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74186发布日期:2022-04-02 06:24阅读:85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空气处理装置,对室内的甲醛和苯系物等污染物的净化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吸附净化。以某种涂布有净化剂的滤网载体为净化网,将甲醛和苯吸附在净化网上。但是,吸附剂很容易吸附饱和,而吸附饱和的吸附剂无法继续去除室内污染物。因此,净化网需要经常更换,用户操作不便。即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处理装置存在需要经常更换净化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处理装置需要经常更换净化网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第一风轮、净化网和加热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和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口和排风口;第一风轮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净化网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加热体贴附于所述净化网设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脱附模式,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处于脱附模式时,所述加热体开启,所净化网上的污染物受热脱附,气流由所述进风口流入,并且携带所述污染物由排风口流出。
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出风口挡板和排风口挡板,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处于脱附模式时,所述出风口挡板关闭所述出风口;
6.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具有吸附模式,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吸附模式时,所述排风口挡板关闭所述排风口,所述加热体关闭,气流由所述进风口流入,经过所述净化网后,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7.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一加热体和第二加热体,所述第一加热体、所述第二加热体分别贴附于所述净化网相对的两侧边设置。
8.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净化网、所述加热体均设置于所述固定框内,且所述加热体设置于所述固定框和所述净化网之间。
9.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的材料为团状模塑料、聚苯硫醚、聚芳砜或者聚醚醚酮。
10.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网包括载体和吸附剂,所述吸附剂涂布于所述载体上,所述载体的材料为蜂窝陶瓷、铝蜂窝或者碳化硅。
1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的材料为mch陶瓷加热体、ptc、电热丝或者石墨烯电热膜。
1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多个第三加热体,所述净化网开设有多个间
隔设置的容置槽,所述第三加热体通过所述容置槽嵌入所述净化网内。
13.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热体的数量不小于2个,且不大于30个。
14.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四加热体,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加热体贴附所述净化网运动。
1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蜗壳,所述第一风轮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蜗壳具有蜗舌,所述排风口挡板设置于所述蜗舌处。
16.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空调器。
17.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外壳,所述壳体形成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空调器主体,所述空调器主体内设置有第二风轮。
18.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具体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脱附模式,此时所述加热体贴附于净化网上,对净化网进行加热,以使净化网累积的污染物脱附所述净化网。由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净化网,将所述污染物从排风口带出。如此,净化网可实现重复利用,不需要经常更换。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气处理装置需要经常更换净化网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处于脱附模式的流路图;
22.图3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吸附模式的流路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净化网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净化网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26.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气处理装置11壳体11a进风口11b出风口11c排风口112出风口挡板113排风口挡板114蜗壳12第一风轮13净化网141第一加热体142第二加热体143第三加热体144第四加热体15固定框20空调器主体
ꢀꢀꢀꢀ
2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目前的空气处理装置,需要处理甲醛和苯系物等污染物,其主要采用吸附的方式进化。即气流通过进风口流入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内,流经净化网后,净化网将甲醛和苯系物等污染物吸附于所述净化网上。这样,能够显著的降低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内的污染物含量,实现对空气的吸附净化。但是,由于净化网包括载体和吸附剂。而且其主要是涂布于载体上的吸附剂对污染物进行吸附的。而现有的吸附剂很容易吸附饱和。在吸附饱和后,净化网失去了吸附净化功能。这样导致净化网需要经常拆卸更换,用户操作不便。此外,污染物停留于净化网上,再净化网吸附饱和后,气流容易将净化网上的污染物带入室内。这样设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4.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00,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1、第一风轮12、净化网13和加热体。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壳体11上设置有和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口11a和排风口11c。第一风轮12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净化网13邻近所述进风口11a设置;;加热体贴附于所述净化网13设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具有脱附模式。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脱附模式时,所述加热体开启,所净化网13上的污染物受热脱附,气流由所述进风口11a流入,并且携带所述污染物由排风口11c流出。
35.我们发现,在净化网13的吸附过程中,主要是所述吸附剂对醛、苯等污染物的吸附。这些污染物也容易累积在所述吸附剂内。而对所述吸附剂进行加热,可通过加热催化作用使得污染物脱离所述吸附剂。经过实践,发现净化网13温度在70℃至100℃之间时,所述污染物可被脱附。
36.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具有脱附模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内设置有和净化网13接触的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的开启和关闭可控制。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脱附模式时,所述加热体开启,对净化网13进行加热。使得污染物不再紧密的被吸附于所述净化网13中。在一实施例中,还对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流路进行设计,即空气处理
装置100还开设有连通外界的排风口11c。以使在脱附模式时,由进风口11a流入的气流穿过经过加热的净化网13后,可携带这些和净化网13的污染物从排风口11c流出。
37.如此,在净化网13上的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可开启空气处理装置100的脱附模式。以脱附污染物,并将其排出室外。如此,可以重新恢复净化网13的吸附能力,而且不需要另行拆卸更换净化网13。解决了用户需要经常拆卸更换净化网13的问题。此外,脱附模式将位于空气处理装置100内的污染物通过排风口11c排出室外,避免污染物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内积累,造成二次污染。
38.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出风口11b。所述壳体11还设置有出风口挡板112和排风口挡板113,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脱附模式时,所述出风口挡板112关闭所述出风口,即所述出风口挡板112阻断所述出风口11b和所述容置腔。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具有吸附模式。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吸附模式时,所述排风口挡板113关闭所述排风口11c,所述排风口挡板113阻断所述容置腔和所述排风口11c,所述加热体关闭,气流由所述进风口11a流入,经过所述净化网13后,由所述出风口11b流出。
39.具体的,除脱附模式外,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具有吸附模式。吸附模式用于吸附净化室内甲醛、苯等污染物。此时不对净化网13进行加热。且所述壳体11还开设有出风口11b,出风口11b面向室内设置,且进风口11a也面向室内设置。所述第一风轮12运动,将室内污染物含量较高的空气从进风口11a吸入。并且使得这些气流经过净化网13,在这一过程中,气流中携带的污染物被净化网13吸附。即这些气流经过净化网13的净化后,从出风口11b流回室内。从而完成吸附模式,即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过程。
40.并且在吸附过程中,室内的污染物在净化网13上积累。所述净化网13上还可设置有传感器,当所述传感器检测到净化网13上污染物积累到阈值时,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0由吸附模式切换为脱附模式,脱附净化网13上的污染物,并将这些污染物排出室外。除自动切换的方案外,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也可通过人工切换的方式以调节吸附模式和脱附模式。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设置有连接传感器的指示灯。用户可根据该指示灯判断净化网13上污染物是否积累到阈值。并判断是否打开和停止该脱附模式。
41.同时,为了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吸附模式、脱附模式的流路不会相互干扰。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吸附模式时,所述排风口挡板113阻断所述第一风轮12和所述排风口11c,所述进风口11a、所述出风口11b导通所述第一风轮12。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脱附模式时,所述出风口挡板112阻断所述出风口11b,所述第一风轮12和所述进风口11a、所述排风口11c导通。
42.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加热体为电加热体。且该电加热体和电发生装置(如电源连接),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脱附模式时,向该电加热体中通电。多的电加热体被通电后产生热量。并且传递该热量至净化网13中,实现净化网13的加热脱附。
43.请参阅图4,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一加热体141和第二加热体142,所述第一加热体141、所述第二加热体142分别贴附于所述净化网13相对的两侧边设置。如此,所述第一加热体141、所述第二加热体142分别从所述净化网13相对的两侧,向所述净化网13传导热量。从而使得所述净化网13被更加均匀、充分的加热。
44.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内还设置有固定框15,所述固定框15可拆卸的设
置于所述壳体11内部,所述净化网13、所述加热体均设置于所述固定框15内,且所述加热体设置于所述固定框15和所述净化网13之间。可选的,所述固定框15可拆卸的装设于进风方向上,且所述固定框15通过卡扣或者螺钉等形式安装于所述壳体11内靠近所述进风口11a处。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固定框15除了用于安装净化网13外,还可用于安装加热体。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体141、所述第二加热体142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框15相对的两侧边以及净化网13相对的两侧边之间。实现对净化网13的充分加热。同时,所述固定框15的设置有利于固定所述加热体,以使在加热过程中,所加热体始终和净化网13接触。
45.请参阅图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多个第三加热体143,所述净化网13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置槽,所述第三加热体143通过所述容置槽嵌入所述净化网13内。与加热体接触净化网13的方案相比,加热体嵌入所述净化网13这一方案增大了加热体和净化网13的接触面积,净化网13能够更快的得到加热。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嵌入净化网13中的多个第三加热体143影响到净化网13自身的吸附效果,多个所述第三加热体143间隔设置,而所述容置槽也相应的间隔设置。
46.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热体143的数量不小于2个,且不大于30个。可选的,所述第三加热体143的数量可以是4个、5个、6个、7个、8个。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三加热体143在所述净化网13上呈均匀的阵列状排布,以充分加热净化网13各个区域。多个所述容置槽相应的呈阵列状设置于所述净化网13上。当所述第三加热体143的数量较多时,多个所述第三加热体143可遍布所述净化网13上的各个位置。综合考虑加热效果和制造成本,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7根所述第三加热体143,7根所述第三加热体143间隔的嵌入述净化网13上。
47.请参阅图6、图7,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四加热体144,所述壳体11内还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加热体144贴附所述净化网13运动。可以看出,所述壳体11内还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用于限定第四加热体144的运动轨迹。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可以驱动所加热体沿所述导轨运动。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网13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所述第四加热体144做往复运动。直至一个区域被加热完成后,所述第四加热体144运动至下一驱动,继续贴附净化网13做往复运动。以实现所述净化网13的分段分时加热催化。如此,所述第四驱动件的位置相对于净化网13是可变的,可以实现净化网13的分段、分区域加热。在一实施例中,当净化网13某一区域累积较多污染物时,可控制第四加热体144在该区域做往复运动的时间,以使此处净化网13上的污染物充分脱附。
48.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15的材料为团状模塑料(bmc)、聚苯硫醚(pps)、聚芳砜(par)或者聚醚醚酮(peek)。由于净化网13设置于所述固定框15内,且净化网13需要经常被加热。因此,需要所述固定框15的材料具有一定的耐热性。除上述材料外,其他耐热性较好的材料也可用于制造所述固定框15。
49.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网13包括载体和吸附剂,所述吸附剂涂布于所述载体上。为了更好的承载吸附剂,所述载体常呈网状设置。此外,所述载体也可是其他便于涂布吸附剂以及过滤气流的形状。可选的,吸附剂为沸石吸附剂,也称分子筛。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吸附剂为复合体系沸石吸附剂,其包含一种或多种不同沸石。这些沸石的硅铝比从20-900不等,通过改变沸石的种类、涂覆量、硅铝比等参数,可以调节模块对于甲醛、
甲苯以及其他各种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因此,净化网13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要求进行性能调节,达到不同的净化效果。
50.在上一可选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载体的材料为蜂窝陶瓷、铝蜂窝或者碳化硅。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负载能力,能够承载较多的沸石吸附剂。此外,这些材料耐热能力较强,由这些材料所制成的载体,可承受多次反复加热脱附过程。从而极大的延长了净化网13的使用寿命。除上述材料外,其他具有一定负载能力的耐热材料也可用于载体的制作。
5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的材料为mch陶瓷加热体、ptc、电热丝或者石墨烯电热膜。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和加热效果,上述材料为较为常见的电加热体材料,用于和电源连接,当加热体通电时产生热量。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的材料为mch陶瓷加热体。mch陶瓷加热体具有使用寿命长、环保、容易控制温度等优点。
52.请参阅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蜗壳114,所述第一风轮12设置于所述蜗壳114内,所述蜗壳114具有蜗舌,所述排风口挡板113设置于所述蜗舌处。具体的,所述蜗舌处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排风口挡板113的安装结构,所述排风口挡板113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蜗舌处。当所述排风口挡板113阻断排风口11c和第一风轮12时,该排风口挡板113设置于蜗舌延伸处。而第一风轮12和排风口11c导通时,排风口挡板113贴附于蜗壳114设置。
53.具体的,风机常包括风轮和用于容置风轮的蜗壳114,蜗壳114具有出气口,且蜗壳114与出气口的连接处常有一种由壳壁形成,状如舌头的“舌状”结构,称为蜗舌。其作用是用来防止部分气体在蜗壳114内循环流动。当旋转风轮叶片通道出口处的气流掠过蜗舌附近时,蜗舌的舌头就把它们一分为二:大部分气流顺着通道流向了风机的出口;少部分气流则通过蜗舌、风轮之间的间隙流回蜗壳114,在蜗壳114内随风轮旋转达一周后重返蜗舌处参与新的分流。
54.与所述排风口挡板113设置于所述排风口11c处,或者所述排风口挡板113单独形成与所述壳体11内的方案相比。排风口挡板113设置于所述蜗舌处,能够起到一个更好的导向作用。此外,排风口挡板113设置于所述蜗舌处,能够有效降低第一风轮12所产生的噪音,为实现这一目的,还可对排风口挡板113的形状、尺寸进行特别的计算和设计。
55.请参阅图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为空调器。可选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可以是新风装置、空气净化器等。即上文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单独使用,用于净化室内污染物。也可以作为一个吸附脱附模块,装设于如新风装置、空气净化器、空调器等常见的空气处理设备中,以实现这些设备功能的集成化、多样化。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56.请参阅图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外壳,所述壳体11形成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空调器主体20,所述空调器主体20内设置有第二风轮,所述空调器主体20还对应设置有主体进风口11a和主体出风口11b。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轮12、所述第二风轮可同轴设置。可选的,所述第一风轮12、所述第二风轮均为轴流风轮。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以及壳体11内部组件共同组成脱附模块。该脱附模块可独立使用,用于吸附室内甲醛等污染物,并具有脱附净化网13上的污染物的功能。而该脱附模块也可集成于空调器主体20上。在一实施例中,该脱附模块集成于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所述壳体11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一部分,或者,所述壳体11和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所
述外壳内还设置有空调器主体20,即空调室内机主体。相应的,所述外壳还设置有主体进风口11a和主体出风口11b。可根据需要,在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污染物净化时,打开所述吸附模块,并使其以吸附模式或者脱附模式进行工作。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