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6638发布日期:2022-05-26 09:34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空调器以制冷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但在冬天没有暖气的地区,空调器的制热效果成为众多消费者考量的因素之一。
3.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辅热系统大多是在空调器内部设置电加热棒制热,为了避免影响正常通风以及与其他干涉,电加热棒的尺寸受到限制。现有的空调器在制热时制热慢、热量少,这成为消费者诟病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制热效果差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结构,壳体结构的腔体内具有风道;辅热机构,设置在壳体结构的腔体内,辅热机构包括活动部和设置在活动部上的电加热部,活动部可活动地设置,活动部具有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其中,活动部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和电加热部覆盖风道的出口;活动部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和电加热部避让风道的出口。
6.进一步地,活动部为可折叠和展开的结构,活动部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处于展开状态;活动部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处于折叠状态。
7.进一步地,活动部包括主动架和从动架,主动架和从动架驱动连接,电加热部分布在主动架和从动架上,辅热机构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和主动架驱动连接。
8.进一步地,壳体结构内具有滑槽,驱动部用于驱动主动架摆动,主动架的摆动中心线垂直于滑槽的长度方向;主动架和从动架铰接,从动架相对于主动架转动的中心线平行于主动架的摆动中心线;辅热机构还包括引导件,引导件和从动架连接,引导件可滑动或滚动地设置在滑槽内;其中,主动架在摆动的过程中带动从动架移动,以实现活动部的位置切换。
9.进一步地,辅热机构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和主动架的一侧固定连接,驱动部和第一转轴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转轴转动;引导件为柱状结构,引导件和第一转轴平行设置;第二转轴,和第一转轴平行设置,第二转轴固定在主动架和从动架中的一个上;限位套,固定在主动架和从动架中的另一个上,第二转轴穿入限位套内。
10.进一步地,壳体结构包括底壳和支架,支架和底壳可拆卸连接,滑槽位于支架上;或,壳体结构包括底壳,滑槽位于底壳上。
11.进一步地,主动架包括第一主体以及位于第一主体上的第一凸起、第一凹槽;从动架包括第二主体以及位于第二主体上的第二凸起、第二凹槽;其中,活动部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凸起伸入第二凹槽内,第二凸起伸入第一凹槽内。
12.进一步地,壳体结构具有避让槽,活动部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和电加热
部均位于避让槽内。
13.进一步地,壳体结构包括底壳和蜗壳,蜗壳具有风道,避让槽位于底壳内;其中,活动部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和蜗壳的蜗舌平齐。
14.进一步地,辅热机构为多个,多个辅热机构沿壳体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辅热机构的活动部同步运动。
15.进一步地,主动架和从动架均为框架结构,电加热部包括多个电加热片或多个电加热丝,多个电加热片或多个电加热丝分布在主动架和从动架上。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结构和辅热机构,壳体结构的腔体内具有风道;辅热机构设置在壳体结构的腔体内,辅热机构包括活动部和设置在活动部上的电加热部,活动部可活动地设置,活动部具有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其中,活动部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和电加热部覆盖风道的出口;活动部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和电加热部避让风道的出口。在该方案中,辅热机构为可活动的机构,这样在需要制热时,活动部和电加热部覆盖住风道的整个出口,这样提高了换热量,从而提高了制热效果;并且,在不需要制热时,活动部和电加热部避开出口,这样不会有风阻,不存在影响制冷时正常出风的问题,因此该辅热机构的尺寸可以做的比较大,发热量大,这样也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中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图2中的活动部的运行过程示意图;
21.图4示出了图2中的主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示出了图2中的从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示出了图1中的活动部处于避让位置的侧视图;
24.图7示出了图1中的活动部处于工作位置的侧视图;
25.图8示出了图1的空调器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示出了图1的空调器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8.10、壳体结构;11、风道;12、滑槽;13、支架;14、底壳;15、避让槽;16、蜗壳;161、蜗舌;20、辅热机构;21、引导件;22、第一转轴;23、第二转轴;24、限位套;30、活动部;31、主动架;311、第一主体;312、第一凸起;313、第一凹槽;32、从动架;321、第二主体;322、第二凸起;323、第二凹槽;40、电加热部;41、电加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结构10,壳体结构10的腔体内具有风道11;辅热机构20,设置在壳体结构10的腔体内,辅热机构20包括活动部30和设置在活动部30上的电加热部40,活动部30可活动地设置,活动部30具有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其中,活动部30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覆盖风道11的出口;活动部30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避让风道11的出口。
31.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将辅热机构20设置在壳体结构10的腔体内,且辅热机构20包括的活动部30可活动地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对空调器内部空间的使用。电加热部40通过活动部30的活动达到不同的工作位置,在工作位置时,通过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对风道11的整个出口进行覆盖,使风在吹出的过程中与工作状态的电加热部40接触,风被加热后吹出,从而实现制热,这样设置提高了换热量,从而提高了制热效果。在避让位置时,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避开出口,这样不会有风阻,不存在影响制冷时正常出风的问题,因此该辅热机构20的尺寸可以做的比较大,发热量大,这样也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32.其中,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覆盖风道11的出口也可以理解为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位于风道11的出口处,风道11里的风仍能够从出口吹出,风在吹出的过程中与工作状态的电加热部40接触,风被加热后吹出,从而实现制热。
33.具体地,活动部30为可折叠和展开的结构,活动部30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30处于展开状态;活动部30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30处于折叠状态。活动部30可折叠伸展地设置,能极大的降低对空调器内部空间的占用。对于现有的空调器内的辅热机构20而言,本方案中的辅热机构20在折叠后占用体积更小,在展开后换热面积更大,制热效果更好。
34.进一步地,活动部30包括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驱动连接,电加热部40分布在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上,辅热机构20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和主动架31驱动连接。整体活动部30通过驱动部驱动主动架31移动,继而带动从动架32移动,减小了驱动部的数量,这样只需较少的驱动部就可带动活动部30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空调器内部的占用面积。具体地,驱动部可使用电机。
35.具体地,壳体结构10内具有滑槽12,驱动部用于驱动主动架31摆动,主动架31的摆动中心线垂直于滑槽12的长度方向;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铰接,从动架32相对于主动架31转动的中心线平行于主动架31的摆动中心线;辅热机构20还包括引导件21,引导件21和从动架32连接,引导件21可滑动或滚动地设置在滑槽12内;其中,主动架31在摆动的过程中带动从动架32移动,以实现活动部30的位置切换。
36.为了避免结构干涉,使得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顺畅移动,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的连接处保留3-5mm间隙。主动架31、从动架32与滑槽12的侧壁保留4-6mm间隙(即活动部30完全伸展时与底壳14的间隙)。
37.在本实施中,采用了滑槽12和设置在滑槽12内的引导件21来引导活动部30运动的结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设计,使用引导件21和滑槽12,既能对活动部30中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的运动路径进行限定和引导,也能较容易的与其他结构进行连接。其中,滑槽12可以
设置为多个,每个从动架32的两侧可分别设置有引导件21,两个引导件21与对应的滑槽12配合,这样提高了结构稳定性。
38.具体地,辅热机构20还包括第一转轴22,第一转轴22和主动架31的一侧固定连接,驱动部和第一转轴22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转轴22转动;引导件21为柱状结构,引导件21和第一转轴22平行设置;第二转轴23,和第一转轴22平行设置,第二转轴23固定在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中的一个上;限位套24,固定在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中的另一个上,第二转轴23穿入限位套24内。
39.在本实施中,通过第一转轴22、第二转轴23和限位套24实现了主动架31、从动架32与壳体结构10的连接,结构简单,实用性高。且通过限位套24,使得驱动部驱动主动架31时能保证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之间的运动关联。第二转轴23和限位套24可设置为多个,根据具体实施方式情况确定。
40.如附图所示,壳体结构10包括底壳14和支架13,支架13和底壳14可拆卸连接,滑槽12位于支架13上。或者,在另一未图示出的方案中,壳体结构10包括底壳14,滑槽12位于底壳14上。并且,支架13上具有轴孔,第一转轴22穿入轴孔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结构简单,拆卸方便。
41.进一步地,主动架31包括第一主体311以及位于第一主体311上的第一凸起312、第一凹槽313;从动架32包括第二主体321以及位于第二主体321上的第二凸起322、第二凹槽323;其中,活动部30处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凸起312伸入第二凹槽323内,第二凸起322伸入第一凹槽313内。
42.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凸起和凹槽相对应的方法确定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之间的配合关系,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出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配合情况,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且,如此设置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的强度高,不易变形。
43.或者,在另一未图示出的方案中,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可以设置为两个尺寸相同的矩形结构,两个矩形结构的边沿铰接,活动部30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两个矩形结构重叠。
44.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结构10具有避让槽15,活动部30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均位于避让槽15内。采用该结构,避免辅热机构20影响空气流动,减小了风阻。当活动部30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30和电加热部40均位于避让槽15内,也减小了对空调器内空间的占用。
45.具体地,壳体结构10包括底壳14和蜗壳16,蜗壳16具有风道11,避让槽15位于底壳14内;其中,活动部30处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活动部30和蜗壳16的蜗舌161平齐。这样活动部30可以形成吹风通道的内壁,没有阻力或减小了阻力,使风顺畅流动。
46.其中,壳体结构10还包括面板体,面板体和底壳14连接,面板体具有出风口,风道11的出口朝向出风口。空调器还包括导风组件,导风组件设置在出风口处。
47.进一步地,辅热机构20为多个,多个辅热机构20沿壳体结构10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辅热机构20的活动部30同步运动。具体地,辅热机构20为两个,两个辅热机构20之间设置有支架13,此支架13的两侧均具有滑槽12,两个滑槽12和相邻两个辅热机构20的引导件21配合,多个辅热机构20共同作用保证了制热效率。
48.如图4和图5所示,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均为框架结构,电加热部40包括多个电加
热片41或多个电加热丝,多个电加热片41或多个电加热丝分布在主动架31和从动架32上。采用多个电加热片41或多个电加热丝可以增大制热量及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制热效果。
49.上述空调器可以采用以下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在初始制热时,控制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制热,并控制空调器的辅热机构20制热;在制热过程中,检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的情况下,控制辅热机构20停止制热。这样通过室内换热器和辅热机构20共同制热,提高了制热效果。
50.具体地,控制辅热机构20制热包括:将辅热机构20的活动部30移动到覆盖风道11出口的工作位置,对电加热部40通电;控制辅热机构20停止制热包括:对电加热部40断电,在断电达到第二预设时间后,将活动部30移动到避让风道11出口的避让位置。即电加热部40断电后,电加热部40不会马上收起,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电加热部40的余热,避免浪费能源。
51.进一步地,空调器的风机具有低速档和高速档(也可以称为低风档和高风档),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初始制热时,将风机设定为低速档;在电加热部40通电第三预设时间后,将风机设定为高速档。制热初期热量小,通过低风速吹风避免使用户感觉到凉风而引起不适。当电加热部40通电第三预设时间后,产生的热量较多,此时提高风速吹暖风,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52.具体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空调器达到预设条件后,空调器进入化霜模式,在化霜模式下,对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化霜,控制室内换热器停止制热,并使辅热机构20继续制热;在对室外换热器化霜完成后,对室内换热器恢复制热。这样在化霜的过程中,辅热机构20仍在制热,不会过多的影响用户体验。
53.其中,预设条件是指,空调器在制热运行达到一定的时间,或者空调器设定位置的冷媒达到一定的温度,或者空调器的室外机上的霜积累到一定的量。在室外换热器化霜完成后,室内换热器恢复制热。通过检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的情况下,控制辅热机构20停止制热。
54.如图9所示,为控制方法中的一个具体操作方式,第三预设时间可以设置为10秒左右,第一预设时间可以设置为1分钟左右,第二预设时间可以设置为20分钟左右。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