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59108发布日期:2021-12-03 23:10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物通风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2.现代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虽然玻璃幕墙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安全、美观的需要,通常可开启的窗户面积则很小,且在使用过程中窗户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所以对于很多现代建筑,自然通风的效果非常差。特别是雨天情形下,不容易实现自然通风。
3.目前大部分建筑物实现自然通风的方式一般是在建筑物外墙上开设窗户,窗户一般有平开窗、推拉窗、上悬窗和外翻窗。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平开窗和推拉窗在雨天打开后,雨水容易伴随风吹入房内,出现渗雨现象,不适合在闷热的雨天进行自然通风;对于外翻窗,它可以从下部推开,开启一条10厘米左右的缝隙,窗口开口向下,在雨天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渗雨,但是风不容易吹进来,实际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对于上悬窗,它可以从上部推开,同样开启一条10厘米左右的缝隙,窗口开口向上,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同时雨天打开后容易出现渗雨现象。而其他借助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对于电能的消耗量比较大,不利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在闷热的雨天,在建筑物内实现自然通风,并符合绿色节能的目标,本技术提供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包括架设于建筑物外墙壁上的若干节主通风管道,相邻两节主通风管道之间连通有电动阀,所述若干节主通风管道借助电动阀进行首尾连通构成多边形或圆形,所述主通风管道上设置有导风机构,所述主通风管道连通有若干个用于建筑物内部与外界换气的换气机构。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通建筑物迎风面与背风面主通风管道的电动阀关闭,开启主通风管道上的导风机构,外界空气由迎风面的主通风管道的导风机构进入迎风面的主通风管道,随后主通风管道中的空气沿换气机构进入建筑物内。建筑物背风面主体通风管道处形成负压,建筑物内的浑浊空气沿与背风面主通风管道连通的换气机构进入背风面的主通风管道,随后背风面主通风管道内的空气由导风机构排出。本技术根据风向,借助电动阀将若干节主通风管道分为迎风面和背风面两部分,外界新鲜空气由迎风面主通风管道的导风机构进入建筑物内,建筑物内的浑浊空气由背风面的主通风管道排出,从而实现了自然通风,本技术主要对自然风进行导向,使外界空气进入建筑物内,符合绿色节能的目标。
7.优选的,所述主通风管道上开设有若干个导风口,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导风板、用于调整导风板以适应风向的方向调节组件和用于控制导风板开启或封闭导风口的启闭组件,所述导风板与导风口一一对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迎风面主通风管道上的导风板用以将外界自然风沿导风口导入迎风面的主通风管道内;背风面主通风管道上的导风板用以将内部的浑浊空气沿导风口排放至外界,设置的多个导风口使得进风更加均匀稳定。方向调节组件用来调整导风板的朝向,从而便于将来自各个方向的风导入主通风管道。启闭组件用来控制导风板的翻折,实现导风板对导风口的开通或者封闭。
9.优选的,所述导风板为圆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的导风板便于通过转动来适应风向,继而对空气起到导流作用。
11.优选的,所述方向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在主通风管道内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固定套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导风板铰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通过第二锥齿轮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导风板转动,从而使得导风板的朝向以适应方向,从而便于导风。
13.优选的,所述转轴内部中空并且转轴侧壁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启闭组件包括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在建筑物外墙上,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转动连接有若干根竖杆,所述竖杆嵌设于转轴内并与转轴滑移连接,所述竖杆通过条形孔铰接有倾斜杆,所述倾斜杆与导风板铰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动推杆推拉横杆带动竖杆在转轴内上下滑移,竖杆带动倾斜杆发生偏转进而带动导风板翻转,从而将由导风板封闭的导风口打开。对于背风面,使建筑物内的浑浊空气由换气机构进入背风面的主通风管道,随后由出风口排出。对于迎风面,外界空气沿导风口进入主通风管道随后沿换气机构进入建筑物内。
15.优选的,所述换气机构包括换气组件和过滤组件,所述换气组件包括换气斗,所述换气斗可拆卸连接有换气罩,所述换气罩上开设有换气孔。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网板,所述网板上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上卡接有过滤棉,所述网板插接至换气罩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进入迎风面的主通风管道内的新鲜空气,先进入换气斗中,挂钩用以将过滤棉固定在网板上,过滤棉用以除去空气中的杂质,净化后的空气由换气罩上的换气孔进入建筑物中。电动推杆用以升降网板,从而便于对过滤棉进行替换。建筑物内的浑浊空气由背风面的换气机构进入背风面的主通风管道,在由背风面主通风管道上的出风机构排出,完成建筑物的自然通风。
17.优选的,所述网板与换气罩的插接处设置用于防止漏气的密封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条可为橡胶条,当网板插接在换气罩内时,密封条封闭,防止空气从网板与换气罩的插接处溢出。当网板需要从换气罩中移出要更换过滤棉时,密封条打开。
19.优选的,所述电动阀与主通风管道之间连接有导气斗。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气斗与电动阀连接的一端开口小,导气斗与主通风管道连接的一端开口大,对主通风管道内的空气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便于电动阀将相邻的两节主通风管道断开。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根据风向,借助电动阀将若干节主通风管道分为了迎风面和背风面两部分,外界新鲜空气由迎风面的主通风管道进入建筑物内,建筑物内的废气由背风面的主通风管道排出,从而实现了自然通风,本技术主要对自然风进行导向,使外界空气进入建筑物内,无需花费过多的额外电能,符合绿色节能的目标。
22.2.本技术中网板上设置有过滤棉,过滤棉对空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使得进入建筑物内的空气得以净化。
23.3.本技术中的电推杆推拉网板进行升降,进而便于对固定在网板上的过滤棉进行替换。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导风机构的示意图。
26.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换气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主通风管道;11、导风口;2、电动阀;3、导风机构;31、导风板;41、方向调节组件;411、第一电机;412、第一锥齿轮;413、第二锥齿轮;414、转轴;415、条形孔;42、启闭组件;421、电动推杆;422、横杆;423、竖杆;424、倾斜杆;5、换气机构;51、换气组件;511、换气斗;512、换气罩;513、换气孔;52、过滤组件;521、第二电动推杆;522、网板;523、挂钩;6、密封条;7、导气斗。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参照图1和图2,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包括若干节主通风管道1,相邻的两节主通风管道1之间连通有电动阀2。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共计设置有四节主通风管道1、八个导气斗7和四个电动阀2,主通风管道1为方形管,导气斗7为方形漏斗,导气斗7口径大的一端为矩形口,与主通风管道1连通;导气斗7口径小的一端为圆形孔,与电动阀2连通。导气斗7在主通风管道1与电动阀2之间形成缓冲区,从而便于电动阀2将相邻的两节主通风管道1进行隔断。四节主通风管道1通过导气斗7和电动阀2首尾连通,构成方形管环,主通风管道1构成的方形管环围绕建筑物一周并通过预制件固定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主通风管道1上设置有导风机构3,建筑物内部设置有换气机构5,换气机构5与主通风管道1朝向建筑物的侧壁连通。本技术借助电动阀2将四节主通风管道1分为了迎风面和背风面两部分,外界新鲜空气由迎风面的主通风管道1进入建筑物内,建筑物内的浑浊空气由背风面的主通风管道1排出,从而实现了自然通风,本技术主要对自然风进行导向,使外界空气进入建筑物内,无需花费过多的额外电能,符合绿色节能的目标。
31.参照图1和图2,为了便于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导入主通风管道1继而进入建筑物内,本技术中的导风机构3包括导风板31、方向调节组件41和启闭组件42。主通风管道1的下底面开设有两个导风口11,两个导风口11沿与主通风管道1轴线平行的同一条直线均匀间隔
分布。导风板31和导风口11均为圆形,两者直径相等,导风板31嵌设于导风口11内,从而便于导风板31在导风口11内转动,使导风板31的朝向与风向相适应。
32.参照图2和图3,为了实现对导风口11开通或者封闭的控制,本技术中的启闭组件42包括电动推杆421、横杆422、竖杆423和倾斜杆424,电动推杆421竖直向下设置并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建筑物外墙壁上,电动推杆421的伸缩杆与横杆422固定连接。横杆422水平设置于主通风管道1的上方,并与主通风管道1平行。横杆422与竖杆423转动连接,竖杆423呈竖直方向设置,竖杆423延伸至转通风管道内,竖杆423在主通风管道1内的部分嵌设有转轴414,竖杆423能够在转轴414内发生上下滑移,转轴414下端与导风板31铰接。转轴414上开设有条形孔415,倾斜杆424的一端通过条形孔415与竖杆423铰接,倾斜杆424的另一端与导风板31铰接。电动推杆421通过横杆422推拉竖杆423,竖杆423产生上下滑移从而驱动倾斜杆424转动,倾斜杆424带动导风板31翻转,从而实现出风口的开通或封闭。
33.参照图2和图3,方向调节组件41包括第一电机411、第一锥齿轮412和第二锥齿轮413,第一电机4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主通风管道1顶部的内侧壁上,第一电机4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412,第一锥齿轮412呈竖直设置。转轴414呈竖直状态设置于主通风管道1内,转轴414的上端与主通风管道1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二锥齿轮413呈水平状态固定套设于转轴414上,第一锥齿轮412与第二锥齿轮413啮合传动,从而实现导风板31的转动,便于接收各个方向的来风。
34.参照图2和图4,为了便于使主通风管道1内的空气进入建筑物内,本技术中的换气机构5包括换气组件51和过滤组件52。换气组件51包括换气斗511和换气罩512,换气斗511呈方形漏斗状,换气斗511的小口径端与主通风管道1朝向建筑物的侧壁连通,换气斗511的大口径端延伸至建筑物内并通过螺栓与换气罩512可拆卸连接。换气罩512为方形,换气罩512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换气孔513。
35.图2和图4,过滤组件52包括第二电动推杆521和网板522,第二电动推杆521通过预制件固定连接在建筑物室内墙壁上,第二电动推杆521的伸缩杆与网板522固定连接。换气罩512上开设有条形孔415,第二电推杆推动网板522沿条形孔415伸入到换气罩512中。网板522上固定连接有挂钩523,具体地,挂钩523与网板522为一体成型件。挂钩523固定有过滤棉,过滤棉用以除去空气中的杂质,使净化后的空气通过换气孔513进入建筑物内。靠近条形孔415的换气罩512铰接有密封条6,密封条6可采用橡胶条,密封条6用以防止换气罩512内的空气从条形孔415处漏气。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系统的实施原理为:根据风向,关闭两个电动阀2,将主通风管道1分为迎风面部分和背风面部分。对于迎风面部分的主通风管道1,启动第一电机411,第一电机411驱动第一锥齿轮412转动,第一锥齿轮412带动第二锥齿轮413转动,第一锥齿轮412通过转轴414带动导风板31转动,从而使得导风板31开启后正对风向。同时启动电动推杆421,电动推杆421向下推动横杆422,横杆422带动竖杆423向下滑移,使得倾斜杆424转动,继而导向板转动,导风口11被打开。外界的新鲜空气沿导风口11进入主通风管道1,随后主通风管道1内的空气进入换气斗511,经过网板522上的过滤棉过滤后沿换气孔513进入建筑物内。启动第二电动推杆521,第二电动推杆521将网板522向上提升,从而对过滤棉进行替换,随后再次启动第二电动推杆521,第二电动推杆521将网板522送回换气罩512内。
37.对于背风面部分的主通风管道1,启动电动推杆421,电动推杆421向下推动横杆422,横杆422带动竖杆423向下滑移,使得倾斜杆424转动,继而导向板转动,导风口11被打开,建筑物内的浑浊空气沿换气孔513进入换气斗511,随后进入主通风管道1,由导风口11排出。对于不同的风向,本技术能够及时开启和关闭相应的电动阀2,调控方向调节组件41和启闭组件42,进而接受来自各个方向的来风,从而实现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
3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技术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技术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