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746284发布日期:2022-12-30 22:18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有机硅合成工艺循环水冷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2.有机硅,即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习惯上也常把那些通过氧、硫、氮等使有机基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也当作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硅合成工艺过程中会使得循环水温度升高,为了便于后续对循环水进行利用,需使用冷却装置将反应过程中的循环水进行冷却。
3.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6347334u,授权公告日为2022年04月19日,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涉及冷却塔领域,包括壳身和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固定联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下方两侧固定联通有输送管道。该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通过出水管、水泵、输送管道、出水口、连接管、第一喷淋头等构件的设置,可将循环水进行二次冷却,进一步的将循环水进行降温处理,有效的提高了该冷却装置的降温效率,在通过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设置,可辅助配合进行加快散热,使得蒸汽快速排出。
4.现有的冷却装置采用冷却塔对循坏水进行冷却,冷却方式采用空气吸热转移来实现降温冷却,冷却过程中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降低空气对循环水的吸热能力,循环水难以达到冷却温度,冷却效果下降,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冷却装置采用冷却塔对循坏水进行冷却,冷却方式采用空气吸热转移来实现降温冷却,冷却过程中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降低空气对循环水的吸热能力,循环水难以达到冷却温度,冷却效果下降,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包括装置底座;
7.第一冷却箱和第二冷却箱,其设置在所述装置底座的上方,且第一冷却箱和第二冷却箱均与装置底座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电控机构,且电控机构与第一冷却箱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箱的内部设置有隔板,且隔板与第一冷却箱固定连接,所述隔板的一侧设置有缓流腔,所述隔板的下端设置有过滤网,且过滤网与隔板连接为一体结构;
8.喷淋头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箱的内部,所述第一冷却箱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导流板在第一冷却箱的内部交叉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冷却箱和导流板均与第一冷却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水管,且第一进水管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第一冷却箱的内部,所述第一进水管与喷淋头组件连接为一体
结构;
9.换热盘管,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箱的内部,且换热盘管的两端与第二冷却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冷却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水管和第四出水管,且第二进水管和第四出水管分别与换热盘管的两端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出水管,且第三出水管与第二冷却箱连接为一体结构;
10.三通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箱的一侧,且三通阀与第一冷却箱固定连接,所述缓流腔的内部设置有水泵,且水泵与隔板固定连接,所述水泵的下端设置有抽水管,且抽水管与水泵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三通阀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所述三通阀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出水管,且水泵、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与三通阀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第二冷却箱的内部。
11.优选的,所述喷淋头组件的下方设置有安装架,且安装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冷却箱和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中心位置处设置有防水电机,且防水电机与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的上方设置有扇叶,且扇叶与防水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为一体结构。
12.优选的,所述缓流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感温头,且第一感温头与第一冷却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冷却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感温头,且第二感温头与第二冷却箱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箱的外部设置有散热条,散热条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散热条在第一冷却箱的外部等距设置,所述散热条与第一冷却箱固定连接。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箱的上方设置有盖板,且盖板与第一冷却箱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盖板的上端设置有防尘网,且防尘网与盖板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防尘网的下方设置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的下方设置有金属网,且金属网和排风扇均与盖板固定连接。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箱的底部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排污管组件,且排污管组件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第一冷却箱的内部,所述排污管组件与第一冷却箱连接为一体结构。
16.优选的,所述装置底座的下方设置有自锁移动轮,自锁移动轮设置有四个,且自锁移动轮与装置底座通过螺钉连接,四个所述自锁移动轮设置在装置底座的四角。
17.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的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8.步骤1:将有机硅合成工艺产生的循环水从第一进水管注入,经喷淋头组件喷洒到第一冷却箱中;
19.步骤2:开启防水电机带动扇叶旋转,旋转的扇叶与循环水接触将其打散,加快循坏水散热;
20.步骤3:喷洒的循环水掉落到导流板上流动,借助导流板使得流动的循环水运动轨迹改变,加快循坏水散热;
21.步骤4:开启排风扇加快空气流动,利用快速的流动的空气将散开的热量释放,蒸汽与金属网接触出现冷凝,将蒸汽凝结为水滴落,减少循环水的流失;
22.步骤5:冷却后的循环水经过滤网过滤,将循环水中的颗粒杂质剔除,后续打开排污管组件将杂质排出;
23.步骤6:第一感温头对缓流腔中循环水水温进行测量,开启水泵将缓流腔中循环水抽出,根据第一感温头所测温度控制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的通断;
24.步骤7:所测温度达到冷却效果导通第二出水管直接将循环水排出,所测温度未达
到冷却效果导通第一出水管,将循环水注入第二冷却箱进行二次冷却;
25.步骤8:将冷却水从第二进水管注入换热盘管中,换热盘管中流动的冷却水将循环水的热量吸收转移,实现二次冷却。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7.1.该发明装置通过喷淋头组件、扇叶、防水电机和导流板的设置,喷淋头组件使得水体分流成若干个细水线,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用空气更快的将水体上的热量吸收转移,防水电机带动扇叶旋转,旋转的扇叶与水体接触,将水线打散,加快热量的散发,导流板与水体接触,水体在导流板上流动,借助导流板多次改变水体的流向,提高冷却效果;
28.2.该发明装置通过水泵、三通阀、换热盘管、第一感温头和第二感温头的设置,借助水泵将缓流腔中的水体抽取,借助三通阀控制排水流向,将冷水注入换热盘管中,利用换热盘管中流动的水体将传导的换热盘管上的热量吸收转移,可再次对水体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效果,第一感温头可对缓流腔中的水体温度进行测量,第二感温头可测得第二冷却箱中水体的水温,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水体冷却状态;
29.3.该发明装置通过过滤网和排污管组件的设置,过滤网可对第一次冷却后的水体进行过滤,将水体中含有的杂质滤除,使得冷却后的水体可再次使用,排污管组件可将滤除下来的杂质排出;
30.4.该发明装置通过金属网、排风扇和散热条的设置,在排风扇的作用下加快空气流动,将第一冷却箱中的热量快速释放,散热条可将第一冷却箱壳体上的热量释放,提高了冷却效果,金属网可将升腾的蒸汽冷凝回收滴落到第一冷却箱中,减少水体的流失。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
32.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33.图3为本发明的图2的a区局部放大图;
34.图4为本发明的扇叶与第一冷却箱连接俯视图;
35.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冷却箱截面图。
36.图中:1、装置底座;2、第一冷却箱;3、第二冷却箱;4、自锁移动轮;5、电控机构;6、盖板;7、第一进水管;8、散热条;9、排污管组件;10、三通阀;11、第一出水管;12、第二出水管;13、第三出水管;14、防尘网;15、第二进水管;16、金属网;17、排风扇;18、换热盘管;19、水泵;20、隔板;21、喷淋头组件;22、安装架;23、扇叶;24、防水电机;25、导流板;26、过滤网;27、缓流腔;28、抽水管;29、第一感温头;30、第二感温头;31、第四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8.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包括装置底座1;
39.第一冷却箱2和第二冷却箱3,其设置在装置底座1的上方,且第一冷却箱2和第二
冷却箱3均与装置底座1通过螺钉连接,第一冷却箱2的一侧设置有电控机构5,且电控机构5与第一冷却箱2通过螺钉连接,第一冷却箱2的内部设置有隔板20,且隔板20与第一冷却箱2固定连接,隔板20的一侧设置有缓流腔27,隔板20的下端设置有过滤网26,且过滤网26与隔板20连接为一体结构,过滤网26对一次冷却后的循环水进行过滤,将循环水中的杂质滤除;
40.喷淋头组件21,其设置在第一冷却箱2的内部,第一冷却箱2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25,导流板25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导流板25在第一冷却箱2的内部交叉倾斜设置,第一冷却箱2和导流板25均与第一冷却箱2固定连接,第一冷却箱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水管7,且第一进水管7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第一冷却箱2的内部,第一进水管7与喷淋头组件21连接为一体结构,喷淋头组件21使得循环水喷洒到第一冷却箱2中,增加循环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循环水散热,导流板25对喷洒的循环水导流并改变循环水的运动方向,可以更好的对循环水进行散热;
41.换热盘管18,其设置在第二冷却箱3的内部,且换热盘管18的两端与第二冷却箱3固定连接,第二冷却箱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水管15和第四出水管31,且第二进水管15和第四出水管31分别与换热盘管18的两端连接为一体结构,第二冷却箱3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出水管13,且第三出水管13与第二冷却箱3连接为一体结构,将冷却液注入换热盘管18中,利用换热盘管18中流动的冷却液将循环水传导换热盘管18上的热量吸收转移,从而对循环水二次冷却处理;
42.三通阀10,其设置在第一冷却箱2的一侧,且三通阀10与第一冷却箱2固定连接,缓流腔27的内部设置有水泵19,且水泵19与隔板20固定连接,水泵19的下端设置有抽水管28,且抽水管28与水泵19连接为一体结构,三通阀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12,三通阀10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出水管11,且水泵19、第一出水管11和第二出水管12均与三通阀10连接为一体结构,第一出水管11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第二冷却箱3的内部,水泵19和抽水管28将一次冷却的循环水抽取,再经三通阀10控制循环水的排放路径。
43.请参阅图2和图4,喷淋头组件21的下方设置有安装架22,且安装架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冷却箱2和隔板20固定连接,安装架22中心位置处设置有防水电机24,且防水电机24与安装架22固定连接,安装架22的上方设置有扇叶23,且扇叶23与防水电机24的输出端连接为一体结构,通过防水电机24带动扇叶23旋转,旋转的扇叶23与喷洒的循环水接触,借助扇叶23将喷洒的循环水打散,加快循环水散热。
44.请参阅图2、图3和图5,缓流腔27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感温头29,且第一感温头29与第一冷却箱2固定连接,第二冷却箱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感温头30,且第二感温头30与第二冷却箱3固定连接,通过第一感温头29对缓流腔27中的循环水温度进行测量,第二感温头30对第二冷却箱3中的循环水温度进行测量,根据所测水温方便后续进行冷却处理,提高了冷却装置的使用效果。
45.请参阅图1,第一冷却箱2的外部设置有散热条8,散热条8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散热条8在第一冷却箱2的外部等距设置,散热条8与第一冷却箱2固定连接,通过散热条8在第一冷却箱2的外部形成涡流,在涡流的作用下加快第一冷却箱2壳体上热量的流失,间接的提高了冷却效果。
46.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冷却箱2的上方设置有盖板6,且盖板6与第一冷却箱2通过螺钉连接,盖板6的上端设置有防尘网14,且防尘网14与盖板6连接为一体结构,防尘网14的
下方设置有排风扇17,排风扇17的下方设置有金属网16,且金属网16和排风扇17均与盖板6固定连接,通过排风扇17加快空气流动,利用快速流动的空气将散发的热量释放,间接的提高了冷却效果,金属网16与升腾的蒸汽接触进行冷凝,将蒸汽凝结为水滴落,减少循环水的流失损耗。
47.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冷却箱2的底部呈倾斜设置,第一冷却箱2的一侧设置有排污管组件9,且排污管组件9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第一冷却箱2的内部,排污管组件9与第一冷却箱2连接为一体结构,排污管组件9可将滤除下来的杂质排出,第一冷却箱2的底部呈倾斜设置更利于将滤除的杂质排出。
48.请参阅图1,装置底座1的下方设置有自锁移动轮4,自锁移动轮4设置有四个,且自锁移动轮4与装置底座1通过螺钉连接,四个自锁移动轮4设置在装置底座1的四角,通过自锁移动轮4便于将冷却装置移动,提高冷却装置的实用性。
49.一种有机硅合成工艺冷却装置的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0.步骤1:将有机硅合成工艺产生的循环水从第一进水管7注入,经喷淋头组件21喷洒到第一冷却箱2中;
51.步骤2:开启防水电机24带动扇叶23旋转,旋转的扇叶23与循环水接触将其打散,加快循坏水散热;
52.步骤3:喷洒的循环水掉落到导流板25上流动,借助导流板25使得流动的循环水运动轨迹改变,加快循坏水散热;
53.步骤4:开启排风扇17加快空气流动,利用快速的流动的空气将散开的热量释放,蒸汽与金属网16接触出现冷凝,将蒸汽凝结为水滴落,减少循环水的流失;
54.步骤5:冷却后的循环水经过滤网26过滤,将循环水中的颗粒杂质剔除,后续打开排污管组件9将杂质排出;
55.步骤6:第一感温头29对缓流腔27中循环水水温进行测量,开启水泵19将缓流腔27中循环水抽出,根据第一感温头29所测温度控制第一出水管11和第二出水管12的通断;
56.步骤7:所测温度达到冷却效果导通第二出水管12直接将循环水排出,所测温度未达到冷却效果导通第一出水管11,将循环水注入第二冷却箱3进行二次冷却;
57.步骤8:将冷却水从第二进水管15注入换热盘管18中,换热盘管18中流动的冷却水将循环水的热量吸收转移,实现二次冷却。
58.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5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