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新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521946发布日期:2022-12-13 19:4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及其新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新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其使用环境复杂,室内外环境参数差异较大,使得新风引入时,易在新风风道及新风口附近存在新风凝露风险,凝露水随新风输送吹出会打湿室内的柜子、地板、墙壁等位置,极大的影响了用户对于空调器新风功能的使用体验。其中,凝露出现的情况较多,例如在夏季时,室外新风温度高于室内环境温度,新风露点温度高于室内环境温度或者高于新风管道内壁温度,使得新风在输送过程中随着热量的交换,自身温度降低,当自身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由于达到饱和状态而析出露水,在新风出口或新风风道内壁凝露。
3.上述空调器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迎合用户需求,空调器的新风量越来越大,导致新风凝露的矛盾问题也愈发尖锐,由于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以自身为主,新风功能为辅,导致空调器的新风空间结构及功能成本受限,无法将经过有效验证的新风防凝露方式应用到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上,例如新风预处理方法,利用制冷或热模块对引入室内的新风进行预处理至需求状态后送入室内,降低了新风同室内环境参数的不对称程度,以及常用的制冷模块有热电制冷模块,制热模块有热电制热模块,或者独立的热泵循环系统,或者,同空调换热器并联的新风处理换热器或者结合风路设计,设置全热交换器,以对新风进行预处理,减少凝露。
4.上述新风预处理方案会增加很多硬件设备,由于空调器空间不足及成本的限制,无法在空调器上使用,目前,常见的减少凝露的方案通常是控制新风风机的启停以减少凝露风险,同时易产生凝露的位置用海绵或植绒布粘贴保温,以减少凝露,然而,控制新风风机启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风凝露的概率,但控制新风风机启停,会影响新风的引入,使得新风量引入不足,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6.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无需增加硬件,在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凝露风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7.为此,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
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冷媒循环回路,使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四通阀组成回路中进行循环;压缩机,用于进行将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并排至冷凝器的工作;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其中,一个为凝缩器进行工作,另一个为蒸发器进行工作;四通阀,用于控制所述冷媒回路中冷媒流向,以使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进行切换;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新风风
机,用于调整新风的进风量;新风导风板,用于调整新风风向;控制器被配置为:新风风机启动时,若室内露点温度和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或者,新风露点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比较所述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根据所述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直至所述浓度值满足预设条件且所述新风风机关闭时,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新风防凝露功能。
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第一温度差值或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确定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目标,兼顾用户对新风进风量的需求与防凝露需求,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在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凝露风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时,所述控制器被具体配置为:当所述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当所述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空调器在新风口产生的凝露最少;当所述浓度值未超过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当所述浓度值在所述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一预设时间,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浓度阈值高于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所述第一预设转速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转速,其中,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为所述空调器风量最大时所处的预设位置。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的时间到达第二预设时间后,再次获取所述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根据再次获取的所述浓度值与所述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和/或所述新风风机执行第二控制策略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浓度值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运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直至所述浓度值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降低至所述第一预设转速;当所述浓度值未超过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所述第一预设转速;当所述浓度值在所述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以所述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三预设时间,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直至所述浓度值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降低至所述第一预设转速。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
度;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室内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室外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相对湿度,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之前,获取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所述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所述室内环境相对湿度;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及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温度;根据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或室内露点温度;根据所述室内露点温度及所述新风温度确定所述第一温度差值,或者,根据所述新风露点温度及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所述第二温度差值。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或室内露点温度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新风温度超过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时,根据所述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所述新风温度确定所述新风露点温度;所述新风温度未超过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时,根据所述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及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所述室内露点温度。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所述第一温度差值不满足所述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差值不满足所述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控制所述空调器继续以初始状态运行。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温度差值或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
1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其方法包括:新风风机启动时,若室内露点温度和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或者,新风露点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比较所述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根据所述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直至所述浓度值满足预设条件且所述新风风机关闭时,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新风防凝露功能。
1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在第一温度差值或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确定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目标,兼顾用户对新风进风量的需求与防凝露需求,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在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凝露风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空调器在新风口产生的凝露最少;当所述浓度值未超过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当所述浓度值在所述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所述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一预设时间,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浓度阈值高于所述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所述第一预设转速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转速,其中,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为所述空调器风量最大时所处的预设位置。
20.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的外观示意图;
24.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的外观示意图;
25.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框图;
26.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7.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28.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9.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4.本发明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35.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36.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温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
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37.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38.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39.在相关技术中,为了防止空调器运行过程中产生凝露,均以防新风凝露作为主要控制目标,忽略了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新风进风量减少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在新风进风量需求较高且凝露风险较高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新风进风量不足的问题,例如在确定凝露概率大于零后,控制新风风机降低转速,降低新风风机转速虽然可以缓解凝露风险,但容易出现新风进风量不足,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40.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以二氧化碳浓度作为控制目标,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与预设浓度值之间的关系,对凝露风险进行判断,并在判定凝露风险较高时,进入新风防凝露控制,以对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和/或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进行控制,在最大程度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提高了用户体验。
41.下面先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硬件结构示意图。空调器由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3、室内热交换器14、室外风扇20、室内风扇21、节流机构22和新风系统组成,其中,风扇类型可以根据送风形式进行选择,例如室内风扇采用贯流风扇,室外风扇为轴流风扇形式。驱动风扇的电机可分位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节流机构分为固定节流机构和可变节流机构,固定节流机构例如毛细管或节流短管,和可变节流机构例如电子膨胀阀,新风系统则包括新风风机17、新风管道25及新风过滤网26等主要部件组成,新风风机根据新风管道的不同存在差异,例如选用离心风机,新风风机的运动由室内控制板供电,按照预设的控制程序进行驱动。
42.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的外观示意图。由图2可知,空调器配置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将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集成在空调器的室内电控上,在空调器的显示面板上可以直接显示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其中,新风管道集成在空调风道一侧。
43.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的外观示意图,其中,新风管道隐藏在导风板内部。
44.基于上述空调器的结构,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控制进行举例说明。
45.下面参考图1和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结合图1和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冷媒循环回路11、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3、室内热交换器14、四通阀15、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模块16、新风风机17、新风导风板18和控制器19,其中,
46.冷媒循环回路11,使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四通阀组成回路中进行循环;压缩机12,用于进行将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并排至冷凝器的工作;室外热交换器13和室内热交换器14,其中,一个为凝缩器进行工作,另一个为蒸发器进行工作;四通阀15,用于控制冷媒回路中冷媒流向,以使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
器,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进行切换;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模块16,用于检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新风风机17,用于调整新风的进风量;新风导风板18,用于调整新风风向;控制器18被配置为:新风风机启动时,若室内露点温度和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或者,新风露点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比较所述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根据所述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直至浓度值满足预设条件且所述新风风机关闭时,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新风防凝露功能。
47.在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新风功能开启时,新风风机启动,此时,计算室内露点温度和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或者,计算新风露点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并判断第一温度差值或第二温度差值是否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即,第一温度差值或第二温度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差阈值,并在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时,认为空调器的凝露风险较高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此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
48.可以理解的是,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可以为上一时刻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也可以为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检测到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后,比较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预设浓度阈值包括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不同预设浓度阈值之前的关系,对新风导风板的运行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适应性控制,直至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满足预设条件,例如室内二样化碳浓度值低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且新风风机关闭时,控制空调器退出新风防凝露功能,其中,控制新风导风板及新风风机的运行状态时,主要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目标,优先考虑用户对新风进风量的需求,同时兼顾防凝露控制,在降低新风凝露风险,保证新风风量的同时,提高用户体验,同时,无需在易产生凝露的位置用海绵或植绒布粘贴保温,保证生产节拍。
49.可以理解的是,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的第一优先级,保证新风进风量,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值的不同,对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及新风风机的转速进行相应控制,在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凝露风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5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第一温度差值或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确定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目标,兼顾用户对新风进风量的需求与防凝露需求,并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在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凝露风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时,控制器被具体配置为:当所述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空调器在新风口产生的凝露最少;当浓度值未超过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当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二预设时间,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其中,第一预设浓度阈值高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第一预设转速小于第二预设转速,其中,第
二预设位置为空调器风量最大时所处的预设位置。
52.在实施例中,确定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时,比较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与预设浓度之间大小关系,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认为室内新风量需求很高,此时,为了保证新风进风量,控制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新风导风叶的送风角度不同,新风的流速不同,新风与新风导风板的接触面积不同,因此,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新风的流速较小且新风与新风导风叶的接触面积较小,使得新风口产生的凝露最少的位置,即,新风导风叶上产生的凝露最少,其中,第一预设位置可以通过大量实验结果测得。
53.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低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认为室内新风需求量很低,此时,用户对于新风进风量的需求不高,可以适当减少新风进风量,以降低新风凝露风险,但用户不会立即停止新风进风量的输送,此时,应以防凝露控制为主,对新风风机采取降转速控制,例如控制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转速至第一预设转速,降低新风进风量供给,延缓凝露的生成。
54.若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co2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认为对室内新风需求和新风防凝露控制均有需求,且需求相当,若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浓度含量仍然较高,为了保证用户对于新风进风量的需求,选择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为了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增加室内新风进风量。
55.可以理解的是,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一预设时间,例如新风风机提升一定比例或升档运行至第一预设时间,在短时间内,新风高速通过新风口,加大新风口附近的气流扰动,使得新风同与新风口附近的结构件热量交换的时间变短,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凝结露水并附着,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很短,如5-10分钟,例如5分钟,7分钟和9分钟等。
56.同时,为保证凝露现象不出现,还需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此时空调的室内风机转速应设置为最高转速,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例如控制空调器的横向导风板运动至新风进风量最大风量的位置,纵向导风板运动至新风口方向极限位置,通过控制空调器以大风量送风并配合加速新风口附近新风扰动,以保证大风量混风,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的浓度含量,并且降低新风凝露风险。
57.控制新风风机、室内风机及空调器的导风板执行上述操作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模块例如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实时检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浓度含量,若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低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停止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即停止控制新风风机升转速运行,同时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降转速运行或停止运行,例如控制室内风机降低至静音转速或停止运行。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后,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的时间到达第二预设时间后,再次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根据再次获取的浓度值与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再次控制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
59.在实施例中,控制新风导风板保持运行第二预设时间,例如t1时间后,再次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根据上一时刻所检测的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再次进行判定。和上
一次控制策略一样,根据再次获取的浓度值与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再次控制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
60.可以理解的是,当新风导风板运行至第一预设位置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后,对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再次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使得空调器的防凝露控制更加可靠。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再次控制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时,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直至浓度值低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新风风机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当浓度值未超过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当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三预设时间,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直至浓度值低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新风风机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
62.在实施例中,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浓度仍高于第一预设浓度阈值,认为新风需求仍然很大,但新风导风板的运行时间已经很长,即使对新风导风板进行了控制,凝露的风险依然很大,此时,需要联动空调的送风控制,并对新风输送区域实行混风控制,例如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增大了新风口处空气流量及扰动,降低了新风凝露风险。
63.同时,对新风送风区域进行混风控制能够快速实现新风置换,提高换气效率,使新风快速分布至室内,避免新风空气扩散慢,积聚在新风口附近,从而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
64.举例而言,联动空调的送风控制时,控制空调器室内风机启动,例如室内风机可设置为低速,中速或高速,以实现短时间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含量,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例如横向导风板开至最大风量位置处,纵向导风板摆动至新风口方向极限位置。
65.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预设位置为空调器风量最大时所处的预设位置,其可以通过大量实验测试得到。通过空调大风量送风配合加速新风口附近新风扰动,能够实现短时间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并且规避新风凝露风险。当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降至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以下时,控制新风风机降低转速,例如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一预设转速运行,直至收到新风功能退出命令。
66.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低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认为室内新风需求量很低,用户对于新风需求不高,但用户不会立即停止新风进风量输送,此时,应以防凝露控制为主,对新风风机采取降转速控制,例如控制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转速至第一预设转速,降低新风进风量供给,延缓凝露的生成降低转速至第二设定值,降低新风量供给,延缓凝露的生成,直至用户控制停机或系统控制停机。
67.若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认为对室内新风需求和防凝露控制均有需求,且需求相当,若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仍然较高,为了保证用户对于新风进风量的需求,选择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为了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增加室内新风进风量。
68.可以理解的是,室内二氧化的碳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三预设时间,例如新风风机提升一定比例或升档运行至第一预设时间,在短时间内,新风高速通过新风口,加大新风口附近的气流扰动,使得新风同与新风口附近的结构件热量交换的时间变短,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凝结露水并附着,其中,第三预设时间很短,如1-5分钟,例如2分钟,3分钟和5分钟等。
69.同时,为保证凝露现象不出现,还需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此时空调的室内风机转速应设置为最高转速,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例如控制空调器的横向导风板运动至新风进风量最大风量的位置,纵向导风板运动至新风口方向极限位置,通过控制空调器以大风量送风并配合加速新风口附近新风扰动,以保证大风量混风,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并且降低新风凝露风险。
70.控制新风风机、室内风机及空调器的导风板执行上述操作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模块例如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实时检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若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低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停止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即停止控制新风风机升转速运行,同时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降转速运行或停止运行,例如控制室内风机降低至静音转速或停止运行。
71.其中,对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的检测的优先级较高,在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三预设时间的过程中,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降低至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以下,则控制新风风机降速运行,直至接收到退出新风防凝露功能的指令时,控制空调器退出新风防凝露功能。
72.可以理解的是,在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提高新风风机的转速,新风风机的转速提高以后,新风口附近的新风流速提高,新风流速增加使得新风同出风口附近的结构件接触时间变短,还未进行热量交换就已经进入室内,同时,大流速的新风引入,增大了新风出口的压力,也能加快室内环境的空气扰动,新风量的增大会使得更多的新风同出风口周围结构件进行换热,影响空调器的防凝露功能,因此新风在出口附近的流动与换热需要综合来看,短时间内,流动因素影响占比较高,换热凝露影响占比较小,因此,短时间内提升风速,对于快速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浓度较好,且不会出现凝露的情况。而第一预设时间的设定值高于第三预设时间,是因为初始阶段,新风运行时间不长,可以适当延长新风转速提升时间。
73.下面结合图5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新风控制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新风控制方法。
74.步骤s11,确定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
75.步骤s12,比较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关系,并跳转至步骤s13、步骤s22或步骤s24。
76.步骤s13,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
77.步骤s14,控制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78.步骤s15,在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的时间到达第二预设时间后,再次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
79.步骤s16,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
80.步骤s17,控制新风导风板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
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81.步骤s18,浓度值未超过第二预设浓度阈值。
82.步骤s19,控制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
83.步骤s20,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
84.步骤s21,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三预设时间,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85.步骤s22,浓度值未超过第二预设浓度阈值。
86.步骤s23,控制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
87.步骤s24,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
88.步骤s25,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一预设时间,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89.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对应关系示意图。出现防凝露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室内环境参数和室外环境参数不对称,所谓环境参数主要是指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露点温度等,上述参数间相互耦合,各参数间的耦合关系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同一曲线下为相同环境温度,在环境温度相同时,相对湿度越高,对应的露点温度就越高,同理,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越高,对应的露点温度就越高,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时,对应的露点温度也较高,在新风口附近产生凝露时,露点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从而在冷热交汇时,会出现水汽凝结的现象,并附着在新风口附近。
90.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室内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室外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相对湿度;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之前,获取室外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室内环境相对湿度;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温度;根据新风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或室内露点温度;根据所述室内露点温度及所述新风温度确定第一温度差值,或者,根据所述新风露点温度及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确定第二温度差值。
91.在实施例中,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之前,需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室内环境相对湿度,根据获取的上述参数判断空调器是否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
92.举例而言,室内环境温度例如记为ti,室外环境温度例如记为t0,新风温度例如记为t
新风
,新风温度t
新风
与室内环境温度及室外环境温度不同,新风在新风管道中输送过程中,会与新风管壁以及墙体进行热量交换,因此,若以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温度近似作为新风温度,可能出现判定失真的情况,考虑到新风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建立如下耦合公式:
93.t
新风
=at0+bti+δt
94.其中,δt为温度补偿,a、b为常数,a取值范围为[0,1],b取值范围[0,1]。可以理解的是,获取室内新风温度也可以通过在新风出口位置处设置温度传感器,以实现对新风温度的检测。
[0095]
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温度后,比较新风温度与室内环境温
度之间的大小关系,若新风温度小于室内环境温度,即,t
新风
<ti,则根据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确定室内露点温度,确定室内露点温度后,根据室内露点温度与新风温度确定第一温度差值,根据第一温度差值判断空调器是否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即,第一温度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差阈值,并在第一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此时,认为空调器新风防凝露风险大,空气空调器开启该功能;
[0096]
若新风温度大于或等于室内环境温度,即,t
新风
≥ti,则根据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新风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后,根据新风露点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之间确定第二温度差值,根据第二温度差值判断空调器是否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即,第二温度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差阈值,并在第二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此时,认为空调器新风防凝露风险大,空气空调器开启该功能。
[0097]
举例而言,新风温度为32℃时,室内环境温度为20℃时,t
新风
大于ti,则根据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新风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若室外环境相对湿度为75%,得到新风露点温度为27℃,此时,第二温度差值为大于预温差阈值,新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后,存在极大概率使温度由32℃降低至露点温度27℃以下,则认为空调器存在较大的凝露风险。
[0098]
新风温度为16℃时,室内环境温度为20℃时,t
新风
小于ti,根据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确定室内露点温度,若室外环境相对湿度为50%,室内露点温度为9.3℃,此时,第一温差大于预温差阈值,新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后,存在极大概率将新风口附近室内空气降至露点温度以下,则认为空调器存在较大的凝露风险。
[0099]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差值不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控制空调器继续以初始状态运行。可以理解的是,在差值不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认为凝露风险较低,此时,控制空调器继续以初始状态运行,并在空调器运行的过程中,继续计算差值,直至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控制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
[0100]
下面结合图7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新风控制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的流程图。
[0101]
步骤s30,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室内环境相对湿度。
[0102]
步骤s31,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温度。
[0103]
步骤s32,根据新风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或室内露点温度。
[0104]
步骤s33,判断新风温度是否小于室内环境温度,若是,执行步骤s34,若否执行步骤s36。
[0105]
步骤s34,当新风温度未超过室内环境温度时,根据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确定室内露点温度。
[0106]
步骤s35,根据室内露点温度及新风温度确定第一温度差值。
[0107]
步骤s36,当新风温度超过室内环境温度时,根据室外环境相对湿度及新风温度确定新风露点温度。
[0108]
步骤s37,根据新风露点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确定第二温度差值。
[0109]
步骤s38,第一温度差值或第二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时,认为空调器凝露风险高。
[0110]
步骤s39,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
[011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确定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时,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目标,兼顾用户对新风进风量的需求与防凝露需求,并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在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凝露风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0112]
下面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1和步骤s2。
[0113]
步骤s1,新风风机启动时,若室内露点温度和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或者,新风露点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
[0114]
在实施例中,新风风机启动时,判断室内露点温度和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或者新风露点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是否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若是,则判断空调器的凝露风险较高时,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此时,获取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可以理解的是,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可以为上一时刻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也可以为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
[0115]
步骤s2,比较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根据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直至浓度值满足预设条件且新风风机关闭时,控制空调器退出新风防凝露功能。
[0116]
在实施例中,检测到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后,比较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预设浓度阈值包括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不同预设浓度阈值之前的关系,对新风导风板的运行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适应性控制,控制新风导风板及新风风机的运行状态时,主要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目标,优先考虑用户对新风进风量的需求,同时兼顾防凝露控制,在降低新风凝露风险,保证新风风量的同时,提高用户体验,同时,无需在易产生凝露的位置用海绵或植绒布粘贴保温,保证生产节拍。
[0117]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控制方法,在第一温度差值或第二温度差值满足新风防凝露功能的触发条件时,确定空调器开启新风防凝露功能,以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作为控制目标,兼顾用户对新风进风量的需求与防凝露需求,并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在保证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凝露风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01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浓度值与预设浓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新风导风板的运动位置和/或新风风机的转速及运行时间,包括:当浓度值超过第一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新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空调器在新风口产生的凝露最少;当浓度值未超过第二预设浓度阈值时,控制新风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一预设转速;当浓度值在第一预设浓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浓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新风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第一预设时间,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启动,并控制空调器的导风板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其中,第一预设浓度阈值高于第二预设浓度阈值,第一预设转速小于第二预设转速,其中,第二预设位置为空调器风量最大时所处的预设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