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4033发布日期:2022-01-15 09:39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均热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均热板。


背景技术:

2.均热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通信设备、led照明等领域的利用相变传热的板状散热装置,其具有一真空腔体,真空腔体内注有水或乙二醇等液态冷却工质。均热板的传热原理是,当热量由热源传导至蒸发侧的板面时,腔体内的液态冷却工质在吸收热量后发生汽化并迅速膨胀充满整个腔体,当气相的冷却工质接触到另一侧温度较低的板面时,便会发生冷凝现象,同时放出热量,从而实现了热量由蒸发侧至冷凝侧方向的传导,冷凝后的液态冷却工质回流到蒸发侧再次吸收热量,实现往复运行。
3.现有的真空均热板一般会在热源部位设置毛细结构以加强气相冷却工质的冷凝回流,然而腔体远离热源处的冷却工质回流到热源部位的能力较弱,使得均热板整体散热性能较差。
4.因此,如何提高均热板的远距离的回水能力,提高均热板的均温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均热板,该均热板能够提高远距离的回水能力,提高均热板的均温性。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7.均热板,包括用于接触热源的基体,所述基体包括一容纳相变工质的腔体,所述腔体内侧设有至少一个条状毛细结构,所述条状毛细结构的一端位于加热源区域且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加热源区域的方向延伸,所述条状毛细结构在沿均热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所述腔体的相对两侧内表面至少部分接触。
8.优选地,所述腔体内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所述条状毛细结构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形成第一复合毛细结构。
9.优选地,所述腔体内位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对侧的表面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所述条状毛细结构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形成第二复合毛细结构。
10.优选地,所述条状毛细结构的局部复合有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毛细结构。
11.优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网状毛细结构,所述条状毛细结构为金属粉末烧结结构。
12.优选地,所述加热源区域位于所述腔体的中心部位,多个所述条状毛细结构沿所述加热源区域的周向呈辐射状分布。
13.优选地,所述条状毛细结构远离所述加热源区域的一端与所述腔体的侧边之间预留有间隙。
14.优选地,所述条状毛细结构在沿所述均热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沟槽毛细结构和粉末毛细结构。
15.优选地,所述基体包括用于围成所述腔体并且板面相对布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16.优选地,所述条状毛细结构为直线形条状结构或曲线形条状结构。
17.优选地,所述条状毛细结构远离所述加热源区域的一端设有一个或多个分支条状毛细结构。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均热板,包括用于接触热源的基体,所述基体包括一容纳相变工质的腔体,所述腔体内侧设有至少一个条状毛细结构,所述条状毛细结构的一端位于加热源区域且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加热源区域的方向延伸,所述条状毛细结构在沿均热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所述腔体的相对两侧内表面至少部分接触。该均热板在工作过程中,汽化的冷却工质在腔体冷凝侧表面冷凝放热后变成液态冷却工质,条状毛细结构的部分或全部与腔体内表面接触,从而可以快速吸收液态冷却工质,再通过自身的毛细结构将液态冷却工质快速引导至腔体的蒸发侧表面。由于条状毛细结构由加热源区域向腔体边缘方向延伸,因此,增强了相对加热源区域远距离的位置的回水能力,提高了均热板的均温性和整体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均热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均热板的内部结构侧视图。
22.图1至图2中的各项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23.1-第一基板、2-第二基板、3-条状毛细结构、4-网状毛细结构、5-加热源区域、6-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均热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均热板的内部结构侧视图。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热板,包括用于接触热源的基体,基体包括一容纳相变工质的腔体6,腔体6内侧设有至少一个条状毛细结构3,条状毛细结构3的一端位于加热源区域5且另一端向远离加热源区域5的方向延伸,条状毛细结构3在沿均热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腔体6的相对两侧内表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加热源区域5为腔体6内与加热源位
置对应的区域,均热板在使用状态下,可以使用基体的一侧外表面贴附接触加热源,也可以在基体相对的两侧外表面均贴附接触有加热源。其中,相变工质可以采用水或乙二醇水溶液等。
27.该均热板在工作过程中,汽化的冷却工质在腔体6冷凝侧表面冷凝放热后变成液态冷却工质,条状毛细结构3的至少部分(即部分或全部)与腔体6内表面接触,从而可以快速吸收液态冷却工质,再通过自身的毛细结构将液态冷却工质快速引导至腔体6的蒸发侧表面。由于条状毛细结构3由加热源区域5向腔体6边缘方向延伸,因此,增强了相对加热源区域5远距离的位置的回水能力,提高了均热板的均温性和整体散热性能。
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条状毛细结构3在沿均热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均可以设计成平面或曲面,当设计为波浪形曲面时,条状毛细结构3的波浪面与腔体6内表面部分接触。
29.优选地,基体包括用于围成腔体6并且板面相对布置的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优选采用板面相对且平行布置,形成一个薄层状的腔体6,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朝向外侧的表面则用于接触加热源或用于散热。
30.优选地,腔体6内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条状毛细结构3与第一毛细结构形成第一复合毛细结构。本方案将条状毛细结构3与第一毛细结构加工成第一复合毛细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条状毛细结构3与腔体6一侧内表面之间的回水能力。
31.优选地,腔体6内位于第一毛细结构对侧的表面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条状毛细结构3与第二毛细结构形成第二复合毛细结构。本方案将条状毛细结构3与腔体6另一侧内表面的第二毛细结构加工成第二复合毛细结构,可以实现对腔体6另一侧内表面的液态冷却工质的快速回收,使液态冷却工质沿条状毛细结构3快速回流至加热源区域5。
32.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和图2,上述复合毛细结构是指在该区域内将两种毛细结构重叠在一起后形成的毛细结构,具体的,可以是将两种分体的毛细结构通过搭接或焊接等方式加工在一起,也可以是将两种毛细结构加工成一体式结构。
33.优选地,条状毛细结构3的局部复合有第一毛细结构和/或第二毛细结构,即,条状毛细结构3的局部形成复合毛细结构,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简化均热板的加工工艺。
34.毛细结构的吸水能力与毛细半径有关,毛细半径越小,则吸水能力越强,由于条状毛细结构3的复合毛细结构部分使得两种毛细结构叠加,可以使毛细半径大大减小,因此,条状毛细结构3的吸水能力大于第一毛细结构的吸水能力,且条状毛细结构3的吸水能力大于第二毛细结构的吸水能力。本方案主要通过减小条状毛细结构3的毛细半径来提高其吸水能力,从而在腔体6中形成吸水速度相对较高的快速吸水结构。
3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可以设计成沟槽毛细结构,或网状毛细结构,或金属粉末烧结毛细结构等,条状毛细结构3则可以设计成目数更高的网状毛细结构或金属粉末烧结结构等。优选地,第一毛细结构和/或第二毛细结构为网状毛细结构4,条状毛细结构3为金属粉末烧结结构。
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均热板的加热源区域5可以位于腔体6的中心部位或相对中心偏移一定距离的部位,条状毛细结构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设置多个条状毛细结构3的情况下,多个条状毛细结构3可以呈并列排布或呈辐射状排布等。优选地,加热源区域5位于腔体6的中心部位,多个条状毛细结构3沿加热源区域5的周向呈辐射状分
布。其中,腔体6可以根据实际散热需求设计成多种形状,例如圆形腔体、方形腔体或其他形状的腔体等等。
37.优选地,条状毛细结构3远离加热源区域5的一端与腔体6的侧边之间预留有间隙。如此设置,可以避免腔体6内空间较大范围被条状毛细结构3所占用,从而使腔体6的各个空腔之间通过间隙连通为一体,保证气体或液体的有效流通通道,进而更加便于冷却工质在腔体6的流动,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均热板的性能。
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条状毛细结构3可以设计成单一的网状毛细结构或金属粉末烧结结构等,也可以设计成多种不同的毛细结构的组合结构。在一种优选方案中,条状毛细结构3在沿均热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沟槽毛细结构和粉末毛细结构。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条状毛细结构3可以设计成多种形状,具体的,条状毛细结构3的延伸方向可以为沿直线延伸,或沿折线延伸,或沿曲线延伸,即,条状毛细结构3可以为直线形条状结构或曲线形条状结构。具体的,条状毛细结构3的延伸方向为由加热源区域5向远离加热源区域5的方向延伸。例如,如图1所示,条状毛细结构3在由加热源区域5向外延伸的方向上呈直线形,当条状毛细结构3为直线形条状结构时,多个条状毛细结构3围绕中心的加热源区域5形成辐射状分布结构;当条状毛细结构3为弧线形条状结构时,多个条状毛细结构3可以围绕中心的加热源区域5形成漩涡状分布结构。
40.优选地,条状毛细结构3远离加热源区域5的一端设有一个或多个分支条状毛细结构。如此设置,可以使腔体6中远离加热源区域5的部分中布置更多的分支条状毛细结构,各个分支条状毛细结构均可以对腔体6内的液态冷却工质形成快速回流通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腔体6内各个部位的回水能力,提高均热板的均温性。
4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