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52342发布日期:2023-03-22 10:5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2.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设备根据加热介质不同、加热原理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燃气取暖设备、电加热取暖设备、锅炉取暖设备、电壁挂炉取暖,可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火车车厢等移动供暖、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用与公共建筑。
3.申请号为cn202022691741.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更换发热管的取暖器,包括取暖器,所述取暖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取暖器正面的顶部设有调节控制开关,所述取暖器的内部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取暖器的正面卡接有防护罩。
4.申请号为cn201921627960.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取暖器发热管的防震结构,包括取暖器主体,所述的取暖器主体内设有加热室,所述的加热室内横向设置有若干均布的发热管,所述加热室的两外侧固设有防震板,所述的防震板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发热管的左右两端设有定位插头,所述的定位插头插入所述的定位槽内。
5.上述申请中的发热管均是正对人体的,发热方向无法调整,导致加热面积是固定的,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整发热方向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暖器,具有的可调整发热方向,从而增加取暖器的加热面积优点。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本发明提供一种取暖器,包括固定板、发热管、支架和转动架,所述支架位于固定板的上方,且固定板上设有用于带动支架进行转动的转动件,所述发热管设置在转动架上,所述支架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转动架竖直位于凹槽内,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槽壁上方均开设有转槽,两个所述转槽内均转动连接有转轴,两个所述转轴的一端均与转动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限制转轴转动的第一限制件。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架的初始位置是竖直位于凹槽内,通过转动件带动支架、转动架、发热管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此时即可可调整发热管的发热方向,从而增加取暖器的加热面积,通过解除第一限制件对转轴的限制并拉动转动架,使得转动架通过转轴与转槽的配合向上转动,将转动架远离转轴的一端从凹槽内转出,直至将转动架向上转动至水平,此时发热管的发热方向朝下,然后通过第一限制件限制转轴的转动,使得转动架保持水平状态,此时即可进一步调整发热管的发热方向,使用简单方便。
10.优选地,所述第一限制件包括卡环以及设置在转动架一侧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转轴同轴设置,所述卡环位于环形槽内,所述环形槽的槽底沿环形槽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卡槽,所述卡环靠近卡槽的一侧设有水平插入其中一个卡槽内的卡块,所述卡环背离环形槽槽底的一侧水平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杆,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供两个第一杆远离卡
环一端水平插入的插槽,两个所述插槽的槽底与第一杆之间均设有压缩弹簧,两个所述第一杆靠近压缩弹簧的一端均水平设有第二杆,两个所述插槽的槽底均开设有供第二杆远离第一杆一端水平穿过的连通槽,两个所述第一杆穿过连通槽的一端通过第三杆连接,所述第三杆位于插槽外,且第三杆背离第二杆的一侧设有拉环。
11.优选地,所述转动架的顶端面为弧形面,所述凹槽的底端槽壁上设有第一直角三角形板,所述转动架的底端设有与第一直角三角形板上斜面配合的第二直角三角形板。
12.优选地,所述转动件包括相对设置在固定板顶端的两个第一支撑杆,且两个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通过第二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支架的底端设有支撑盘,所述支撑盘设置在转盘的顶端,且支撑盘与转盘同轴设置,所述支撑盘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放置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两侧与放置槽的槽壁之间均具有间距,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设有用于驱动转盘往返转动的驱动件。
13.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杆之间的转辊,所述转辊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筒、第二固定筒,所述第一固定筒、第二固定筒相对设置,所述转盘的底端沿转盘的周向间隔分布有若干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固定筒、第二固定筒的外壁上均设有与第一驱动杆啮合的四个第一驱动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有用于驱动转辊转动的第一电机。
14.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同轴固定连接在转盘底端的第一转柱以及设置在第一转柱底端的圆盘,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水平设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转柱,且两个第二转柱的顶端分别设有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相啮合并均位于圆盘的上方,所述圆盘的侧壁上沿圆盘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第二驱动齿,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的底端均设有与第二驱动齿啮合的四个第二驱动杆,所述水平板的底端设有用于驱动设有第一齿轮的第二转柱转动的第二电机。
15.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有两个相对的竖直杆,且两个竖直杆的顶端均设有与转盘底端抵触的滚珠。
16.优选地,所述支撑盘包括第一盘与第二盘,所述第二盘转动连接在第一盘的底端,所述第二盘设置在转盘的顶端,所述放置槽开设在第二盘上,所述第一盘的顶端通过移动件水平滑移连接有移动板,所述支架设置在移动板的顶端,所述第一盘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一盘在第二盘上自转的第二限制件。
17.优选地,所述第二限制件包括同轴设置在第二盘顶端的环形限制槽以及开设在第一盘顶端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栓,且螺栓的一端竖直延伸至限制槽内并设有与限制槽槽底抵触的橡胶防滑垫。
18.优选地,所述移动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盘顶端且与第一盘一侧连通的长条形滑槽,所述移动板水平滑移连接在滑槽内,所述滑槽的一侧槽壁转动连接有丝杆,且丝杆的一端穿过移动板并与移动板螺纹连接,所述丝杆沿滑槽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盘上设有用于驱动丝杆转动的第三电机。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转动架的初始位置是竖直位于凹槽内,通过转动件带动支架、转动架、发热管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此时即可可调整发热管的发热方向,从而增加取暖器的加热面积,通过解除第一限制件对转轴的限制并拉动转动架,使得转动架通过转轴与转槽的配合向上转动,将转动架远离转轴的一端从凹槽内转出,直至将转动架向上转
动至水平,此时发热管的发热方向朝下,然后通过第一限制件限制转轴的转动,使得转动架保持水平状态,此时即可进一步调整发热管的发热方向,使用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拉环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一驱动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一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水平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二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图中:1、固定板;2、发热管;3、支架;4、转动架;5、凹槽;6、转槽;7、转轴;8、卡环;9、环形槽;10、卡槽;12、卡块;13、第一杆;14、插槽;15、压缩弹簧;16、第二杆;17、连通槽;18、第三杆;19、拉环;20、第一直角三角形板;21、第二直角三角形板;22、第一支撑杆;23、第二支撑杆;24、转盘;25、支撑盘;26、放置槽;27、转辊;28、第一固定筒;29、第二固定筒;30、第一驱动杆;31、第一驱动齿;32、第一电机;33、第一转柱;34、圆盘;35、水平板;36、第二转柱;37、第一齿轮;38、第二齿轮;39、第二驱动齿;40、第二驱动杆;41、第二电机;42、竖直杆;43、滚珠;44、第一盘;45、第二盘;46、移动板;47、限制槽;48、螺纹槽;49、螺栓;50、橡胶防滑垫;51、滑槽;52、丝杆;53、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一种取暖器,如图1和图2,包括固定板1、发热管2、支架3和转动架4,支架3位于固定板1的上方,且固定板1上设有用于带动支架3进行转动的转动件,发热管2设置在转动架4上,支架3的一侧开设有凹槽5,转动架4竖直位于凹槽5内,凹槽5的相对两侧槽壁上方均开设有转槽6,两个转槽6内均转动连接有转轴7,两个转轴7的一端均与转动架4固定连接,支架3上设有用于限制转轴7转动的第一限制件。
32.如图1和图2和图3,转动架4的初始位置是竖直位于凹槽5内,通过转动件带动支架3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此时支架3带动转动架4、发热管2沿支架3的转动轴线转动,此时即可可调整发热管2的发热方向,从而增加取暖器的加热面积,通过解除第一限制件对转轴7的限制并拉动转动架4,使得转动架4通过转轴7与转槽6的配合向上转动,将转动架4远离转
轴7的一端从凹槽5内转出,直至将转动架4向上转动至水平,此时发热管2的发热方向朝下,然后通过第一限制件限制转轴7的转动,使得转动架4保持水平状态,此时即可进一步调整发热管2的发热方向,使用简单方便。
33.如图2,第一限制件包括卡环8以及设置在转动架4一侧的环形槽9,环形槽9与转轴7同轴设置,卡环8位于环形槽9内,环形槽9的槽底沿环形槽9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卡槽10,卡环8靠近卡槽10的一侧设有水平插入其中一个卡槽10内的卡块12,卡环8背离环形槽9槽底的一侧水平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杆13,支架3上设有用于供两个第一杆13远离卡环8一端水平插入的插槽14,两个插槽14的槽底与第一杆13之间均设有压缩弹簧15,两个第一杆13靠近压缩弹簧15的一端均水平设有第二杆16,两个插槽14的槽底均开设有供第二杆16远离第一杆13一端水平穿过的连通槽17,两个第一杆13穿过连通槽17的一端通过第三杆18连接,第三杆18位于插槽14外,且第三杆18背离第二杆16的一侧设有拉环19,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解除对转轴7的限制时,只需拉动拉环19通过第三杆18、两个第二杆16、两个第一杆13带动卡环8在环形槽9向远离环形槽9槽底的方向水平移动,压缩弹簧15被压缩,直至卡环8上的卡块12均从卡槽10内移出并与卡槽10分离,此时即可解除对转轴7的限制,当拉动转动架4,使得转动架4通过转轴7与转槽6的配合向上转动时,卡环8不会跟随转动架4转动,当转动架4向上转动至水平后,其中一个卡槽10与卡块12对准,然后松开拉环19,此时被压缩的压缩弹簧15则会推动两个第一杆13带动第三杆18、两个第二杆16、卡环8向靠近环形槽9槽底的方向水平移动,直至卡环8上的卡块12水平插入对准的卡槽10内,此时通过卡块12与卡槽10与卡环8与两个第一杆13与两个插槽14与压缩弹簧15的配合即可限制转动架4通过转轴7与转槽6的配合进行转动,从而限制转轴7的转动,使用简单方便。
34.如图1和图3,转动架4的顶端面为弧形面,凹槽5的底端槽壁上设有第一直角三角形板20,转动架4的底端设有与第一直角三角形板20上斜面配合的第二直角三角形板21,此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一直角三角形板20与第二直角三角形板21的配合对转动架4的转动方向进行限制,使得转动架4只能通过转轴7与转槽6的配合进行逆时针的向上转动,当转动架4逆时针的向上转动至水平状态时,发热管2的发热方向朝下,使用简单方便。
35.如图1,转动件包括相对设置在固定板1顶端的两个第一支撑杆22,且两个第一支撑杆22的顶端通过第二支撑杆23连接,第二支撑杆23的底端转动连接有转盘24,支架3的底端设有支撑盘25,支撑盘25设置在转盘24的顶端,且支撑盘25与转盘24同轴设置,支撑盘25上开设有放置槽26,第二支撑杆23位于放置槽26内,第二支撑杆23的相对两侧与放置槽26的槽壁之间均具有间距,两个第一支撑杆22之间设有用于驱动转盘24往返转动的驱动件,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支架3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时,只需通过驱动件驱动转盘24往返转动,此时因支架3设置在支撑盘25的顶端,支撑盘25设置在转盘24的顶端,所以转盘24往返转动时,转盘24则会带动支撑盘25、支架3进行往返转动,转盘24往返转动的角度为顺时针30度与逆时针30度,因第二支撑杆23位于放置槽26内,第二支撑杆23与放置槽26的槽壁之间具有间距,所以当转盘24往返转动时,第二支撑杆23不会影响转盘24带动支撑盘25进行转动,使用简单方便。
36.如图4和图5,驱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杆22之间的转辊27,转辊27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筒28、第二固定筒29,第一固定筒28、第二固定筒29相对设置,转盘24的底端沿转盘24的周向间隔分布有若干第一驱动杆30,第一固定筒28、第二固定筒29
的外壁上均设有与第一驱动杆30啮合的四个第一驱动齿31,其中一个第一支撑杆22上设有用于驱动转辊27转动的第一电机32,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驱动转盘24往返转动时,只需打开第一电机32,此时第一电机32的转动轴带动转辊27转动,转辊27带动第一固定筒28、第二固定筒29转动,此时第一固定筒28、第二固定筒29均带动第一驱动齿31沿转辊27的转动轴线转动,此时第一固定筒28上的第一驱动齿31先与转盘24上的第一驱动杆30啮合并带动转盘24顺时针转动,当转盘24顺时针转动30度后,第一固定筒28上的第一驱动齿31与转盘24上的第一驱动杆30分离,第二固定筒29上的第一驱动齿31与转盘24上的第一驱动杆30啮合并带动转盘24逆时针转动30度,当转盘24逆时针转动30度后,第二固定筒29上的第一驱动齿31与转盘24上的第一驱动杆30分离,第一固定筒28上的第一驱动齿31再与转盘24上的第一驱动杆30啮合,根据上述过程进行重复即可实现转盘24的往返转动,使用简单方便。
37.如图6和图7,或驱动件包括同轴固定连接在转盘24底端的第一转柱33以及设置在第一转柱33底端的圆盘34,两个第一支撑杆22之间水平设有水平板35,水平板35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转柱36,且两个第二转柱36的顶端分别设有第一齿轮37、第二齿轮38,第一齿轮37、第二齿轮38相啮合并均位于圆盘34的上方,圆盘34的侧壁上沿圆盘34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第二驱动齿39,第一齿轮37、第二齿轮38的底端均设有与第二驱动齿39啮合的四个第二驱动杆40,水平板35的底端设有用于驱动设有第一齿轮37的第二转柱36转动的第二电机41,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驱动转盘24往返转动时,只需打开第二电机41,此时第二电机41的转动轴带动设有第一齿轮37的第二转柱36转动,第二转柱36带动第一齿轮37转动,第一齿轮37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二齿轮38转动,第一齿轮37上的四个第二驱动杆40沿第一齿轮37的转动轴线转动,第二齿轮38上的四个第二驱动杆40沿第一齿轮37的转动轴线转动,此时第一齿轮37上的第二驱动杆40先与圆盘34上的第二驱动齿39啮合并通过圆盘34带动转盘24顺时针转动,当转盘24顺时针转动30度后,第一齿轮37上的第二驱动杆40与圆盘34上的第二驱动齿39分离,第二齿轮38上的第二驱动杆40与圆盘34上的第二驱动齿39啮合并通过圆盘34带动转盘24逆时针转动30度,当转盘24逆时针转动30度后,第二齿轮38上的第二驱动杆40与圆盘34上的第二驱动齿39分离,第一齿轮37上的第二驱动杆40再与圆盘34上的第二驱动齿39啮合,根据上述过程进行重复即可实现转盘24的往返转动,使用简单方便。
38.如图4,固定板1的顶端设有两个相对的竖直杆42,且两个竖直杆42的顶端均设有与转盘24底端抵触的滚珠43,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通过竖直杆42与滚珠43的配合即可对转盘24进行支撑,从而减少转盘24远离转盘24与第二支撑杆23转动点的一端因重力影响或踩踏发生向下弯曲的情况,使用简单方便。
39.如图3和图4,支撑盘25包括第一盘44与第二盘45,第二盘45转动连接在第一盘44的底端,第二盘45设置在转盘24的顶端,放置槽26开设在第二盘45上,第一盘44的顶端通过移动件水平滑移连接有移动板46,支架3设置在移动板46的顶端,第一盘44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一盘44在第二盘45上自转的第二限制件,此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移动件带动移动板46在第一盘44上水平移动,此时即可调整支架3在第一盘44上的位置,通过解除第二限制件对第一盘44的限制,然后手动转动第一盘44此时即可进一步调整支架3的位置,支架3的位置调整完成后,通过第二限制件对第一盘44进行限制,使其无法在第二盘45上进行自转即可,当转盘24转动时,转盘24带动第二盘45转动、第一盘44通过第二限制件跟随第二盘45转动,此
时支架3沿第二盘45的转动轴线转动,使用简单方便。
40.如图3和图4,移动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盘44顶端且与第一盘44一侧连通的长条形滑槽51,移动板46水平滑移连接在滑槽51内,滑槽51的一侧槽壁转动连接有丝杆52,且丝杆52的一端穿过移动板46并与移动板46螺纹连接,丝杆52沿滑槽51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第一盘44上设有用于驱动丝杆52转动的第三电机53,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带动移动板46在第一盘44上水平移动时,只需打开第三电机53,此时第三电机53的转动轴带动丝杆52转动,因丝杆52的一端穿过移动板46并与移动板46螺纹连接,移动板46水平滑移连接在滑槽51内,所以当丝杆52转动时即可带动移动板46在第一盘44上水平移动,使用简单方便。
41.如图3和图4,第二限制件包括同轴设置在第二盘45顶端的环形限制槽47以及开设在第一盘44顶端的螺纹槽48,螺纹槽48内螺纹连接有螺栓49,且螺栓49的一端竖直延伸至限制槽47内并设有与限制槽47槽底抵触的橡胶防滑垫50,此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旋紧螺栓49使得螺栓49底端的橡胶防滑垫50进入限制槽47内并与限制槽47的槽底相抵紧,此时即可对第一盘44进行限制,使其无法在第二盘45上进行自转,只需跟随第二盘45进行转动,使用简单方便。
4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