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64101发布日期:2022-07-06 02:2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取暖换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取暖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cn211716729u公开了一种卫生间用取暖除湿机,如图1所示,包括:箱体、安装于箱体内的双向风机、取暖装置、除湿装置、和发热模块。其中,双向风机分别设有吹气口和排气口。当除湿模式时,空气从进气口进入箱体内,再经过除湿装置的除湿后,从吹气口吹回卫生间,从而实现对卫生间空气的除湿。当取暖模式时,空气从进气口进入箱体内,经过发热模块后,再由吹气口吹回卫生间,从而实现取暖效果;但是,由于吹气口和排气口是连通的,而排气口与室外连通。所以在除湿模式和取暖模式下,空气都有可能从排气口吹出室外,从而使得除湿和取暖效果下降。另外,在取暖除湿模式下,空气经过除湿装置时受到的风阻较大,所以绝大部分的空气会绕过除湿装置直接进入双向风机,导致除湿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湿取暖换气装置,可以切换多种模式的同时,也能实现在各模式下性能的最优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包括:壳体,设有开口,以及连通第一空间的换气出风口;面罩,覆盖所述开口,包括使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的进风口和连通第二空间的循环出风口;换气风机,将空气从所述第二空间排出所述第一空间;循环风机,将从所述第二空间吸入的空气排出所述第二空间;所述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换气风机侧的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设置在循环风机侧的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还包括:循环风路,连通所述循环风机侧进风口和所述循环出风口;换气风路,连通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所述换气出风口;进风口切换板,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下游侧,用于切换所述循环风路与所述换气风路。
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还包括:除湿部,设置在所述换气风机与所述循环风机之间,回收被吸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除湿风路,连通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所述循环出风口,以使从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的空气经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循环出风口排出。
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切换板可移动地覆盖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或覆盖所述循环风机侧进风口、或同时覆盖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
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切换板在覆盖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状态下,所述除湿部被所述进风口切换板覆盖。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循环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循环风机包括:远离所述除湿部的第一吸风口以及靠近所述除湿部且与所述第一吸风口相对向的第二吸风口。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循环风机包括循环用蜗牛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用蜗牛壳内的循环风扇和循环马达,所述循环风扇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吸风口侧的第一风扇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吸风口侧的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的交界处到所述第一吸风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的交界处到所述第二吸风口的长度。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除湿部所在的平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吸风口所在的平面的倾斜设置。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切换板在同时覆盖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和所述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的状态下,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被覆盖的部分小于所述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被覆盖的部分。
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切换板覆盖所述第二吸风口与所述除湿部之间的空间。
1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还包括:接水部,与所述除湿部连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除湿部排出的液体,雾化器,与所述接水部连接,用于雾化所述接水部中的液体。
1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气风机包括换气用蜗牛壳,以及设置在所述换气用蜗牛壳内的换气风扇和换气马达,所述换气蜗牛壳上设有与所述雾化器连通的连接口。
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所述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相连。
1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所述循环风机侧进风口不相连。
附图说明
17.图1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取暖除湿机的拆解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拆除面罩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覆盖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覆盖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以及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沿图5的x平面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除湿取暖换气装置100、壳体110、开口111、面罩120、进风口切换板121、驱动部件122、驱动电机1221、驱动齿轮1222、从动齿条1223、送风单元130、换气风机131、吸气口1311、排气口1312、连接口1313、循环风机132、第一吸风口1321、第二吸风口1322、第一风扇1323、第二风扇1324、排风口1325、加热部1326、除湿单元140、压缩机141、除湿部142、接水部143、雾化器144、进风口150(150’)、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循环出风口160、换气出风口170。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30.下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具体地,相对于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32.以下是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说明。本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可安装于第二空间,第二空间比如为室内,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通过墙壁被隔开,第一空间比如为室外。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拆除面罩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100包括壳体110、面罩120、送风单元130(例如包括换气风机131、循环风机132)以及除湿单元140(例如包括压缩机141、除湿部142、接水部143以及雾化器144)。
35.其中,送风单元130以及除湿单元140设置在壳体110内,面罩120覆盖在壳体110的一表面,以使送风单元130及除湿单元140被限定在壳体110和面罩120围成的腔体内部。
36.换气风机131设置在壳体110内,位于壳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用于将空气从第二空间(室内)排出至第一空间(室外)。循环风机132设置在壳体110内的远离换气风机131的一端,用于将从第二空间(室内)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后(例如加热或除湿等)再次排出至第二空间(室内)。除湿部142设置在换气风机131和循环风机132之间,回收被吸入壳体110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汽。
37.壳体110,中空长方体形状,具有6个面,其中包括顶面,底面和4个侧面。在除湿取暖换气装置安装的状态下,开口111设置在底面。壳体110的侧面上设有换气出风口170。在
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开口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定,本公开对开口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
38.壳体110的不同于换气出风口侧面的底面设置有开口111,通过设置开口111,可以使除湿取暖换气装置100的其他部件(例如换气风机131、循环风机132、除湿部142等)能够安装在壳体110内。
39.换气出风口170,设置在壳体110的其中一个侧面的开孔,通过管道等连通第一空间(室外),用于将壳体110内的空气排出至第一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换气出风口170与后述的换气风机131的排气口1312相连通,使从排气口1312排出的空气经换气出风口170排出室外。
40.面罩120,呈平板形状,覆盖壳体110设置在底面的开口111。面罩120包括:进风口150、进风口切换板121和循环出风口160。
41.进风口150,设置在面罩120上的开孔,例如为条形开口,进风口150与第二空间(室内)连通,以使空气进入壳体110内。进风口150包括: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可以是同一个进风口的左侧和右侧,也可以是互相不连通的两个风口。其中,本实施例中,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共同构成进风口150。
42.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是面罩120上的位于靠近换气风机131一侧的进风口,本实施例中,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与换气风机131的吸气口1311相对应的位置,但不仅限于此,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不一定正对换气风机的吸气口1311,也可以位于换气风机131旁。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换气风机侧进风口与换气风机的吸气口连通,例如可以是通过其他的连通通道连通,以使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的空气可以通过换气风机的吸气口进入换取风机内。
43.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是面罩120上的位于靠近循环风机132一侧的进风口,设置在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相邻位置。本实施例中,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与后述的循环风机132的第一吸风口1321以及第二吸风口1322不相对向,即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与循环风机132的第一吸风口1321以及第二吸风口1322不是直接相对设置的。通过该结构,可以使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不直接进入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具有一定的路径,为后续的不同模式下实现最优的模式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在壳体内相连通。
44.在本实施例中,除湿取暖换气装置100内具有循环风路和换气风路。其中,循环风路连通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和循环出风口160,室内的空气可以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进入壳体110内,并通过循环出风口160排出至室内,从而完成空气的循环,空气在循环风路中被处理,例如加热等。换气风路连通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换气出风口170,室内的空气通过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进入壳体110内,并通过换气出风口170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换气的操作。
4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风口150包括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其中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相连通,形成一个连通的进风口,即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格栅相连。
46.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进风口150’包括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
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其中,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分开设置,即中间部分被分隔开,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之间的格栅没有连通。
4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覆盖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覆盖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以及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48.如图6-图8所示,进风口切换板121,设置在进风口150下游侧,并且可相对面罩120移动,可以在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和循环侧进风口151之间来回移动,用于切换循环风路与换气风路,从而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或覆盖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或同时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的一部分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2的一部分。实现对循环风路和换气风路的控制,从而使本公开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在不同的模式下实现不同的功能。
49.在本实施例中,当进风口切换板121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如图6所示,则空气可以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进入壳体110内,而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被覆盖。
50.当进风口切换板121覆盖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如图7所示,则空气可以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壳体内,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被覆盖。
51.当进风口切换板121同时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的一部分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的一部分,如图8所示,空气可以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也可以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进风口切换板121的驱动方式可以是利用齿条、齿轮以及小电机的配合,使得进风口切换板可以在进风口的下游侧来回移动,从而实现对循环风机侧开口和换气风机侧开口的开闭比例的调整。
52.循环出风口160,位于进风口旁150,与循环风机的排风口1325(如图9所示)相对向设置在面罩120上,与第二空间(室内)连通的开孔。使经过循环风机132后的空气从循环出风口排出第二空间(室内)。
53.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送风单元130包括换气风机131和循环风机132。
54.换气风机131,横向设置于壳体110内,例如,如图5所示,横向设置是指换气风机的排气口1312所在的面垂直于壳体的顶面或底面,并且换气风机的吸气口1311平行于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顶面或底面,用于引导从进风口150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以从换气出风口170吹出。换气风机131包括换气用蜗牛壳、位于换气用蜗牛壳内的换气风扇和换气马达。换气马达具有换气回转轴,换气风扇与换气回转轴固定连接,通过换气马达的换气回转轴的转动而驱动换气风扇旋转而生成换气气流。换气风扇例如可以是多翼风扇扇叶。换气风机131设有吸气口1311和排气口1312,空气从吸气口1311进入,从排气口1312排出。其中吸气口1311与进风口150相对向设置,即吸气口1311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相对向设置,排气口1312与换气出风口170相对向设置。进一步,换气风机还包括连接口1313。
5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连接口1313设置在换气用蜗牛壳上,用于连通后述雾化器144,并将雾化器144雾化的水雾排出。例如,雾化器144排出的水雾通过连接口1313进入换气用蜗牛壳内,然后随着空气的流动被排出室外。
56.循环风机132,与换气风机131的摆放方向不同,循环风机132纵向设置于壳体110内,用于引导从进风口150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从循环出风口160吹出。循环风机132包括
循环用蜗牛壳、位于循环用蜗牛壳内的循环风扇和循环马达(未示出)。循环马达具有循环回转轴,循环风扇与循环回转轴连接,通过循环马达的循环回转轴的转动而驱动循环风扇旋转而生成循环空气流。循环风机132设有第一吸风口1321、第二吸风口1322以及排风口1325,空气从第一吸风口1321和第二吸风口1322进入的空气从排风口1325排出。其中,如图5所示,第二吸风口1322与后述的除湿部142相对向(即第二吸风口1322靠近除湿部142),第二吸风口1322与第一吸风口1321背向设置(即第一吸风口1321远离除湿部142)。纵向设置的循环风机132不但可以增大进风面积,还可以使得第二吸风口1322与除湿部142相对向,减少除湿后的空气进入循环风机的压损,从而增大除湿效率。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纵向设置是指循环风机132的第一吸风口1321和第二吸风口132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57.循环风机132的排风口1325设置在循环出风口160的上游侧,用于将循环风机132中的空气排出,并通过循环出风口160,例如循环风机的排风口1325与循环出风口160之间可以通过加热部连通。
58.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沿图5的x平面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59.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循环风扇采用的是双层多翼扇叶。其中,双层离心多翼扇叶中的一层为第一吸风口侧的第一风扇1323,另一层为第二吸风口侧的第二风扇1324,且第一风扇1323的高度h小于第二风扇1324的高度h。第一风扇1323的高度h是指第一风扇1323从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交界处到第一吸风口1321的长度;第二风扇1324的高度h是指第二风扇从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交界处到第二吸风口1322的长度。
60.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加热部1326设置在循环风机的排风口的下游侧,用于加热经循环风机排出的空气,即空气经过加热部后被加热升温,再依次通过循环出风口排出至室内。
6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除湿单元140包括:压缩机141、除湿部142、接水部143以及雾化器144。
62.压缩机141,设置为通过压缩机141的运转对低温低压的热介质进行压缩后,排出高温高压的热介质。
63.热介质,用于传递热能,使空气产生冷却或升温效果的流体,热介质在压缩机和除湿部中循环流动以实现热能的传递。热介质是各种热机中借以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本实施例中的热介质可以设置为冷媒,在其他的可选实施例中,热介质也可以是其他的用于传热的物质。
64.除湿部142,纵向设置在壳体110内,且位于循环风机132和换气风机131之间,具有用于通过使热介质蒸发来吸收周围潜热并对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冷凝的蒸发器和用于使热介质冷凝并向周围释放潜热并对通过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冷凝器。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纵向设置是指除湿部14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从而使空气在经过除湿部142时,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此外,除湿部142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二吸风口1322所在的平面的倾斜设置,即除湿部14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吸风口1322所在的平面相交,从而进一步扩大进入除湿部的进风面积,提高除湿效率。
65.压缩机141、蒸发器和冷凝器通过用于热介质流动的通道互相连通。热介质被压缩
机141加压流入除湿部142,使得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与在除湿部142内流动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进行除湿时,空气先经过蒸发器,并与蒸发器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降低温度,释出冷凝水;接着经过冷凝器,与冷凝器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升高温度。
66.接水部143,与除湿部142连接,用于接收来自除湿部142排出的液体。如图4所示,除湿取暖换气装置安装时,箭头f所指的方向为垂直向上的方向,箭头f相反方向为下方,其中接水部143与除湿部142连接,并设置在除湿部142的下方,用于收纳释出的冷凝水。具体地,在蒸发器下方设有用于接收空气经过蒸发器时所产生的冷凝水的接水容器,防止冷凝水流向壳体内的其它部件而造成部件损坏。
67.雾化器144,与接水部143连接,用于雾化接水部143中的液体。具体地,雾化器144设置在换气风机一侧,一端与接水部连接,另一端与换气风机的连接口相连接。其中,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44采用超声波雾化,其利用电子高频震荡,将冷凝水的液态水分子间的分子键打散而产生自然飘逸的水雾后排出,防止冷凝水在接水部里滋生细菌。在其他的可选实施例中,雾化器144也可以是其他的雾化方式,例如压缩式雾化,网式雾化等等。
68.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除湿取暖换气装置内还设置有除湿风路,该除湿风路连通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循环出风口,室内的空气可以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在经过除湿部完成除湿处理后,经由循环风机从循环出风口排出至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操作。
69.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121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70.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进风口切换板121安装在面罩120朝向壳体内部的一侧,在面罩120的靠近进风口150上侧的位置设置有驱动部件122,例如驱动电机1221,驱动电机1221上设置有驱动齿轮1222。在进风口切换板的上侧,设置有与驱动齿轮1222相配合的从动齿条1223,通过驱动电机1221带动驱动齿轮1223转动,从而使进风口切换板121沿着面罩120所在的平面移动,实现进风口切换板在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和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之间进行切换。
7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进风口切换板121在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和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之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实现切换循环风路、换气风路以及除湿风路。如图6-图8所示,在进风口切换板121在不同的位置时,其对循环风机132、除湿部142、以及换气风机131的覆盖位置不同。
72.当进风口切换板121切换至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即覆盖在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状态下,除湿部142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此时,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被关闭,空气无法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进入壳体内。
73.当进风口切换板121切换至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和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之间时,进风口切换板121同时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的一部分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的一部分的状态下,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被覆盖的部分小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被覆盖的部分,即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具有较大的进风面积,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相对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具有较小的进风面积。由此,可以抵消空气在经过除湿部142时存在较大风阻的问题,使从循环出风口160排出的空气中,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和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
152进入的空气的比例相对均衡。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进风口切换板的位置控制从不同的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空气比例。
74.在进风口切换板121同时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的一部分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151的一部分的状态下,进风口切换板121覆盖第二吸风口1322与除湿部142之间的空间,即空气难以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循环风机的第二吸风口1322,而是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152进入壳体,并通过除湿部142后,进入第二吸风口1322。
75.以上是对构成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部件进行的说明,接下来会对本实施例的除湿取暖换气装置的五种运行模式进行说明。
76.1.换气模式
77.当启动换气模式时,换气风机运行,循环风机和压缩机不运行。这时,进风口切换板切换至循环风机侧,即进风口切换板覆盖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空气只能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形成连通换气风机侧进风口、换气风机及换气出风口的换气风路。当空气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换气风机的吸气口进入换气风机内,然后从排气口排出,从而实现对室内(例如浴室)的换气功能。在换气模式下,空气不会进入循环风机,所有的空气从换气风路通过,所以换气的性能可以达到最优状态。
78.2.取暖模式
79.当启动取暖模式时,循环风机运行,换气风机和压缩机不运行。这时,进风口切换板切换至换气风机侧,即进风口切换板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空气只能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形成连通循环风机侧进风口、循环风机、加热部及循环出风口的循环风路。当空气从循环风机层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循环风机的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内,经排风口排出后,经过加热部的加热再从循环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室内(例如浴室)取暖功能。在取暖模式下,空气不会进入换气风机,所有的空气从循环风路通过,所以取暖的性能可以达到最优状态。另外,在循环风路中,由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被关闭,空气从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内,而不会经过除湿部后再进入循环风机内,从而不会受到除湿单部的阻挡,风阻较少,较多的空气能够到达加热部而被加热吹向室内,从而提高取暖效率。
80.3.干燥模式
81.当启动干燥模式时,循环风机和换气风机同时运行,压缩机不运行。这时,进风口切换板切换至中部,即进风口切换板位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和换气风机侧进风口之间,即进风口切换板同时覆盖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的一部分。此时,空气可以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也可以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一部分的空气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经循环风机的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后经排风口排出至加热部的加热后,再从循环出风口排出。另一方面,部分的空气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经换气风机的吸气口进入换气风机内,然后从排气口排出室外。在取暖的同时实现浴室的换气,从而实现浴室干燥功能。
82.4.除湿取暖模式
83.当启动除湿取暖模式时,循环风机和压缩机运行,换气风机不运行。这时,进风口切换板切换至中部,即进风口切换板位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和换气风机侧进风口之间,空
气可以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也可以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一部分的空气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进入除湿部,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后释出冷凝水,除湿升温后的空气通过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后,经过加热部的加热后温度进一步上升,最后从循环出风口排出室内,从而形成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的空气经过除湿部后从循环出风口排出的除湿风路。除湿升温后的空气再经过加热部的加热后,可以加速室内水分的蒸发,从而进一步加快除湿效果的实现。而另一部分的空气则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经循环风机的第一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后,再经过加热部的加热后,从循环出风口排出室内,从而实现除湿的同时也能确保取暖效率。
84.在此过程中,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空气,由于需要经过除湿部,受到的风阻较大,因此,为了确保足够的空气经过除湿部除湿再从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而不会仅从第一吸风口直接进入循环风机。本实施例的进风口切换板切换至中部时,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被覆盖的部分小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被覆盖的部分。使得空气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的风阻增大,从而使得更多的空气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进一步,这时的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第二吸风口与除湿部之间的空间,即,覆盖第二吸风口的上方,使得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不能直接从第二吸风口被吸入循环风机内,而是必须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再经除湿部才可以从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内。从而确保除湿效率。
8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除湿风路的风量和风速,本实施例还将循环扇叶的第一风扇的高度h设置成小于第二风扇的高度h。第一风扇的高度h小于第二风扇的高度h,则从第二吸风口更容易进入更多的空气,由此增加进入第二吸风口的进风量,可以确保有足够的风量使得空气经除湿部后再从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内。
86.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空气含有水蒸气,在进入除湿部时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被储存在接水部。本实施例通过在除湿取暖模式后开启雾化器和运行换气模式,以高速运行换气风机,使得被雾化后的冷凝水通过连通换气风机的连接口进入换气风机内,换气风机在换气的同时将雾化后的冷凝水快速地排出壳体外。这样,利用换气风机及时将雾化后的冷凝水排出,从而实现接水部的免排水功能。
87.5.除湿干燥模式
88.当启动除湿干燥模式时,循环风机、压缩机和换气风机都运行。同样,进风口切换板切换至中部,即进风口切换板位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和换气风机侧进风口之间,空气可以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也可以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未被进风口切换板覆盖的部分进入壳体内。在除湿干燥模式下,一部分的空气从循环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经循环风机的第一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内;而一部分的空气则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后进入除湿部,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后释出冷凝水,最后从第二吸风口进入循环风机内。进入循环风机内的两股空气,经过排风口进入加热部,在加热部被加热后,排出循环风机,再从循环出风口排出室内。
89.与除湿取暖模式不同,除湿干燥模式下,换气风机也是运转,但是为了使得从换气风机侧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不会被换气风机吸走后直接排除壳体外,这时的换气风机的换气马达以低速运行。由于是低速运行,所以只有小量的空气会从换气风机吸气口进入换气风机内。这时,从换气蜗牛壳上设置的连接口进入的被雾化后的冷凝水会随着从换气风机吸
气口吸入的小量的空气被排出壳体。从而实现了及时排出雾化后的冷凝水的同时,确保了除湿效率。
90.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换气风机的换气马达运行速度可以调节,通过对换气马达设置不同的转速,从而控制换气的效率,从而更精细的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91.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92.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是互相不连通的两个风口。
93.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