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439190发布日期:2022-12-06 20:4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由于住宅的气密化越来越高,污染物质容易滞留在室内,室内污染的程度则比室外高出数倍,因此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就显得密切和重要。
3.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常常需要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新风处理,但是,目前市场上基本都是单一功能的新风产品,需要分别操作使用,功能性单一且占用间大,操作繁琐,难以满足用户智能化、集成化的需求。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新风系统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问题。
6.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器、调湿模块、第一控制阀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全热交换器的送风口与所述调湿模块的进风口连接,所述调湿模块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道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出风管道上;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获取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7.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所述预设浓度包括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一开度;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二开度;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基于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控制阀维持所述第一开度或者所述第二开度;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三开度或第四开度;其中,所述第一开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度,所述第二开度大于所述第三开度,所述第三开度大于所述第四开度。
8.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pm
2.5
浓度;所述预设浓度包括第一预设pm
2.5
浓度、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和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其中,
所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和第三预设pm
2.5
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五开度;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二预设 pm
2.5
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六开度;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则基于所述室内pm
2.5
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控制阀维持所述第五开度或者所述第六开度;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七开度或第八开度;其中,所述第五开度大于所述第六开度,所述第六开度大于所述第七开度,所述第七开度大于所述第八开度。
9.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甲醛浓度;所述预设浓度包括第一预设甲醛浓度、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和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和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九开度;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开度;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则基于所述室内甲醛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控制阀维持所述第九开度或者所述第十开度;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一开度或第十二开度;其中,所述第九开度大于所述第十开度,所述第十开度大于所述第十一开度,所述第十一开度大于所述第十二开度。
10.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所述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将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pm
2.5
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和第六预设pm
2.5
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四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pm
2.5
浓度,所述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pm
2.5
浓度;将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甲醛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和第六预设甲醛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三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四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甲醛浓度,所述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甲醛浓度;“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目标开度;根据所述第二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目标开度;根据所述第三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目标开度;将所述第一目标开度、所述第二目标开度和所述第三目标开度进行比较,根据比
较结果确定最大目标开度;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所述最大目标开度。
11.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一室内湿度;将所述第一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性调整所述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
12.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预设湿度包括第一预设湿度和第二预设湿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将所述第一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和所述第二预设湿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性调整所述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并且/或者如果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运行除湿模式;并且/或者如果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并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维持当前运行模式。
13.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的过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二室内湿度;判断所述第二室内湿度是否达到第三预设湿度;如果所述第二室内湿度达到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退出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并且/或者如果所述第二室内湿度未达到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继续运行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
14.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外温度;判断所述新风系统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外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室外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在所述新风系统满足上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
15.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三室内湿度;根据所述第三室内湿度,选择性调整所述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
16.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再次获取室内pm
2.5
浓度;根据再次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17.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送风口端;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室内出风口的风速;将所述风速分别与第一预设风速和第二预设风速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风速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如果所述风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则提升所述第一风机的档位;并且/或者如果所述风速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风速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则不调整所述第一风机的档位;并且/或者如果所述风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风速,则降低所述第一风机的档位。
18.在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器、调湿模块、第一控制阀和室内出风口,全热交换器的送风口与调湿模块的进风口连接,调湿模块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道与室内出风口连接,第一控制阀设置在出风管道上。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能够将加湿、除湿和空气净化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相结合,同时实现对空气湿
度和空气质量的改善;并通过第一控制阀实现对进入室内新风风量的自动调节,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19.进一步地,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的过程中,获取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将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通过采用上述方法,本发明通过智能化控制调节,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
20.进一步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其中,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将室内pm
2.5
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pm
2.5
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和第六预设pm
2.5
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其中,第四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五预设pm
2.5
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六预设pm
2.5
浓度;将室内甲醛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甲醛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和第六预设甲醛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三比较结果;其中,第四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五预设甲醛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六预设甲醛浓度;根据第一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目标开度;根据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目标开度;根据第三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目标开度;将第一目标开度、第二目标开度和第三目标开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最大目标开度;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最大目标开度。充分考虑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等污染物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以做到应对复杂的室内空气环境,通过智能化控制调节,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改善。
21.进一步地,获取第一室内湿度;将第一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性调整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根据室内湿度调整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或者除湿模式,改善室内空气湿度,使室内湿度一直处于让人舒适的范围,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22.进一步地,获取室外温度;判断新风系统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室外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室外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第一预设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在新风系统满足上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形下,使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同时还可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23.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全热交换器的送风口端;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内出风口的风速;将风速分别与第一预设风速和第二预设风速进行比较;其中,第一预设风速大于第二预设风速;如果风速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风速,则提升第一风机的档位;并且/或者如果风速小于第一预设风速且大于第二预设风速,则不调整第一风机的档位;并且/或者如果风速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风速,则降低第一风机的档位。根据室内出风口风速的大小,相应地调整第一风机的档位大小,以满足室内的不同新风需求,不仅使得新风出风与室内温差较小,而且使得新风系统拥有足够的新风来满足室内空气净化的需要。
24.方案1.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器、调湿模块、第一控制阀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全热交换器的送风口与所述调湿模块的进风口连接,所述调湿模块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道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设
置在所述出风管道上;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所述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的过程中,获取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25.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所述预设浓度包括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一开度;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二开度;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基于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控制阀维持所述第一开度或者所述第二开度;如果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三开度或第四开度;其中,所述第一开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度,所述第二开度大于所述第三开度,所述第三开度大于所述第四开度。
26.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pm
2.5
浓度;所述预设浓度包括第一预设pm
2.5
浓度、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和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和所述第三预设pm
2.5
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五开度;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六开度;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一预
设pm
2.5
浓度,则基于所述室内pm
2.5
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控制阀维持所述第五开度或者所述第六开度;如果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七开度或第八开度;其中,所述第五开度大于所述第六开度,所述第六开度大于所述第七开度,所述第七开度大于所述第八开度。
27.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甲醛浓度;所述预设浓度包括第一预设甲醛浓度、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和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和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九开度;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开度;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则基于所述室内甲醛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控制阀维持所述第九开度或者所述第十开度;如果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则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一开度或第十二开度;其中,所述第九开度大于所述第十开度,所述第十开度大于所述第十一开度,所述第十一开度大于所述第十二开度。
28.方案5.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将所述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所述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将所述室内pm
2.5
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pm
2.5
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和第六预设pm
2.5
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四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pm
2.5
浓度,所述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pm
2.5
浓度;将所述室内甲醛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甲醛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和第六预设甲醛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三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四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甲醛浓度,所述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甲醛浓度;“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目标开度;根据所述第二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目标开度;根据所述第三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目标开度;将所述第一目标开度、所述第二目标开度和所述第三目标开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最大目标开度;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至所述最大目标开度。
29.方案6.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一室内湿度;将所述第一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性调整所述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
30.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湿度包括第一预设湿度和第二预设湿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将所述第一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进行比较”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和所述第二预设湿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性调整所述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并且/ 或者如果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运行除湿模式;并且/ 或者如果所述第一室内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并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维持当前运行模式。
31.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的过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二室内湿度;判断所述第二室内湿度是否达到第三预设湿度;如果所述第二室内湿度达到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退出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并且/或者如果所述第二室内湿度未达到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则使所述调湿模块继续运行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
32.方案9.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外温度;判断所述新风系统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外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室外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在所述新风系统满足上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形下,使所述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
33.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三室内湿度;根据所述第三室内湿度,选择性调整所述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
34.方案11.根据方案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再次获取室内pm
2.5
浓度;根据再次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调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35.方案12.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送风口端;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室内出风口的风速;将所述风速分别与第一预设风速和第二预设风速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风速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如果所述风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则提升所述第一风机的档位;并且/或者如果所述风速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风速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则不调整所述第一风机的档位;并且/或者如果所述风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风速,则降低所述第一风机的档位。
附图说明
36.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新风系统机器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37.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结构图;
38.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调湿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调湿模块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40.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1.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42.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一;
43.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44.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室内pm
2.5
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45.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室内甲醛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46.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47.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二;
48.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室内湿度调整调湿模块运行模式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49.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调湿模块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50.图1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三;
51.图1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循环模式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52.图1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四;
53.图1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完整逻辑图;
54.附图标记:
55.1、全热交换器;11、新风口;111、送风管;12、第二壳体;121、第四侧壁; 122、第五侧壁;123、热交换芯;1231、第一进口;1232、第一出口;1233、第二进口;1234、第二出口;124、第一进风风道;125、第二进风风道;126、第一风机;127、第一排风风道;128、第二排风风道;129、第二风机;13、排风口;14、送风口;15、回风口;161、风门;162、内循环过滤构件;163、第二驱动电机;171、初效过滤构件;172、中效过滤构件;173、高效过滤构件;181、空气质量检测机构;182、第二电控箱;183、温湿度传感器;184、第二控制阀;185、杀菌机构;186、负离子发生器;187、检修口;188、电控检修口;189、分隔构件;19、吊脚;
56.2、调湿模块;21、进风口;22、出风口;23、第一壳体;231、第一侧壁;232、第二侧壁;233、第三侧壁;2331、排水口;234、减压阀;235、第一电控箱;24、除湿机构; 241、换热器;2411、第一连接管路;2412、第二连接管路;242、电加热器;243、接水盘; 244、第一水位检测机构;25、加湿机构;251、水箱;252、加湿轮;253、第一驱动电机;254、第二水位检测机构;255、防霉机构;
57.3、第一控制阀;
58.4、出风管道;
59.5、室内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60.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说明书中本发明的出风口的横截面形状是以圆形来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出风口的横截面形状显然可以设置为矩形,只要能够满足出风量的需求即可,这种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
6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底”、“顶”、“外”、“内”、“周向”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2.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新风系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结合,通过智能化控
制调节,实现对空气湿度和空气质量改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
63.首先参见图1,对本发明的新风系统进行描述。其中,图1是本发明的新风系统的结构图。
64.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器1、调湿模块2、第一控制阀3和室内出风口5;其中,全热交换器1的送风口14与调湿模块2的进风口21连通,调湿模块2的出风口22通过出风管道4与室内出风口5连通,调湿模块2用于对空气进行除湿和加湿处理;第一控制阀3设置在出风管道4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将加湿、除湿和空气净化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相结合,同时实现对空气湿度和空气质量的改善,提升用户体验;并通过第一控制阀3实现对新风风量的自动调节,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65.优选地,第一控制阀3可以调节不同的开度,不同的开度对应不同的档位,例如,最大开度为100%;较大开度为60%;较小开度为30%;最小开度为0,即关闭状态。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制作工艺的误差,最大开度也可以是99%、97%或者95%等其他开度,较大开度也可以是65%、58%或者55%等其他开度,较小开度也可以是33%、29%或者26%等其他开度,最小开度也可以是0.5%、1.25%或者2%等其他开度。
66.进一步地,第一控制阀3为电动风阀,当然,也可以是气动风阀或者电磁控制阀等其他阀。
67.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示出的是4个出风口22,每个出风口22通过1条出风管道4连通1个室内出风口5,但这只是示例性地,不是限制性地,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设置1个、2个、3个或者5个等其他数量的出风口22,相应的,需要设置1条、2条、3条或者5条等其他数量的出风管道4以及1个、2个、3个或者5个等其他数量的室内出风口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等灵活地调整和设置出风口22的数量,需要对应调整出风管道4 以及室内出风口5的数量。
68.优选地,每条出风管道4上均设置一个第一控制阀3,方便对每条出风管道4 的新风量分别进行控制。
69.优选地,每条出风管道4分别与不同的室内出风口5连通,不同的室内出风口5 可以设置在多个房间,对多个房间分别进行换新风作业,室内出风口5也可以设置在同一个房间,对某个房间进行快速换新风作业。
70.进一步地,新风系统可以对多个第一控制阀3进行自动控制,以实现多个房间对新风风量的需求。当然,单个第一控制阀3也可以采用手动控制,进一步满足不同房间对新风风量的不同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71.优选地,全热交换器1的送风口14与调湿模块2的进风口21通过送风管111 连通,送风管111的两端分别与全热交换器1的送风口14和调湿模块2的进风口21螺纹连接。当然了,送风管111的两端也可以分别与全热交换器1的送风口14和调湿模块2的进风口21 卡合连接;或者全热交换器1的送风口14与调湿模块2的进风口21直接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无论采取何种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将全热交换器1的送风口14与调湿模块2的进风口21连接起来即可。
72.下面参照图2和图3,对本发明的调湿模块进行描述。其中,图2是本发明的调湿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调湿模块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73.如图2和图3所示,调湿模块2包括第一壳体23,第一壳体23为长方体,包括四个侧
壁,其中,第一侧壁231和第二侧壁232上分别设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第一壳体23内沿空气流动方向(即图2中由下至上方向)设有除湿机构24和加湿机构25,除湿机构24用于对空气进行除湿处理,加湿机构25用于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当然,第一壳体23也可以为正方体或者多棱柱等其他结构。
74.优选地,第一侧壁231和第二侧壁232是相对的两个侧壁,即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当然了,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也可以设置在相邻的其他侧壁上,只要能够满足用户对室内湿度的需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产品需求等灵活调整进风口21与出风口22的设置位置。
75.优选地,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当然,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 也可以设置成三角形、矩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76.需要说明的是,除湿机构24与加湿机构25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即第一壳体23内沿空气流动方向设有加湿机构25和除湿机构2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等灵活地调整除湿机构24与加湿机构25的设置位置。
77.如图2所示,除湿机构24包括换热器241和电加热器242,换热器241设置在新风系统的冷媒循环回路(图中未示出)上,当换热器241用作蒸发器时,换热器24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空气进行除湿处理;电加热器242设置在换热器241朝向加湿机构25的一侧(即图2中位于纸面上方的一侧),电加热器242用于加热空气,对空气进行预热,使空气变得更暖和。通过换热器241与电加热器242的配合,对空气进行快速除湿,优化用户体验。
78.优选地,换热器241为翅片式换热器,当然,换热器241也可以是壳管式换热器或者管板式换热器等其他类型的换热器。
79.优选地,电加热器242为电磁加热类型,当然,电加热器242也可以是电阻加热或者红外线加热等其他类型的电加热器。
80.如图2和图3所示,以图2所示方向为基准方向,换热器241的位于第一壳体 23内且换热器241的左侧和第一壳体23的左侧内壁相连,换热器24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管路 2411和第二连接管路2412,第一连接管路2411和第二连接管路2412均设置成贯穿第一壳体 23的右侧内壁,且第二连接管路2412位于第一连接管路2411斜上方,换热器241通过第一连接管路2411和第二连接管路2412与冷媒循环回路相连通,即,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媒介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2411和第二连接管路2412中的一个进入换热器241内,通过第一连接管路 2411和第二连接管路2412中的另一个流出,此时换热器241用作蒸发器,冷媒介质由液态变成气态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以使换热器241起到制冷作用,从而将空气中的水汽冷凝为水,进而能够实现对空气进行除湿的作用。全热交换器1上的送风口14通过送风管111和进风口 21相连,全热交换器1将换热后的冷风或热风依次通过送风口14、送风管111和进风口21 送入调湿模块2内进行加湿或除湿处理。
81.优选地,换热器241的下方(即图2中位于纸面内侧)设置有接水盘243,接水盘243内设有第一水位检测机构244;电加热器242还能够用于加热接水盘243中的水,达到加湿的效果。
82.优选地,第一水位检测机构244为浮子,通过浮子检测检测接水盘243中的水位,如果接水盘243中的水位过高或者出现排水不顺的问题时,第一水位检测机构244能够发出信号,提醒用户。当然,第一水位检测机构244也可以是水位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接水盘 243
中的水位即可。
83.优选地,接水盘243为矩形形状,便于收集换热器241上滴落的冷凝水,当然,接水盘243也可以是圆柱形状、锥形形状或者梯形形状等其他形状,只要能够收集除湿过程中附着在换热器241上的冷凝水即可。
84.需要说明的是,除湿机构24为换热器241和电加热器242的组合仅仅是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例如,除湿机构24还可以为制冷板,或者,除湿机构24还可以为半导体制冷片,即,将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和热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23的内部和外部,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能够冷凝空气中的水汽以实现除湿的效果;或者,除湿机构24只包括换热器241或电加热器242,在进行除湿作业时,只通过换热器241或电加热器242对空气进行加热和除湿,简化除湿机构24的结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只要能够满足调湿模块2的除湿需求即可。
85.如图2所示,加湿机构25包括水箱251、加湿轮252和第一驱动电机253,水箱251的顶部设有开口(图中未标注),加湿轮252设置成能够部分浸入水箱251内,例如,加湿轮252至少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者五分之三等浸入水箱251内。第一驱动电机253设置在水箱251的内壁上,加湿轮252的第一端(即图2中位于纸面左侧的一端)与水箱251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驱动电机253的输出轴与加湿轮252的第二端(即图2中位于纸面右侧的一端)连接以驱动加湿轮252转动,从而带动水箱251内的水流动以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在加湿轮252转动进行加湿作业时,带有灰尘的空气进入第一壳体23内时,由于加湿轮252的上半部分未浸入水中,通过加湿轮252上半部分叶片的转动可将空气中的灰尘带入水箱251中,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86.优选地,水箱251为矩形形状,便于放置加湿轮252以及储存用于加湿作业时所需要的水,当然,水箱251也可以是圆柱形状、锥形形状或者梯形形状等其他形状,只要能够放置加湿轮252并且储存用于加湿作业时所需要的水即可。
87.优选地,水箱251的一个侧壁与第一侧壁231或第二侧壁232垂直,加湿轮252 在水箱251中沿平行于第一侧壁231或第二侧壁232的方向设置,当然,加湿轮252也可以在水箱251中倾斜设置,只要能够满足调湿模块2的加湿需求即可。
88.其中,第一驱动电机253可以是励步电机、步进电机等其他电机。
89.优选地,水箱251内设有第二水位检测机构254,第一壳体23的外壁上还设有减压阀234。第二水位检测机构254为浮子,通过浮子检测检测水箱251中的水位,如果在进行加湿作业时,水箱251中的水位不满足加湿要求,则控制减压阀234开启,给水箱251加水,使水位满足要求后停止加水。当然,第二水位检测机构254也可以是水位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水箱251中的水位即可。
90.其中,减压阀234可以是电磁减压阀、活塞减压阀等其他阀结构。
91.优选地,水箱251内还设有防霉机构255,防霉机构255可以防止水箱251内滋生霉菌。例如,防霉机构255为内置有防霉剂的防霉瓶,或者,防霉机构255还可以是防霉片直接放置于水箱251中,只要能够使水箱251中的水达到防霉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9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23的第三侧壁233上设有排水口2331,接水盘 243通过排水管道(图中未示出)与排水口2331连通,能够将排水盘中的水及时排出。当然,排水口
2331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23的其他侧壁上,只要能够将排水盘中的水及时排出即可。
93.优选地,第一壳体23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一电控箱235,第一电控箱235设置成能够控制调湿模块2的工作状态,控制调湿模块2进行除湿作业或者加湿作业。当然,第一电控箱235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23的任一侧壁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求灵活地调整和改变第一电控箱235的设置位置。
94.下面参照图4和图5,对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进行描述。其中,图4是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全热交换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95.如图4所示,全热交换器1包括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为长方体,包括四个侧壁,其中,第四侧壁121上设有新风口11和排风口13,第二壳体12的第五侧壁122上设有送风口14和回风口15。当然,第二壳体12也可以为正方体或者多棱柱等其他结构。
96.优选地,第四侧壁121和第五侧壁122是相对的两个侧壁,即新风口11和排风口13与送风口14和回风口15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当然了,新风口11和排风口 13与送风口14和回风口15也可以设置在相邻的其他侧壁上,只要能够满足用户对室内新风的需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产品需求等灵活调整新风口11和排风口13与送风口14和回风口15的设置位置。
97.优选地,新风口11、排风口13、送风口14和回风口1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当然,新风口11、排风口13、送风口14和回风口15也可以设置成三角形、矩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98.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12内设有热交换芯123,热交换芯123的四个拐角处分别通过分隔构件189与第二壳体12的内壁连接,使得热交换芯123的第一进口1231(即图4中位于纸面左上方的一侧)与新风口11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风道124,热交换芯123的第一出口1232(即图4中位于纸面右下方的一侧)与送风口14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风道125,第二进风风道125内设有第一风机126;热交换芯123的第二进口1233(即图4中位于纸面右上方的一侧)与回风口15 之间形成第一排风风道127,热交换芯123的第二出口1234(即图4中位于纸面左下方的一侧)与排风口13之间形成第二排风风道128,第二排风风道128内设有第二风机129。
99.优选地,分隔构件189为隔板结构,将各个进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分隔开,防止各风道中的空气混合;或者,分隔构件189还可以是推拉板的结构,方便对某一风道进行检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自行调整分隔构件189的结构。
100.优选地,第一风机126为送风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第二进风风道125内,并通过送风口14进入调湿模块2;第二风机129为排风风机,用于将从室内进入第二排风风道128内的空气排出第二壳体12。
101.进一步地,第一风机126和第二风机129可以是离心风机或者涡流风机等其他类型的风机。
102.进一步地,当运行新风模式时,第一风机126和第二风机129打开,第一风机 126将室外空气吸入第一进风风道124内,经由热交换芯123的第一进口1231和第一出口1232 输送到第二进风风道125,最后通过送风口14进入调湿模块2内;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15进入到第一排风风道127中,经由热交换芯123的第二进口1233和第二出口1234输送到第二排风风道 128,最后通过第二风机129的作用,将空气由排风口13排出。
103.如图4所示,第二进风风道125与第一排风风道127之间设有风门161,风门161 朝向第二进风风道125的一侧设有内循环过滤构件162,内循环过滤组件用于过滤从第一排风
风道 127流向第二进风风道125的空气;风门161朝向第一排风风道127的一侧设有第二驱动电机163,第二驱动电机163的输出轴与风门161连接以驱动风门161相对于内循环过滤构件162移动。当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时,第二驱动电机163开启,驱动风门161相对于内循环过滤构件162 移动至第一位置,风门161开启以使得第二进风风道125与第一排风风道127连通,位于第一排风风道127内的空气通过内循环过滤构件162可以进入到第二进风风道125内,并通过送风口14返回调湿模块2,并进入室内,有效地过滤室内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污染物,以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104.其中,第二驱动电机163可以是励步电机、步进电机等其他电机。
105.其中,内循环过滤构件162是合成纤维毡、熔喷布或者超细玻璃纤维纸等过滤构件。
106.进一步地,第一位置即为开启风门161使得空气可以通过的位置,第一位置可以是风门161全开的位置,也可以是风门161半开的位置。
107.优选地,第一进口1231端沿空气流动方向(即图4中由左上至右下的方向)依次设有初效过滤构件171和中效过滤构件172,第一出口1232端设有高效过滤构件173。空气经过第一进口1231和第一出口1232时,需要经过初效过滤构件171、中效过滤构件172和高效过滤构件173的三级过滤,更有效地过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污染物,以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108.进一步地,初效过滤构件171、中效过滤构件172和高效过滤构件173的过滤效果是依次升高的,其中,初效过滤构件171是活性炭滤材、金属网孔或者无纺布等材料,主要用于过滤5微米以上尘埃粒子;中效过滤构件172是合成纤维毡、聚丙烯或者熔喷布等材料,主要用于过滤1-5微米以上尘埃粒子;高效过滤构件173是超细玻璃纤维纸、铝膜或者胶版纸等材料,主要用于捕集0.5微米以下的颗粒灰尘及各种悬浮物。
109.优选地,在第一排风风道127内设有空气质量检测机构181,空气质量检测机构 181用于检测pm
2.5
、co2和甲醛浓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新风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浓度开启不同的档位;空气质量检测机构181靠近全热交换器1的回风口15设置,有利于更准确检测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
110.优选地,空气质量检测机构181可以是一个传感器的集成模块,通过集成模块直接检测pm
2.5
、co2和甲醛浓度;或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181还可以包括pm
2.5
传感器、co2传感器和甲醛传感器,通过三种不同的传感器分别检测pm
2.5
、co2和甲醛浓度,只要能够检测pm
2.5
、 co2和甲醛浓度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产品需求灵活调整空气质量检测机构181的类型。
111.进一步地,第一排风风道127内还设有第二电控箱182,第二电控箱182设置成能够控制全热交换器1的工作状态,例如,控制全热交换器1进入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等。
100.优选地,第二电控箱182设置在第一排风风道127对应的壳体内壁上,在第二壳体12对应位置的外壁上开设有电控检修口188,方便对第二电控箱182进行安装、维修和更换。当然,第二电控箱182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调节全热交换器1的工作状态即可。
101.优选地,第一进风风道124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183,温湿度传感器183用于检测室外温度和湿度,便于判断全热交换器1开启何种工作状态。
102.优选地,第一进风风道124内还设有第二控制阀184,第二控制阀184可用于调节通
过新风口11进入全热交换器1的空气量,以及开启或关闭全热交换器1。其中,第二控制阀184是风阀、电磁控制阀等其他阀。
103.优选地,第二进风风道125内设有杀菌机构185,杀菌机构185用于消灭第二进风风道125内的细菌。当然,杀菌机构18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进风风道124内,只要能够确保进入调湿模块2的空气不含有细菌即可。
104.优选地,杀菌机构185为uvc紫外线杀菌设备。当然,杀菌机构185还可以是银离子杀菌设备或者臭氧杀菌设备等。
105.优选地,第一风机126上设有负离子发生器186,负离子发生器186用于去除第二进风风道125内的静电,并且可以进一步去除空气中的灰尘,清新空气。
106.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12外壁上设有多个吊脚19,方便安装全热交换器1,使得全热交换器1可以固定于安装面或者墙壁上。
107.优选地,多个吊脚19绕第二壳体12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然,也可以分别在第四侧壁121和第五侧壁122的中部设置吊脚19,无论采取何种设置方式,只要能够将全热交换器1牢固的固定于安装面或者墙壁上即可。
108.优选地,第二壳体12的顶部(即图5中朝向位于纸面外侧的部位)开设有检修口187,便于对全热交换器1的内部部件进行安装、维修和更换。进一步地,检修口 187为菱形形状。当然了,检修口187也可以设置成矩形形状、梯形形状或圆形形状等其他形状;检修口187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12的底部,或者设置在第四侧壁121,又或者设置在第二壳体12的任一侧壁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求灵活地调整检修口187的形状和设置位置。
109.下面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新风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110.如图1至5所示,当运行新风模式时,第一控制阀3、第二控制阀184、第一风机126和第二风机129打开,第一风机126将室外空气吸入第一进风风道124内,经由初效过滤构件171和中效过滤构件172过滤之后,通过热交换芯123的第一进口1231和第一出口1232输送到第二进风风道125,且在进入第二进风风道125之前还经过高效过滤构件 173过滤,最后才进入送风口14;通过送风口14的空气经过送风管111,由进风口21进入到调湿模块2的第一壳体23内,空气在调湿模块2中经过除湿模式或者加湿模式的不同处理,再由出风口22进入出风管道4,最后通过室内出风口5进入室内。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15进入到第一排风风道127中,经由热交换芯123的第二进口1233和第二出口1234输送到第二排风风道128,最后通过第二风机129的作用,将空气由排风口13排出。
111.如图1至图5所示,当运行内循环模式时,第一控制阀3打开和第一风机 126打开,第二控制阀184和第二风机129关闭,第二驱动电机163开启,驱动风门161相对于内循环过滤构件162移动至第一位置,风门161开启以使得第二进风风道125与第一排风风道127连通,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15进入到第一排风风道127中,通过内循环过滤构件162 进入到第二进风风道125内,在第一风机126的作用下,通过送风口14经过到送风管111,然后返回至调湿模块2,最后再进入室内,完成内循环。
112.下面参照图6至图10,对本发明的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
室内pm
2.5
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室内甲醛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进行控制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113.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于新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s100至步骤s300。
114.步骤s100:在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的过程中,获取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
115.在具体示例中,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质量检测机构来检测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有利于准确检测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
116.步骤s200:将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预设浓度进行比较。
117.步骤s300:根据比较结果,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118.其中,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碳、pm
2.5
和甲醛。相应地,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但不限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
119.下面分别以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及其组合为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四个实施例。
120.实施例一
121.如图7所示,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122.步骤s210: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与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
123.优选地,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例如,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为1400ppm,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为900ppm,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为700ppm。当然,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以设置1300ppm、1350ppm或者1450ppm等其他浓度,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以设置为850ppm、950ppm或者1000ppm等其他浓度,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以设置为750ppm、650ppm或者600ppm等其他浓度,只要能够满足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即可。
124.需要说明的是,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不限于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还可以包括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当然也可以只包括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或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控制需要等灵活地调整和设置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的数量。
125.继续参阅图7,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执行步骤s311,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一开度;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执行步骤s312,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二开度;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执行步骤s313,基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一开度或者第二开度,具体地,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是逐渐降低的,即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且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确定的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为第一开度,则基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一开度;或者,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是逐渐升高的,即上一次检测到的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且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确定的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为第二开度,则基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二开度,既保证了智能化控制,又避免了频繁地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小于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则执行步骤s314,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三开度或第四开度。
126.优选地,第一开度为最大开度,为100%;第二开度为较大开度,为60%;第三开度为较小开度,为30%;第四开度为关闭状态,为0。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制作工艺的误差,第一开度也可以是99%、97%或者95%等其他开度,第二开度也可以是 65%、58%或者55%等其他开度,第三开度也可以是33%、29%或者26%等其他开度,第四开度也可以是0.5%、1.25%或者2%等其他开度,只要使得第一开度大于第二开度,第二开度大于第三开度,第三开度大于第四开度即可。
127.具体地,例如,获取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1450ppm,大于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说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一开度,即100%,最大限度地向室内输送新风,以最快速度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如,获取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800ppm,大于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说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二开度,即60%,向室内输送大量新风,以较快速度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如,获取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1000ppm,大于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小于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说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有可能是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因室内人员突然增多等原因处于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检测误差导致浓度波动,则使第一控制阀维持60%开度(即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确定的第二开度),避免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波动而频繁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若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因室内开启新风系统等原因处于逐渐降低的趋势,则使第一控制阀维持100%开度(即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确定的第一开度),避免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波动而频繁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再如,获取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600ppm,小于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说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仅仅是略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三开度或第四开度,即30%或0,向室内输送少量新风或者也可以不向室内输送新风。
128.也就是说,在上述过程中,实时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根据实时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
129.实施例二
130.如图8所示,根据室内pm
2.5
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131.步骤220:将室内pm
2.5
浓度分别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和第三预设pm
2.5
浓度进行比较。
132.优选地,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三预设pm
2.5
浓度。例如,第一预设pm
2.5
浓度100ppm,第二预设pm
2.5
浓度为 75ppm,第三预设pm
2.5
浓度为35ppm。当然,第一预设pm
2.5
浓度也可以设置为105ppm、 98ppm或者95ppm等其他浓度,第二预设pm
2.5
浓度也可以设置为80ppm、78ppm或者 70ppm等其他浓度,第三预设pm
2.5
浓度也可以设置为38ppm、34ppm或者30ppm等其他浓度,只要能够满足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并且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即可。
133.需要说明的是,预设pm
2.5
浓度不限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和第三预设pm
2.5
浓度,还可以包括第四预设pm
2.5
浓度,当然也可以只包括第一预设pm
2.5
浓度或第二预设pm
2.5
浓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控制需要等灵活地调整和设置预设pm
2.5
浓度的数量。
134.继续参阅图8,如果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则执行步骤s321,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五开度;如果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 pm
2.5
浓度并且小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则执行步骤s322,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六开度;如果室内pm
2.5
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并且小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则执行步骤s323,基于室内pm
2.5
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五开度或者第六开度,具体地,如果室内pm
2.5
浓度是逐渐降低的,即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高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且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确定的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为第五开度,则基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五开度;或者,如果室内pm
2.5
浓度是逐渐升高的,即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低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且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确定的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为第六开度,则基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六开度,既保证了智能化控制,又避免了频繁地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如果室内pm
2.5
浓度小于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则执行步骤s324,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七开度或第八开度。
135.优选地,第五开度为最大开度,为100%;第六开度为较大开度,为60%;第七开度为较小开度,为30%;第八开度为关闭状态,为0。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制作工艺的误差,第五开度也可以是99%、97%或者95%等其他开度,第六开度也可以是 65%、58%或者55%等其他开度,第七开度也可以是33%、29%或者26%等其他开度,第八开度也可以是0.5%、1.25%或者2%等其他开度,只要使得第五开度大于第六开度,第六开度大于第七开度,第七开度大于第八开度即可。
136.具体地,例如,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为105ppm,大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说明室内pm
2.5
浓度非常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五开度,即100%,最大限度地向室内输送新风,以最快速度降低室内pm
2.5
浓度;又如,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为 50ppm,大于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并且小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说明室内pm
2.5
浓度较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六开度,即60%,向室内输送大量新风,以较快速度降低室内 pm
2.5
浓度;又如,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为90ppm,大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并且小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说明室内pm
2.5
浓度偏高,有可能是室内pm
2.5
浓度因室外污染空气进入室内等原因处于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检测误差导致浓度波动,则使第一控制阀维持60%开度(即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确定的第六开度),避免因室内pm
2.5
浓度波动而频繁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若室内pm
2.5
浓度因室内开启新风系统等原因处于逐渐降低的趋势,则使第一控制阀维持100%开度(即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确定的第五开度),避免因室内pm
2.5
浓度波动而频繁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再如,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为25ppm,小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说明室内pm
2.5
浓度仅仅是略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七开度或第八开度,即30%或0,向室内输送少量新风或者也可以不向室内输送新风。
137.也就是说,在上述过程中,实时检测室内pm
2.5
浓度,根据实时检测到的室内pm
2.5
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
138.实施例三
139.如图9所示,根据室内甲醛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140.步骤s230:将室内甲醛浓度分别与第一预设甲醛浓度、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和第三预设甲醛浓度进行比较。
141.优选地,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三预设甲醛浓度。例如,第一预设甲醛浓度为0.12mg/m3,第二预设甲醛浓度为 0.1mg/m3,第三预设甲醛浓度为0.08mg/m3。当然,第一预设甲醛浓度也可以设置为 0.14mg/m3、0.13mg/m3或者0.115mg/m3等其他浓度,第二预设甲醛浓度也可以设置为 0.09mg/m3、0.15mg/m3或者0.12mg/m3等其他浓度,第三预设甲醛浓度也可以设置为 0.085mg/m3、0.075mg/m3或者0.07mg/m3等其他浓度,只要能够满足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即可。
142.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甲醛浓度不限于第一预设甲醛浓度、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和第三预设甲醛浓度,还可以包括第四预设甲醛浓度,当然也可以只包括第一预设甲醛浓度或第二预设甲醛浓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控制需要等灵活地调整和设置预设甲醛浓度的数量。
143.继续参阅图9,如果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则执行步骤s331,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九开度;如果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则执行步骤s332,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开度;如果室内甲醛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第一预设甲醛浓度,则执行步骤s333,基于室内甲醛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地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九开度或者第十开度,具体地,如果室内甲醛浓度是逐渐降低的,即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高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且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确定的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为第九开度,则基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九开度;或者,如果室内甲醛浓度是逐渐升高的,即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低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且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确定的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为第十开度,则基于本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十开度,既保证了智能化控制,又避免了频繁地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如果室内甲醛浓度小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则执行步骤s334,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一开度或第十二开度。
144.优选地,第九开度为最大开度,为100%;第十开度为较大开度,为60%;第十一开度为较小开度,为30%;第十二开度为关闭状态,为0。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制作工艺的误差,第九开度也可以是99%、97%或者95%等其他开度,第十开度也可以是65%、58%或者55%等其他开度,第十一开度也可以是33%、29%或者26%等其他开度,第十二开度也可以是0.5%、1.25%或者2%等其他开度,只要使得第九开度大于第十开度,第十开度大于第十一开度,第十一开度大于第十二开度即可。
145.具体地,例如,获取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为0.14mg/m3,大于第一预设甲醛浓度,说明室内甲醛浓度非常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九开度,即100%,最大限度地向室内输送新风,以最快速度降低室内甲醛浓度;又如,获取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为 0.085mg/m3,大于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说明室内甲醛浓度较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开度,即60%,向室内输送大量新风,以较快速度降低室内甲醛浓度;又如,获取到
的室内甲醛浓度为0.11mg/m3,大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并且小于第一预设甲醛浓度,说明室内甲醛浓度偏高,若室内甲醛浓度因室内装修等原因处于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检测误差导致浓度波动,则使第一控制阀维持60%开度(即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确定的第十开度);若室内甲醛浓度因室内开启新风系统等原因处于逐渐降低的趋势,则使第一控制阀维持100%开度(即基于上一次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确定的第九开度),避免因室内甲醛浓度波动而频繁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再如,获取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为0.06mg/m3,小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说明室内甲醛浓度仅仅是略高,则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十一开度或第十二开度,即30%或0,向室内输送少量新风或者也可以不向室内输送新风。
146.也就是说,在上述过程中,实时检测室内甲醛浓度,根据实时检测到的室内甲醛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开度。
147.实施例四
148.如图10所示,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149.步骤s241: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和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150.优选地,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例如,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为1400ppm,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为900ppm,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为700ppm。当然,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以设置1300ppm、1350ppm或者1450ppm等其他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以设置为850ppm、950ppm或者1000ppm等其他浓度,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以设置为750ppm、650ppm或者600ppm等其他浓度,只要能够满足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并且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即可。进一步地,第四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等于第一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五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等于第二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第六预设二氧化碳浓度等于第三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不同。
151.步骤s242:将室内pm
2.5
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pm
2.5
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和第六预设pm
2.5
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152.优选地,第四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五预设pm
2.5
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六预设pm
2.5
浓度。例如,第四预设pm
2.5
浓度为100ppm,第五预设pm
2.5
浓度为75ppm,第六预设pm
2.5
浓度为35ppm。当然,第四预设pm
2.5
浓度也可以设置为105ppm、98ppm或者95ppm等其他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也可以设置为80ppm、78ppm或者 70ppm等其他浓度,第六预设pm
2.5
浓度也可以设置为38ppm、34ppm或者30ppm等其他浓度,只要能够满足第四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并且第五预设pm
2.5
浓度大于第六预设pm
2.5
浓度即可。进一步地,第四预设pm
2.5
浓度等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第五预设pm
2.5
浓度等于第二预设pm
2.5
浓度;第六预设pm
2.5
浓度等于第三预设pm
2.5
浓度;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不同。
153.步骤s243:将室内甲醛浓度分别与第四预设甲醛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和第六预设甲醛浓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三比较结果。
154.优选地,第四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五预设甲醛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六预设甲醛浓度。例如,第四预设甲醛浓度为0.12mg/m3,第五预设甲醛浓度为0.1mg/m3,第六
预设甲醛浓度为0.08mg/m3。当然,第四预设甲醛浓度也可以设置为 0.14mg/m3、0.13mg/m3或者0.115mg/m3等其他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也可以设置为 0.09mg/m3、0.15mg/m3或者0.12mg/m3等其他浓度,第六预设甲醛浓度也可以设置为 0.085mg/m3、0.075mg/m3或者0.07mg/m3等其他浓度,只要能够满足第四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并且第五预设甲醛浓度大于第六预设甲醛浓度即可。进一步地,第四预设甲醛浓度等于第一预设甲醛浓度;第五预设甲醛浓度等于第二预设甲醛浓度;第六预设甲醛浓度等于第三预设甲醛浓度;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不同。
155.步骤s341:根据第一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目标开度。
156.具体地,“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目标”的具体判断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57.步骤s342:根据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目标开度。
158.具体地,“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目标”的具体判断方式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59.步骤s343:根据第三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目标开度。
160.具体地,“确定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目标”的具体判断方式与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61.步骤s344:将第一目标开度、第二目标开度和第三目标开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最大目标开度。
162.步骤s345: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最大目标开度。
163.具体地,例如,获取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800ppm,此时第一目标开度为第二开度,即60%;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为25ppm,此时第二目标开度为第七开度或第八开度即30%或0;获取到的室内甲醛浓度为0.12mg/m3,此时第三目标开度为第九开度,即100%。通过比较,确定最大目标开度为第九开度,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最大目标开度,即100%。
164.需要说明的是,获取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与室内甲醛浓度的顺序不限于上述列举的顺序,也可以先获取室内甲醛浓度、再获取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后获取室内pm
2.5
浓度,也可以同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与室内甲醛浓度,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的限制。
165.当然,也可以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中的任两个来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pm
2.5
浓度和室内甲醛浓度中的任两个分别确定第四目标开度和第五目标开度,将第四目标开度和第五目标开度比较确定最大值,将最大值对应的开度确定为最大目标开度,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最大目标开度。
166.在上述四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开度、第五开度和第九开度均相等;第二开度、第六开度和第十开度均相等;第三开度、第七开度和第十一开度均相等;第四开度、第八开度和第十二开度均相等。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第一开度、第五开度和第九开度设置为不相等;也可以将第二开度、第六开度和第十开度度设置为不相等;也可以将第三开度、第七开度和第十一开度设置为不相等;也可以将第四开度、第八开度和第十二开度设置为不相等。
167.下面参照图11至图13,对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描述。其中,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2;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根据室内湿
度调整调湿模块运行模式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调湿模块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168.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s400至步骤 s600。
169.步骤s400:获取第一室内湿度。
170.在具体示例中,可以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来获取第一室内湿度。其中,温湿度传感器例如设置在第一排风风道内,或者可以设置在新风系统室内机上,从而利于准确获取第一室内湿度。
171.步骤s500:将第一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进行比较。
172.在此步骤中,如图12所示,预设方法包括步骤s510:
173.步骤s510:将第一室内湿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湿度和第二预设适度进行比较。
174.优选地,第一预设湿度小于第二预设湿度,第一预设湿度为30%rh,第二预设湿度为60%rh。当然,第一预设湿度也可以设置为65%rh、70%rh或者58%rh等其他数值,第二预设湿度也可以设置为25%rh、28%rh或者35%rh等其他数值,只要能够满足第一预设湿度小于第二预设湿度的要求,用户可根据对室内湿度的需求灵活调整第一预设湿度和第二预设湿度的数值。
175.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湿度不限于第一预设湿度和第二预设湿度,还可以包括第三预设湿度,当然也可以只包括第一预设湿度或第二预设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控制需要等灵活地调整和设置预设湿度的数量。
176.步骤s600: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性调整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
177.在此步骤中,如图12所示,预设方法包括步骤s611至步骤s613:
178.具体地,如果第一室内湿度小于第一预设湿度,则执行步骤s611,使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如果第一室内湿度大于第二预设湿度,则执行步骤s612,使调湿模块运行除湿模式;如果第一室内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并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则执行步骤s613,使调湿模块维持新风模式。
179.具体地,例如,获取到的第一室内湿度为20%rh,小于第一预设湿度,说明室内湿度较低,较为干燥,则使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以提高室内湿度;又如,获取到的第一室内湿度为70%rh,大于第二预设湿度,说明室内湿度较高,则使调湿模块运行除湿模式,以降低室内湿度;获取到的第一室内湿度为50%r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并且小于第二预设湿度,说明室内湿度适中,无需调整湿度,则使调湿模块维持新风模式。
180.如图13所示,在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的过程中,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调湿模块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
181.步骤s420:获取第二室内湿度。
182.在具体示例中,可以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来获取第二室内湿度。其中,温湿度传感器例如设置在第一排风风道内,或者可以设置在新风系统室内机上,从而利于准确获取第二室内湿度。
183.步骤s520:判断第二室内湿度是否达到第三预设湿度。
184.优选地,第三预设湿度大于第一预设湿度,第三预设湿度小于第二预设湿度。例如,第三预设湿度为45%rh,当然,第三预设湿度也可以是35%rh、40%rh、50%rh 或者52%rh等其他数值,只要介于第一预设湿度和第二预设湿度之间,且能够满足用户对室内
湿度的需求即可。
185.具体地,即比较第二室内湿度与第三预设湿度,例如,第三预设湿度为 45%rh,获取到的第二室内湿度为45%rh,达到第三预设湿度,认为当前室内湿度较为适宜,则执行步骤s621,使调湿模块退出加湿模式或除湿模式;又如获取到的第二室内湿度为40%rh,小于第三预设湿度,认为当前室内湿度不足,则执行步骤s622,使调湿模块继续运行加湿模式,以提高室内湿度;再如获取到的第二室内湿度为50%rh,大于第三预设湿度,认为当前室内湿度较高,则执行步骤s622,使调湿模块继续运行除湿模式,以降低室内湿度。
186.下面参照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描述。其中,图1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3,图1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循环模式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
187.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s700至步骤 s820。
188.步骤s700:获取室外温度。
189.在具体示例中,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进风风道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来检测室外温度。优选地,在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的过程中,获取室外温度。
190.步骤s800:判断新风系统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191.条件11:室外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
192.条件12:室外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
193.在新风系统满足上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形下,则执行步骤s810;否则,则执行步骤s820。
194.步骤s810:使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
195.步骤s820:使新风系统维持新风模式。
196.优选地,第一预设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第一预设温度为-15℃,第二预设温度为35℃。当然,第一预设温度也可以是-18℃、-13℃或者-10℃等其他数值,第二预设温度也可以是32℃、38℃或者40℃等其他数值。
197.具体地,例如获取到的室外温度为38℃,高于第二预设温度,说明室外温度较高,又如获取到的室外温度为-17℃,低于第一预设温度,说明室外温度较低,无论是哪种情形,均说明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大,则使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以避免室外温度较高或较低的新风进入室内,避免了使室内温度产生较大波动;再如获取到的室外温度为20℃,既不低于第一预设温度又不高于第二预设温度,则执行步骤s820,使新风系统维持新风模式。
198.如图15所示,当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
199.步骤s811:获取第三室内温度。
200.步骤s812:根据第三室内湿度,选择性调整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
201.具体地,“根据第三室内湿度,选择性调整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参照步骤s510至步骤s613,再次不再赘述。
202.步骤s813:再次获取室内pm
2.5
浓度。
203.步骤s814:根据再次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
204.具体地,“根据再次获取到的室内pm
2.5
浓度,调整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的具体方法
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05.也就是说,进入内循环模式之后,只需要根据室内温度和室内pm
2.5
浓度对调湿模块和控制阀进行调控,简化了控制参数,缩短了新风系统的程序及参数生成处理时间,减少运行步骤,提高了新风系统的运行效率。
206.下面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描述。其中,图1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示意图4。
207.如图1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s900至步骤 s923。
208.步骤s900:获取室内出风口的风速。
209.步骤s911:将风速分别与第一预设风速和第二预设风速进行比较。
210.优选地,第一预设风速大于第二预设风速,第一预设风速为第一控制阀开启最大开度时的风速;第二预设风速为第一控制阀开启最小开度时的风速。当然了,第一预设风速和第二预设也可以是其他风速,只要能够满足第一预设风速为较大风速,第二预设风速为较小风速即可。
211.具体地,如图16所示,如果风速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风速,说明室内出风口的风速较低,输入的新风不足,则执行步骤s921,提升第一风机的档位,以提高提高新风输入量;如果风速小于第一预设风速且大于第二预设风速,说明当前室内出风量适中,无需调整,则执行步骤s922,不调整第一风机的档位;如果风速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风速,说明室内出风口的风速较高,输入的新风过多,影响了制冷、制热等效果,则执行步骤s923,降低第一风机的档位,以降低新风输入量。
212.下面参照图17,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进行介绍。其中,图 1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完整逻辑图。
213.如图17所示,以pm
2.5
为例,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完成流程是:
214.步骤s011:在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的过程中,获取室内pm
2.5
浓度c
pm2.5

215.步骤s012:将c
pm2.5
分别与第一预设pm
2.5
浓度c
1pm2.5
、第二预设pm
2.5
浓度c
2pm2.5
和第三预设pm
2.5
浓度c
3pm2.5
进行比较;其中,c
2pm2.5
<c
1pm2.5
、c
3pm2.5
<c
2pm2.5

216.如果c
pm2.5
≥c
1pm2.5
,则执行步骤s013;
217.如果c
3pm2.5
≤c
pm2.5
<c
2pm2.5
,则执行步骤s014;
218.如果c
2pm2.5
≤c
pm2.5
<c
1pm2.5
,则执行步骤s015;
219.如果c
pm2.5
<c
2pm2.5
,则执行步骤s016;
220.步骤s013: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五开度;
221.步骤s014: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六开度;
222.步骤s015:使第一控制阀维持第五开度或者第六开度;
223.步骤s016:使第一控制阀打开至第七开度;其中,第五开度>第六开度>第七开度;
224.在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的过程中,还执行步骤s017;
225.步骤s017:获取第一室内湿度h;
226.步骤s018:将h分别与第一预设湿度h1和第二预设湿度h2进行比较;
227.如果h<h1,则执行步骤s019;
228.如果h>h2,则执行步骤s020;
229.如果h2≤h≤h1,则执行步骤s021;
230.步骤s019:使调湿模块运行加湿模式;
231.步骤s020:使调湿模块运行除湿模式;
232.步骤s021:使调湿模块维持当前运行模式,并返回步骤s017,继续判断是否调整调湿模块的运行模式;
233.在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的过程中,还执行步骤s022;
234.步骤s022:获取室外温度t;
235.步骤s023:判断新风系统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236.条件21:t<低于第一预设温度t1;
237.条件22:t>第二预设温度t2;其中,t1<t2;
238.若是,则执行步骤s024;若否,则执行步骤s025;
239.步骤s024:使新风系统进入内循环模式,并返回步骤s011和步骤s017;
240.步骤s025:使新风系统维持新风模式,并返回步骤s022,继续判断是否进入内循环模式;
241.在新风系统运行新风模式或内循环模式的过程中,还执行步骤s026;
242.步骤s026:获取室内出风口风速sw;
243.步骤s027:将sw分别与第一预设风速s
w1
和第二预设风速s
w2
进行比较;其中,s
w1
>s
w2

244.如果sw≤s
w2
,则执行步骤s028;
245.如果s
w2
<sw<s
w1
,则执行步骤s029;
246.如果sw≥s
w1
,则执行步骤s030;
247.步骤s028:提升第一风机的档位;
248.步骤s029:不调整第一风机的档位;
249.步骤s030:降低第一风机的档位。
250.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