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加热壁挂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55540发布日期:2021-07-27 15:3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加热壁挂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水循环供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加热壁挂炉。



背景技术:

壁挂炉是一种单位时间内蒸发量较小且蒸汽压力较低的加热设备,其通过加热组件对炉体内的水进行加热并进行循环,使得管路中的水能够持续向外散发热量,进而提升室内的温度。现有的壁挂炉的加热仓和膨胀仓直接连通,加热仓中大量的热水会直接进入膨胀仓内,使得膨胀仓会将较多的热量直接从泄压管路排出,造成能量损耗。加热仓和膨胀仓直接贯通会使得‘爆炸’水气混合并喷出水箱外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加热壁挂炉,能够避免加热仓内的热水直接进入膨胀仓内,达到节能的目的,且能够减少高温水汽在膨胀仓内混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加热壁挂炉,包括:加热仓、膨胀仓以及过渡仓,所述过渡仓连接于所述加热仓的上部和膨胀仓的底部之间,所述加热仓内设置有加热组件,所述过渡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过道和第二过道,所述第一过道靠近加热仓的一端通过第一竖板封堵,所述第一竖板上开设有过水孔,所述第二过道伸入膨胀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延伸至膨胀仓的顶部,所述第二竖板靠近膨胀仓顶部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膨胀仓的混合气出口,所述膨胀仓在所述混合气出口的上方设置有伸出外部的泄压管,所述加热仓上设置有回水口,所述过渡仓内对应所述第二过道的位置设置有热水出口。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的第一竖版和第二竖版能够避免加热仓内热水和膨胀仓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另外还设置有隔板,隔板隔出的第二过道使得加热后的热水能够直接的通过热水出口排出,另外设置的第二竖版能够水汽混合物引导至膨胀仓的上部后再通过混合气出口排入膨胀仓内,增加了水汽的行走路径,使得水汽中的水分能够充分降温并回落到膨胀仓的底部,并将产生的多余气体从泄压管排出。不仅减小了热量损失,还避免过多的水汽排出膨胀仓。

优选地,所述加热仓和膨胀仓呈竖直状态错开布置,所述过渡仓呈水平状态连接于所述加热仓和膨胀仓之间。

优选地,所述加热仓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加热组件固定在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并伸入所述加热仓内。

优选地,所述回水口位于所述加热仓的底部,所述热水出口位于所述过渡仓的底部。使得冷水能够在加热仓内充分加热。

优选地,所述第二竖板靠近膨胀仓朝向过渡仓的一侧并留有间隙。设置的间隙供加热仓产生的水汽进入膨胀仓内。

优选地,所述膨胀仓的顶部设置有补水口,所述膨胀仓在所述补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盖。在循环的水量不够时,通过补水口添加。

优选地,还包括箱体,所述加热仓、膨胀仓以及过渡仓均布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热水出口连接有伸出所述箱体的热水管,所述回水口处连接有伸出所述箱体的回水管,所述热水管上还设置有水泵。水泵能够辅助热水循环。

优选地,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包覆所述加热仓和过渡仓的保温层。保温层能够减少热量损失。

优选地,所述隔板竖向设置在所述过渡仓内,分隔开来的第一过道和第二过道在过渡仓内呈左右并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过渡仓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一过道的位置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过渡仓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二过道的位置设置有水温传感器。通过水位传感器能够感知内部的水量,在缺水时停止加热。水温传感器用于辅助控制水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沿水平方向剖开过渡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沿第二过道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沿竖直方向剖开过渡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沿第一过道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加热仓100、加热组件110、回水口120、膨胀仓200、第一过道210、水位传感器211、热水出口212、第二过道220、水温传感器221、过渡仓300、泄压管310、补水口320、隔板400、第一竖板420、过水孔421、第二竖板410、混合气出口4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加热壁挂炉,包括:加热仓100、膨胀仓200以及过渡仓300,所述过渡仓300连接于所述加热仓100的上部和膨胀仓200的底部之间,所述加热仓100内设置有加热组件110,所述过渡仓300内通过隔板400分隔为第一过道210和第二过道220,所述第一过道210靠近加热仓100的一端通过第一竖板420封堵,所述第一竖板420上开设有过水孔421,过水孔421的直径较小,优选为0.5-1.5cm,不会与加热仓100的热水发生过多的热交换,所述第二过道220伸入膨胀仓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竖板410,所述第二竖板410延伸至膨胀仓200的顶部,所述第二竖板410靠近膨胀仓200顶部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膨胀仓200的混合气出口411,所述膨胀仓200在所述混合气出口411的上方设置有伸出外部的泄压管310,所述加热仓100上设置有回水口120,所述过渡仓300内对应所述第二过道220的位置设置有热水出口212。设置的第一竖版和第二竖版能够避免加热仓100内热水和膨胀仓20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另外还设置有隔板400,隔板400隔出的第二过道220使得加热后的热水能够直接的通过热水出口212排出,另外设置的第二竖版能够水汽混合物引导至膨胀仓200的上部后再通过混合气出口411排入膨胀仓200内,增加了水汽的行走路径,使得水汽中的水分能够充分降温并回落到膨胀仓200的底部,并将产生的多余气体从泄压管310排出。不仅减小了热量损失,还避免过多的水汽排出膨胀仓200。

加热仓100和膨胀仓200呈竖直状态错开布置,所述过渡仓300呈水平状态连接于所述加热仓100和膨胀仓200之间。加热仓100、过渡仓300以及膨胀仓200均采用塑料制成,制作时一体成型。

加热仓100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加热组件110固定在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并伸入所述加热仓100内。加热组件110的主体部分固定在安装孔上,在主体部分上设置有向加热仓100内部延伸的发热金属件。

回水口120位于所述加热仓100的底部,所述热水出口212位于所述过渡仓300的底部。从底部能够更加平稳的将冷水回送到加热仓100内,使得冷水能够在加热仓100内充分加热。

第二竖板410靠近膨胀仓200朝向过渡仓300的一侧并留有间隙,设置的间隙供加热仓100产生的水汽进入膨胀仓200内。间隙较为狭小,水汽通过时能够降温。

膨胀仓200的顶部设置有补水口320,所述膨胀仓200在所述补水口320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盖。在循环的水量不够时,通过补水口320添加。

为了增加设备的整体性,还包括箱体,所述加热仓100、膨胀仓200以及过渡仓300均布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热水出口212连接有伸出所述箱体的热水管,所述回水口120处连接有伸出所述箱体的回水管,所述热水管上还设置有水泵。水泵能够辅助热水循环。箱体内设置有包覆所述加热仓100和过渡仓300的保温层。保温层能够减少热量损失。

隔板400竖向设置在所述过渡仓300内,分隔开来的第一过道210和第二过道220在过渡仓300内呈左右并列设置。

为了更好的对加热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在过渡仓300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一过道210的位置设置有水位传感器211,所述过渡仓300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二过道220的位置设置有水温传感器221。通过水位传感器211能够感知内部的水量,在缺水时停止加热。水温传感器221用于辅助控制水温,避免水温过高或者过低。

作业时,首先通过加热组件110对加热仓100内的水进行加热,并通过水泵将加热仓100内的水通过热水出口212引导至房间的散热管路中,在热水散热降温后重新由回水管回到加热仓100内继续进行加热。进而使得房间内的散热管路能够持续的向外散热以提升室温。在持续的作业过程中,如果水位传感器211检测到水位低于设定值时,便停止加热组件110的工作。在将水位补充到预定值之上的时候再次启动作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