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5895发布日期:2022-08-06 05:23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在投入钢包前对引流砂进行加热的装置,属于炼钢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引流砂是一种填充在钢包水口的耐火材料,钢包移动至中间包上方,打开滑板时,引流砂和钢液一起进入到中间包内;在实际生产中,有时引流砂会发生堵塞现象,导致钢液无法从水口内流出,钢包无法自然开浇,需要人工通过吹氧管将水口烧通,从而使得中间包内的钢液能够流出;而影响钢包自然开浇的因素是引流砂的含水量,引流砂的含水量如果过高会大大提高钢包的不自开率,严重影响生产进度;故需要一种加热装置,通过加热加速引流砂的水蒸发,从而降低引流砂的含水量,提高钢包的自开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它能够降低引流砂的含水量,从而提高钢包的自开率。
4.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5.一种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包括热风机、进风机构、出风机构、转动机构、遥控器、plc、直杆和筒机构;所述筒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所述热风机与进风机构连接;所述转动机构设置在筒机构的下方,且转动机构与筒机构接触;所述直杆放置在地面上,且直杆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筒机构包括圆筒、前盖、后盖、卸料件、翻砂件和推砂板;所述圆筒的一端设置有前盖,圆筒的另一端设置有后盖;所述翻砂件和推砂板均设置在圆筒的内部;所述前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第一螺纹塞上的外螺纹与第一通孔内壁上的内螺纹构成螺纹配合连接结构;所述卸料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在圆筒圆周外壁的对立两端;所述卸料件包括第二螺纹塞,第二螺纹塞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圆筒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且第二螺纹塞上的外螺纹与第二通孔的内螺纹构成螺纹配合连接结构;所述热风机的信号控制端连接plc的信号输出端;所述遥控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的信号输入端。
6.上述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所述翻砂件包括翻砂板,且翻砂板的数量为多个,各个翻砂板轴对称设置在圆筒的内壁上;所述翻砂板的中心线与圆筒的轴心线平行;所述翻砂板与圆筒内壁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条状通孔。
7.上述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所述推砂板形状为扇形,且推砂板的弧面与圆筒内壁紧密贴合,两个相邻的翻砂板之间夹持有推砂板;圆筒侧壁上的第二通孔位于推砂板两侧的翻砂板之间;所述推砂板靠近前盖的端面上设置有紧固螺纹孔,且推砂板上的紧固螺纹孔的轴心线与前盖上的第一通孔的轴心线相互重合。
8.上述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底座和转动件;所述底座设置在圆筒中心位置的正下方,转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对称设置在底座上端面的两侧;所述转
动件包括转辊、立柱和电机;所述立柱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垂直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面;所述转辊的两端分别和两侧的立柱轴接;所述电机壳体设置在底座上,且电机输出轴与转辊的一端连接;所述转辊的轴心线与圆筒的轴心线平行;所述转辊的圆周面上轴对称设置有第一摩擦条,且转辊上第一摩擦条的中心线与圆筒的轴心线平行;所述圆筒的圆周外壁的中心位置轴对称设置有第二摩擦条,第二摩擦条的中心线与第一摩擦条的中心线平行,且第二摩擦条与第一摩擦条相互接触;所述电机的信号控制端连接plc的信号输出端。
9.上述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所述进风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旋转接头、第一空心杆和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支撑座位于前盖的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设置在第一支撑座的上端面;所述前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进风口,且第一空心杆的一端连通前盖的进风口;所述前盖的进风口处设置有滤网;所述第一空心杆的轴心线与圆筒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一空心杆设置在第一轴承座上;所述第一旋转接头通过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且第一旋转接头的一端与第一空心杆连接,第一旋转接头的另一端与热风机的出风管连接。
10.上述用于引流砂的加热装置,所述出风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旋转接头、第二空心杆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位于后盖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座设置在第二支撑座的上端面;所述后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出风口,且第二空心杆的一端连通后盖的出风口;所述后盖的出风口处设置有滤网;所述第二空心杆的轴心线与圆筒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二空心杆设置在第二轴承座上;所述第二旋转接头通过支架设置在第二支撑座上,且第二旋转接头的一端与第二空心杆连接,第二旋转接头的另一端与出风管道连接。
11.本实用新型通过热风机向筒机构内提供热空气,从而将引流砂内的水份带走,降低引流砂的水含量;转动机构配合筒机构旋转,引流砂在筒机构内旋转翻滚,增大了引流砂对热空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水份蒸发的效率。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筒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直杆,2.圆筒,3.前盖,5.第一螺纹塞,6.第二螺纹塞,7.翻砂板,8.推砂板,9.底座,10.转辊,11.电机,12.第一支撑座,13.第一旋转接头,14.第一空心杆,15.第二支撑座,16.第二旋转接头,17.第二空心杆。
具体实施方式
15.参看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热风机、进风机构、出风机构、转动机构、遥控器、plc、直杆1和筒机构;所述筒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所述热风机与进风机构连接;热风机通过进风机构向筒机构内吹热风;再由出风机构内排出;遥控器由工作人员手持,用于控制各部分的动作;所述转动机构设置在筒机构的下方,且转动机构与筒机构接触;转动机构的作用在于,带动筒机构转动,从而使筒机构内的引流砂翻滚,增大其与热空气流的接触面积;所述直杆1放置在地面上,且直杆1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
16.所述筒机构包括圆筒2、前盖3、后盖、卸料件、翻砂件和推砂板8;所述圆筒2的一端设置有前盖3,圆筒2的另一端设置有后盖;前盖3、后盖和圆筒2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圆柱形舱体;所述翻砂件和推砂板8均设置在圆筒2的内部;所述前盖3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
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第一螺纹塞5上的外螺纹与第一通孔内壁上的内螺纹构成螺纹配合连接结构;直杆1可以通过第一通孔伸入圆筒2内;所述卸料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在圆筒2圆周外壁的对立两端;所述卸料件包括第二螺纹塞6,第二螺纹塞6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圆筒2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且第二螺纹塞6上的外螺纹与第二通孔的内螺纹构成螺纹配合连接结构;拧下第二螺纹塞6后,即可打开圆筒2内空腔与外界连接的通道;引流砂通过第二通孔进出圆筒2;所述热风机的信号控制端连接plc的信号输出端;所述遥控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的信号输入端。
17.所述翻砂件包括翻砂板7,且翻砂板7的数量为多个,各个翻砂板7轴对称设置在圆筒2的内壁上;当圆筒2旋转的时候也会带着翻砂板7一起旋转,翻砂板旋转的过程中会不断着带动引流砂扬向空中,从而增大引流砂与热空气的接触面积;所述翻砂板7的中心线与圆筒2的轴心线平行;所述翻砂板7与圆筒2内壁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条状通孔;之所以在翻砂板7靠近圆筒2内壁的一端设置条状孔,是为了在第二通孔出料的时候,翻砂板7与圆筒2内壁之间不会残留引流砂,确保圆筒2内的引流砂能够全部流出,避免残留。
18.所述推砂板8形状为扇形,且推砂板8的弧面与圆筒2内壁紧密贴合,两个相邻的翻砂板7之间夹持有推砂板8;推砂板8在两侧的翻砂板7夹持之间沿着圆筒2的轴心线方向滑动;通过推砂板8的滑动,将圆筒2内的引流砂从第二通孔内排出,推砂板8的移动路程会经过第二通孔;圆筒2侧壁上的第二通孔位于推砂板8两侧的翻砂板7之间,这确保了推砂板8在移动过程中会与第二通孔接触,从而将引流砂从第二通孔内排出;所述推砂板8靠近前盖3的端面上设置有紧固螺纹孔,推砂板8上的紧固螺纹孔与直杆1端部的外螺纹构成螺纹连接结构,通过直杆1来控制推砂板8的移动;且推砂板8上的紧固螺纹孔的轴心线与前盖3上的第一通孔的轴心线相互重合。
19.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底座9和转动件;所述底座9设置在圆筒2中心位置的正下方,转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对称设置在底座9上端面的两侧;所述转动件包括转辊10、立柱和电机11;所述立柱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垂直设置在底座9的上端面;所述转辊10的两端分别和两侧的立柱轴接;所述电机11壳体设置在底座9上,且电机11输出轴与转辊10的一端连接;电机11能够带动转辊10旋转,从而带动圆筒2旋转;所述转辊10的轴心线与圆筒2的轴心线平行;所述转辊10的圆周面上轴对称设置有第一摩擦条,且转辊10上第一摩擦条的中心线与圆筒2的轴心线平行;所述圆筒2的圆周外壁的中心位置轴对称设置有第二摩擦条,第二摩擦条的中心线与第一摩擦条的中心线平行,且第二摩擦条与第一摩擦条相互接触;第一摩擦条和第二摩擦条能够增大转辊10与圆筒2之间的摩擦力;所述电机11的信号控制端连接plc的信号输出端。
20.所述进风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12、第一旋转接头13、第一空心杆14和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支撑座12位于前盖3的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设置在第一支撑座12的上端面;所述前盖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进风口,且第一空心杆14的一端连通前盖3的进风口;所述前盖3的进风口处设置有滤网,滤网能够防止引流砂进入第一空心杆14;所述第一空心杆14的轴心线与圆筒2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一空心杆14设置在第一轴承座上;所述第一旋转接头13通过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撑座12上,且第一旋转接头13的一端与第一空心杆14连接,第一旋转接头13的另一端与热风机的出风管连接;热风机的热风经由第一旋转机构13和第一空心杆14进入到圆筒2内。
21.所述出风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15、第二旋转接头16、第二空心杆17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支撑座15位于后盖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座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5的上端面;所述后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出风口,且第二空心杆17的一端连通后盖的出风口;所述后盖的出风口处设置有滤网;所述第二空心杆17的轴心线与圆筒2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二空心杆17设置在第二轴承座上;所述第二旋转接头16通过支架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5上,且第二旋转接头16的一端与第二空心杆17连接,第二旋转接头16的另一端与出风管道连接;圆筒2内的空气从经由第二空心杆17和第二旋转接头16排放至出风管道。
22.实际使用过程:工作人员控制电机11动作,使圆筒2旋转,直至第二螺纹塞6位于圆筒2的顶端,然后拧下第二螺纹塞6,将引流砂从第二通孔内倒入圆筒2内;然后拧紧第二螺纹塞6,将圆筒2封闭;工作人员通过遥控器控制热风机和电机11启动,使圆筒2旋转,圆筒2旋转的同时,其内部的翻砂板7不断着将引流砂抛向空中,使其与来自热风机的热空气流接触,热空气流带动引流砂内部的水份;启动一段时间后,通过遥控器关停热风机;然后控制电机11带动圆筒2旋转至第二螺纹塞6位于最底端,关闭电机11;然后将接料桶放置到第二螺纹塞6的正下方;拧下第二螺栓塞6,引流砂从第二通孔内流到接料桶内;然后拧下第一螺纹塞5,工作人员手持直杆1从第一通孔内捅进圆筒2,直杆1端部的外螺纹与推砂板8上的紧固螺纹孔连接,然后工作人员推动直杆1,从而推动推砂板8在圆筒2内滑动,使引流砂汇集移动从第二通孔内流出,通过直杆1的往复移动,推砂板8将残留在圆筒2内的引流砂从第二通孔内流出,至此引流砂的加热去水份的作业完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