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循环制取干冰制冷的中央空调蓄冰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1934发布日期:2022-04-07 08:29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氧化碳循环制取干冰制冷的中央空调蓄冰槽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蓄冰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循环制取干冰制冷的中央空调蓄冰槽。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中使用的中央空调系统日益增多,不但使用电量增加,也造成昼夜用电的不平衡。转移尖锋用电,达到平衡供电,减少电力设备投资,节约制冷设备运行费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冰蓄冷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加深,氟利昂类制冷剂因其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而受到限制,目前国际上已达成完全禁用cfc类、逐渐限制使用hcfc类制冷剂的共识。作为制冷剂,人们希望它环保、高效、经济,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种十全十美的制冷剂。二氧化碳具有高密度和低粘度,其流动损失小、传热效果良好,并且通过对传热作用的强化,可以弥补其循环不高的缺点。同时二氧化碳环境表现优良、费用低易获取、稳定性好、有利于减小装置体积。最重要的是,其安全无毒,不可燃,与其他制冷剂相比,二氧化碳具有环保、安全、经济和单位容积制冷量等性能方面上的明显优势。
3.目前有一种二氧化碳蓄冷技术:二氧化碳制冷循环中压缩机,压缩膨胀一体机两个缸体分别作为作为压缩缸和膨胀缸完成二氧化碳压缩与膨胀过程,膨胀过程产生的膨胀功直接用于二氧化碳压缩过程,且压缩膨胀一体机中的膨胀缸与节流阀并联一同完成制冷剂的降压过程;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运行制冰时,二氧化碳制冷剂经气体冷却器分为两路,一路流入压缩膨胀一体机的膨胀腔进行膨胀降压,另一路流经节流阀进行节流降压,完成降压后两路二氧化碳制冷剂汇合流入蒸发器蒸发将冷量储存在蓄冰槽中,出蒸发器的二氧化碳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经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进入压缩膨胀一体机的压缩腔进行压缩后进入气体冷却器,液体制冷剂重新回到蒸发器相变制冷,吸收蓄冰槽中热量,完成制冰过程。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冰蓄冷技术中需要用到蓄冰槽,因此需要一款蓄冰槽用来满足二氧化碳循环制冷的蓄冰槽。
4.同时现有的蓄冰槽为保证槽体不漏水,还会做密封防水处理,但是槽体内的水在转化为冰的状态下,整体体积会发生膨胀,虽然现有的蓄冰槽的水不会加满,以预留给予冰膨胀的空间,但是冰依然会横向膨胀,挤压槽体,造成槽体损坏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循环制取干冰制冷的中央空调蓄冰槽,解决了现有冰蓄冷系统采用传统氟利昂做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以及现有的蓄冰槽容易受水结冰膨胀挤压槽体造成槽体损坏漏水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实用新型为一一种二氧化碳循环制取干冰制冷的中央空调蓄冰槽,包括盛装有水的蓄冰槽池体以及安装在所述蓄冰槽池体内部用于与水热交换的蓄冰盘管,所述蓄冰槽
体设置有保温膨胀层,所述保温膨胀层由内向外依次为防水层和支撑底板,所述防水层和支撑底板之间设置有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内设置有保温容纳腔;所述蓄冰盘管为两组,两组蓄冰盘管交叉设置且分别连接有蒸发器和热交换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层由若干支撑单元组合而成,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一组平行设置的垂直支架,所述垂直支架与防水层下表面和支撑底板上表面形成正方形框架,所述正方形框架中间设置有中部卸力槽。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部卸力槽四边均为开口向外的弧形板,所述中部卸力槽四个拐角分别设置有斜支撑板,所述斜支撑板一端与所述垂直支架与防水层下表面和支撑底板上表面所形成的正方形框架的四个顶点相连。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保温容纳腔内填充有橡塑保温材料。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保温膨胀层外设置有保护层和槽体外壳。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冰槽体内设置有盘管支架,所述蓄冰盘管安装在盘管支架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冰槽体内壁设置有布水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冰槽体内设置有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储冰容量液位计。
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具有环保、安全、经济和单位容积制冷量等性能方面上的明显优势。
17.2,当冰膨胀体积增大时候,对槽体进行挤压,具有弹性的支撑单元会发生形变,中部卸力槽为弧板,可以更好的将支撑单元所受到的力分散至支撑底板,当冰融化过后,具有弹性的支撑单元会恢复原状,同时具有弹性的保温材料也会辅助支撑单元恢复原状,从而缓解因水凝结成冰的过程对壁板的压力,延长蓄冰槽池体的使用寿命。
18.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保温膨胀层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单元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4.1-槽体外壳,2-保护层,3-保温膨胀层,301-防水层,302-支撑层,3021-垂直支架,3022-斜支撑板,3023-中部卸力槽,3024-保温容纳腔,303-支撑底板,4-蒸发器,5-热交换器,6-布水器,7-蓄冰盘管,8-盘管支架,9-二氧化碳传感器,10-储冰容量液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二氧化碳循环制取干冰制冷的中央空调蓄冰槽,包括盛装有水的蓄冰槽池体以及安装在蓄冰槽池体内部用于与水热交换的蓄冰盘管7,蓄冰槽体设置有保温膨胀层3,保温膨胀层3由内向外依次为防水层301和支撑底板303,防水层301和支撑底板303之间设置有支撑层302;支撑层302内设置有保温容纳腔3024;蓄冰盘管7为两组,两组蓄冰盘管7交叉设置且分别连接有蒸发器4和热交换器5。保温容纳腔3024内填充有橡塑保温材料。保温膨胀层3外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保护层2和槽体外壳1。蓄冰槽体内设置有盘管支架8,蓄冰盘管7安装在盘管支架8上。蓄冰槽体内壁设置有布水器6。蓄冰槽体内设置有二氧化碳传感器9和储冰容量液位计10。
28.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层302由若干支撑单元组合而成,支撑单元包括一组平行设置的垂直支架3021,垂直支架3021与防水层301下表面和支撑底板303上表面形成正方形框架,正方形框架中间设置有中部卸力槽3023。中部卸力槽3023四边均为开口向外的弧形板,中部卸力槽3023四个拐角分别设置有斜支撑板3022,斜支撑板3022一端与垂直支架3021与防水层301下表面和支撑底板303上表面所形成的正方形框架的四个顶点相连。支撑单元的垂直支架3021和斜支撑板3022以及中部卸力槽四周的弧形板均为弹性板。
29.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30.本实用新型中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经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进入压缩膨胀一体机的压缩腔进行压缩后升温升压变为过热气体,之后进入气体冷却器,液体制冷剂重新回到蒸发器4相变制冷,吸收蓄冰槽中热量,完成制冰过程。白天进行放冷循环,载冷剂流入热交换器5,蓄冰槽内的冰融化后吸收载冷剂的热量,被冷却后的载冷剂经载冷剂泵加压后流入冷却器与用冷空间内的空气强制对流换热,完成对用冷空间的降温。因此蓄冰槽中设置有蒸发器和热交换器,用于二氧化碳的蓄冷和中央空调的用冷。同时蓄冰槽体内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可以用来感应二氧化碳在制冷的过程中是否发生泄露。
31.保温膨胀层3,为三层结构,蓄冰槽体最内层和水接触的为防水层301,防水层后是支撑层302以及支撑层下的支撑底板303,支撑层302为中空的结构,由若干的支撑单元组成,支撑单元设置有垂直支架3021和中部卸力槽3023以及斜支撑板3022,其余地方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为保温容纳腔3024,其中填充有具有弹性的保温材料,比如说橡塑保温材料。当冰膨胀体积增大时候,对槽体进行挤压,具有弹性的支撑单元会发生形变,中部卸力槽3023为弧板,是为了更好的将支撑单元所受到的力分散至支撑底板303,当冰融化过后,具有弹性的支撑单元会恢复原状,同时具有弹性的保温材料也会辅助支撑单元恢复原状,从而达到保护槽体的目的。
3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3.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