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93985发布日期:2023-01-17 23:55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热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用于电热管的绝缘材料为氧化镁粉,填充于金属外管和电热丝之间,起到绝缘和导热的作用。普通的氧化镁粉和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后会生成氢氧化镁,从而失去了绝缘的作用,产生漏电短路的危险。
3.故而需要在对电热管密封前,就需将电热管内氧化镁粉末中的水分烘干,而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将电热管放入烘箱或者烘道里面进行加温排潮,但通过烘箱进行排潮,需要放满一炉才开始作业,会浪费大量的电能,且加温排潮的时间长,加长了产品的制造周期,生产效率较低,以及各个电热管的受热不均匀,这样会导致电热管的排潮时间不一致,各个电热管的除潮效果不一致,导致电热管的绝缘性能存在差异,产品的一致性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为了克服烘箱进行排潮,会浪费大量的电能,以及电热管的受热不均匀,排潮时间不一致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包括有底架、排潮舱、舱门和把手;底架上部固接有排潮舱;排潮舱前部开有复位槽;排潮舱前部滑动连接有舱门;舱门右部固接有把手;把手上设有若干防滑条;当舱门完全打开时,把手与复位槽接触配合;还包括有旋转单元、固定单元、加热单元、排潮单元和返热单元;底架上连接有用于驱动电热管转动的旋转单元;旋转单元连接有用于对电热管分别固定的固定单元;排潮舱后部连接有用于对电热管加热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下部与底架连接;加热单元上部与旋转单元连接;底架上连接有用于将电热管潮气排出的排潮单元;排潮单元与固定单元连接;排潮舱连接有用于对热量循环利用的返热单元。
6.更为优选的是,旋转单元包括有转盘、支杆、安装架、第一动力组件、环形圈、转动架和球头;底架上部转动连接有转盘;转盘与固定单元连接;转盘上表面固接有两个支杆;两个支杆与固定单元连接;底架内表面固接有安装架;安装架上安装有第一动力组件;第一动力组件输出轴与转盘固接;排潮舱内表面上部固接有环形圈;环形圈上表面开有环形槽;两个支杆上部共同固接有转动架;转动架中部设有环形孔;转动架四个凸出部各转动连接有一个球头;四个球头与环形槽滚动连接。
7.更为优选的是,固定单元包括有顶盖、套杆、活动盘、第二动力组件、丝杆、底座、第一弹性件、顶座、第一滑杆和转动销;排潮舱顶部连接有顶盖;转盘上表面中部固接有套杆;套杆中部开孔,孔内设置有螺纹;两个支杆之间滑动连接有活动盘;活动盘上表面与排潮单元连接;活动盘上表面中部安装有第二动力组件;第二动力组件输出轴固接有丝杆;丝杆外
表面与套杆旋接;转盘上表面转动连接有若干个底座;底座中部开槽且顶部敞口;每个底座与排潮单元连接;活动盘上开有若干个扭动孔;活动盘上开有若干个排潮孔;每个排潮孔各位于两个扭动孔之间;活动盘下表面固接有若干个第一弹性件;每个第一弹性件中心各与一个排潮孔同轴;每个第一弹性件下部各固接有一个顶座,顶座为倒置的t形;每个顶座下部各开有一个转动腔;每个顶座上部各开有一个导气孔;每个顶座各固接有两个第一滑杆;两个第一滑杆分别置于对应顶座相邻的两个扭动孔内;每个扭动孔各转动连接有一个转动销;每个转动销各与一个第一滑杆活动连接。
8.更为优选的是,加热单元包括有电动滑轨、电动滑块、环形加热件和定位杆;排潮舱内表面后部安装有电动滑轨;电动滑轨上滑动连接有电动滑块;电动滑块上固接有环形加热件;底架外表面上部固接有三个定位杆;三个定位杆共同与环形加热件滑动连接。
9.更为优选的是,排潮单元包括有内齿环、齿轮、吸潮框、吸水件、t形管、封口塞、第二弹性件和第二滑杆;底架上表面固接有内齿环;每个底座外表面各固接有一个齿轮;每个齿轮共同与内齿环啮合;活动盘上表面可拆卸式连接有若干个吸潮框;每个吸潮框各位于一个排潮孔的上方;每个吸潮框内各放置有一个吸水件;每个吸潮框上部各固接有一个t形管;每个t形管中部各开有一个贯穿孔;每个t形管各开有一个引流腔;每个引流腔上部各与一个贯穿孔连通;每个引流腔下部各与一个吸潮框连通;所有t形管呈环形设置,且t形管的开口朝向一致,均为环形的切线方向;每个t形管左部活动连接有一个封口塞;封口塞靠近t形管的一侧为锥形;每个t形管外表面前部和外表面后部各固接有一个第二弹性件;每相邻两个第二弹性件左部共同与一个封口塞固接;每个封口塞上部各固接有一个第二滑杆;每个第二滑杆外表面各与一个t形管滑动连接。
10.更为优选的是,返热单元包括有防护件、驱动件、环形管、导管和分流管;排潮舱外表面下部环形阵列式设置有若干个防护件;排潮舱上表面安装有驱动件;驱动件输入端连通有环形管;顶盖位于环形管中间;环形管下部与排潮舱连通;驱动件输出端连通有导管;导管下部连通有分流管;分流管与排潮舱下部连通;分流管从各个防护件中间穿过。
11.更为优选的是,吸水件为吸水海绵。
12.更为优选的是,t形管开口侧设置有滤网。
13.更为优选的是,t形管内的贯穿孔为缩口腔,缩口腔为左小右大。
14.更为优选的是,封口塞为硅胶材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将电热管的下端部插入一个底座内,并将电热管摆正呈竖直状态,对各个电热管的单独固定,使得在后面对各个电热管进行排潮处理时,各个电热管不会相互干扰,每个齿轮各带动一个底座转动,进而带动各个电热管进行自转,使得电热管受热更加均匀。
16.2、电热管中的潮气从导气孔进入排潮孔后,潮气再进入吸潮框内,被吸水件吸收,同时吸水件还对随着潮气飞扬的粉末进行过滤,有效避免电热管中的粉末飘散至排潮舱内,还能有效避免电热管内的粉末返潮。
17.3、通过环形管将排潮舱顶部的热空气抽出,在通过导管和分流管,将热空气转移至排潮舱的下部,其中通过分流管将热空气均匀的分流至排潮舱下部,减少环形加热件加热空气的能耗,使得排潮舱内环境温度整体升高,有利于电热管的排潮,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闭舱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开舱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第一种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第二种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固定单元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固定单元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加热单元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第三种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第四种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排潮单元部分剖视图;图12为本发明的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的返热单元立体结构示意图。
19.附图中各零部件的标记如下:1-底架,2-排潮舱,3-舱门,4-把手,5-顶盖,6-防护件,2001-复位槽,101-转盘,102-支杆,103-安装架,104-第一动力组件,105-环形圈,106-转动架,107-球头,10501-环形槽,201-套杆,202-活动盘,203-第二动力组件,204-丝杆,205-底座,206-第一弹性件,207-顶座,208-第一滑杆,209-转动销,20201-扭动孔,20202-排潮孔,20701-转动腔,20702-导气孔,301-电动滑轨,302-电动滑块,303-环形加热件,304-定位杆,401-内齿环,402-齿轮,403-吸潮框,404-吸水件,405-t形管,406-封口塞,407-第二弹性件,408-第二滑杆,40501-缩口腔,40502-引流腔,501-驱动件,502-环形管,503-导管,504-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第1种实施方式一种发热底盘用耐热电热管生产装置,根据图1-3所示,包括有底架1、排潮舱2、舱门3和把手4;底架1上部焊接有排潮舱2;排潮舱2前部开有复位槽2001;排潮舱2前部滑动连接有舱门3;舱门3右部螺栓连接有把手4;把手4上设有若干防滑条;当舱门3完全打开时,把手4与复位槽2001接触配合;还包括有旋转单元、固定单元、加热单元、排潮单元和返热单元;底架1上连接有旋转单元;旋转单元连接有固定单元;排潮舱2后部连接有加热单元;加热单元下部与底架1连接;加热单元上部与旋转单元连接;底架1上连接有排潮单元;排潮单元与固定单元连接;排潮舱2连接有返热单元。
22.第2种实施方式在第1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图2和图4-5所示,旋转单元包括有转盘101、支杆
102、安装架103、第一动力组件104、环形圈105、转动架106和球头107;底架1上部转动连接有转盘101;转盘101与固定单元连接;转盘101上表面螺栓连接有两个支杆102;两个支杆102与固定单元连接;底架1内表面焊接有安装架103;安装架103上安装有第一动力组件104;第一动力组件104为伺服电机;第一动力组件104输出轴与转盘101固接;排潮舱2内表面上部焊接有环形圈105;环形圈105上表面开有环形槽10501;两个支杆102上部共同焊接有转动架106;转动架106中部设有环形孔;转动架106四个凸出部各转动连接有一个球头107;四个球头107与环形槽10501滚动连接。
23.根据图2和图4-7所示,固定单元包括有顶盖5、套杆201、活动盘202、第二动力组件203、丝杆204、底座205、第一弹性件206、顶座207、第一滑杆208和转动销209;排潮舱2顶部连接有顶盖5;转盘101上表面中部螺栓连接有套杆201;套杆201中部开孔,孔内设置有螺纹;两个支杆102之间滑动连接有活动盘202;活动盘202上表面与排潮单元连接;活动盘202上表面中部安装有第二动力组件203;第二动力组件203为伺服电机;第二动力组件203输出轴固接有丝杆204;丝杆204外表面与套杆201旋接;转盘101上表面转动连接有若干个底座205;底座205中部开槽且顶部敞口;每个底座205与排潮单元连接;活动盘202上开有若干个扭动孔20201;活动盘202上开有若干个排潮孔20202;每个排潮孔20202各位于两个扭动孔20201之间;活动盘202下表面固接有若干个第一弹性件206;第一弹性件206为弹簧;每个第一弹性件206中心各与一个排潮孔20202同轴;每个第一弹性件206下部各固接有一个顶座207,顶座207为倒置的t形;每个顶座207下部各开有一个转动腔20701;每个顶座207上部各开有一个导气孔20702;每个顶座207各焊接有两个第一滑杆208;两个第一滑杆208分别置于对应顶座207相邻的两个扭动孔20201内;每个扭动孔20201各转动连接有一个转动销209;每个转动销209各与一个第一滑杆208活动连接。
24.根据图2和图8所示,加热单元包括有电动滑轨301、电动滑块302、环形加热件303和定位杆304;排潮舱2内表面后部安装有电动滑轨301;电动滑轨301上滑动连接有电动滑块302;电动滑块302上固接有环形加热件303;环形加热件303为环形加热圈;底架1外表面上部焊接有三个定位杆304;三个定位杆304共同与环形加热件303滑动连接。
25.根据图2和图9-11所示,排潮单元包括有内齿环401、齿轮402、吸潮框403、吸水件404、t形管405、封口塞406、第二弹性件407和第二滑杆408;底架1上表面螺栓连接有内齿环401;每个底座205外表面各固接有一个齿轮402;每个齿轮402共同与内齿环401啮合;活动盘202上表面可拆卸式连接有若干个吸潮框403;每个吸潮框403各位于一个排潮孔20202的上方;每个吸潮框403内各放置有一个吸水件404;每个吸潮框403上部各焊接有一个t形管405;每个t形管405中部各开有一个贯穿孔;每个t形管405各开有一个引流腔40502;每个引流腔40502上部各与一个贯穿孔连通;每个引流腔40502下部各与一个吸潮框403连通;所有t形管405呈环形设置,且t形管405的开口朝向一致,均为环形的切线方向;每个t形管405左部活动连接有一个封口塞406;封口塞406靠近t形管405的一侧为锥形;每个t形管405外表面前部和外表面后部各固接有一个第二弹性件407;第二弹性件407为弹簧;每相邻两个第二弹性件407左部共同与一个封口塞406固接;每个封口塞406上部各固接有一个第二滑杆408;每个第二滑杆408外表面各与一个t形管405滑动连接。
26.吸水件404为吸水海绵。
27.t形管405开口侧设置有滤网。
28.t形管405内的贯穿孔为缩口腔40501,缩口腔40501为左小右大。
29.封口塞406为硅胶材质。
30.根据图2和图12所示,返热单元包括有防护件6、驱动件501、环形管502、导管503和分流管504;排潮舱2外表面下部环形阵列式设置有若干个防护件6;排潮舱2上表面安装有驱动件501;驱动件501为泵机;驱动件501输入端连通有环形管502;顶盖5位于环形管502中间;环形管502下部与排潮舱2连通;驱动件501输出端连通有导管503;导管503下部连通有分流管504;分流管504与排潮舱2下部连通;分流管504从各个防护件6中间穿过。
31.工作原理:安装阶段:参看附图,其中图1至图7所示具体实施过程为:在使用该电热管生产装置前,首先将该电热管生产装置安装在电热管生产车间内,接通电源,由于电热管是通过将氧化镁粉末填充于金属外管和电热丝之间,起到绝缘和导热的作用,但是在往金属外管灌完氧化镁粉末后,氧化镁粉末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后,生成氢氧化镁,从而失去绝缘作用,产生漏电短路的危险,故而在,将电热管填粉完成后,需要对电热管的氧化镁进行排潮,又因为氧化镁粉末密实的填充于金属外管与电热丝之间,对其加热烘干时,若受热不均匀,则会使得排潮效果不佳,氧化镁粉末难以充分干燥,此时,操作人员手握把手4,将舱门3向左滑动打开,接着操作人员将填粉完成后的电热管转移至排潮舱2内,将电热管的下端部插入一个底座205内,并将电热管摆正呈竖直状态,接着控制启动第二动力组件203,第二动力组件203输出轴转动,同步带动丝杆204旋入套杆201内,使得活动盘202向下移动,同步带动顶座207向下运动,接着顶座207与电热管的上端口接触,使得电热管的上端口进入转动腔20701内,接着活动盘202继续向下运动,第一弹性件206被压缩,同步使得导气孔20702对齐排潮孔20202,控制关闭第二动力组件203,此时完成了一个电热管的固定,接着控制启动第一动力组件104,第一动力组件104输出轴转动,同步带动转盘101转动,使得完成固定的电热管转入排潮舱2内,将未固定底座205转动至最前方,控制停止第一动力组件104,接着操作人员取来另一个电热管,此时由于上一根电热管完成了固定,故而不能将活动盘202向上抬起,再来固定当前的电热管,此时,将电热管的上端先抵在顶座207的转动腔20701内,此时由于电热管是从打开的舱门3的方向插入转动腔20701内,故而顶座207会向打开的舱门3的方向倾斜,此时第一弹性件206发生形变,并且顶座207上的两个第一滑杆208各在一个转动销209的配合下进行转动,使得电热管顶部充分进入到转动腔20701内,接着操作人员将电热管向上推挤,使得第一弹性件206被压缩,当电热管的下端高于底座205上表面时,操作人员将电热管下端对准底座205的中心孔,接着将电热管的下端插入底座205内,同时第一弹性件206恢复,重复上述操作,将剩下的底座205内均固定有电热管,接着控制启动第二动力组件203,第二动力组件203输出轴转动,同步带动活动盘202向下运动,使得每个导气孔20702各进入一个排潮孔20202内,由此,完成了对各个电热管的单独固定,使得在后面对各个电热管进行排潮处理时,各个电热管不会相互干扰。
32.烘干阶段:参看附图,其中图8至图11所示具体实施过程为:待完成了对电热管的固定后,操作人员手握住把手4,控制舱门3将排潮舱2封闭,接着控制电动滑块302在电动滑轨301向下滑动,同步带动环形加热件303向下运动,当电动滑块302运动至最下方,接着控制启动环形
加热件303,环形加热件303开始加热,环形加热件303对电热管进行加热,同时控制启动第一动力组件104,第一动力组件104输出轴从上往下看逆时针转动,同步带动转盘101转动,接着转盘101同时带动若干个齿轮402进行公转,而齿轮402与内齿环401处于啮合状态,使得齿轮402在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每个齿轮402各带动一个底座205转动,进而带动各个电热管进行自转,使得电热管受热更加均匀,接着控制电动滑块302在电动滑轨301往上缓慢移动,同步带动环形加热件303缓慢向上运动,通过环形加热件303对电热管自下而上进行加热,便于电热管中的潮气向上排出,同时在排潮过程中,为了避免向上排的潮气,使得电热管上部返潮,此时当转盘101转动时,转盘101通过两个支杆102带动活动盘202转动,活动盘202转动同步带动各个t形管405转动,当t形管405在转动过程中,空气由t形管405开口位置进入缩口腔40501内,接着缩口腔40501从左至右管径减小,故而进入缩口腔40501的空气流速增加,接着缩口腔40501的空气冲击封口塞406,封口塞406与t形管405分离,第二弹性件407被拉伸,空气从t形管405与封口塞406之间的间隙流出,同时,当空气从缩口腔40501内高速通过时,根据伯努利原理可知,流体在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故而对于引流腔40502而言,引流腔40502内与缩口腔40501连接的位置的压强,要低于引流腔40502下部的压强,因此引流腔40502的空气向上流动,以此同步配合电热管中向上排出的潮气的流动,电热管中的潮气从导气孔20702进入排潮孔20202后,潮气再进入吸潮框403内,被吸水件404吸收,同时吸水件404还对随着潮气飞扬的粉末进行过滤,有效避免电热管中的粉末飘散至排潮舱2内,而排潮舱2内有环形加热件303对电热管进行加热,且排潮舱2为密闭空间,故而容易发生粉尘爆炸的情况,同时在完成了电热管的排潮后,控制关闭第一动力组件104,第一动力组件104输出轴停止转动,进而带动t形管405停止转动,t形管405停止转动后,空气不再冲击封口塞406,第二弹性件407恢复,同步带动封口塞406复位,封口塞406重新将t形管405左端封堵,使得t形管405被封堵,有效避免空气中的水分通过t形管405时,空气沿着引流腔40502进入到吸潮框403内,加快吸水件404的更换频率的情况。
33.热循环阶段:参看附图,其中图2至图12所示具体实施过程为:对电热管进行排潮过程,是一个长时间加热处理的过程,环形加热件303将空气加热后,热空气上浮聚集在排潮舱2的顶部,若不能将聚集的热量重新利用,热量则会通过排潮舱2的顶壁散失在空气中,浪费大量的能源资源,此时控制启动驱动件501,驱动件501启动,通过环形管502将排潮舱2顶部的热空气抽出,在通过导管503和分流管504,将热空气转移至排潮舱2的下部,其中通过分流管504将热空气均匀的分流至排潮舱2下部,而后热空气再向上浮,减少环形加热件303加热空气的能耗,使得排潮舱2内环境温度升高,有利于电热管的排潮,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
34.尽管已经参照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多种改变。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该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应该不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进行确定,还由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来进行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