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3344发布日期:2023-02-21 15:4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2.市场上的换热器主要结构分为内置式结构(见图1)和外挂式结构(见图2)。
3.内置式换热器安装在发动机缸体的水腔内,因此得名。如图1,该类换热器上只有油孔11(进油孔和出油孔),换热器内部只有油流经,换热器外与发动机水腔之间充满冷却液。
4.外挂式换热器安装在换热器座铸件上,整个换热器暴露在发动机外部,因此得名。如图2,该类换热器上同时有油孔11(进油孔和出油孔)和水孔12(进水孔和出水孔),油和冷却液都从换热器内部流经。
5.内置式结构换热器与发动机缸体2水腔之间的间隙很大,冷却液会从这些间隙中间流走,参与散热的有效冷却液流量大概只占40%~60%,导致该类换热器的散热效率不高。如图3显示了内置式换热器的油流向13和水流向14。
6.在外挂式结构换热器中,所有冷却液都会流入换热器,因此参与散热的冷却液流量为100%,这将导致水侧压降过高,因此为了降低水压降往往会采取对冷却液进行旁通,使一部分冷却液从旁通通道直接流走,减小流经换热器的水流量,从而降低水侧压降。外挂式结构换热器通常需要换热器座上有旁通通道设计,这将会增大换热器座的体积和设计难度。如图4显示了外挂式换热器的进水孔15、出水孔16、进油孔17和出油孔18。
7.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换热器结构,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结构,至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部分问题。
9.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结构,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放置于发动机缸体的水腔内,所述换热器本体设有安装板的一端开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进油孔与发动机缸体顶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孔与发动机缸体顶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本体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开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与发动机缸体的水腔连通,所述发动机缸体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11.作为优选,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作为油通道的若干第一芯片组件和作为水通道的若干第二芯片组件,两所述第二芯片组件间夹有一个第一芯片组件,所述进油孔和出油孔均与第一芯片组件连通,所述进水孔和出水孔均与第二芯片组件连通。
12.作为优选,所述发动机缸体包括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从进水口到第二出水口的水流方向与换热器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同。
13.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孔与发动机缸体底部间具有间隙。
14.作为优选,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底部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孔通过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15.作为优选,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缸体底部间密封连接。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结构综合了内置式换热器和外挂式换热器的特点,换热器的主体结构与外置式换热器相似,内部也同时集成了油道和水道,进、出油孔在安装面侧,进、出水孔在背面侧,该换热器依然安装在发动机水腔内,冷却液经发动机水道流入水腔后,一部分冷却液从换热器进水孔流入换热器参与换热后从出水孔流出,再次回到水道。另一部分冷却液直接充满水腔后也会与换热器外壁接触,同样参与换热后从水道流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结构散热效率高,且不需要在换热器座上另设旁通通道。
18.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主体结构与外挂式换热器相同,在换热器内部冷却液与机油进行了一次换热,同时该换热器又与内置式换热器相似,也浸泡在水腔的冷却液中,所以又进行了二次换热的过程,因此换热效率比外挂式换热器更高。冷却液一部分流经换热器,另一部分流经水腔,后者不但能增加散热效果,还起到了旁通的作用,节省了换热器座的空间和设计难度。该结构同时具备了目前市场上常规结构换热器的各项优点,又很好的避开了缺点。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为传统的内置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21.图2为传统的外挂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22.图3为传统的内置式换热器油、水流向示意图;
23.图4为传统的外挂式换热器油、水流向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结构使用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结构的顶部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结构的底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5-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结构,包括换热器本体1,所述换热器本体1放置于发动机缸体2的水腔内,所述换热器本体1设有安装板的一端开设有进油孔3和出油孔4,所述进油孔3与发动机缸体2顶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孔4与发动机缸体2顶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本体1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开设有进水孔5和出水孔6,所述进水
孔5与发动机缸体2的水腔连通,所述发动机缸体2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9,所述出水孔6与所述第一出水口9连通。
29.所述发动机缸体2包括进水口7和第二出水口8,从进水口7到第二出水口8的水流方向与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
30.所述换热器本体1包括作为油通道的若干第一芯片组件和作为水通道的若干第二芯片组件,两所述第二芯片组件间夹有一个第一芯片组件,所述进油孔3和出油孔4均与第一芯片组件连通,所述进水孔5和出水孔6均与第二芯片组件连通。
31.所述进水孔7与发动机缸体2底部间具有间隙。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底部设有出水管10,所述出水孔6通过所述出水管10与所述第一出水口9连通。所述出水管10与所述发动机缸体2底部间密封连接。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结构的使用方法:机油从换热器本体1的顶部流入换热器本体内,冷却液从发动机缸体2的进水口7流向第二出水口8,水流方向与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对整个换热器本体1的外壁进行降温,完成一次换热;从进水口7流入的冷却液一部分从第二出水口8流出,另一部分通过进水孔5流入换热器本体1内,对换热器本体1内流动的机油降温,在换热器本体1内换热过的冷却液从出水孔6流出并通过发动机缸体2底部上的第一出水口9流出发动机缸体2,完成二次降温。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结构综合了内置式换热器和外挂式换热器的特点,换热器的主体结构与外置式换热器相似,内部也同时集成了油道和水道,进、出油孔在安装面侧,进、出水孔在背面侧,外形与内置式换热器相似,呈细长状。该换热器依然安装在发动机水腔内,冷却液经发动机水道流入水腔后,一部分冷却液从换热器进水孔流入换热器参与换热后从出水孔流出,再次回到水道。另一部分冷却液直接充满水腔后也会与换热器外壁接触,同样参与换热后从水道流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结构散热效率高,且不需要在换热器座上另设旁通通道。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主体结构与外挂式换热器相同,在换热器内部冷却液与机油进行了一次换热,同时该换热器又与内置式换热器相似,也浸泡在水腔的冷却液中,所以又进行了二次换热的过程,因此换热效率比外挂式换热器更高。冷却液一部分流经换热器,另一部分流经水腔,后者不但能增加散热效果,还起到了旁通的作用,节省了换热器座的空间和设计难度。该结构同时具备了目前市场上常规结构换热器的各项优点,又很好的避开了缺点。
35.换热器油孔和水孔分布在换热器主体两侧,进水孔与出水孔只有其中一个孔需要与换热器座或缸体进行密封,另一个孔与发动机水腔连通。整个换热器浸泡在冷却液中。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