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48755发布日期:2022-04-21 23:2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空调衣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衣。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空调衣使用电动制冷机构制冷,需要设置电源为制冷机构供能,但是制冷机构功率大,设置单独电源为制冷机构供能的能效低,制冷时间较短,若设置外接电源为制冷机构供能,则会导致空调衣重量太重,不便于携带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衣,该空调衣使用续航时间长,并且重量轻,方便携带运动。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包括:使用端;设备端,所述设备端用于将热交换的空气输送至所述使用端,所述设备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换热空间,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换热空间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蓄能件,所述蓄能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换热空间内,所述蓄能件内设置有蓄能介质,所述蓄能介质适于与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送风管,所述送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送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使用端相连。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蓄能件,并且利用蓄能件内蓄能介质本身的性能对流入换热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提升了空调衣的使用续航时间,并且简化了设备端的结构,降低了空调衣的整体体积和重量,便于空调衣的携带和穿戴运动,降低了空调衣的制造成本。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壳本体以及盖板,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敞开口,所述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上以打开或封闭所述敞开口。
7.可选地,所述进气口包括多个进风微孔且多个所述进风微孔设置在所述盖板的下侧区域,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壳本体的顶壁上。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件包括:蓄能壳以及设置在所述蓄能壳内的所述蓄能介质,所述蓄能壳上设置有注液口以及可选择封闭所述注液口的密封塞。
9.可选地,所述蓄能壳上还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进气口正对。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管或所述换热空间内还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适于将所述换热空间内的空气导入到所述使用端。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空间间隔开的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收容有与所述风机电连接的电池。
12.具体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仓门,所述仓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以敞开或封闭所述电池仓。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空间邻近所述排气口的一侧设置有杀菌模块,换热后
的空气经过所述杀菌模块后从所述排气口进入到所述送风管。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空间的内周壁上还设置有保温层。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空间连通的排水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可选择地密封所述排水孔的排水塞。
16.可选地,所述蓄能介质为蓄冷介质或蓄热介质。
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的设备端的零件爆炸图;
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的设备端的主视图;
21.图3是根据图2所示示例的a-a截面图;
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温盒;
23.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一部分实施例的空调衣的使用示意图;
24.图6是根据本技术第二部分实施例的空调衣的使用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空调衣1000、
27.设备端100、
28.壳体1、换热空间10、进气口101、排气口102、保温层103、壳本体11、盖板12、蓄能件2、注液口21、密封塞22、散热翅片23、
29.送风管3、连接头31、
30.风机4、风机安装口40、
31.电池5、仓门50、
32.杀菌模块6、
33.排水塞7、
34.保温盒8、保温盒壳体81、保温盖82、
35.使用端200、出气口201、
36.穿戴者2000、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9.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
4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包括:使用端200和设备端100,设备端100用于将热交换的空气输送至使用端200。设备端100包括:壳体1、蓄能件2和送风管3,壳体1内设置有换热空间10,壳体1上还设置有分别与换热空间10连通的进气口101 和排气口102,蓄能件2可拆卸地设置在换热空间10内,蓄能件2内设置有蓄能介质,蓄能介质适于与从进气口101进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送风管3的一端与排气口102相连,送风管3的另一端与使用端200相连。
41.如图5和图6所示,使用端200即为穿戴者2000穿着在身上的衣物部分,设备端 100用于产生热交换的空气,并且可将热交换后的空气输送至使用端200,热交换的空气可对穿戴者2000进行热交换,提升或者降低穿戴者2000周遭的环境问题,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42.壳体1构造为设备端100的基座,蓄能件2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换热空间10内,壳体1对蓄能件2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在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口101和排气口102,空气可经进气口101流入换热空间10内,在换热空间10内经过热交换后从排气孔流出,并通过送风管3输送至使用端200。
43.蓄能件2设置在换热空间10内,空气在流入换热空间10后即与蓄能件2进行热交换。本技术实施例的蓄能件2内设置有蓄能介质,利用蓄能介质所携带的能量对空气进行热交换,本技术实施例利用蓄能介质本身的性能对流入换热空间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不需要额外设置动力件来使蓄能件2对空气热交换,相比于使用电动换热件对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可精简动力件,简化了设备端100的结构,降低了空调衣1000 的整体体积和重量,便于空调衣1000的携带和穿戴运动,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44.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通过将蓄能件2可拆卸地设置在换热空间10内,可在蓄能件2中的蓄能介质所携带的能量使用完毕后,更换新的蓄能件2,从而提升空调衣 1000的使用续航时间,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是利用蓄能介质本身的性能对流入换热空间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相比于用电驱动的换热件,本技术实施例的蓄能介质获取能量的方式较多,不局限于在有电的环境中使用,使用范围较广。
4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蓄能件2,并且利用蓄能件2 内蓄能介质本身的性能对流入换热空间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提升了空调衣1000的使用续航时间,并且简化了设备端100的结构,降低了空调衣1000的整体体积和重量,便于空调衣1000的携带和穿戴运动,降低了空调衣1000的制造成本。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包括:壳本体11和盖板12,壳本体11上设置有敞开口,盖板12可拆卸地设置在壳本体11上以打开或封闭敞开口。
47.壳本体11和盖板12共同限定出换热空间10,在壳本体11上设置有敞开口,盖板12覆盖在敞开口封闭换热空间10,对换热空间10内的蓄能件2起到保护作用。在将盖板12从壳本体11上拆卸下时,蓄能件2可通过敞开口从换热空间10内拆出,或者安装入换热空间10内,从而对蓄能件2进行更换。通过设置盖板12和壳本体11共同组成壳体1,便于对蓄能件2进行更换,方便操作。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进气口101包括多个进风微孔且多个
进风微孔设置在盖板12的下侧区域,排气口102设置在壳本体11的顶壁上。
49.进气口101设置在盖板12上,并且设置在盖板12的下侧区域,排气口102设置在壳本体11的顶壁上,这种设计方式将进气口101和排气口102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可提升空气的流动距离,提升进入换热空间10中的空气与蓄能件2的接触面积,提升空气与蓄能件2的热交换效果。
50.进气口101设置为多个进风微孔,可将流入到进气口101的气流打散,减低气流流速,提升气流覆盖面积,进一步增加空气与蓄能件2的接触面积,提升空气与蓄能件2 的热交换效果。除此之外,进风微孔还可初步过滤流进进气口101的气流,体积较大的沙尘等不会进入到换热空间10,提升使用端200的清洁性。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蓄能件2包括:蓄能壳以及设置在蓄能壳内的蓄能介质,如图1所示,蓄能壳上设置有注液口21以及可选择封闭注液口21的密封塞22。蓄能壳中的蓄能介质也可进行更换,在蓄能介质所携带的能量消耗后,可通过更换蓄能介质的方式快速对蓄能件2充能,提升更换速率,并且蓄能件2可多次使用,降低制造成本。
52.可选地,如图1所示,蓄能壳上还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23,多个散热翅片23与进气口101正对。
53.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蓄能件2设置在换热空间10内,蓄能件2和壳体1 共同限定出供气流流动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位于换热空间10内朝向进气口101的方向,蓄能壳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23,气流经进气口101流入换热通道与散热翅片23 接触,散热翅片23进一步增加空气与蓄能件2的接触面积,提升空气与蓄能件2的热交换效果。
5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送风管3或换热空间10内还设置有风机4,风机4适于将换热空间10内的空气导入到使用端200。风机4将进过热交换的空气导入使用端200,提升气流的流畅性,为使用端200提供充足的气量。
55.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的上侧设置有风机安装口40,风机安装口 40与正对排气口102设置并且与排气孔连通,风机4设置在风机安装口40内,送风管 3的一端与风机安装口40连通,风机4将换热空间10内经换热后的空气从排气口102 导入到送风管3内,并最终导入到使用端200。
56.可提理解的是,送风管3的两端分别连接使用端200和壳体1,经热交换后的气流在连接处容易逸散,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管3在两端设置有连接头31,提升与使用端200和设备端100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小气流的损失,提升送风量。
5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内还设置有与换热空间10间隔开的电池仓,电池仓内收容有与风机4电连接的电池5,电池5只负责为风机4供电,蓄能件2通过蓄能介质所携带的能量对空气进行热交换,相比于电池5同时为换热件和风机4功能,本技术中电池5的工作损耗较低,风机4工作时间增加,提升了空调衣1000 的使用续航时间。
58.如图1所示,电池仓和换热空间10都设置在壳体1内,电池仓与换热空间10的布置形式提升壳体1整体美观度,并且降低了壳体1的空间体积,便于壳体1的放置与携带。
59.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1上设置有仓门50,仓门5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上以敞开或封闭电池仓。电池5也被设置为可更换的,在电池5能量使用尽后,可更换电池5继续驱动风机4转动,进一步提升了空调衣1000的使用续航时间。
60.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的使用端200和设备端100之间也为可拆卸连接,送风
管3将设备端100的基座壳体1与使用端200连接,并且可将壳体1内经热交换的空气传输到使用端200,而通过将送风管3与壳体1或者使用端200连接的一端断开连接即可将设备端100和使用端200拆卸分开,便于更换设备端100或者壳体1。
61.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的绝大部分元件都设计为可更换拆卸件,这种设计方式可在某个元件损坏或者能量耗尽后,能够快速替换,维持空调衣1000的正常工作,从而提升空调衣1000的使用续航时间,并且可提升空调衣1000的使用寿命,在空调衣 1000的某个元件损坏后可更换元件继续使用,在绝大部分元件都损坏后还可将完整的元件拆下用于替换另一件空调衣1000,降低了制造成本。
6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空间10邻近排气口102的一侧设置有杀菌模块6,换热后的空气经过杀菌模块6后从排气口102进入到送风管3。通过设置杀菌模块6,可对流入使用端200的空气进行净化,保证穿戴者2000的卫生安全。
63.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换热空间10邻近排气口102的一侧设置有净化模块,对换热后的空气进行净化,吸附空气中的杂质比如灰尘、甲醛等,提升穿戴者 2000的使用舒适性。
6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空间10的内周壁上还设置有保温层 103。
65.通过在换热空间10的内周壁上设置保温层103,降低蓄能件2通过壳体1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速度,可降低蓄能件2的能量流失速度,从而提升蓄能件2的工作时间,提升空调衣1000的使用续航时间。
66.并且通过在换热空间10的内周壁上设置保温层103,可降低蓄能件2对壳体1的温度影响,穿戴使用端200的穿戴者2000不会被设备端100的温度影响行动,提升穿戴者2000的舒适性。
6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换热空间10连通的排水孔,壳体1上设置有可选择地密封排水孔的排水塞7。空气与换热空间10进行热交换,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比如水与也会与蓄能件2进行热交换,水因为温度的变换转变形态,会由气态转变成液态,通过设置排水孔可将在换热空间10内凝结的水排出,保持换热空间10内换热通道的流畅性,使空气能正常流通。排水塞7设置在排水孔上,排水塞7打开排水孔即可将换热空间10内的水排出,排水塞7密封排水塞7将换热空间10与外界隔离,避免换热空间10内的空气经排水孔逸散出去。
6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空间10的底壁处还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低于进气口101,可手机换热空间10内凝结的水,避免换热空间10内集水堵塞进气口101。
69.可选地,蓄能介质为蓄冷介质或蓄热介质。
7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蓄能介质为蓄冷介质,蓄能件2对进入换热空间10的空气制冷,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送风管3进入到使用端200,降低穿戴使用端200的穿戴者2000的体表温度,提升穿戴者2000的使用舒适性。可选地,蓄冷介质可以预先冷冻,以获得低温。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蓄冷介质为水,在将水从注液孔填充到蓄能壳内后,密封塞22将蓄能件2密封,随后将蓄能件2冷冻,蓄能介质发生相变,水凝固成冰,即可对空气制冷,因此蓄冷介质具有蓄冷量大,造价低,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71.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蓄能介质为蓄热介质,蓄能件2对进入换热空间10 的空气制热,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送风管3导入到使用端200,提升穿戴使用端200的穿戴者2000的体表温度,提升穿戴者2000的使用舒适性。
7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蓄能介质即可蓄热也可蓄冷,在需要对空气制冷时,可对蓄能介质进行蓄冷操作,在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时,可对蓄能介质进行加热操作,不需要替换介质可快速调整蓄能件2的功能,蓄能件2使用方便,功能性强。
7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衣1000还包括保温盒8,如图4所示,保温盒8 包括:保温盒壳体811和保温盖82,保温盖82可拆卸地设置在保温盒壳体811上,保温盒壳体811和保温盖82共同限定出保温仓,在保温仓内周壁上设置有保温层,保温仓内可容纳至少两个蓄能件2。
74.通过设置保温盒8存储多个蓄能件2,并且保温盒8可降低蓄能件2的能量损失,在使用端200的蓄能件2能量使用完毕后,可对快速更换蓄能件2,提升空调衣1000 的使用续航时间。
75.下面参考图1和图5简单描述本技术空调衣1000第一部分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76.空调衣1000包括:使用端200和设备端100,其中使用端200为普通上衣,在上衣的后背靠近上方设置有连接孔,在上衣的内部设置有与连接孔连接的多个过风管路,过风管路可将设备端100输送来的空气导向上衣的各处。
77.设备端100包括:壳体1、蓄能件2和送风管3,壳体1内设置有换热空间10,蓄能件2内设置有蓄冷介质,蓄冷介质为冰块,蓄能件2设置在换热空间10内,在壳体1 上还设置有分别和换热空间10连通的进气口101和排气口102,空气从进气口101流入换热空间10内,蓄能件2对空气制冷,温度较低的空气从排气口102流出,通过送风管3进入到使用端200。
78.穿戴者2000在环境温度较高处,比如夏天时穿戴使用端200,从设备端100输送来的低温空气经过过风管路流向穿戴者2000的整个上半身,降低穿戴者2000的体感温度,提升穿戴者2000的使用舒适性。并且蓄能件2中的制冷介质也容易获得,穿戴者2000 可将蓄能件2放置到冰箱中冷冻,以重新对蓄冷介质充能,蓄能件2可重复利用且方便获得,空调衣1000使用方便,成本低。
79.下面参考图1和图6详细描述本技术空调衣1000第二部分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80.空调衣1000包括:使用端200和设备端100,设备端100产生低温空气并向使用端 200传输,其中使用端200为防护服,常用于医用工作者穿戴使用,防护服包括:上端、下端和头部,穿戴者2000在穿戴防护服时,整个人的上肢(除了双手)、下肢(除了双脚)以及头部都包裹在防护服内,人呼吸均在防护服内,在头部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出气口201,在出气口201处设置有单向阀,空气只能从防护服内部向防护服外部单向流出。在防护服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连接孔,可以理解的是,上端、下端和头部只是便于描述防护服的简化描述,并不存在防护服为分体式结构的暗示,设备端100设置在防护服的上端和下端连接处,也就是穿戴者2000的腰部位置,设备端100还可通过腰带等物将设备端100与穿戴者2000固定,提升穿戴者2000穿戴空调衣1000时的运动灵敏度。
81.设备端100包括:壳体1、蓄能件2、电池5、风机4、杀菌模块6和送风管3,壳体1包括:
壳本体11、盖板12和仓门50,壳本体11和盖板12共同限定出换热空间10,换热空间10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保温层103,在壳本体11上设置有敞开口,盖板12覆盖在敞开口以封闭换热空间10,在盖板12的下侧区域设置有进气口101,进气口101构造为多个进风微孔,在壳本体11的顶壁上设置有排气口102。在壳本体11内还设置有与换热空间10间隔开的电池仓,电池5设置在电池仓内,仓门50覆盖在电池仓上以覆盖电池仓。
82.蓄能件2包括:蓄能壳和设置在蓄能壳内的蓄冷介质,具体地,蓄冷介质为水,在蓄能壳上设置有注液孔,密封塞22设置在注液孔上密封蓄能件2。当需要对蓄能壳内的蓄能介质进行更换时,可将密封塞22打开,通过注液孔向蓄能壳内注入蓄冷介质,随后安装密封塞22将蓄能件2密封。随后可将蓄能件2冷冻,蓄冷介质发生相变,水凝固成冰,即为对蓄冷介质重新充能。
83.蓄能件2可拆卸地设置在换热空间10内,将盖板12拆从敞开口拆卸下,蓄能件2 即可放置到换热空间10或者从换热空间10内拆下,蓄能件2放置到换热空间10内,蓄能件2和壳体1共同限定出供气流流动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位于换热空间10内朝向进气口101的方向,空气从进气口101进入换热空间10,沿换热通道流向排气口102,在空气流动过程中蓄能件2对空气制冷,降温后的空气流向排气口102。在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换热空间10连通的排水孔,壳体1上设置有可选择地密封排水孔的排水塞7,排水孔可将在换热空间10内因制冷而凝结的水排出,保持换热空间10内换热通道的流畅性。
84.在换热空间10内邻近排气口102设置有杀菌模块6,降温后的空气经过杀菌模块6 后才能从排气口102流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防护服的环境面临细菌等威胁,而输送向防护服的低温空气不但用于降低防护服内的温度,还用于供给穿戴者2000呼吸,因此输送向防护服的气流要经过杀菌消毒后才可进行使用,提升穿戴者2000的卫生安全。并且将杀菌模块6设置在排气口102处的设计,可在将壳体1打开,更换蓄能件2时也依旧对流入排气口102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保证穿戴者2000的卫生安全。
85.在壳体1的上侧设置有风机安装口40,风机安装口40与正对排气口102设置并且与排气孔连通,电池5与风机4电连接。送风管3的一端与风机安装口40连通,进风管的另一端与防护服的连接孔连接,将设备端100产生低温空气向使用端200传输。
86.外部空气流入换热空间10后,蓄能件2对空气制冷,温度较低的空气经过杀菌模块6杀菌后,从排气口102流出,被风机4导向通过送风管3进入到防护服,低温的空气流向防护服,对穿戴者2000的体表温度降温,并且供给穿戴者2000呼吸,最后从出气口201排出。
87.医务工作者在环境温度较高处,比如夏天的户外进行医务工作时,从设备端100传来的低温洁净空气流向防护服内,降低穿戴者2000的体感温度,并且洁净的空气供给穿戴者2000呼吸,提升穿戴者2000的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
88.本技术实施例的蓄能件2为可更换件,并且蓄能件2中的制冷介质也容易获得,穿戴者2000可将蓄能件2放置到冰箱中冷冻,以重新对蓄冷介质充能,蓄能件2可重复利用且方便获得,医务工作者在户外活动,相比于储存电力的储能件,冰块这种蓄冷介质更加简单获得。
89.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的绝大部分元件都设计为可更换拆卸件,使用端200 和设备端100之间也为可拆卸连接,这种设计方式可提升防护服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使用防护服的环境面临细菌等威胁,比那个防护服为个人使用物,不建议重复使用或交
换使用,在达到使用时间后,防护服需要更换进行消毒或者销毁,而使用端200 和设备端100可拆卸的设计方式,可在防护服进行销毁时,保留设备端100,对设备端 100进行成分消毒杀菌后可与新的防护服连接使用,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并且在某些极端条件下,防护服的使用量短缺,设备端100可在某个元件损坏或者能量耗尽后,能够快速替换,维持空调衣1000的正常工作,在绝大部分元件都损坏后还可将完整的元件拆下用于替换另一件空调衣1000,提升了空调衣1000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制造成本。
90.本技术实施例的设计将空调衣1000的各部都设计为可拆卸连接,并且尽可能延长空调衣1000的续航使用时间,在使用端200为防护服,穿戴者2000穿戴防护衣在夏天的户外进行医务工作时,设备端100的各部分均可拆卸更换,并且用户对空气制冷的蓄能件2充能简单,蓄冷介质易获得,并且拆卸更换非常方便,可在蓄冷介质的能量消耗后快速更换蓄能件2,不会影响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从而可持续为防护服内输送低温洁净的空气,提升穿戴者2000的使用舒适性。
9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衣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电池5和风机4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9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