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7391发布日期:2021-09-22 22:25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供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热源厂在对用户进行供热时存在水力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同一个供热系统中出现近端热、远端不热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各栋楼之间供热不均衡;在同一栋楼内出现各单元之间的供热不均衡;在同一个单元中出现各用户之间的供热不均衡;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低;能耗高,指标值0.2

0.4gj/

·
a,实际0.5

1.0gj/

;设备处于极限运行状态,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水力失衡会使用户网中用户的地暖、挂暖设备老化加快,导致爆管受灾;水力失衡会使管网处于疲劳运行状态,存在爆管隐患;水力失衡加大了水泵的负载能力,效率低,老化快;热源系统疲劳运行,存在安全隐患,目前解决的方法为,1、加大水泵功率,加粗管径;2、加装电动调节阀、平衡阀;3、末端局部加装管道泵;4、加大热源的供热能力等,以上方法,统称为物理机械干预法,存在能耗增大,系统中热用户之间“顾此失彼”,无论怎么调,系统不稳定,流量不达标,温度不均衡。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通过采集供热管网中供热的流量、压力和温度运行数据,在满足热用户设计供热流量(4~6kg/

·
h)、温度、压力的同时,将流量、温度和压力等供热数据发送到热网监控平台,热网监控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后控制热源厂和换热站运行,使系统中各个不同热用户的实际运行流量不小于设计供热流量以及换热站及热用户的供热系统平衡稳定同时保持系统管路各处压差趋于一致,解决了目前热源厂在对用户进行供热时存在水力失衡、冷热不均以及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5.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包括区域运行系统、区域控制系统和区域用户系统。
6.所述区域运行系统包括热源厂和热网监控平台,所述热源厂与供热一级管网的前端连通;
7.所述区域控制系统包括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和区域智能热量表,所述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和所述区域智能热量表按顺序依次安装于所述供热一级管网上;
8.所述区域用户系统包括换热站和片区供热系统,所述供热一级管网的后端与所述换热站的前端连通,所述换热站的后端与供热二级管网的前端连通,所述供热二级管网的后端与所述片区供热系统连通;
9.所述片区供热系统包括片区运行系统、片区控制系统和片区用户系统,所述片区
运行系统包括供水管、回水管和循环泵,所述片区控制系统包括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所述片区用户系统包括热用户,所述供水管的前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供水管的后端依次贯通连接所述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和所述热用户智能热量表,且与所述热用户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回水管的前端与所述热用户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水管的后端分别依次与所述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的吸水口和所述循环泵的入水口连通;
10.所述热网监控平台分别与所述热源厂、所述区域智能热量表、所述换热站和所述热用户智能热量表通信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区域智能热量表用于采集所述供热一级管网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热用户智能热量表用于采集所述热用户的所述供水管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热网监控平台用于采集所述区域智能热量表和所述热用户智能热量表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热网监控平台用于处理和分析采集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站用于调节热用户的平均供热流量为4~6kg/

·
h和给与热用户充足的热量。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通过采集供热管网中供热的流量、压力和温度运行数据,在满足热用户设计供热流量、温度和压力的同时,将流量、温度和压力等供热数据发送到热网监控平台,热网监控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后控制热源厂和换热站运行,使系统中各个不同热用户的运行流量不小于设计供热流量以及换热站及热用户的实际供热系统平衡稳定同时保持系统管路各处压差趋于一致,解决了目前热源厂在对用户进行供热时存在水力失衡、冷热不均以及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片区供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通信连接框图。
21.图中:100

区域运行系统;101

热源厂;102

热网监控平台;200

区域控制系统;201

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2

区域智能热量表;300

区域用户系统;301

换热站;302

片区供热系统;3021

片区运行系统;30211

供水管;30212

回水管;30213

循环泵;
3022

片区控制系统;30221

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2

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3

片区用户系统;30231

热用户;400

供热一级管网;500

供热二级管网。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
25.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包括区域运行系统100、区域控制系统200和区域用户系统300。
26.请参阅图1

3,区域运行系统100包括热源厂101和热网监控平台102,热源厂101与供热一级管网400的前端连通,热源厂101用于供热,区域控制系统200包括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和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和区域智能热量表202设置于供热一级管网400的各个分支处,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和区域智能热量表202按顺序依次安装于供热一级管网400上,区域智能热量表202的靠近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的出水端,区域智能热量表202用于采集供热一级管网400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区域用户系统300包括换热站301和片区供热系统302,供热一级管网400的后端与换热站301的前端连通,换热站301的后端与供热二级管网500的前端连通,换热站301用于调节热用户30231的平均供热流量为4~6kg/

·
h,供热二级管网500的后端与片区供热系统302连通,片区供热系统302包括片区运行系统3021、片区控制系统3022和片区用户系统3023,片区运行系统3021包括供水管30211、回水管30212和循环泵302136,片区控制系统3022包括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片区用户系统3023包括热用户30231,供水管30211的前端与循环泵302136的出水口连通,供水管30211的后端依次贯通连接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用于采集热用户30231的供水管30211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且与热用户30231的入水口连通,回水管30212的前端与热用户30231的出水口连通,回水管30212的后端分别依次与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的吸水口和循环泵302136的入水口连通,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使供热一级管网400的各分支出水端压差趋于一致(或相等),降低供热一级管网400的水流量,同时水流速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热源厂系统的能耗,使得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前端压力均衡,从而解决了供热一级管网400水力失衡的问题,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使片区供热系统302中供水管30211和回水管30212的各分支出水端压差趋于一致(或相等),降低片区供热系统302中各个分支的水流量,同时水流速度降低,降低换热站301
系统的运行流量,进一步降低换热站301能耗,使得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前端压力均衡,并且增加热用户的运行供热流量,从而解决了片区供热系统302水力失衡的问题,热网监控平台102分别与热源厂101、区域智能热量表202、换热站301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通信连接,热网监控平台102用于采集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热网监控平台102用于处理和分析采集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后控制热源厂101和换热站301运行,使热用户30231的运行流量不小于设计供热流量以及换热站301及热用户30231的供热系统平衡稳定同时保持管路各处压差趋于一致,解决了目前热源厂在对用户进行供热时存在水力失衡以及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27.在本实施例中,热源厂101输出的热水流,通过供热一级管网400依次进入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和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再进入换热站301,换热站301通过供热二级管网500将热水流中的热量输入到片区供热系统302中,片区供热系统302中的循环泵30213将热水流从供水管30211依次输入到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中,再进入热用户30231中,热水流通过热用户30231后,通过回水管30212一部分进入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吸水口重新进行循环,另一部分进入循环泵30213中重新进行循环,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分别采集供热一级管网400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热网监控平台102,热网监控平台102采集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热网监控平台102,热网监控平台102对供热一级管网400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进行分析,控制换热站301调节热用户30231的平均流量达到4~6kg/

·
h和给与热用户充足的热量,同时控制热源厂101在保证热用户30231的平均流量达到4~6kg/

·
h时以最低能耗运行达到满足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并做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28.具体的,该等压差增流智慧供热控制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使供热一级管网400的各分支出水端压差趋于一致(或相等),降低供热一级管网400的水流量,同时水流速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热源厂系统的能耗,使得区域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201前端压力均衡,从而解决了供热一级管网400水力失衡的问题,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使片区供热系统302中供水管30211和回水管30212的各分支出水端压差趋于一致(或相等),降低片区供热系统302中各个分支的水流量,同时水流速度降低,降低换热站301系统的运行流量,进一步降低换热站301能耗,使得热用户无助力喷射负压混合装置30221前端压力均衡,并且增加热用户的运行供热流量,从而解决了片区供热系统302水力失衡的问题,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分别采集供热一级管网400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热网监控平台102,热网监控平台102采集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热网监控平台102,热网监控平台102对供热一级管网400中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的水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进行分析,控制换热站301调节热用户30231的平均流量达到4~6kg/

·
h和给与热用户充足的热量,同时控制热源厂101在保证热用户30231的平均流量达到4~6kg/

·
h时以最低能耗运行达到满足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并做到节能降耗的效果,解决了目前热源厂
在对用户进行供热时存在水力失衡以及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29.需要说明的是,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30.区域智能热量表202和热用户智能热量表30222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