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46458发布日期:2023-02-03 21:43阅读:50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常在机壳前侧下部设置一个长条状出风口,出风口朝向前下方,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来引导上下送风方向。
3.在此基础上,一些现有技术对出风结构进行了很多改进,但由于受到出风口本身朝向的约束,空调的送风方向、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仍然受到极大限制,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聚合送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5.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聚合送风的风量和风向可调。
6.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7.机壳,前侧开设有横向延伸的长条状的第一送风口,内部形成有连接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在临近所述第一送风口处,其上壁与下壁间距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构成渐缩区段;
8.导流件,为平行于所述第一送风口长度方向的杆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且与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并用于将吹向所述第一送风口的气流导向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使气流在所述风道渐缩区段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所述第一送风口;且
9.所述导流件配置成可绕一位于所述导流件外部,且沿所述机壳的横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摆动地安装于所述机壳,以便通过摆动不同位置以调节其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距离。
10.可选地,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上壁的上方。
11.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12.电机,安装于所述上壁上方,其轴线沿所述机壳的横向延伸,以构成所述中心轴线;和
13.连杆,其下端固定于所述导流件,上端连接于所述电机,以在所述电机驱动下,带动所述导流件摆动。
14.可选地,所述导流件的横截面外形轮廓为具有上下两个尖端、前后两个外凸弯曲形的“橄榄形”;
15.可选地,所述导流件配置成可摆动至关闭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关闭位置;且
16.所述导流件在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其上部尖端位于下部尖端的前上方或正上方,以便所述导流件向后摆动以打开所述第一送风口时,使其上部尖端位于下部尖端的前上方,以使所述导流件的后表面朝向后上方。
17.可选地,所述上壁用于限定所述出风间隙的区段为凹侧朝下的弯曲段,其在所述
导流件上方环绕所述导流件;且
18.所述下壁用于限定所述出风间隙的区段为从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延伸的内凹的弯曲段,其位于所述导流件前下方。
19.可选地,所述弯曲段的后端位置低于前端,且所述风道的上壁还包括:
20.倾斜段,为从所述上壁的凹侧朝下的弯曲段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直线形;
21.进口段,从所述倾斜段的后端向前上方弯折延伸出。
22.可选地,所述导流件的横截面外轮廓包括前弧线段、后弧线段,两者的顶端和底端以圆角过渡相接;
23.所述前弧线段的半径为r1,所述后弧线段的半径为r2,所述导流件的顶端与底端间距为h,满足:0.5≤r1/h≤0.8,0.5≤r2/h≤0.8。
24.可选地,所述机壳的底壁开设有朝下敞开且与所述风道相接的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二送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且
25.所述风道包括所述上壁、所述下壁和后壁,所述上壁前端和所述下壁前端限定出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下壁后端和所述后壁下端限定出所述第二送风口,所述上壁和所述后壁限定出所述风道的进口。
26.可选地,所述导风板在处于关闭状态时朝上的表面为导风面,朝下的表面为非导风面;且
27.所述后壁临近其下端处具有一内凹弧形区段,以在所述导风板转动至所述导风面朝前上方的状态时,由所述内凹弧形区段将气流引导吹向所述非导风面。
28.可选地,所述导风板在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其前部区段向上弯曲,以便在所述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时,将气流引向所述下壁的外侧表面。
29.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气流吹向第一送风口的过程中,将在导流件引导下流向风道上壁和下壁,进入相应的出风间隙。由于出风间隙的过流截面更小,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风道渐缩区段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并且,由于导流件可绕一位于其外部的横向轴线摆动,以便通过摆动至不同位置以调节其第一送风口的距离,从而调节第一送风口的风量,以更好地匹配用户需求。
30.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导流件摆动的中心轴线位于风道上壁的上方,一方面是该位置有足够空间安置摆动的驱动装置,另一方面也使导流件具有足够长的摆动半径,使得其摆动范围更大,对风向和风量的调节范围更大。
31.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导流件摆动至关闭位置时,其上部尖端位于下部尖端的前上方或正上方,以便导流件向后摆动以打开第一送风口时,使其上部尖端位于下部尖端的前上方,以使导流件的后表面朝向后上方,使聚合送风方向与其上游风道的风向的夹角更小,使气流更容易转折至聚合角度,减少出风阻力,增加聚合送风的风量。
32.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导流件为“橄榄形”结构,使风道上壁用于限定出风间隙的区段为凹侧朝下的弯曲段,其在导流件上方环绕所述导流件,风道下壁用于限定出风间隙的区段为从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延伸的内凹的弯曲段,其位于导流件前下方。如此,导流件前后摆动至不同角度位置时,其与风道上壁和风道下壁的间距也随即发
生变化,且变化幅度不同,这将导致上壁的出风间隙和下壁的出风间隙的风量对比发生改变,从而使汇合后的风向发生改变,空调可据此调节聚合送风的风向。
33.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4.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5.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放大图;
37.图3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导流件向前摆动7.5
°
后的示意图;
38.图4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横截面示意图;
39.图5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导流件关闭第一送风口,以运行向下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40.图6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运行最大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41.图7是风道下壁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参照图1至图7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图中用箭头示意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43.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44.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壁挂式房间空调器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
46.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放大图;图4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导流件向前摆
动7.5
°
后的示意图。
4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0和导流件30。
48.机壳10的前侧开设有横向延伸的长条状的第一送风口11。机壳10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以用于挂在室内墙壁上。机壳10的横向也就是其长度方向,在图中用x表示。机壳10的内部形成有连接第一送风口11的风道15。本实施例所述的机壳10包括用于构成室内机基本框架的骨架和用于限定出风道15的蜗壳、蜗舌等机体部件,并非纯粹的空调外壳。第一送风口11用于将机壳10内的气流吹向室内,调节室内空气。前述的气流可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制取的冷风,在制热模式下制取的热风,或者在新风模式下引入的新风等。风道15在临近第一送风口11处,其上壁151(具体为其ba段)和下壁152(具体为其ed段)的间距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构成风道15的渐缩区段,如图2。换言之,在临近第一送风口11处,沿着气流方向,风道15的过流截面逐渐变小。
49.导流件30为平行于第一送风口11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杆状,其设置在风道15内且与其上壁151(的sa段)和下壁152(的ed段)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154、155,并用于将吹向第一送风口11的气流导向风道15的上壁151和下壁152,使气流在风道15的渐缩区段(由上壁的ba段和下壁的ed段限定出)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第一送风口11。
50.由于增加了导流件30,出风间隙154、155的过流截面必然小于原有的风道15的过流截面,这使得气流速度更快。高速气流在风道15的渐缩区段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非常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也使得送风范围更大,使室内空间各处制冷/制热速度更加均匀,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51.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流件30不仅与风道15的上壁151和下壁152限定出了出风间隙154、155,起到提升风速的作用,也恰好能将气流导向出风间隙154、155,或者说是强迫气流朝出风间隙154、155流动,以迫使气流接受风道15渐缩区段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送风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仅通过改进风道15和增设一导流件30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52.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流件30配置成可绕一位于导流件30外部,且沿机壳10的横向(x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x摆动地安装于机壳10,以便通过摆动不同位置以调节其第一送风口11的距离,从而使第一送风口11的风量可调,以更好地匹配用户需求。例如,可使中心轴线x位于上壁151的上方,使导流件30可前后摆动。当导流件30从图2所示位置向前摆动至图3所示位置后,其与第一送风口11的距离更近,使得第一送风口11出风受阻,使聚合送风的风量变小。可进一步使导流件30能够摆动至关闭第一送风口11的关闭位置。图2、图3中,z和o为导流件30当前状态的长轴和中心,虚线z1和o1为导流件30在处于关闭位置时的长轴和中心。
53.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将导流件30的摆动中心轴线x设置在风道15的上壁151的上方,一方面是该位置有足够空间安置摆动的驱动装置(下文的电机80),另一方面也使导流件30具有足够长的摆动半径,使得其摆动范围更大,对风向和风量的调节范围更大。当然,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将心轴线x设置在风道15的下壁152的下方。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电机80和连杆81。电机80安
装于上壁151的上方,其轴线沿机壳10的横向延伸,以构成前述的中心轴线x。连杆81的下端固定于导流件30,上端连接于电机80,以在电机80的驱动下,带动导流件30摆动。连杆81可连接于导流件3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不影响风道15的正常出风。连杆81的数量可为2个,分别连接在导流件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导流件30的横截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剖切面剖切导流件30)的外形轮廓为具有上下两个尖端、前后两个外凸弯曲形的“橄榄形”。导流件30朝后的外凸弯曲形表面非常利于将气流拆分为两股并分别向上和向下引导,引导更加顺畅、气流阻力更小。导流件30的朝前凸出的外凸弯曲形表面能引导其附近的气流贴合于该表面流动,以逐渐向其中央方向聚合,以与风道15的渐缩状内壁共同对气流施加聚合作用,提升气流聚合效果。
56.为与导流件30的外轮廓匹配,风道15的上壁151用于限定出风间隙154的区段(as段)为凹侧朝下的弯曲段,可为弧形或由多段弧形相接而成,具有前端点a,最高点b和后端点s,其在导流件30的上方环绕导流件30。风道15的下壁152用于限定出风间隙155的区段(即de段)为从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延伸的内凹的弯曲段,其位于导流件30的前下方。如此,使得出风间隙154和出风间隙155均为弯曲形或进一步为圆弧形,使气流方向改变地更加顺滑,减少气流阻力。
57.由于x轴位于导流件30的上方,导流件30的下端摆动半径大于上端的摆动半径,使得下端的摆动距离更长,因此,导流件30前后摆动至不同角度时,其与上壁151和下壁152的间距也随即发生变化,且变化幅度不同,与下壁152的间距变化更大,这将导致上壁151的出风间隙154和下壁152的出风间隙155的风量对比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出风间隙155的风量变化更大),从而使汇合后的风向发生改变,空调可据此调节聚合送风的风向。例如,导流件30从图2状态向前摆动至图3状态后,出风间隙154变小的幅度不大,但出风间隙155变小幅度较大,使得出风间隙155的上扬气流变少,在与出风间隙154的下倾气流的冲击汇合中优势变小,使得聚合气流的上扬角度变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导流件30和风道上壁151、下壁152的形状的特别设计,使得导流件30的摆动不仅能够调节风量,还能够调节聚合送风的风向,结构非常巧妙。
58.如图2所示,风道15的上壁151还包括倾斜段(sc段)和进口段(ck段)。倾斜段(sc段)为从上壁151的凹侧朝下弯曲段(as段)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直线形。进口段(ck段)从倾斜段(sc段)的后端向前上方弯折延伸出。上壁151的倾斜段(sc段)和进口段(ck段)相当于传统的贯流风道的蜗舌。
59.图4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横截面示意图。
60.如图2至图4所示,可使导流件30的横截面外轮廓包括前弧线段31和后弧线段32。两者的顶端和底端以圆角r过渡相接。可使前弧线段31的半径大于后弧线段32的半径,以使后弧线段32相对更加凸出,从而使其与上壁151的间距更小,使前弧线段31相对更加平坦,以使其与上壁151的间距更大些,以利于气流更顺畅地流过出风间隙154。当然,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使前弧线段31的半径等于或小于后弧线段32的半径。在另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可使前弧线段31和/或后弧线段32均由多段圆弧相接而成,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61.参考图4,使前弧线段31的半径为r1,后弧线段32的半径为r2,导流件30的顶端与底端的间距为h,满足:0.5≤r1/h≤0.8,0.5≤r2/h≤0.8,进一步满足0.3≤r1/h≤0.6,0.3
≤r2/h≤0.6。如此,使得导流件30的宽度(竖直方向的最大尺寸)与前后表面的弯曲度更加协调,以达到平衡导风效果和流动阻力的作用。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使第一送风口11的上、下边缘间距小于导流件30顶端与底端间距,也就是使导流件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相对更大,从而使导流件30与风道15的上壁151形成的出风间隙154的向下倾斜部分更长,与下壁152形成的出风间隙155的向上倾斜的部分更长,以便更有力地引导气流分别向下和向上倾斜,以更大风力在导流件30的前方聚合,使送风距离更远。
63.图5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导流件关闭第一送风口,以运行向下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30配置成可摆动至关闭第一送风口11的关闭位置,如图5。并且,导流件30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其上部尖端位于下部尖端的前上方(如图5)或正上方。如此一来,当导流件30向后摆动以打开第一送风口11时,如图2,使其上部尖端位于下部尖端的前上方,以使导流件30的后表面朝向后上方,以使导流件30的后表面朝向后上方,使聚合送风方向与其上游风道的风向的夹角更小,使气流更容易转折至聚合角度,减少出风阻力,增加聚合送风的风量。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机壳10的底壁开设有朝下敞开且与风道15相接的第二送风口12。如此一来,可由第二送风口12向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正下方送风。制热模式时向下送风更有利于加快房屋下层空间的温度升高速度,使人体更快感受到制热效果。
66.为与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相接,风道15包括前述的上壁151(ak)下壁152(de)和后壁153(fg)。其中,上壁151的前端(a)和下壁152的前端(d)限定出第一送风口11。下壁152的后端(e)和后壁153的下端(f)限定出第二送风口12,上壁151(的k段)与后壁(的g端)共同限定出风道15的进口,贯流式的风机50位于风道15的进口处。后壁153为贯流风机的蜗壳,其整体上可为凹侧朝前的弯曲状结构。
67.请参考图2和图3,第二送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板60。导风板60可转动地安装于机壳10,以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送风口12和引导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此外,第二送风口12处还可安装有摆叶组件等导风机构。
68.如图3所示,导风板60在处于关闭状态时朝上的表面为导风面61,朝下的表面为非导风面62。风道15的后壁153在临近其下端处具有一内凹弧形区段1531(fh段),优选为圆弧形,以在导风板60转动至导风面61朝前上方的状态时,由内凹弧形区段1531将气流引导吹向非导风面62。如此一来,在制冷运行时,可将导风板60转动打开预设角度,使得不仅导风面61有气流通过,非导风面62也有气流通过,使导风板60两侧都不会产生凝露。此外,导风板60处于关闭状态时,其前部区段向上弯曲,具体可使其整体为圆弧状,或仅使其前部区段弯曲。如此,在导风板60处于打开状态时,由导风板60前部弯曲的区段将气流引向下壁152的外侧表面1522,从而使下壁152的外侧表面1522也不会产生凝露。下壁152的内侧表面1521用于限定出风间隙155。
69.图6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运行最大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几种送风模式供用户选择,具体如下:
70.向前聚合送风模式:如图2所示,使导流件30位于第一送风口11的后方,使导风板60关闭第二送风口12,由第一送风口11聚合上扬送风,使气流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
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的制冷体验。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可以按照聚合送风模式送风。
71.制冷除凝露模式:如图3所示,在制冷状态下,使导流件30打开第一送风口11,使导风板60以较小角度打开第二送风口12,由内凹弧形区段1531将气流引导吹向非导风面62。
72.向下送风模式:如图5所示,控制导流件30关闭第一送风口11,使导风板60打开第二送风口12,在导风板60的引导下,由第二送风口12向下送风。在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可以按照下送风模式送风,以利于加快制热速度。在该模式下,可使导风板60处于竖向延伸状态,其端部与风道15的上壁151邻近,以引导送风气流向下弯折流动,流向第二送风口。气流进入风道15后,截面逐渐增大实现扩压,经导风板60作用后转向竖直向下,再经过导风板60与风道15的后壁153限定的渐缩状通道,实现流出前的加速。最终制热送风风量大,风速高,风向竖直,有利于热风直达地面,地毯式送风效果良好。
73.最大送风模式:如图6所示,使导流件30位于第一送风口11的后方,使导风板60打开第二送风口12,由第一送风口11聚合上扬送风,在导风板60引导下,由第二送风口12向前下方送风。空调在运行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均可选择最大送风模式。
74.图7是风道下壁的横截面示意图。
75.如图3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15的下壁152的后端具有向尖端朝后的尖劈1520,以用于将流向其的气流劈分为两部分,以分别经下壁152的两侧表面流出,使其两侧表面不会凝露。
76.如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还包括换热器40和风机50。换热器40设置在机壳10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热交换气流,即冷风或热风,其可为三段式翅片换热器。风机50设置于机壳10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经机壳10顶部进风口13进入机壳10,使其与换热器40完成换热成为热交换气流,然后促使热交换气流经风道15流动至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处,最终从第一送风口11和/或第二送风口12吹向室内。
77.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