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71232发布日期:2022-03-23 10:3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加湿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湿风扇。


背景技术:

2.加湿风扇是一种可以给指定房间加湿的家用电器,可以增加房间内湿度,以减少静电现象的发生并且有效抑制细菌的传播。
3.市面上的加湿风扇的加湿面积和范围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风扇,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风扇,包括雾化组件和出风组件。雾化组件包括雾化腔和雾化器,雾化器的雾化部位于雾化腔内,雾化腔的侧壁上设有排雾口;出风组件包括壳体和扇轮,壳体设有风道、雾道、出风口和出雾口,风道设置于壳体内,扇轮设置于风道内,出风口和出雾口设置于壳体的同侧,雾道设置于壳体的侧壁上,出风口与风道连通,雾道分别与排雾口和出雾口连通。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壁和后壁,风道设于前壁和后壁之间,雾道、出风口和出雾口均设置于前壁,后壁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风道连通。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前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前壁和第二前壁,第一前壁位于第二前壁和后壁之间,出风口贯穿第一前壁和第二前壁,雾道设置于第一前壁和第二前壁之间。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至少两个挡雾板,至少两个挡雾板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且分别至少部分位于雾道内。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隔板,隔板围绕相邻两个所述挡雾板之间的所述出风口设置,隔板与挡雾板配合形成出雾口。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个挡雾板包括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和第三止挡部,第二止挡部连接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三止挡部之间,第一止挡部与第三止挡部分别自第二止挡部的两端向下弯折并位于雾道内,相邻两个第一止挡部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止挡部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出雾口。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挡雾板之间,位于上方的挡雾板的第一止挡部和第三止挡部之间形成开口,位于下方的挡雾板的第二止挡部位于开口内。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雾道包括进雾口和与进雾口连通的第一雾道和第二雾道,进雾口与排雾口连通,第一雾道和第二雾道分别位于出风口的两侧,壳体还包括导雾板,导雾板设置于第一雾道和第二雾道之间,并与进雾口相对,以将从进雾口进入的雾气分别导向第一雾道和第二雾道。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雾化组件还包括外壳、水箱和风机,外壳包括顶面,顶面设有
排雾连通孔,排雾口通过排雾连通孔与雾道连通,壳体设置于顶面,水箱位于外壳内,雾化腔形成于水箱内,水箱的外周面上设有安装槽和与安装槽连通的出风孔,外壳设有进风孔;风机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且与进风孔的位置对应,风机经由出风孔送风至雾化腔内。
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水箱设有水位柱,水位柱凸设于水箱的外周面,水位柱由透明材料制成,用于显示水箱内的水位,外壳还设有限位槽,限位槽贯穿外壳的周壁,水位柱容置于限位槽内。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风扇,通过在壳体的侧壁上形成雾道,能够实现较大的出雾面积,实现大雾量加湿,并且雾道与扇轮等其他结构相互分离,不影响出雾,另外,扇轮转动形成的气流可以将雾气带向更远,实现远距离加湿,扩大加湿范围。
16.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加湿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所示的加湿风扇在一种视角下的爆炸图。
20.图3是图1所示的加湿风扇的一种纵向剖面图。
21.图4是图1所示的加湿风扇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爆炸图。
22.图5是图1所示的加湿风扇的另一种纵向剖面图。
23.图6是图1所示的加湿风扇的又一种纵向剖面图。
24.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加湿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图7所示的加湿风扇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8.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风扇1,包括雾化组件10和出风组件20。雾化组件10包括雾化腔12(图3)和雾化器13,雾化器13的雾化部131位于雾化腔12内,雾化腔12的侧壁上设有排雾口111;出风组件20包括壳体21和扇轮23,壳体21设有风道211、雾道212、出风口213和出雾口214,风道211设置于壳体21内,扇轮23设置于风道211内,出风口213和出雾口214设置于壳体21的同侧,雾道212设置于壳体21的侧壁上,出风口213与风道211连通,雾道212分别与排雾口111和出雾口214连通。
29.雾化组件10还包括水箱11,其中,水箱11大致为中空的圆柱结构,可以用于储水,还可以用于出雾。雾化腔12形成于水箱11内,即,雾化器13的雾化部131设置于水箱11内,以在水箱11内形成雾气。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3可以通过高频震动的方式雾化液体,以形成雾气。
30.请参阅图2和图3,水箱11包括水箱顶壁113、水箱底壁114、水箱外周壁116和水箱内周壁118,其中,水箱顶壁113和水箱底壁114相对,水箱外周壁116连接于水箱顶壁113和水箱底壁114之间,水箱内周壁118连接于水箱顶壁113和水箱底壁114之间。水箱顶壁113、水箱底壁114、水箱外周壁116和水箱内周壁118围成雾化腔12,雾化腔12可以用于储水,以便雾化器13将水雾化成雾气,还可以用于雾气的暂存,其中水箱底壁114、水箱内周壁118和水箱外周壁116配合实现雾化腔12的储水功能,水箱顶壁113、水箱内周壁118和水箱外周壁116配合实现雾化腔12的雾气暂存功能。
31.请参阅图2和图4,雾化腔12的侧壁上(即水箱11侧壁上)设有排雾口111,具体地,排雾口111设置于水箱顶壁113,用于排雾。在本实施例中,排雾口111大致为矩形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排雾口111还可以是圆孔、椭圆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孔,满足排雾的目的即可。
32.水箱11的外周面上设有安装槽1161,例如,安装槽1161凹设于水箱外周壁116,并且与雾化腔12隔开。安装槽1161可以用于安装出风结构。
33.水箱11还设有出风孔1163,出风孔1163设置于水箱外周壁116。为了保证雾化腔12具有足够的储水容量,出风孔1163需要靠近水箱顶壁113设置,避免水箱11内的水经出风孔1163流出。出风孔1163与安装槽1161连通,还与雾化腔12连通,使得气流可以经出风孔1163进入雾化腔12内,加速雾气的流速,从而雾气可以快速从排雾口111排出。
34.水箱11设有水位柱1165,水位柱1165可以用于显示水箱11内的水位。水位柱1165凸设于水箱11的外周面,其中,外周面指的是水箱外周壁116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水位柱1165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且与雾化腔12连通,以显示水箱11内的水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满足显示水箱11内的水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将水箱11整体设置为透明结构。
35.水箱11还设有容置孔1142,容置孔1142开设于水箱底壁114,与雾化腔12连通,容置孔1142可以用于容置雾化器13的雾化部131,例如,雾化部131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设置于容置孔1142。在本实施例中,容置孔1142为圆形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置孔1142还可以是方形孔或者椭圆形孔,满足容置雾化部131的目的即可。
36.水箱11还设有注水孔1134,注水孔1134开设于水箱顶壁113,与雾化腔12连通。用户可以通过注水孔1134向水箱11内注水,以保证实际水位能够达到安全水位,其中,安全水位指的是雾化器13能够安全工作的水位。例如,当水位柱1165显示的水位不足时,雾化器13具有烧坏的风险,用户可以通过注水孔1134向水箱11内注水,以增加水箱11内的水位,使水箱11内的实际水位能够高于安全水位。
37.水箱11还设有中心通孔1181,中心通孔1181由水箱内周壁118围合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中心通孔1181大致为圆形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心通孔1181还是可以是方形等其他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38.请参阅图2和图4,雾化组件10还包括外壳15,外壳15大致为圆罩结构,外壳15可以罩覆于水箱11外,即,水箱11设置于外壳15内。外壳15还可以用于安装出风组件20(图1),使得出风组件20连接于雾化组件10(图1)。
39.外壳15包括外壳顶壁152和外壳侧壁154,外壳顶壁152与外壳侧壁154连接,其中,外壳顶壁152大致为圆形板状结构,外壳顶壁152与水箱顶壁113相对;外壳侧壁154大致为环壁结构,外壳侧壁154套设于水箱外周壁116。
40.外壳顶壁152包括顶面1521和背面1523,顶面1521显露于外壳15的外表面,背面1523和顶面1521相背。
41.在本实施例中,顶面1521设有排雾连通孔1525,排雾连通孔1525贯穿顶面1521和背面1523。排雾口111通过排雾连通孔1525与雾道212连通,使得水箱11内的雾气可以经由排雾口111从排雾连通孔1525排出。
42.顶面1521还设有注水连通孔1527,注水连通孔1527贯穿顶面1521和背面1523。注水连通孔1527与注水孔1134对应,使得用户可以从外壳15的外部依次经注水连通孔1527和注水孔1134向水箱11内注水,不需要将外壳15拆下,注水方便。
43.外壳15设有进风孔1541,进风孔1541开设于外壳侧壁154,可以用于进风。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5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风孔1541之间相互间隔以形成网状的进风区域,降低异物经进风孔1541进入外壳15内部的概率。
44.外壳15还设有限位槽1543,限位槽1543贯穿外壳15的周壁,例如,限位槽1543贯穿外壳侧壁154。限位槽1543可以对水位柱1165进行限位,例如,水位柱1165可以容置于限位槽1543内。限位槽1543大致为线槽,限位槽1543的宽度大致等于水位柱1165的宽度,使得水位柱1165可以对限位槽1543进行限位,利于外壳15与水箱11的快速装配。例如,在将外壳15与水箱11装配时,可以将外壳15罩覆于水箱11,并且将限位槽1543对准水位柱1165,然后下压外壳15使得水位柱1165卡入限位槽1543内,即可实现外壳15与水箱11的初步连接,最后可以通过螺钉将外壳15与水箱11固定。
45.外壳15还设有凹槽1529,凹槽1529设置于顶面1521,并且未贯穿背面1523,即,凹槽1529为盲槽。凹槽1529可以用于安装壳体21,例如,壳体21可以部分容置于凹槽1529内部,并且通过螺钉将壳体21锁附于外壳15。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529为圆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凹槽1529还可以为方形等其他形状,满足安装壳体21的目的即可。
46.外壳15还包括限位套筒156,限位套筒156凸设于背面1523,限位套筒156可以穿设中心通孔1181,外壳15可以通过限位套筒156穿设中心通孔1181,实现外壳15与水箱11的初步对准;通过旋转外壳15使限位槽1543对准水位柱1165,可以实现外壳15与水箱11的二次对准,利于外壳15与水箱11的快速装配。
47.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雾化组件10还包括风机17,风机17设置于安装槽1161内,由于安装槽1161设置于水箱11,水箱11位于外壳15内,因此风机17设置于外壳15内。在本实施例中,风机17的位置与进风孔1541的位置对应,实现快速进风。风机17可以经由出风孔1163送风至雾化腔12(图3)内,加速雾气的流速,从而雾气可以快速从排雾口111排出。
48.在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还包括底座19,底座19可以与外壳15配合,以将水箱11固定,例如,将水箱11固定于外壳顶壁152和底座19之间。底座19可以用于收容雾化器13的雾化本体132,雾化本体132可以带动雾化部131高频震动,将水箱11内的水雾化成雾气。
49.底座19包括底座底壁191和底座侧壁193,底座底壁191和底座侧壁193相连,其中,底座底壁191大致为圆形板状结构,与水箱底壁114相对;底座侧壁193大致为环壁结构,与水箱外周壁116相对。
50.底座底壁191设有多个固定柱194,多个固定柱194凸设于底座底壁191朝向水箱11的一侧。多个固定柱194用于与限位套筒156连接,例如,固定柱194设有螺钉孔1941,螺钉孔1941贯穿底座底壁191,限位套筒156设有与螺钉孔1941对应的螺纹孔(图未示),使得螺钉可以穿过螺钉孔1941与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底座19与外壳15固定连接,并将水箱11固定。
51.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设置于雾化组件10的上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出风组件20还可以设置于雾化组件10的下方或侧方。
52.出风组件20包括壳体21和扇轮23,壳体21大致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可以收容扇轮23等结构,对扇轮23等结构进行保护。扇轮23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21内部,扇轮23可以通过转动形成气流,气流可以流出壳体21外。
53.请参阅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1设置于顶面1521。例如,壳体21可以通过粘接或者螺钉固定的方式设置于顶面1521。
54.壳体21包括相互连接的前壳215和后壳216,前壳215和后壳216均为一端开口的罩体结构,前壳215上具有前壁,后壳216上具有后壁。当加湿风扇1在使用时,前壁相对后壁更靠近用户。前壁可以用于出风,后壁可以用于进风。
55.请参阅图5和图6,前壳215的前壁包括第一前壁2151和第二前壁2152,第一前壁2151和第二前壁2152相对设置,第一前壁2151位于第二前壁2152和后壳216的后壁之间。
56.壳体21设有风道211(图3)、雾道212、出风口213和出雾口214,其中,风道211设置于壳体21内,由前壳215和后壳216连接后形成,扇轮23设置于风道211内。出风口213和出雾口214设置于壳体21的同侧,其中,壳体21的前侧壁中空,以形成雾道212,使得雾道212与扇轮23等其他结构相互分离,不影响出雾。出风口213设置于前壁,例如,出风口213贯穿第一前壁2151和第二前壁2152,出风口213与风道211连通。雾道212和出雾口214均设置于前壁,其中,雾道212设置于第一前壁2151和第二前壁2152之间,出雾口214设置于第二前壁2152。雾道212分别与排雾口111(图2)和出雾口214连通,使得水箱11内部的雾气可以依次经排雾口111和排雾连通孔1525进入雾道212,并且经出雾口214流出壳体21外。
57.雾道212包括进雾口2121和与进雾口2121连通的第一雾道2123和第二雾道2125,进雾口2121设置于前壳215的底部,并且与排雾口111连通,使得雾化腔12内的雾气可以经由排雾口111进入进雾口2121,并从进雾口2121进入第一雾道2123和第二雾道2125,其中,第一雾道2123和第二雾道2125分别位于出风口213的两侧。
58.出风口213大致为条形结构,沿壳体21的高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13包括多组,多组出风口213上下间隔设置,相邻两组出风口213之间设有一个出雾口214。每组出风口213包括并排设置的四个出风口213,多组出风口213可以在壳体21上形成出风区域,扩大出风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13包括四组。
59.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出雾口214设置于第二前壁2152,出风口213贯穿第一前壁2151和第二前壁2152,第一前壁2151位于第二前壁2152和后壁之间,因此扇轮23的转动形成的气流会依次经过出风口213和出雾口214,使得气流在经出风口213向壳体21外流动时可以将出雾口214排出的雾气带向更远,实现远距离加湿,扩大加湿范围。在本实施例中,出雾口21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出雾口214的数量为三个,每个出雾口214设置于两组出风口213之间。
60.后壳216的后壁上设有进风口2162,进风口2162与风道211连通,可以用于进风。进风口216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风口2162相互间隔形成进风区域。
61.壳体21还包括至少两个挡雾板217,至少两个挡雾板217沿壳体21的高度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且分别至少部分位于雾道212内。挡雾板217设置于出雾口214的周围,挡雾板217可以用于挡雾,使得雾道212内的雾气向出雾口214流出。挡雾板217的相对两端均向下弯曲,形成半封闭的腔体,利于雾气流向出雾口214。
62.每个挡雾板217均连接于第一前壁2151和第二前壁2152之间,挡雾板217的数量与出雾口214的数量一一对应,每个挡雾板217对应一个出雾口214。在本实施例中,挡雾板217的数量也为三个。
63.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上端的挡雾板217的长度大于位于下端的挡雾板217的长度,每个挡雾板217的两端分别伸入雾道212内。由于越靠近排雾口111雾气浓度越大,因此越靠近壳体21的上端,雾气的浓度越小。增加挡雾板217的长度可以拦截更多的雾气,因此位于上端的挡雾板217的长度大于位于下端的挡雾板217的长度,可以使得雾气能够被均匀分割,即,从各个出雾口214流出的雾量大致相同,从而雾气能够在第二前壁2152散布均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位于上端的挡雾板217的长度还可以等于位于下端的挡雾板217的长度。
64.壳体21还包括隔板218,隔板218连接于第一前壁2151和第二前壁2152之间。隔板218围绕相邻两个挡雾板217之间的出风口213设置,以将雾道212和出风口213隔开。隔板218与挡雾板217配合形成出雾口214。在本实施例中,隔板218包括第一板2181、第二板2183和第三板2185,其中,第一板2181和第三板2185相对,第二板2183连接于第一板2181和第三板2185之间。出雾口214形成于第二板2183和挡雾板217之间,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板2183和挡雾板217的间距来设置出雾口214的宽度,例如,可以将出雾口214设置成细窄的形状,以形成挤雾的效果,使得雾气可以吹的更远。
65.壳体21还包括导雾板219,导雾板219设置于第一雾道2123和第二雾道2125之间,并与进雾口2121相对,以将从进雾口2121进入的雾气分别导向第一雾道2123和第二雾道2125。导雾板219设置于挡雾板217的下端,使得雾气从进雾口2121进入雾道212内后,先经过导雾板219,经导雾板219的导向作用分别进入第一雾道2123和第二雾道2125,再流向挡雾板217,并最终从出雾口214流出。导雾板219可以将雾气导向至两侧更远的距离,防止雾气全部流向第一个挡雾板217,从而全部涌入第一个出雾口214,造成出雾不均匀。其中,第一个是以雾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定义的,沿雾气的流动方向,依次为第一、第二和第三。
66.在本实施例中,导雾板219大致为圆弧形板状结构,以将雾气导向第二个挡雾板217并且从第二个出雾口214流出,或者将雾气导向更远的第三个挡雾板217并且从第三个出雾口214流出。导雾板219可以为对称结构,例如,导雾板219可以关于进雾口2121的轴线对称,以实现均匀导雾,使得雾气均匀地分布于雾道212内,实现均匀出雾。
67.壳体21还包括圆形底板210,圆形底板210设置于前壳215的底部,通过圆形底板210容置于顶面1521的凹槽1529内,并且通过螺钉将圆形底板210锁附于外壳15,可以实现壳体21与外壳15的固定连接。
68.扇轮23可转动地设置于风道211以形成气流,气流经出风口213向壳体21外流动,以带动自出雾口214流出的雾气。在本实施例中,扇轮23为贯流式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扇轮23还可以是轴流式结构,满足形成气流的目的即可。
69.请参阅图2和图6,出风组件20还包括导风板25,导风板25设置于壳体21(图1)内,导风板25向出风口213延伸,以将气流导向出风口213。导风板25位于前壳215和后壳216之间,例如,导风板2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2162和出风口213,使得气流可以自进风口2162进入壳体21内部,经导风板25的导风作用,从出风口213流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25大致为弧形板状结构。
70.出风组件20还包括调温片27,调温片27设置于风道211,可以对风道211内的气流进行调温。调温片27可以是半导体制冷片,可以根据需要将调温片27调为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例如,当需要暖风时,可以将半导体制冷片调为制热模式,对风道211内的气流进行加热,使得加湿风扇1吹出暖风。反之,可以将半导体制冷片调为制冷模式。
71.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加湿风扇3,与加湿风扇1的结构不同的是,加湿风扇3的前壳315内没有设置隔板218,并且每个挡雾板317均包括第一止挡部3171、第二止挡部3172和第三止挡部3173,第二止挡部3172连接于第一止挡部3171和第三止挡部3173之间,第一止挡部3171与第三止挡部3173分别自第二止挡部3172的两端向下弯折并位于雾道212内。相邻两个第一止挡部3171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止挡部3173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出雾口314,使得雾气可以经间隙进入相邻的两个第二止挡部3172之间。
72.相邻两个挡雾板317之间,位于上方的挡雾板317的第一止挡部3171和第三止挡部3173之间形成开口3174,位于下方的挡雾板317的第二止挡部3172位于开口3174内,以减小出雾口314,从而形成挤雾的效果,将雾气带向更远。
73.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第二止挡部3172之间还设有出风口313,扇轮33转动形成的气流在经出风口313向壳体31外流动时可以将雾气带向更远,实现远距离加湿,扩大加湿范围。
74.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风扇1,通过在壳体21的侧壁内部形成雾道212,能够实现较大的出雾面积,实现大雾量加湿,并且雾道212与扇轮23等其他结构相互分离,不影响出雾,另外,扇轮23转动形成的气流可以将雾气带向更远,实现远距离加湿,扩大加湿范围。
7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