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66087发布日期:2022-08-09 20:26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2.除湿机是一种向壳体内吸入外界空间的潮湿空气,并将上述潮湿空气通过由制冷件和散热件所构成的热交换器的处理,将空气中水汽进行凝集,从而降低空气湿度后,再重新排出到外界空间,以降低空间湿度的装置。
3.潮湿空气在除湿机中进行冷凝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除湿机的热交换器表面结露,并随着水露的增多而通过集液盘收集到水箱中。为了使用的便利性,除湿机的水箱都趋于大容量化。在此情况下,当除湿机在水满后需要提取水箱时,会因为水箱收集到的水过重而难以取出,且在水箱取出过程中往往由于需要用力拉出,而使水箱中水溢出除湿机外,从而影响周围环境卫生,还需要清理现场,增加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为克服现有技术不方便拆卸及湿机水箱取出困难等多种使用的缺陷,提供一种除湿机。
5.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安装容腔,所述壳体组件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分别与所述安装容腔连通;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容腔内,所述除湿组件用于冷凝流经的空气;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安装容腔内,所述水箱组件包括水箱主体和水箱底座,所述水箱主体和水箱底座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水箱主体与所述除湿组件的冷凝端相对设置,所述水箱组件用于承接经由所述除湿组件冷凝的液体。
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除湿机中,壳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容腔,水箱组件可活动地放置于安装容腔中,由于除湿组件设置在安装容腔内,流经的空气进入除湿组件内并与除湿组件接触,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被冷凝,并结露形成水滴,可以更好的提高除湿效果,随着冷凝模块表面的水滴越来越多,冷凝模块上的水珠往下滴至上水箱上,水箱主体与除湿组件的冷凝端相对设置,方便将冷凝水延特定的装置引入水箱组件的储液腔中进行收集。
7.可选的,壳体组件的支撑面与水箱主体的其中一个中设置有定位孔,另外一个上设置有与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件,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将水箱组件轻松地定位到除湿机的壳体组件的安装容腔中。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主体和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主体上,所述盖体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主体围合成所述安装容腔,所述盖体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主体卡合连接。上述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主体和盖体组件,盖体组件安装在壳体组件主体上,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主体围合成安装容腔,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主体卡合连接,便于更好的拆穿,使二者的配合活动更顺畅。
9.可选的,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主体的其中一个中设置有卡接部,另外一个上设置
有与卡接部相配合的卡合部,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将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活动安装,提高了拆卸性能。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包括负压发生装置、制冷装置和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具有散热面,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与所述散热面相对设置,所述散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之间,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制冷装置一端为制冷端,另一端为散热端,所述散热端与所述散热装置相抵。上述实施例中,除湿组件上设有负压发生装置,负压发生装置用于将外界的空气转移到安装容腔内,制冷装置用于对安装容腔进行制冷,散热装置用于对制冷装置进行降温。散热装置与制冷装置的散热面相抵,可以更好的带走制冷装置产生的热量,负压发生装置与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相对设置,可以更好的对流经散热装置的空气进行降温。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发生装置包括负压发生装置主体和支架组件,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主体设置在所述支架组件一侧上,所述支架组件内设有过风腔,所述制冷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过风腔内,所述散热装置设置在过风腔内。上述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可以更好的对经由负压发生装置将经过过风腔内的空气进行散热后,再由至少部分设置在过风腔内的制冷装置将空气冷凝,更好的除湿。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上设置有安装缺口,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主体设置在所述安装缺口上,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围合形成过风腔,所述散热端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所述制冷端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所述制冷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相抵接,所述散热端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上。上述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围合成过风腔,第一固定支架上设置有安装缺口,风扇设置在安装缺口上。负压发生装置主体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上,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围合形成过风腔,从而使负压发生装置的安装方便易行,制冷端与第二固定支架相抵接,散热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上,第一固定支架设置在负压发生装置主体与散热端之间,且结构简单,同时也可以提高除湿后空气的排出速度,除湿效率更高,又可减少其内部电子元器件的发热。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扣合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过风腔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连通。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扣合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从而使风道外壳组件的安装方便易行,且结构简单。
14.进一步的,支架组件还包括定位部和限位部,所述定位部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或第二固定支架的其中一个上,限位部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或第二固定支架的另一个上,第一固定支架通过定位部和限位部配合限位在第二固定支架上,一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围合形成过风腔,过风腔与出风口连通。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半导体装置和导冷装置,所述半导体装置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所述半导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一侧上,所述导冷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另一侧上,所述导冷装置与所述半导体装置的所述制冷端相抵。上述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开始制冷时,制冷端将冷量传递给导冷装置,空气在负压发生装置的驱动下,空气在经过导冷装置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导冷装置冷凝成液体。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
第二导风板呈预设距离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导风板一侧与水平面呈预设角度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一侧与水平面呈预设角度。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形成了梯形风道,使进来的风更多的汇聚在冷凝组件上,提高除湿效果。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箱主体包括水箱壳体和水箱盖体,所述水箱壳体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水箱盖体设置在所述水箱壳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水箱盖体上设有集液口,所述集液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上述实施例中,当外界空气通过负压发生装置进入除湿机壳体组件内时,在散热装置及制冷装置的作用下,外界空气的温度随之下降,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被冷凝,并结露形成水滴。随着冷凝模块表面的水滴越来越多,冷凝模块上的水珠往下滴至上水箱上,并通过上盖体上的集液口将冷凝水收集并引流至储液腔中。
18.进一步的,壳体组件还包括限位装置和定位装置,限位装和定位装置相适配安装,限位装置或定位装置其中一个设置在壳体组件上,限位装置或定位装置其中一个设置水箱组件上。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液口为向所述储液腔方向延伸并连通所述储液腔的漏斗状结构。上述实施例中,便于更好的将冷凝水收集并引流至储液腔中。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内,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位置。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除湿机中设置液位检测组件,液位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监控和提示储液腔内的液位高度,进而提示将水箱壳体内的液体及时倾倒,防止水箱壳体内的液体溢出箱体外,影响环境卫生。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除湿组件电连接。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可以实现除湿机除湿启动、关闭以及除湿功率大小调节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除湿机的使用便利性。
22.还包括显示装置和遮光装置,所述遮光装置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外侧壁上,所述显示装置、所述遮光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遮光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防止显示装置光度过亮。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的局部分解示意图1;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的局部分解示意图2;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的局部分解示意图3。
28.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29.1壳体组件,11壳体组件主体,12盖体组件;
30.2除湿组件,21负压发生装置,22制冷装置,23散热装置,211负压发生装置主体,212支架组件,213导风板组件,2131第一导风板,2132第二导风板,2121第一固定支架,2122第二固定支架,221半导体装置,222导冷装置;
31.3水箱组件,31水箱主体,32水箱底座,311水箱壳体,312水箱盖体,3121 集液口;
32.4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6.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如图1~图3所示,可选的,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内设有安装容腔,壳体组件1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进风口与进风口分别与安装容腔连通;除湿组件2,除湿组件2设置在安装容腔内,除湿组件2用于冷凝流经的空气;水箱组件3,水箱组件3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容腔内,水箱组件 3包括水箱主体31和水箱底座32,水箱主体31和水箱底座32围合形成储液腔,水箱主体31与除湿组件2的冷凝端相对设置,水箱组件3用于承接经由除湿组件2冷凝的液体。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除湿机中,壳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容腔,水箱组件可活动地放置于安装容腔中,由于除湿组件设置在安装容腔内,流经的空气进入除湿组件内并与除湿组件接触,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被冷凝,并结露形成水滴,可以更好的提高除湿效果,随着冷凝模块表面的水滴越来越多,冷凝模块上的水珠往下滴至上水箱上,水箱主体与除湿组件的冷凝端相对设置,方便将冷凝水延特定的装置引入水箱组件的储液腔中进行收集。
38.进一步的,壳体组件的支撑面与水箱主体的其中一个中设置有定位孔,另外一个上设置有与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件,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将水箱组件轻松地定位到除湿机的壳体组件的安装容腔中。
39.如图2所示,可选的,壳体组件1包括壳体组件主体11和盖体组件12,盖体组件12安装在壳体组件主体11上,盖体组件12与壳体组件主体11围合成安装容腔,盖体组件12与壳体组件主体11卡合连接。上述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主体和盖体组件,盖体组件
安装在壳体组件主体上,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主体围合成安装容腔,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主体卡合连接,便于更好的拆穿,使二者的配合活动更顺畅。
40.进一步的,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主体的其中一个中设置有卡接部,另外一个上设置有与卡接部相配合的卡合部,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将盖体组件与壳体组件活动安装,提高了拆卸性能。
41.如图1和图3所示,可选的,除湿组件2包括负压发生装置21、制冷装置 22和散热装置23,散热装置23具有散热面,负压发生装置21与散热面相对设置,散热装置23设置在制冷装置22与负压发生装置21之间,负压发生装置21 一端与进风口连通,制冷装置22一端为制冷端,另一端为散热端,散热端与散热装置23相抵。上述实施例中,除湿组件上设有负压发生装置,负压发生装置用于将外界的空气转移到安装容腔内,制冷装置用于对安装容腔进行制冷,散热装置用于对制冷装置进行降温。散热装置与制冷装置的散热面相抵,可以更好的带走制冷装置产生的热量,负压发生装置与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相对设置,可以更好的对流经散热装置的空气进行降温。
42.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的,负压发生装置21包括负压发生装置主体211 和支架组件212,负压发生装置主体211设置在支架组件212一侧上,支架组件 212内设有过风腔,制冷装置22至少部分设置在过风腔内,散热装置23设置在过风腔内。上述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可以更好的对经由负压发生装置将经过过风腔内的空气进行散热后,再由至少部分设置在过风腔内的制冷装置将空气冷凝,更好的除湿。
43.如图3所示,可选的,支架组件212包括第一固定支架2121和第二固定支架2122,第一固定支架2121上设置有安装缺口,负压发生装置主体211设置在安装缺口上,第一固定支架2121和第二固定支架2122围合形成过风腔,散热端设置在过风腔内,制冷端至少部分设置在过风腔内,制冷端与第二固定支架 2122相抵接,散热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2121上。上述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围合成过风腔,第一固定支架上设置有安装缺口,风扇设置在安装缺口上。上述实施例中,负压发生装置主体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上,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围合形成过风腔,从而使负压发生装置的安装方便易行,制冷端与第二固定支架相抵接,散热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上,第一固定支架设置在负压发生装置主体与散热端之间,且结构简单,同时也可以提高除湿后空气的排出速度,除湿效率更高,又可减少其内部电子元器件的发热。
44.如图3所示,可选的,第一固定支架2121和第二固定支架2122扣合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过风腔与出风口和进风口连通。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扣合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从而使风道外壳组件的安装方便易行,且结构简单。
45.进一步的,支架组件还包括定位部和限位部,定位部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或第二固定支架的其中一个上,限位部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或第二固定支架的另一个上,第一固定支架通过定位部和限位部配合限位在第二固定支架上,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围合形成过风腔,过风腔与出风口连通。
46.如图1所示,可选的,可选的,制冷装置22包括半导体装置221和导冷装置222,半导体装置221设置在过风腔内,半导体装置221设置在第二固定支架2122一侧上,导冷装置222设置在第二固定支架2122另一侧上,导冷装置222 与半导体装置221的制冷端相抵。上述实
施例中,半导体装置开始制冷时,制冷端将冷量传递给导冷装置,空气在负压发生装置的驱动下,空气在经过导冷装置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导冷装置冷凝成液体。
47.如图1所示,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导风板2131和第二导风板2132,第一导风板2131和第二导风板2132呈预设距离相对设置在第二固定支架2122上,第一导风板2131一侧与水平面呈预设角度和/或第二导风板2132一侧与水平面呈预设角度。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形成了梯形风道,使进来的风更多的汇聚在冷凝组件上,提高除湿效果。
48.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的,水箱主体31包括水箱壳体311和水箱盖体312,水箱壳体311设置有第一开口,水箱盖体312设置在水箱壳体311上且位于第一开口处,水箱盖体312上设有集液口3121,集液口3121与储液腔连通。上述实施例中,当外界空气通过负压发生装置进入除湿机壳体组件内时,在散热装置及制冷装置的作用下,外界空气的温度随之下降,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被冷凝,并结露形成水滴。随着冷凝模块表面的水滴越来越多,冷凝模块上的水珠往下滴至上水箱上,并通过上盖体上的集液口将冷凝水收集并引流至储液腔中。
49.进一步的,壳体组件还包括限位装置和定位装置,限位装和定位装置相适配安装,限位装置或定位装置其中一个设置在壳体组件上,限位装置或定位装置其中一个设置水箱组件上。
50.如图3所示,可选的,集液口3121为向储液腔方向延伸并连通储液腔的漏斗状结构。上述实施例中,便于更好的将冷凝水收集并引流至储液腔中。
51.如图2所示,可选的,还包括检测组件4,检测组件4设置在储液腔内,检测组件4用于检测储液腔内的液体位置。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除湿机中设置液位检测组件,液位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监控和提示储液腔内的液位高度,进而提示将水箱壳体内的液体及时倾倒,防止水箱壳体内的液体溢出箱体外,影响环境卫生。
52.可选的,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除湿组件2电连接。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可以实现除湿机除湿启动、关闭以及除湿功率大小调节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除湿机的使用便利性。
53.可选的,还包括显示装置和遮光装置,遮光装置设置在显示装置上,显示装置设置在壳体组件1外侧壁上,显示装置、遮光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遮光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防止显示装置光度过亮。
5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