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6234发布日期:2022-04-14 20:5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


背景技术:

2.病毒可能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任何位置,其能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危险环境,为了保证我们的生活空间不受病毒侵害,通常需要使用消毒药剂进行定期消毒查杀。
3.采用旋风粒径分离技术的消毒机喷洒消毒剂时,可以将大的雾化颗粒筛分出来回流到溶液池中,小的雾化颗粒快速的扩散到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充分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细菌、病毒)充分接触,提高灭菌效率。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旋风粒径分离技术的消毒机为了保证喷雾效率、蒸发量等指标,消毒机的尺寸较高,应用空间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尺寸小巧的出风发雾装置使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液体雾化的有效生成和扩散;应用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消毒机既尺寸小巧,液体雾化量大、效率高,空间扩散效果均匀,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包括发雾池,其还包括:外管,其与设置于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底部的发雾池连接;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径与所述外管的内径尺寸匹配以使两者组装后能够形成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与所述内管的管腔连通;旋风叶片,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内管或外管管壁上;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外管和内管的顶端贯穿两者的管壁与所述内管的管腔连通;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顶部与所述夹层空间连通。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7.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内管的顶端设置有顶板;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顶板上;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夹层空间的通道设置于所述内管外侧面的顶端。
8.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出风口数量为6~10个;每个出风口的形状和尺寸相同,间距相等。
9.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的距离≥130mm;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高度170mm~210mm。
10.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旋风叶片沿着所述内管的外侧面的底端均匀排列;数量可均匀排列6片-12片;每个旋风叶片之间弧度角间距30
°
~60
°

11.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旋风叶片与所述内管径向截面的夹角为30
°
~45
°

12.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发雾池与所述外管的底部通过粘结剂连接和/
或螺钉紧固使之密封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消毒机,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
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15.优选的,前述的消毒机,所述出风发雾装置阵列设置多个。
16.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其通过折叠气路的设计,将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于该设备的顶端。在风机的作用下,空气由进风口进入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在其内部形成了经由进风口、第一风道、旋风叶片、第二风道和出风口的气流;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气流向下行,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气流向上行;气流在所述旋风叶片处进行折叠。通过上述折叠气路的设计,使该出风发雾装置既能够满足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发雾池形成的干雾被气流干扰而降低了雾化的能量和效率,又能够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将发雾池形成的干雾进行旋风粒径筛分的干雾自出风口吹出,保证了出风发雾装置的雾化量和发雾效率。
18.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消毒机,其中使用了上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的距离≥130mm,使来自进风口的气流有足够的空间以减少其对发雾池形成的雾化的干扰,减少了雾化的能量降低,保证了发雾的效率;同时,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高度仅170mm~210mm,安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消毒机的高度低,整体尺寸小巧;且液体雾化量大、效率高,空间扩散效果均匀。
19.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轴向剖面以及风路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外管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内管结构示意图-1;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内管结构示意图-2;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顶板及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发雾池结构示意图-1;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发雾池结构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
式组合。
2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其包括发雾池3,所述发雾池3能够使液体,例如,消毒剂,形成喷雾。
30.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风机(附图中未示出),由发雾池3所形成的喷雾由风机驱动的气流吹至拟消毒杀菌的空间中。
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外管1,所述发雾池3与所述外管1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发雾池3与所述外管2的底部优选通过粘结剂连接以使其接口密封。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内管2;所述内管2与所述外管1套装在一起。所述内管2的外径与所述外管1的内径尺寸匹配以使两者组装后能够形成夹层空间7;所述夹层空间7与所述内管的管腔8连通。
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和所述内管2的径向截面为圆形。
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夹层空间7与所述内管的管腔8在内管径向截面内的面积基本相当以使其中的气流速度稳定均匀。
35.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进风口4和出风口5。所述进风口4设置于所述外管1和所述内管2的顶端,贯穿两者的管壁后与所述内管的管腔8连通;所述内管的管腔一般也称为第一风道。所述出风口5设置于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顶部与所述夹层空间7连通;所述夹层空间一般也称为第二风道。在风机的作用下,空气由所述进风口4进入第一风道8后向下吹,到达第一风道的底部时气流向外围扩散,携带着发雾池3的干雾沿第二风道7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上升,最后经出风口5将干雾由顶部吹出。
36.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旋风叶片6;所述旋风叶片6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7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内管2或外管1的管壁上。由所述发雾池3形成的喷雾在气流携带下经过所述旋风叶片6进行粒径筛分,粒径小的喷雾,也即干雾,由气流携带自出风口吹出;粒径大的液滴则被甩至夹层空间7的管壁回流至所述发雾池3中。
37.所述风机吸入空气,在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内形成依次流经进风口4、内管管腔8、夹层空间7和出风口5的气流;所述气流将所述发雾池3形成的喷雾由所述出风口5吹出。在风机的作用下,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内可以形成由空气

至吹出出风口的喷雾

的折叠气流;空气由进风口4进入出风发雾装置,经由内管2的管腔8、旋风叶片6、内管和外管形成的夹层空间7内至出风口5后吹出。
38.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可以将气流折叠,以节省其高度空间。一方面,所述折叠气流既能够满足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被气流干扰而降低了喷雾的能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将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进行旋风粒径筛分的干雾自出风口吹出,保证了出风发雾装置的蒸汽量和喷雾效率。
39.优选的,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的距离≥130mm;同时,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高度170mm~210mm。本实用新型通过折叠气路的设计,在保证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距离,也即保证第一风道的长度≥130mm的基础上,通过折叠气路的设计,使所述的喷雾经旋风筛分后再通过第二风道被吹出,实现了所述出风发雾装置整体高度为170mm~210mm的设计,从而能够制造出整体尺寸小巧的出风发雾装置。
40.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顶板9。所述顶板9设置于所述内管2的顶端。所述内管2的顶端由所述顶板9封闭。所述顶板9覆盖所述内管2并突出于所述内管2。
41.优选的,所述顶板9是正方形设计。在所述顶板9的四个角部位置设置有定位孔用于将其与消毒机的壳体连接固定。
42.优选的,所述内管2外周突出的顶板9上设置有出风口5。所述出风口5通过通道连通所述的夹层空间7。所述出风口5连通所述夹层空间7的通道10设置于所述内管2外侧面的顶端。
43.为了使吹出的风均匀分布,一般所述出风口设置为多个且均匀设置;但是出风口数量太多的话又会影响所述通道10的布置。优选的,所述出风口数量为6~10个;每个出风口的形状和尺寸相同,间距相等。进一步优选所述出风口数量为8个。
44.优选的,所述出风口的截面为扇面形状。
45.通过所述扇面的高度(径向长度)以及所述扇面对应的弧度角,可以计算出所述出风口的面积。所述出风口的面积会影响出风发雾装置的风速,因此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目标风速计算每个出风口所对应的弧度角和高度。
46.优选的,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夹层空间的所述通道,其与所述内管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为45
°
~60
°

47.所述夹层空间中的风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螺旋上升,因此所述通道的设置也会以一定的角度进行设置。同时,考虑所述通道的数量,本实用新型优选连通所述出风口的通道设置为上翘45~60
°
,也即所述通道的轴线与所述内管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为45~60
°
,在附图中以β表示。
48.优选的,所述旋风叶片6沿着所述内管2的外侧面的底端均匀排列;每个旋风叶片之间弧度角间距30
°
~60
°

49.所述旋风叶片6固定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7的底部所述内管2的外侧面上;所述旋风叶片6均匀设置以使其布满所述内管外侧管壁的底部周边。所述旋风叶片6优选设置为6片至12片,每片之间间隔弧度角30
°
至60
°
。所述弧度角的计量,以相邻两片旋风叶片的同一位置在内管径向截面内投影之间形成的圆心角。在所述出风发雾装置作业时,所述旋风叶片6固定不旋转,而是风沿着旋风叶片6的间隙旋转上升。风由所述旋风叶片之间穿过进行粒径筛分,干雾由风携带着由所述出风口吹出,而大颗粒液滴则由所述旋风叶片之间的空隙流回至所述发雾池内。
50.优选的,所述旋风叶片与所述内管径向截面的夹角为30
°
~45
°

51.所述旋风叶片的设置角度与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风量需求有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30
°
~45
°
的范围内调整。所述旋风叶片与所述内管径向截面的夹角是指旋风叶片的切线方向与其在内管径向截面内的投影所形成的夹角,在附图中以α表示。所述旋风叶片的上翘角度主要作用在于导风,该角度设计范围可以使气流所携带的喷雾中的干雾沿夹层空间螺旋式上升直至出风口后被吹出,而粒径稍大的液滴则会被筛分后甩至夹层空间的管壁表面而自旋风叶片的间隙流回至所述发雾池中。
52.优选的,所述旋风叶片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的截形线中至少二分之一的曲线形状如下:(x2+y2)
2-2x(x2+y2)+n y2=0,其中x、y分别为x-y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n取值为8~10,x取值为0.8~1.1,y取值为正数。此处所述的截形线表示旋风叶片在纵向剖面后其上
表面所对应的曲线。所述旋风叶片的上表面设计为该形状的目的旨在利用所述表面的流线减少气流流过该间隙时的阻力,从而使所述喷雾能够更好地通过,提高其粒径筛分的效果,提高蒸汽量。
53.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消毒机,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上述的出风发雾装置。
54.优选的,根据消毒机的使用空间与面积,可以将若干个上述的出风发雾装置以阵列形式布置于所述消毒机内。
55.优选的,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两排,每排2个;或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两排,每排3个;或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两排,每排4个;或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三排,每排3个。
56.下面通过更为具体的实施例说明其结构及其技术效果。
57.该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其中发雾池采用本公司现有产品(有市售),发雾用的液体采用纯净水。外管为高度144mm的圆柱形管体;内管也为圆柱形管体,其一端为顶板,另一端开口;顶板至底部开口的总高度为150mm;在内管开口端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12个旋风叶片,12个旋风叶片间距相等,其与所述内管径向截面的夹角为30
°
;内管外管套装在一起形成夹层空间;内管外径45mm,外管内径65mm;顶板上八个扇形的出风口连通夹层空间,出风口间距均匀;连通夹层空间的通道角度为45
°
;在外管和内管顶端设置进风口八个通入内管管腔;进风口和出风口交错设置;发雾池粘结于外管底部;顶板至发雾池底部的高度为206.5mm。
58.对上述出风发雾装置进行喷雾试验,试验方法采用本领域惯用试验方法进行。通过调节风量,检测不同风量时该出风发雾装置的蒸发量以及粒径,结果如下表1所示。表中所记载的蒸发量以及粒径值均为多次试验的平均值。
59.表1
60.序号风量m3/h蒸发量ml/sd50粒径μmd90粒径μm1102.54.829.21282.74.919.81362.84.9810.48452.94.9910.89543.15.1211.0563.22.44.8410.372.52.34.729.91
61.表1中,m3/h为风量单位,立方米/小时;ml/s为蒸发量单位,毫升/秒;d50粒径表示累计50%的粒子的粒径小于等于该粒径,单位微米;d90粒径表示累计90%的粒子的粒径小于等于该粒径单位微米。
62.根据上述的测试条件,本实施例所述的出风发雾装置在风量为4m3/h时,其蒸发量最高,可以达到3.1ml/s;其次为风量为5m3/h时,其蒸发量其次,可以达到2.9ml/s。所述结果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依据。
63.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4.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65.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申请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技术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装置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申请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技术的单独实施例。
6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部件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部件组合成一个部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部件。除了这样的特征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装置的所有部件进行组合。
67.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技术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本技术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
68.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组件。位于部件或组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或组件。本技术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装置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部件的权利要求中,这些部件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部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69.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其组合方式不限于权利要求中通过引用关系得到的组合。通过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7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