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焊条高温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18643发布日期:2022-06-07 21:49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焊条高温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焊条高温炉。


背景技术:

2.在焊条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由切丝、拌粉、压涂、烘干和包装等几大工序,其中焊条烘干炉是十分重要的设备,它直接影响到焊条的产量和质量。现有焊条烘干炉焊条受热不均匀,烘干效果差,效率低,影响焊条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焊条高温炉,使其在两端设置有两组引风结构,从而使得设备在高温烘干焊条的过程中能够在炉体中形成自然风气流,通过气流的流动,使得炉体内的加热器的加热温度能够均匀分布,从而使得焊条受热均匀,烘干效果好。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焊条高温炉,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端的炉体,所述炉体设置有加热组件,所述炉体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炉体和第二炉体,所述第一炉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加热组件,所述第二炉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其中,还包括引风结构和循环结构,所述引风结构包括第一引风结构和第二引风结构,所述第一引风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左端,所述第二引风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右端,所述循环结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炉体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炉体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炉体的右端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炉体的左端连通。
5.优选的,所述第一引风结构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管、第一连通管、第一上出风管和第一下出风管,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左端,所述第一风机通过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上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上出风管,所述第一连通管下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下出风管,所述第一连通管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上出风管和所述第一下出风管与所述第一炉体内部连通。
6.优选的,所述第二引风结构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风管、第二连通管、第二上出风管和第二下出风管,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右端,所述第二风机通过所述第二风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上端设置有所述第二上出风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下端设置有所述第二下出风管,所述第二连通管分别通过所述第二上出风管和所述第二下出风管与所述第二炉体内部连通。
7.优选的,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包括第一扩风罩、第二扩风罩和第一循环风管,所述第一扩风罩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顶端,所述第二扩风罩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顶端,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扩风罩连通,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扩风罩连通。
8.优选的,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包括第一风网、第二风网、第二上循环风管和第二下循
环风管,所述第一风网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右端侧壁上,所述第二风网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左端侧壁上,所述第一风网分别通过所述第二上循环风管和所述第二下循环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网连通。
9.优选的,所述炉体上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包括第一排气阀和第二排气阀,所述第一排气阀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左端并且所述第一排气阀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炉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排气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右端并且所述第二排气阀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炉体内部连通。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1.1、本实用新型在两端设置有两组引风结构,从而使得设备在高温烘干焊条的过程中能够在炉体中形成自然风气流,通过气流的流动,使得炉体内的加热器的加热温度能够均匀分布,从而使得焊条受热均匀,烘干效果好;
12.2、本实用新型中在炉体的顶端和侧端各设置有一组循环风结构,从而可以使得经过引风结构通入炉体内的气流能够在受热温度升高之后通过炉体的顶端和侧端在两个炉体内形成循环流动,进而保证了炉体内的流动气流温度的恒定,避免了过多外部低温气流流入炉体后对炉体内的加热效果产生影响。
13.3、本实用新型中每个炉体内均设置四组并列均匀分布的加热器,通过四组加热器的平铺设置,使得加热器对炉体内的各个位置的升温程度一致,从而保证了焊条烘干的温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与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所举实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端的炉体,所述炉体设置有加热组件,所述炉体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炉体和第二炉体,所述第一炉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加热组件,所述第二炉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加热结构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第四加热器,所述第一连接杆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上连接杆和第一下连接杆,所述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三加热器和所述第四加热器的上端均与所述第一上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三加热器和所述第四加热器的下端均与所述第一下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包括第二加热结构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加热结构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五加热器、第六加热器、第七加热器和第八加热器,所述第二连接杆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二上连接杆和第二下连接杆,所述第五加热器、所述第六加热器、所述第七加热器和所述第八加热器的上端均与所述第二上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五加热器、所述第六加热器、所述第七加热器和所述第八加热器的下端均与所述第二下连接杆连接。
17.本实施例中,底座上设置有引风结构,所述引风结构包括第一引风结构和第二引
风结构,所述第一引风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左端,所述第二引风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右端,所述第一引风结构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管、第一连通管、第一上出风管和第一下出风管,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左端,所述第一风机通过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上端设置有第一上连通座,所述第一上连通座的右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上出风管,所述第一连通管下端设置有第一下连通座,所述第一下连通座的右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下出风管,所述第一连通管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上出风管和所述第一下出风管与所述第一炉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引风结构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风管、第二连通管、第二上出风管和第二下出风管,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右端,所述第二风机通过所述第二风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上端设置有第二上连通座,所述第二上连通座的左端设置有所述第二上出风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下端设置有第二下连通座,所述第二下连通座的左端设置有所述第二下出风管,所述第二连通管分别通过所述第二上出风管和所述第二下出风管与所述第二炉体内部连通。
18.本实施例中,炉体上设置有循环结构,所述循环结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炉体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炉体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炉体的右端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炉体的左端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包括第一扩风罩、第二扩风罩和第一循环风管,所述第一扩风罩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顶端,所述第二扩风罩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顶端,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扩风罩连通,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扩风罩连通,其中,第一循环风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开闭的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包括第一风网、第二风网、第二上循环风管和第二下循环风管,所述第一风网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右端侧壁上,所述第二风网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左端侧壁上,所述第一风网分别通过所述第二上循环风管和所述第二下循环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网连通。
19.本实施例中,所述炉体上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包括第一排气阀和第二排气阀,所述第一排气阀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的左端并且所述第一排气阀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炉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排气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的右端并且所述第二排气阀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炉体内部连通。
20.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2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2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申
请的限制。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说明书中的具体含义。
25.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