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49380发布日期:2022-04-07 08:0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烘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2.环境的监测过程一般包括样品采集和样品的预处理,在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时往往需要利用实验室的烘干设备对样品进行烘干处理,进而有利于方便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操作。
3.目前相关技术的烘干装置主要包括蒸汽发生器和烘干箱,其中蒸汽发生器的出气口与烘干箱相连,烘干箱内设置有烘干内胆,烘干箱与烘干内胆之间留有空隙,烘干内胆内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相邻的抽拉组件,抽拉组件呈盒状并且用于放置采集的样品,使得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进入到烘干箱与烘干内胆之间的空隙中,烘干内胆中的空气温度升高,进而对抽拉盒内的样品进行烘干处理。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抽拉组件呈盒状,使得当对样品进行烘干时,相邻的两个抽拉组件之间,相互接触的面不易受热,容易影响其内部样品的烘干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缓解相邻的抽拉组件对其内部样品烘干速度造成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分布的若干烘干箱,每个所述烘干箱的上表面均设置有若干通汽孔,每个所述烘干箱下表面均伸出有若干进汽支管,上下两个相邻的所述烘干箱中,位置靠上的所述烘干箱的所述进汽支管插在位置靠下的所述烘干箱的所述通汽孔内;每个所述烘干箱内均设置有烘干内胆,所述烘干箱与其内部的所述烘干内胆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烘干内胆内设置有能够从所述烘干内胆中抽出的抽拉组件,所述抽拉组件用于盛放供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进行烘干的环境监测样品。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相邻的两个烘干箱之间,相对靠上的烘干箱的进汽支管插入到相对靠下的烘干箱内的通汽孔内,相对靠上的烘干箱内的蒸汽能够进入到相对靠上的烘干箱中,使得相对靠上的烘干箱内部烘干内胆的温度升高,有助于每个抽拉组件的顶面和几面均受到加热。
9.优选的,所述烘干箱下端的边缘设置有卡槽,所述烘干箱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卡边,上下两个相邻的所述烘干箱中,位置靠上的所述烘干箱的所述卡边插在位置靠下的所述烘干箱的所述卡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增强相邻两个烘干箱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1.优选的,所述烘干箱的一端和所述烘干内胆的一端均呈开口设置,所述烘干箱的开口和所述烘干内胆的开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烘干内胆开口边缘与所述烘干箱的开口边缘
连接,所述抽拉组件为抽拉板,所述抽拉板水平设置在所述烘干内胆内,所述抽拉板靠近所述烘干内胆敞口的一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边缘与内胆的内表面贴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动挡板,使得抽拉板从烘干箱内伸出,将样品放在抽拉板上,并且推动挡板至挡板的边缘与内胆的内表面贴合,有助于烘干箱的密封。
13.优选的,所述抽拉板的两侧均设置有滑条,所述烘干内胆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滑条对应的滑轨,所述滑轨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滑条位于所述滑轨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条和滑轨相互配合使得抽拉板能够从烘干内胆内滑出。
15.优选的,所述滑轨靠近所述烘干内胆开口处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滑条远离所述烘干内胆开口处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限位板相抵的限位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外拉动抽拉板至抽拉板上的限位块与滑轨上的限位板相抵,避免滑条脱离滑轨。
17.优选的,所述挡板远离所述抽拉板的一侧设置有塑料把手。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动塑料把手有助于将抽拉板从烘干内胆内拉出。
19.优选的,最上层的所述烘干箱的所述通汽孔设置有橡胶塞。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尘塞有助于避免有灰尘落入烘干箱,进而有助于保持烘干箱与烘干内胆之间的环境。
21.优选的,所述烘干箱的下方设置有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上设置有为所述蒸汽发生器提供水源的进水管,最上层的所述烘干箱的所述通汽孔处设置有排气管, 所述排气管远离所述通汽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余的水蒸气能够沿着排气管进入进水管,形成水蒸气的循环使用。
23.优选的,所述排气管外侧设置有隔热棉。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避免工作人员在靠近排气管时,被排气管烫伤。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烘干箱为独立设置。相邻的两个烘干箱之间,相对靠上的烘干箱内的蒸汽通过通汽孔和进汽支管进入到相对靠上的烘干箱中,使得相对靠上的烘干箱内部的烘干内胆内的温度升高,使得每个抽拉组件的顶面和底面均受到加热;
27.2.蒸汽通过排气管进入进水管,形成水蒸气的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的爆炸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抽拉组件的爆炸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蒸汽发生器;11、卡边;12、卡槽;13、出汽孔;14、进水管;15、隔热棉;2、烘干箱;21、烘干内胆;22、进汽支管;23、通汽孔;3、抽拉组件;31、抽拉板;32、滑条;33、滑轨;34、限位块;35、限位板;36、挡板;37、塑料把手;38、橡胶塞;39、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烘干装置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把水加热成为蒸汽的机械设备。通常蒸汽发生器的侧面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为蒸汽发生器提供水源。蒸汽发生器的顶端设置有出汽孔,使得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从出汽孔排出。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参照图1,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包括蒸汽发生器1和三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烘干箱2,其中烘干箱2设置在蒸汽发生器1的上方,并且最底层的烘干箱2与蒸汽发生器1连通,三个烘干箱2之间相互连通,使得蒸汽发生器1产生的蒸汽能够进入到各个烘干箱2内,进而对烘干箱2内的环境监测样品进行烘干处理。
35.参照图2,烘干箱2的顶部的边缘和蒸汽发生器1顶部的边缘均设置有卡边11,烘干箱2的底部设置有卡槽12。使得蒸汽发生器1上的卡边11位于其上方烘干箱2的卡槽12内,相邻的两个烘干箱2之间,相对靠下的烘干箱2的卡边11位于相对靠上的烘干箱2的卡槽12内。并且每个卡边11与其对应卡槽12的内壁均贴合,有助于增强烘干装置的稳定性。
36.参照图2,烘干箱2内设置有烘干内胆21,烘干内胆21与烘干箱2之间留有空隙,烘干箱2和烘干内胆21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呈敞口设置,并且烘干箱2的开口边缘和烘干内胆21的开口边缘相连接;烘干箱2的底部伸出四个进汽支管22,蒸汽发生器1的顶部设置有四个出汽孔13,最下层烘干箱2的进汽支管22插在对应的出汽孔13处,使得蒸汽发生器1产生的蒸汽能够进入到烘干箱2和烘干内胆21之间的空隙中,进而能够对烘干内胆21内的样品进行烘干。
37.参照图2,烘干箱2的顶部设置有四个通汽孔23,相邻的两个烘干箱2中,相对靠上的烘干箱2的进汽支管22插在相对靠下的烘干箱2的通汽孔23中,使得蒸汽能够在相邻的两个烘干箱2之间流通。每个烘干内胆21内均设置有抽拉组件3,抽拉组件3用于盛放供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进行烘干处理的样品,使得各个抽拉组件3的顶面和底面均能受热。
38.参照图2,抽拉组件3包括抽拉板31,抽拉板31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烘干内胆21内,抽拉板31的两侧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有一个滑条32,烘干内胆21侧面的内表面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滑轨33,抽拉板31两侧的滑条32分别位于对应烘干内胆21的滑轨33中,滑条32能够在滑轨33内滑动,进而能够将抽拉板31从烘干内胆21内拉出。结合图3,滑条32远离烘干内胆21开口处的一端设置有一个限位块34,滑轨33靠近烘干内胆21开口处的一端设置有一个限位板35,将抽拉板31从烘干内胆21拉出时,限位块34能够与限位板35相抵,进而避免滑条32脱离滑轨33。
39.参照图2,抽拉板31远离限位块34的一端设置有挡板36,结合图1,抽拉板31位于烘干内胆21内时,挡板36位于烘干内胆21的开口处且挡板36的边缘与烘干内胆21的内表面贴合,有助于避免蒸汽从烘干内胆21的开口处溢出。挡板36远离抽拉板31的一端设置有塑料把手37,在使用时,拉动塑料把手37能够使挡板36的边缘与烘干内胆21的内表面分开,进而将抽拉板31从烘干内胆21内拉出。
40.参照图1,位于最上层的烘干箱2的通汽孔23处设置有橡胶塞38,并且有一个通汽孔23连接有排气管39,蒸汽发生器1上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进水的进水管14,排气管39远离通汽孔23的一端连接在进水管14上,使得烘干箱2内的顶部蒸汽能够顺着排气管39进入到进
水管14,并且通过进水管14进入到蒸汽发生器1内,有助于实现蒸汽的循环使用。排气管39的外侧设置有一层隔热棉15,有助于避免工作人员在靠近排气管时被烫伤。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环境监测用样品烘干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拉动塑料把手37,将抽拉板31从烘干内胆21内拉出,把样品放到抽拉板31上后,将抽拉板31推入烘干内胆21内,接着打开蒸汽发生器1。当蒸汽发生器1产生蒸汽后,蒸汽通过蒸汽发生器1上的出汽孔13和插在出汽孔13上的进汽支管22,进入到烘干箱2和烘干内胆21之间的空隙中,进而使得烘干内胆21内的温度升高,此时烘干内胆21的抽拉板31上样品的上下表面均能受热。烘干箱2顶部的蒸汽可以通过排气管39进入进水管14,再通过进水管14进入到蒸汽发生器1,实现了蒸汽的循环使用。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