量中,至少有一处能量能够经部分所述回收管路到达所述中间存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气库为柔性气膜储气库。

上述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设置了储气库与储液罐,气态二氧化碳被存储于储气库中,液态二氧化碳被存储于储液罐中。在储气库与储液罐之间设有储能组件与释能组件,在释能组件与储能组件之间还设有换热组件。二氧化碳经过储能组件时由气态变为液态,经过释能组件时由液态变为气态。二氧化碳从储气库经过储能组件到达储液罐时,完成能量存储,部分能量被存储于二氧化碳中,部分能量存储于换热组件中,并转移至释能组件,通过释能组件完成能量释放。二氧化碳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出的能量、二氧化碳进入所述储气库之前冷却时放出的能量、换热介质冷却时放出的能量中,至少有一处能量能够经所述热量回收组件回收,并供二氧化碳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使用。即内部的部分多余能量能够被回收利用,供二氧化碳由液态变为气态时使用,通过回收内部多余能量,能够减少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方法,能够减少存储与释放过程中的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方法,包括储能步骤与释能步骤,

所述储能步骤中,二氧化碳由气态变为液态,并将部分能量存储于换热介质中;

所述释能步骤中,二氧化碳由液态变为气态,所述换热介质中存储的能量通过二氧化碳进行释放,二氧化碳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出的能量、二氧化碳进入储气库之前冷却时放出的能量、换热介质冷却时放出的能量中,至少有一处能量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能步骤和所述储能步骤同时进行。

上述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方法,在储能过程中,二氧化碳从气态转变为液态,并将产生的部分能量存储至换热介质中,在释能过程中,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去。二氧化碳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出的能量、二氧化碳进入储气库之前冷却时放出的能量、换热介质冷却时放出的能量中,至少有一处能量供二氧化碳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使用。即能够将部分多余能量回收利用,从而减少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气库100;

储液罐200;

储能组件300、压缩机310、储能换热器320、冷凝器330、储能第一管道340、储能第二管道350、储能第三管道360、储能第四管道370、电动机380;

释能组件400、蒸发器410、释能换热器420、膨胀机430、释能冷却器440、释能第一管道450、释能第二管道460、释能第三管道470、释能第四管道480、释能第五管道490、节流膨胀阀4100、发电机4110、释能第六管道4500;

换热组件500、储冷罐510、储热罐520、换热介质冷却器530、换热第一管道540、换热第二管道550、换热第三管道560、换热第四管道570、换热介质第一循环泵580、换热介质第二循环泵581;

第一阀门610、第二阀门620、第三阀门630、第四阀门640、第五阀门650、第六阀门660、第七阀门670、第八阀门6200;

水池710、第一回收管道720、第二回收管道730、第三回收管道740、第四回收管道750、第五回收管道760、第六回收管道770;

辅助加热件810、加热管道8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包括储气库100、储液罐200、储能组件300、释能组件400、换热组件500等部件。

储液罐200内存储有处于高压状态的液态二氧化碳。储气库100内存储有处于常温常压状态的气态二氧化碳,储气库100内部的压力与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储能要求。具体的,设置保温装置对储气库100进行保温,使其内部的温度维持在所需范围内。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当温度与压力恒定,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因此,储气库100采用气膜储气库,其容积能够变化,当有二氧化碳充入时,储气库100的容积增大,当有二氧化碳流出时,储气库100的容积减小,以此来实现储气库100内压力的恒定。需要说明的是,储气库100内部的压力与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上述分析中,将其近似看作恒定值。

具体的,储气库100内的温度t1的范围为15℃≤t1≤35℃,储气库100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的气压差小于1000pa。

储能组件300位于储气库100与储液罐200之间,从储气库100流出的气态二氧化碳经过储能组件300转变为液态,并流入储液罐200,在该过程中完成能量存储。

释能组件400也位于储气库100与储液罐200之间,从储液罐200流出的液态二氧化碳经过释能组件400转变为气态,并流入储气库100,在该过程中,将储能过程中存储的能量释放出去。

换热组件500设置于储能组件300与释能组件400之间,换热介质在换热组件500中流动,以实现能量转移。在储能过程中,存储的能量一部分以压力能的形式存储于高压状态的液态二氧化碳中,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存储于换热组件500中。在释能过程中,这部分能量被换热组件500转移至释能组件400,并通过气态二氧化碳将存储的所有能量释放出去。

本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能够在用电低谷期时,通过电厂输出的多余电力实现二氧化碳从气态到液态的转变,将能量存储起来。待用电高峰期时,再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去,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如此,不仅可以减少能量浪费,还能赚取用电低谷期与用电高峰期的电费差价,经济效益可观。

本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中,二氧化碳仅在气态与液态之间转变,在储能之前,二氧化碳处于气态,且为常温常压,相较于常规的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储能释能,本实施例中对于储气库100的要求较低,无需设置结构较为复杂的存储部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在上述的储能与释能过程中,储能过程中除了会产生需要存储的能量外,在一些步骤中还会产生一些多余能量,释能过程中也是如此。通常,这些能量被直接释放,积少成多,会造成较大的能量浪费。本实施例中,将这些多余能量再次回收利用,使这些能量可以供二氧化碳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储能与释能过程中的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并降低成本。

例如,多余能量为:二氧化碳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出的能量、二氧化碳进入储气库100之前冷却时放出的能量、换热介质冷却时放出的能量。上述能量中,至少有一处能量能够经热量回收组件回收,并供二氧化碳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组件300包括压缩机310、储能换热器320与冷凝器330等部件。压缩机310与储气库100之间通过储能第一管道340连接,储能换热器320与压缩机310之间通过储能第二管道350连接,冷凝器330与储能换热器320之间通过储能第三管道360连接,储液罐200与冷凝器330之间通过储能第四管道370连接。

换热组件500与储能换热器320连接,压缩机310压缩二氧化碳时产生的部分能量以压力能的形式存储于高压二氧化碳中,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通过储能换热器320转移至换热组件500暂存。

一个储能换热器320对应的与一个压缩机310连接,可以将二者看作压缩储能部。优选的,可以在储气库100与冷凝器330之间设置多组依次相连的压缩储能部。如此,通过多级压缩来使二氧化碳逐渐增压。设置多个压缩机310时,可以选用压缩比更小的压缩机,压缩机310的成本更低。其中,始端的压缩储能部中的压缩机与储气库100连接,末端的压缩储能部中的储能换热器与冷凝器330连接,每组压缩储能部中的储能换热器与相邻的压缩储能部中的压缩机连接。此处的始端与末端是以从储气库100经过储能组件300到达储液罐200的方向来定义的。若仅有一组压缩储能部时,则始端与末端均为仅有的这一组压缩储能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释能组件400包括蒸发器410、释能换热器420、膨胀机430与释能冷却器440等部件。蒸发器410与储液罐200之间通过释能第一管道450连接,释能换热器420与蒸发器410之间通过释能第二管道460连接,膨胀机430与释能换热器420之间通过释能第三管道470连接,释能冷却器440与膨胀机430之间通过释能第四管道480连接,储气库100与释能冷却器440之间通过释能第五管道490连接。

换热组件500与释能换热器420连接,在释能过程中,暂存于换热组件500中的能量通过释能换热器420转移至流经释能换热器420的气态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吸收这部分能量,并通过膨胀机430将能量释放出去。

释能组件400中,通过膨胀机430将储能过程中存储的能量释放出去,带动发电机4110进行发电。气态二氧化碳流过膨胀机430时冲击叶片,推动转子转动,以实现能量输出。

一个膨胀机430对应的与一个释能换热器420连接,可以将二者看作膨胀释能部。优选的,可以在蒸发器410与释能冷却器440设置多组依次相连的膨胀释能部。如此,对于膨胀机430的叶片制造要求更低,相应的,成本也更低。其中,始端的膨胀释能部中的释能换热器与蒸发器410连接,末端的膨胀释能部中的膨胀机与释能冷却器440连接,每个膨胀释能部中的膨胀机与相邻的膨胀释能部中的释能换热器连接。此处的始端与末端是以从储液罐200经过释能组件400到达储气库100的方向来定义的。若仅有一组膨胀释能部时,则始端与末端均为仅有的这一组膨胀释能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500包括储冷罐510、储热罐520与换热介质冷却器530,储冷罐510与储热罐520内存储有换热介质。储冷罐510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较低,储热罐520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较高。储冷罐510与储热罐520在储能组件300与释能组件400之间形成换热回路。换热介质在换热回路中流动时,能够实现热量的收集与释放。

具体的,换热介质从储冷罐510流动至储热罐520时,将储能过程中产生的部分热量转移至换热组件500,并存储在储热罐520中,换热介质从储热罐520流动至储冷罐510时,将储能过程中暂存于换热组件500中也就是储热罐520中的热量再释放出去,换热介质从储热罐520流动至储冷罐510时,流经换热介质冷却器530进行冷却,以达到储冷罐510内存储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要求。上述的换热介质可以选用熔融盐或饱和水等物质。

此外,在上述的各个管路上均设有循环泵等部件,用以实现二氧化碳、换热介质的定向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行储能时,打开第一阀门610与第三阀门630,关闭第二阀门620与第四阀门640。处于常温常压状态的气态二氧化碳从储气库100中流出,经储能第一管道340流动至压缩机310,电网输出的多余电力通过电动机380带动压缩机310工作。通过压缩机310对气态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增加其压力。在压缩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使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经压缩机310压缩后,经储能第二管道350流动至储能换热器320,将压缩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储能换热器320。储能换热器320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组件500,完成部分热量存储。实现换热后,高压的气态二氧化碳经储能第三管道360流动至冷凝器330,经冷凝器330进行冷凝,转变为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经储能第四管道370流入储液罐200中,完成储能流程。

在上述过程中,通过电网输出的多余电力带动压缩机310工作,实现能量输入。通过压缩机310压缩二氧化碳之后,输入的电能一部分以压力能形式存储于高压二氧化碳中,并进入储液罐200,一部分电能以热能形式存储于换热组件500中。即储能过程中,输入的电能以压力能与热能形式存储。

进行释能时,打开第二阀门620与第四阀门640,关闭第一阀门610与第三阀门630。高压的液态二氧化碳从储液罐200中流出,经释能第一管道450流动至蒸发器410,经蒸发器410蒸发,转变为气态。气态二氧化碳经释能第二管道460流动至释能换热器420。储能过程中存储于换热组件500中的热量经释能换热器420转移至流经释能换热器420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这部分热量,温度升高。高温的气态二氧化碳经释能第三管道470流动至膨胀机430,在膨胀机430内膨胀并对外做功,实现能量输出,带动发电机4110进行发电。

释能后的二氧化碳压力与温度均降低,但其温度仍高于储气库100所要求的存储温度。因此,从膨胀机430流出的二氧化碳经释能第四管道480流入释能冷却器440,通过释能冷却器440对其进行降温,使其温度能够达到储气库100的要求。降温后的二氧化碳流经释能第五管道490进入储气库100,完成整个释能流程。

在上述过程中,存储于换热组件500中的热能汇入高压的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在膨胀机430内膨胀,将压力能与热能一起释放出去,转变为机械能。

在上述储能与释能过程中,储能时打开换热介质第一循环泵580,释能时打开换热介质第二循环泵581,换热介质在储冷罐510与储热罐520之间循环流动,实现能量的暂存与释放。具体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暂存于换热介质中。在储能过程中,低温的换热介质经换热第一管道540流动至储能换热器320进行换热,吸收被压缩后的高温二氧化碳中的热量,使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升温后的高温换热介质经换热第二管道550流动至储热罐520,热量被暂存于储热罐520内。待开始释能时,高温换热介质从储热罐520内经换热第三管道560流动至释能换热器420进行换热,将热量传递给流经释能换热器420的二氧化碳,使其温度升高。完成换热后,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换热第四管道570流动至换热介质冷却器530。虽然经过换热后,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但其温度仍高于储冷罐510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因此,换热介质流经换热介质冷却器530时,通过换热介质冷却器530对其再次进行降温,使其温度达到储冷罐510的要求。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阀门610、第二阀门620、第三阀门630、第四阀门640全部打开,储能与释能同时进行。在用电低谷期即将结束,用电高峰期即将来临时,可能会存在上述情况。此时,处于常温常压状态的气态二氧化碳从储气库100中流出,经储能第一管道340流动至压缩机310,电网电力可通过电动机380带动压缩机310工作。通过压缩机310对气态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增加其压力。在压缩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使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经压缩机310压缩后,经储能第二管道350流动至储能换热器320,将压缩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储能换热器320。储能换热器320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组件500,完成部分热量存储。实现换热后,高压的气态二氧化碳经储能第三管道360流动至冷凝器330,经冷凝器330进行冷凝,转变为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经储能第四管道370流入储液罐200中,完成储能流程。同时,高压的液态二氧化碳从储液罐200中流出,经释能第一管道450流动至蒸发器410,经蒸发器410蒸发,转变为气态。气态二氧化碳经释能第二管道460流动至释能换热器420。储能过程中存储于换热组件500中的热量经释能换热器420转移至流经释能换热器420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这部分热量,温度升高。高温的气态二氧化碳经释能第三管道470流动至膨胀机430,在膨胀机430内膨胀并对外做功,实现能量输出,带动发电机4110进行发电,此过程中发电透平的转速可控,能够稳定发电输出频率,有利于电网调频。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换热介质冷却器530对换热介质降温后,放出的这部分热量可以被回收利用,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以减少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具体的,可以将换热介质冷却器530与蒸发器410连接,将换热介质冷却器530对换热介质降温时放出的热量转移至蒸发器410,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换热介质冷却器530与蒸发器410之间通过前述的热量回收组件连接。

当然,若仅使用换热介质冷却器530对换热介质降温时放出的热量进行蒸发,可能存在热量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可以使用外部热源补充热量,以使蒸发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优选的,补充的外部热源可以是一些废热,例如,铸造厂或锻造厂的铸件或锻件冷却时放出的热量。使用废热作为外部热源,可以减少能量浪费,且无需另外进行加热,能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过程中,经过冷凝器330冷凝时放出的热量可以回收利用,在释能过程中,将这部分热量供给蒸发器410,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以减少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具体的,可以将冷凝器330与蒸发器410连接,将二氧化碳冷凝时放出的热量收集,并转移至蒸发器410,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冷凝器330与蒸发器410之间通过前述的热量回收组件连接。

当然,若仅使用冷凝器330放出的热量进行蒸发,可能存在热量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可以使用外部热源补充热量,以使蒸发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蒸发器410与储液罐200之间设置有释能第一管道450与释能第六管道4500,释能第一管道450上设有第二阀门620,释能第六管道4500上设有节流膨胀阀4100与第八阀门6200。打开第二阀门620,关闭第八阀门6200时,释能第一管道450导通,打开第八阀门6200,关闭第二阀门620时,释能第六管道4500导通。释能过程中,若选择导通释能第六管道4500,从储液罐200流出的高压液态二氧化碳经过节流膨胀阀4100进行膨胀降压,然后再流入蒸发器410中。

与仅通过输入热量来使二氧化碳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相比,设置节流膨胀阀4100进行降压有利于二氧化碳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蒸发器410与冷凝器330结合,将二者合并为一个部件,形成相变换热器。相变换热器中,包括蒸发部与冷凝部两部分,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在相变换热器内部,将冷凝部冷凝时放出的热量转移至蒸发部。将蒸发器410与冷凝器330合并为一个部件后,热量转移在相变换热器内部完成,能够减少在热量转移时的损失,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率。需要说明的是,当储能与释能同时进行时,才能以上述方式实现热量转移,若不能同时运行,需要先将能量存储,待蒸发时再供给蒸发器410。

参阅图2,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前所述,释能过程中,从膨胀机430流出的二氧化碳经释能第四管道480流入释能冷却器440,通过释能冷却器440对其进行降温,使其温度能够达到储气库100的要求。在释能冷却器440进行降温换热时,会放出热量。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这部分热量可以回收利用,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以减少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具体的,可以将释能冷却器440与蒸发器410连接,将释能冷却器440降温换热时放出的热量转移至蒸发器410,供二氧化碳蒸发时使用。释能冷却器440与蒸发器410之间通过前述的热量回收组件连接。

蒸发器410与热量回收组件连接,通过热量回收组件将回收的热量输入至蒸发器410。

具体的,前述的热量回收组件可以仅包括回收管路,释能冷却器440、冷凝器330与换热介质冷却器530中,至少有一个通过回收管路与蒸发器41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回收管路可以有多个,当上述释能冷却器440、冷凝器330与换热介质冷却器530中,有两个或三个的热量均被回收时,释能冷却器440、冷凝器330与换热介质冷却器530分别通过部分回收管路与蒸发器410连接。

或者,前述的热量回收组件可以包括回收管路与中间存储件,蒸发器410与中间存储件之间通过部分回收管路连接,释能冷却器440、冷凝器330与换热介质冷却器530中,至少有一个通过部分回收管路与中间存储件连接。

例如,图2中,中间存储件为水池710,释能冷却器440与蒸发器410之间通过水池710实现热量转移。水池710与释能冷却器440之间设有第一回收管道720与第二回收管道730。水池710与蒸发器410之间设有第三回收管道740与第四回收管道750。水池710以及上述各个管道处设有保温材质,对其中的水进行保温。

打开第六阀门660,水池710内的水经第一回收管道720流动至释能冷却器440处,吸收释能冷却器440放出的热量,水温升高后,再经第二回收管道730流动至水池710内。如此,可以将释能冷却器440放出的热量转移至水池710的水中。蒸发时,打开第七阀门670,水池710内的温度较高的水经第三回收管道740流动至蒸发器410处,为二氧化碳的蒸发提供热量,流经蒸发器410后,水温降低,降温后的水再经第四回收管道750流动至水池710内。如此,便能将释能冷却器440放出的热量转移至蒸发器410。

在上述过程中,除了使用水进行热量收集,也可以使用其他物质。

此外,在第一回收管道720、第二回收管道730、第三回收管道740与第四回收管道750上还设有循环泵等部件,用以实现水池710内水的循环流动。

在释能冷却器440与冷凝器330放出的热量不断传递至水池710中时,可能会使水池710内的水温不断增高。在蒸发器410不断吸收水池710内的热量时,可能会使水池710的水温不断降低。因此,优选的,水池710为恒温状态。

具体的,水池710处还连接有恒温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加热器与散热器等部件。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池710内的水温,并将水温传至恒温控制器,若释能冷却器440放出的热量使水温升高过多,超过最高设定值,则恒温控制器控制散热器对水池710进行散热。若蒸发器410吸收的热量使水温降低过多,低于最低设定值,则恒温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水池710进行加热。

优选的,可以将二氧化碳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与释能冷却器440放出的热量均供给蒸发器410使用。

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可以在水池710与冷凝器330之间设置第五回收管道760与第六回收管道770。打开第六阀门660与第五阀门650,水池710内的一部分水经第五回收管道760流动至冷凝器330处,吸收冷凝器330放出的热量,水温升高后,再经第六回收管道770流动至水池710内。同时,水池710内的一部分水经第一回收管道720流动至释能冷却器440处,吸收释能冷却器440放出的热量,水温升高后,再经第二回收管道730流动至水池710内。

待蒸发时,打开第七阀门670,水池710内的温度较高的水经第三回收管道740流动至蒸发器410处,为二氧化碳的蒸发提供热量,流经蒸发器410后,水温降低,降温后的水再经第四回收管道750流动至水池710内。

与前述实施例类似,水池710处进行恒温控制,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二氧化碳冷凝时放出的热量、释能冷却器440放出的热量、换热介质冷却器530放出的热量均供应给蒸发器410使用。具体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上述三处的热量可以单独供应,也可以其中任意两处一起供应。

当然,若将上述三处的热量均供应给蒸发器410后仍存在不足,可以使用外部热源补充热量。

具体的,使用外部热源补充热量时,可以直接将热量补充至蒸发器410。或者,也可以将热量补充至换热回路的换热介质中。

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在储冷罐510与储热罐520之间设置加热管道,加热管道820上设置辅助加热件810,从储冷罐510中流出的一部分换热介质经加热管道820流动至辅助加热件810,辅助加热件810对这部分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使其吸收外部热量,可以使到达换热介质冷却器530处的热量增加,即能够提供给蒸发器410的热量增加。

优选的,辅助加热件810处的热量来源可以是一些废热,例如,铸造厂或锻造厂的铸件或锻件冷却时放出的热量。使用废热作为外部热源,可以减少能量浪费,且无需另外进行加热,能降低成本。

优选的,可以在储气库100与储液罐200之间设置多组上述的储能组件300、释能组件400与换热组件500,每组均按照前述实施例中的方式设置。在使用时,若其中一组中的部件出现故障,还有其他组可以工作,可以降低该装置的故障停机率,提高其工作可靠性。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的储能方法,在储能时,二氧化碳由气态变为液态,储能过程中完成能量的存储。释能时,二氧化碳由液态转变为气态,释能过程完成能量的释放。二氧化碳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出的能量、二氧化碳进入储气库之前冷却时放出的能量、换热介质冷却时放出的能量中,至少有一处能量供二氧化碳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使用。因此,可以减少储能与释能过程中的能量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